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的背景出发,结合物流专业学分制人才培养具体实践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从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评价方式改进、对接职业资格证书、实训教学设计、提高选课效果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字:学分制;高职;物流;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的优点
高职教育进行学分制管理的优点是能够根据学生不同入学基础、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准今后的就业目标。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教育对象的要求,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我校在2010级学生首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年学分制是把所有课程量化为学分,学生须学满规定学年,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获证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制实践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学分制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实训教学、选课效果等紧密相关。
二、基于学分制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培养目标的定位
对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信息还未建立动态调研机制。目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宽口径要求,不仅针对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强调单一专业技能应用,更定位于综合技能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
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脱节。设置选修课程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培养目标,而是根据师资情况而定,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乏师资而被取消,在实施过程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资源问题难于实施。现有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由校内教师设计,缺乏行业或企业组织的参与。现有课程的设计基本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开设课程内容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会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大多数课程大纲被教材束缚,从目前使用的物流专业教材来看,法规化、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内容偏多重复,缺少应用案例和仿真实践训练,同时有些内容与实践严重滞后,大多先讲理论,后集中进行物流实践教学,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仍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内容也以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或是简单的单项技能训练,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缺乏。
实训教学的设计
目前有三个层次”的物流实践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如制作物流单证,货物的包装;专项技能训练如货代海运操作、报关操作;综合应用训练如综合实训。
学生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目前培养计划中有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但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与学分连通。
学生的选课效果
学分制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课程自由,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行使选择自由权, 不能有效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或选课没有中心,或避难就易,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规划,在选择课程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或者存在盲从心里,随大流,凑学分。
三、基于学分制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发展建议
(一)明确高职培养目标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动态的过程,要按照企业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希望物流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能和企业共发展,急需复合型的物流员工(既有实践经验, 又有市场营销、 成本核算等技能),同时要求具备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培养目标要求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原则,定在“支持相近的多个岗位方向: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的设置上,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要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学校可与企业等单位多方合作,在充分进行就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作开发专业特色教材,系统地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及总体课时。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开展教学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课程知识模块化
可将各课程知识分解为理论点和知识单元,然后把相关的、相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新的模块,按模块组建课程,可以把课程体系组合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等。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必修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选修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实践模块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适应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
应充分结合物流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做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衔接,可将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物流岗位工作流程、任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案例性的课程,也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形成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教学过程评价需根据不同课程类型采取多元化评价考核形式: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和态度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每门课程的评价形式一般不低于3种;按不同课程性质规定具体考核项目、方法、评分标准及比例。 课程评价与专业实训、社会考评相衔接,把实训实习教学延伸到企业中,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建立有效的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按企业考核员工的绩效指标对学生实训实习水平进行现场评价,定期采集、统计和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意见。
在评价中正确处理技能训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物流专业的学生,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尤为重要。要在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同时设立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职业能力除了动手技能以外,还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合作共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敢于承担风险精神等。
(四)改进实训教学设计
尽可能大量开设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把“先学习、后实践”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训练”。
1、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
为学生在校内营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环境,通过“物流工作环境、职能岗位设计、业务流程、业务内容、工作要求、岗位职责”各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所学技能与实际工作应用流程保持一致,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各种职业岗位,按照职业岗位流程,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机制
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业务特点,可按培养方向和教学项目来寻找并定位企业,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适合自身的业务方向,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企业的员工也可得到在校老师的系统培训和技术服务、老师也可以到企业中增加企业实践经验,紧跟行业发展动态。
(五)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对接
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与职业资格证书连通,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来确定相关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可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必修2学分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取得专业规定的双证的基础上,任选一个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转换2学分的选修课程。
(六)提高学生选课效果
1、将选课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结合
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计划的课程及相应学分,公布毕业的最低总学分。要经常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选课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学分制的认识和自由选课的能力。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学生的选课与专业方向的确定给予必要的帮助。
2、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
可以推出课程展示制,所有课程都必须上网展示,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及成果,让学生充分了解任课教师及所授课程。将课程展示平台拓展成课程建设平台、教学互动平台、资源更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并逐步开放。
3、导师制与班级制结合。
对于学生的管理可以仍沿用班级制管理,每个班级可分成四组,平均每5一10学生分给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导师由有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担任,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就业前景、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按照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的指导。还可聘请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助咨询工作。
参考文献
[1]应用型物流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陈廷斌,物流科技,2011年第2期
[2]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张平芳,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l期
