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ver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在一线教学,反思自我课堂教学,纵观他人课堂呈现,发现当下的语文课之所以令学生困倦,教学效率低下,在一定程度上跟教师的“舍不得”息息相关。
  一、舍不得课文
  教学一篇课文,从字词到句段到篇章,从作者到写法到拓展,从问到说到写,一一涉猎、无一漏网。教师之用心显而易见,然而是否真正为学生所需?课堂教学和做菜存在着逻辑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不同的菜肴,需要不同的做法。那么体裁不同、内容迥异的课文呢?语文的综合性是其显著的特色,但是我以为奉课文为“圣经”的教学审视是不可取的。因为它忽略了学生的文化知识积淀,忽略了学生个体的情感需要,它不是“为学生的教学”,而是“为教师的教学”。
  《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常规教学一般是这样的:先学习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再学习这一株柳树的外形特点,然后再去学习作者对这一株柳生长过程的猜测和想象,最后学习灞河柳的衬托。然而,非要这样吗?请看特级教师李琳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个题目,你觉得通常会写什么内容呢?
  生:我觉得会写青海高原的那一株柳树的特点。
  生:还会写青海高原的环境。
  师:这两样谁都要写,读者也都渴望知道。打开课文,作家陈忠实这两项内容写到了吗?分别在哪几小节?
  (生找到,朗读)
  师:作者在这两个方面之外,还写了什么呢?
  生:作者还猜测并想象了这株柳树是怎么生长的。
  生:还写了作者家乡灞河边的柳树。
  生:还写了柳树的精神。
  师: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不仅写了一般人会写的青海高原的环境、这株大柳树的样子,他还写了猜测和想象,写了家乡灞河的柳,结尾还总结了柳树的精神。这节课就让我们重点学习一般人不会写到的猜测、想象和对家乡灞河柳的描写这两个部分。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极为平常的教学片段,然而稍加思考,就可以从以上教学片段,看到教师把握教材的智慧——“舍得”课文。她大胆地舍去了对青海高原环境和柳树外形特点的详细讲析,而独具慧眼地将课堂教学重心落在了“学习一般人不会写到的猜测、想象和对家乡灞河柳的描写这两个部分”。为什么要这样?我想,源自于教者对学情的准确把握。学生已经会的不需要教;学生不会,通过自己朗读能够学会的不需要教。显然,对于本文而言,学生新奇的、不会的、需要的,恰恰是一般人不会写到的另外两项内容——对这株柳树生长过程的猜测、想象和对家乡灞河柳的描写。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也正因为教师的“舍”,学生集中了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学习这篇课文的独到之处,便有了独到的“得”——作者为什么要浓墨重彩地描写自己的猜测、想象?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篇幅去写灞河的柳?作者的独具慧眼,作者的创意方法,作者的横生妙笔都给予了学生一次独特的感悟,这是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所得,是学习其他课文给予不了的。可见,教师的“舍”使这篇课文真正的、独到的意义和价值取向有了彰显和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得”更为丰厚和独特了。
  二、舍不得学生
  有人说:把孩子当孩子,别把孩子当孩子。粗看似乎有点矛盾,但细细一品便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道德教育的层面看,前者表达出更多的关爱与宽容,后者则充分体现出教育者对儿童的信任和尊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更多的是把孩子当孩子。教师舍不得学生,总是怕学生学不会,因此反复讲、反复强调。张爱玲的《弯路》一文中有这么一段话:“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一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这篇文章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深刻的启迪,那就是放手。放手是一种信任的表现,信任学生有接受的水平、研究的能力、思考的深度、创意的空间。舍得的课堂教学又是怎样的呢?黄兰老师的《猴王出世》给了我们些许启迪。
  《猴王出世》是一篇文言文,这是学生与古文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这节课上,黄老师没有煞费苦心设计和包办代替,而是给予了学生充分的信任,请看几个环节:
  1.古语概括。在对故事内容的概括上,黄老师鼓励学生用章回小说的形式,给学生大胆表达的空间。最后,有的学生说,今天印象深刻的收获之一,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概括出“仙石蹦出石猴,洞天跳出猴王”这样古语昧十足的章回题目。
  2.形象品悟。教师选择孙悟空的语言、动作等充分和学生对话,在一次次的鼓励和启发中,逐渐品悟出孙悟空是一个兼备猴、人、神为一体的独特人物形象,打破了学生心目中固有的“神”的形象,大大开阔了学生品悟人物形象的眼界。
  3.语言赏析。古语和今文最大的不同在于其表达形式上。教者精选文中这样一段话:“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采用指名读、范读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感受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品析出语言之“精”,由“我进去!我进去!”“没水!没水!”“都随我进来!进来!”等对话,品析吴承恩笔下的语言之“活”。
  不难看出,对于首次接触古文的学生而言,上述三个环节意味着三次挑战。然而教师“舍得”学生,让学生立足于已有的言语储备和知识积累之上,在教师指导下,展现了一节“促学生研究”的课堂。好奇心、求知欲,爱挑战是学生的天性,也正是这些天性使他们拥有研究的能力。在这节课上,教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最终使得他们在研究的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进发。在这节课上,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美猴王的形象,也不仅仅是吴承恩语言的“精”和“活”,还有对古文的兴趣,对自我研究的自信力。
