【摘 要】
: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迁延难愈,病情反复.长期蛋白尿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加速肾病进展.因此,减少和控制蛋白尿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病散见于"尿浊"、"腰痛"、"虚劳"等记载中,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肾亏虚为致病因素,故益气固摄法是临床最常见的治法之一.本文采用具有益气固摄作用的固精方治疗脾肾气虚
【机 构】
:
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迁延难愈,病情反复.长期蛋白尿可引起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加速肾病进展.因此,减少和控制蛋白尿是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病散见于"尿浊"、"腰痛"、"虚劳"等记载中,为虚实夹杂之证,脾肾亏虚为致病因素,故益气固摄法是临床最常见的治法之一.本文采用具有益气固摄作用的固精方治疗脾肾气虚型蛋白尿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其他文献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宫学者、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以五行相生相胜的规律阐释朝代更迭,创立了"五德终始"说.《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1].后至西汉,推崇土德,因"心为君主之官",故"心属土",而"脾属木".待东汉兴起,汉光武帝颁令改制,更"汉为火德,色尚赤",随之亦出现了新的五脏配属五行的模式,其中"心属火",而"脾属土",直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为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其典型症状以感觉及运动神经功能减退、疼痛、麻木为主,如治疗不及时,常预后不佳,最终可导致糖尿病足部感染和坏疽.本科采用中药拟方为主配合胰岛素治疗DPN患者90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国际传统与现代睡眠医学会以及中国睡眠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木之水健教咨询中心承办的第二届国际中医心理学学术大会暨第二届国际睡眠医学学术大会将于2008年4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严重影响着患者生活质量,气流受阻呈慢性进行性发展,现有的治疗主要是控制急性发作期症状.消咳喘胶囊的主要成分为中药满山红,具有抗炎、镇咳之功效.研究证实,吸入噻托溴铵可降低发作次数、缩短发作持续时间、减缓COPD疾病进展[1].为此,我们选择82例COPD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消咳喘胶囊、联合
目的优选活络效灵方中丹参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为指标,首先比较水提取与70%乙醇提取、复方提取与单味提取,确定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对丹参提取
川牛膝(Cyathula officinalis Kuan)是川产道地药材之一,其性善下行,可引血(火)下行,既能逐瘀通经又能补益肝肾,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检索了2012年以前与川牛膝相关的文献,对川牛膝的历史沿革、植物来源、产地采集、炮制加工以及品质鉴别等进行整理,总结了近几年来川牛膝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主要临床应用的研究成果,以期望在阐明其药效机理准确指导临床应用的同时,为
不孕症指结婚2年以上、夫妻生活正常,女性却没有妊娠表现者.育龄期女性少言寡语、郁郁寡欢者往往气血不足,不孕者居多,故中医多以治肾为主,调理气血为辅.本文采用复方杞参颗粒联系克罗米芬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症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卫生灵珠山工作站门诊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4例,治疗组平均年龄2
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多种病因引起的胰腺局部炎症、坏死和感染,并伴全身炎症反应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的疾病,其病情凶险,发展迅速,预后不良,病死率高.笔者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配合大黄牡丹皮汤灌肠和静脉滴注血必净治疗SAP患者2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目的 观察脑痛立停胶囊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 采用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加冰水浴复制大鼠急性血瘀模型,以阿司匹林、复方羊角胶囊为对照,观察脑痛立停胶囊对血瘀证大鼠全血及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等的影响.结果 脑痛立停胶囊能降低血瘀证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多项指标和血小板聚集率.结论 脑痛立停胶囊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率有显著改善作用。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们所看到的中药五味理论大多源自中医药学的教科书,对于原滋原味的中药五味理论的起源以及其发展形成的过程缺乏了解,从而不能正确地对其产生认识和评价.本文概述了东汉至五代这一历史时期的中药药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