[3]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肖忠文,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4]高职院校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张媛,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第16期
[5]课程体系改革下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分制探讨,皇甫艳东,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10期下
关键字:学分制;高职;物流;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学分制管理的优点
高职教育进行学分制管理的优点是能够根据学生不同入学基础、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让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选择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找准今后的就业目标。学分制有利于建立富有弹性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才培养更加适应教育对象的要求,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
我校在2010级学生首次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学年学分制是把所有课程量化为学分,学生须学满规定学年,修满规定学分方可毕业获证的教育管理制度。学分制实践成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学分制下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应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实训教学、选课效果等紧密相关。
二、基于学分制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培养目标的定位
对人才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信息还未建立动态调研机制。目前的培养目标定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宽口径要求,不仅针对物流职业岗位和岗位群,强调单一专业技能应用,更定位于综合技能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
课程体系的设置
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为中心,与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和高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脱节。设置选修课程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培养目标,而是根据师资情况而定,有些应该开设的课程因为缺乏师资而被取消,在实施过程需要进行调整或课程的整合时,也会因资源问题难于实施。现有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由校内教师设计,缺乏行业或企业组织的参与。现有课程的设计基本都是处于各自为战的局面,开设课程内容重复,同一内容往往会在类似课程中反复讲。大多数课程大纲被教材束缚,从目前使用的物流专业教材来看,法规化、理论性强、知识抽象,内容偏多重复,缺少应用案例和仿真实践训练,同时有些内容与实践严重滞后,大多先讲理论,后集中进行物流实践教学,割裂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
目前大多数的课程仍以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考核内容也以记忆性的理论知识为主,或是简单的单项技能训练,对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评价缺乏。
实训教学的设计
目前有三个层次”的物流实践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如制作物流单证,货物的包装;专项技能训练如货代海运操作、报关操作;综合应用训练如综合实训。
学生实习安排在全部课程结束之后,学生毕业前,集中进行。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目前培养计划中有对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课程,但职业资格证书没有与学分连通。
学生的选课效果
学分制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课程自由,但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行使选择自由权, 不能有效构建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结构,或选课没有中心,或避难就易,有些学生并不完全清楚自身的个性特点,对个人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设计或规划,在选择课程时缺乏自主性和自觉性,或者存在盲从心里,随大流,凑学分。
三、基于学分制的高职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发展建议
(一)明确高职培养目标
物流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动态的过程,要按照企业行业需求及时调整。对企业物流人才需求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希望物流员工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能和企业共发展,急需复合型的物流员工(既有实践经验, 又有市场营销、 成本核算等技能),同时要求具备服务意识、敬业精神和工作主动性、责任感。培养目标要求可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强能力”的原则,定在“支持相近的多个岗位方向:国际物流、物流运输管理、仓储与配送、企业物流”的设置上,强调复合知识的运用和实践,重在综合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针对某一岗位,而是要扩展到整个职业生涯。
(二)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1、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
学校可与企业等单位多方合作,在充分进行就业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合作开发专业特色教材,系统地安排、调整、更新和改造课程的结构、内容、比例及总体课时。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开展教学和培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2、课程知识模块化
可将各课程知识分解为理论点和知识单元,然后把相关的、相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新的模块,按模块组建课程,可以把课程体系组合成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实践模块等。基本素质模块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专业必修模块包括专业基础理论、专业技能等,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求职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选修模块旨在拓宽和加深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综合应变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实践模块突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在专业群内转岗或在更大范围内的适应能力。
3、整合课程内容
应充分结合物流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做到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紧密衔接,与职业资格证书紧密衔接,可将教学内容按照企业物流岗位工作流程、任务的特点和要求进行整合,形成综合性案例性的课程,也可以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组织课程,形成模拟工作过程的教学项目。
(三)建立多元化评价考核体系
教学过程评价需根据不同课程类型采取多元化评价考核形式:平时作业考核、平时课程学习表现和态度考核、阶段性成绩测验考核、专门设计的课程大作业考核、实践性作业考核等多种形式。每门课程的评价形式一般不低于3种;按不同课程性质规定具体考核项目、方法、评分标准及比例。 课程评价与专业实训、社会考评相衔接,把实训实习教学延伸到企业中,让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建立有效的校企共同考核评价机制,按企业考核员工的绩效指标对学生实训实习水平进行现场评价,定期采集、统计和分析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评价反馈意见。
在评价中正确处理技能训练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物流专业的学生,属于与人打交道的行业,综合职业能力的考核评价尤为重要。要在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同时设立职业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职业能力除了动手技能以外,还包括心理承受能力、合作共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主观能动性和敢于承担风险精神等。
(四)改进实训教学设计
尽可能大量开设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理论授课与技能训练同步进行,把“先学习、后实践”的做法改为“边学习边模拟训练”。
1、增加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环节
为学生在校内营造真实的物流企业工作环境,通过“物流工作环境、职能岗位设计、业务流程、业务内容、工作要求、岗位职责”各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使学生所学技能与实际工作应用流程保持一致,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环境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体验各种职业岗位,按照职业岗位流程,强化职业角色仿真和模拟,增加现场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的机会。
2、强化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机制
根据各个企业的实际业务特点,可按培养方向和教学项目来寻找并定位企业,建立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重点选择适合自身的业务方向,到相应的企业进行实践,企业的员工也可得到在校老师的系统培训和技术服务、老师也可以到企业中增加企业实践经验,紧跟行业发展动态。
(五)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分对接
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的安排上,与职业资格证书连通,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来确定相关课程的技能考核内容,可把学生获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转换成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毕业时获得“双证”,即毕业证和至少一门必修2学分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取得专业规定的双证的基础上,任选一个其他的职业资格证书可转换2学分的选修课程。
(六)提高学生选课效果
1、将选课与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结合
向学生介绍专业培养方案的内容和要求,教学计划的课程及相应学分,公布毕业的最低总学分。要经常向学生传授有关职业生涯规划与选课的知识,提高他们对学分制的认识和自由选课的能力。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对学生的选课与专业方向的确定给予必要的帮助。
2、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
可以推出课程展示制,所有课程都必须上网展示,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方案及成果,让学生充分了解任课教师及所授课程。将课程展示平台拓展成课程建设平台、教学互动平台、资源更新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并逐步开放。
3、导师制与班级制结合。
对于学生的管理可以仍沿用班级制管理,每个班级可分成四组,平均每5一10学生分给一名导师进行指导,导师由有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教师或企业人员担任,向学生介绍专业情况、就业前景、学习方法等,帮助学生按照专业方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具体课程学习计划,并根据学生个人情况的变化进行计划调整的指导。还可聘请品学兼优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辅助咨询工作。
参考文献
[1]应用型物流管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陈廷斌,物流科技,2011年第2期
[2]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管理模式探析,张平芳,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2l期
[3]高职教育学分制改革的创新与实践,肖忠文,职业教育研究,2009年第6期
[4]高职院校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张媛,中国物流与采购,2011年第16期
[5]课程体系改革下报关与国际货代专业学分制探讨,皇甫艳东,现代企业教育2009年第10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