  “舍得”课文,教者和学生把握的是精髓;“舍得”学生,学生的行走会更有力量。舍得,让儿童得到了更广阔、更有内蕴的研究空间;舍得,是教师重新审视语文课堂教学的教学勇气。
  (作者单位:南京市力学小学)
其他文献
一、 情景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活动,有兴趣吗?心情怎样?(担心、激动、兴奋……)  2. 这就是体验。这节课学习写一次体验活动。(板书课题:记一次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作文重在写出体验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上课伊始,谈谈心情,既让学生心理放松,又暗合体验作文的习作重点要求。  二、 学习写法  1. 自读例文,思考:① 这篇例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②
期刊
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是在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心智活动的辩证统—,是一般智力技能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成果。  一、 写作心理能力的个体差异  1. 写作知识结构的差异。写作知识包括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写作的策略性知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实用文体常识和文学体裁知识。实用文体常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文学
期刊
学习《蜜蜂引路》一课,我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于是,我便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谁来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今天要下雨的?也要用上“果然”这个词。  生: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今天果然下雨了。  生:早上,妈妈说今天会下雨,现在果然下起了雨。  师:真厉害!这样就把“果然”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那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  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不
期刊
读马朝虎先生的《水》(苏教版五下),在“苦”“乐”中来往者甚多,酸楚中略带点点快意;无奈中含着丝丝希望。掸去纷乱,静心读之,在滤掉大多苦涩之后,留下更多的则是一份享受的快乐,一份心生的乐趣,一份成长的乐观。  一、 享受的快乐  “雨中洗澡”和“夏日冲凉”是呈现村里人及四兄弟有水之乐的两个主画面,字里行间,“乐”字穿行。  雨中洗澡之乐。“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
期刊
新课改势如破竹的推行势头,让小学语文课堂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革命”,面对课堂教学转型的诉求,一线教师在践行过程中有哪些困惑和收获?凤凰语文网从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组织了一期专题研讨,讨论的主题是:课堂教学转型的标志是什么?如何实现课堂教学改革的大突破?为期半年的大讨论,吸引了众多教师驻足、畅言。  当前的课堂教学有什么问题?有多大问题?需要转型吗?讨论伊始,活动的组织者、南京凤凰母
期刊
继去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今年2月颁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之后,最近,教育部又推出《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据悉,该《纲要》即将颁布,无疑,这是书法教育的又一次重装上阵。于是业界(包括书法、语文教育界)有人雀跃欢呼:书法教育的春天来了。不过,如同“315消费者日”“全球气候公约”,这是否也意味着,书法(写字)教育
期刊
要实现习作教学的总目标:“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教师首先必须关注学生习作活动的过程,精心策划,想方设法让习作成为他们生活的需要。带着这样的思考,结合一次科学实验的习作教学,做了不同的活动策划。  【案例描述】  “记一次科学实验”是小学习作练习中常见的训练内容,要求是选择一次有趣的实验,可以是课堂上经历的,也可
期刊
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以课文整体为例子,进行针对性的写作篇章的训练,符合学生学习语文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而且可以使学生从中学到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整体写作技巧。  一、模仿语言风格,整体迁移  语言是有风格的。语言风格的形成需要从模仿开始。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云雀的心愿》都属于说明文,但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却截然不同。《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的语言属
期刊
一、回忆学法,整体感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故事我们读了不少,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读懂一个故事的?(板书:理顺序、知大意、品人物、明价值)今天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法读懂故事。  2.昨天我们读了课文,理清了故事的顺序,谁来说一说?(人牛情深、相知相爱、美满生活、隔河相望、鹊桥相会)  3.谁能根据故事的顺序,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现在,我们已理清了顺序,知道了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