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编者对话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liang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原来的学生、教师、文本间的“三维”变成了现在的“四维”,这是因为潜心与编者对话是阅读教学变得更为敞亮的重要环节。
  一、与编者对话——让文本解读更敞亮
  文章选编进教材,已经区别于一般的文本,其阅读的价值发生了变化,成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在解读文本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遵从作者的写作意图,还需要从编者的角度出发,揣摩编者的选编意图,这样的解读才更为全面、更具深度。
  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课,文章选自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如果与作者对话,有的教师认为应该展现“凄婉”的情境,文足童年的自由恰恰与她现实的凄惨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不少教师教课结束的时候总要加上“凄婉”的尾巴,挖掘作者的悲惨命运,以“凄婉”的情感基调收尾。这样的解读可不可以?我觉得完全可以,因为遵循作者的写作意图,本身就没有什么问题。但这样的解读在我看来是有遗憾的——忽略了与编者对话的过程。作为选文,编者做了取舍,入选后就带有了编者的意图,承载了编者的知识背景和价值追求。苏教版教材将此篇文章放到了“亲情依依”这一主题单元中,毫无疑问,课文“我”与祖父的亲情就不能忽略,也是不该忽略的,那种只见“园子”,不见“祖父”的解读是有偏颇的。同时,这一单元也洋溢着“爱”的主题,让同学们只感受这篇文章中传递的“自由快乐”,感受童年的欢快美妙,应该是编者的目的所在。再者,课后思考题中也有编者意图的明显体现,除第一项是一贯的描红临写外,另外两项都与“快乐”相关:一是摘抄写得最有趣的句子,另一项是讲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与大家分享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讲,我更欣赏将这篇课文解读为“追求童年的记忆,珍惜美好的童年”一类文章,没有必要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背后去寻找“凄婉”的影子。
  二、与编者对话——让教学目标更敞亮
  “课标”的学段目标、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是教学目标的确立依据,编者的意图也应该是让目标得以落实更为敞亮的凭借。面对课文,大家不妨想想:这样的文章为什么放在这个年级学习?敞亮的是学段的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什么要将这几篇课文放到一起学习?敞亮的是单元目标。编者为什么选择这样的文章?必须教什么?可以教什么?可能教什么?敞亮的是课时的目标。例如,《牛郎织女》这样的课文在教参上只有三个目标: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3.体会牛郎、织女及老牛之间真挚情感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这三个目标没有问题,但似乎随便一篇故事类文章都能通用。作为《牛郎织女》这样的具有个性的文章显然“个性目标”被“大众化目标”屏蔽了。站在编者的角度与编者对话后就会发现: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我们读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分析一下故事中人物形象那样简单,这是一篇民间故事,编者当然还希望学生能通过这篇课文,初步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激发对民间故事的探索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因此,感受民间故事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对民间故事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热爱等具有个性化的目标就应运而生了,教学目标因此变得敞亮起来,这样的目标也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学过程。
  三、与编者对话——让教学过程更敞亮
  当一篇文章改编成教材之后,教师就可以充分挖掘编者的意图,拓宽教学视野,让教学过程变得敞亮。例如,苏教版六上《鞋匠的儿子》一文,感受人物的宽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格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因此,抓参议员的情感变化过程,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来体会林肯的个性品质成了常规的主教学过程。如果我们再从编者选编此文的目的出发,就会发现要体会人物的优秀品格,这样的选文太多太多,光介绍美国总统优秀品格的文章就有很多,那编者为什么选这篇文章进入六年级的教材呢?这篇文章,林肯的演讲贯穿全文,课后思考题也有:“林肯演讲前后,参议员们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思考题无疑体现了编者的意图,拓宽了我们教学的视野——仔细研究一下林肯的演讲内容,究竟有哪些语言特色?凭什么去打动那些傲慢的参议员?课堂上,让学生从演讲中感受林肯的人格魅力,从演讲中寻找林肯的语言表达艺术,自然成了教学的新视点,也为教学另辟蹊径提供了依据。学生挖掘了林肯表达中“正话反说”“虚话实说”“明话暗说”“轻话重说”“表情助说”等表达艺术,课堂教学在视野的拓宽中变得趣味盎然。
  四、与编者对话——让阅读境界更敞亮
  与编者对话,也应该渐渐发展成为高年级学生的一项阅读自觉,敞亮学生的阅读境界。进入高年级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换成编者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文章作为我们的课文?让学生从这个角度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深度阅读。现在学生读课文应逐渐形成三个层次:初读课文——我眼中的阅读;精读课文——作者眼中的阅读;再读课文——编者眼中的阅读。例如,苏教版六上《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与《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和《学与问》《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放在一起,这是因为缺少了与编者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就能开掘阅读的深度。
  生: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这篇课文是讲大自然的,为什么放在这一单元介绍呢?
  师:真的是很有价值的一个问题哦,我们不妨共同来研究一下。
  生:其实大自然也是一本书,本单元都是讲读书方法的,这些方法对我们去读大自然这本书也很有帮助。
  师:你一句话就解开了我们的疑问。那么再读读这一节,你还有哪些新发现?
  生:“假如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应再到书里去寻找,看那里有没有解释。”这句跟《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联系,这书本就是“源头活水”,可以使我们很快掌握很多大自然的“语言”。
  生:我从“要学会认识大自然的文字,从小就应当到树林里或者田野上走走,注意观察。”和“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两句话中想到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句诗,只有将看到的书本知识与在大自然中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变为真知识。
  生:“你还应该去请教有学问的人:这是什么石头?这是什么树?”跟我们刚刚学过的课文《学与问》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一致的。
  你会发现,上则案例中,让学生释“疑”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与编者对话的过程,学生明白了编者安排的意图,并从单元的其他课文找出了相互联系的依据,这样的过程自然开掘了阅读的深度,敞亮了学生的精神世界,也符合高年级阅读教学的价值追求。
  “与编者对话”应该成为一种自觉意识。确立目标,选择教学方式等都要考虑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也要逐渐成为高年级学生阅读课文时的自发意识,开掘阅读的深度,寻求作为教材的深度价值,因此“与编者对话”,能开拓一片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其他文献
在近五年的绘本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对美国著名插画家威斯纳的作品情有独钟。这一次,《海底的秘密》这本无字书走进了我和孩子们的写作课堂。该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好这一课程资源?我认真地把自己的实践与反思记录下来。  一、 神秘会点燃儿童探索表达的欲望  好的绘本故事书一定会有不少非常吸引读者的悬念设置,而威斯纳又特别擅长在图画中表现这一点。《海底的秘密》中,少年捡到水下照相机后,去冲印店冲洗了照相机里面的
期刊
写话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童心,童心真诚闪烁,童心引领发现,童心诱发灵感,童心升华情趣,童心会使教师时时充满童趣,时刻理解关注学生。写话教学应放到学生的生活、学习、精神的成长中去,让同学们回归趣味写作、率性写作的本性。  一、 写话内容巧开掘  1. 根据课本内容,进行写话练习。我们要善于抓住课文里的读写训练点,在学生充分地读和说的基础上进行写话练习,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课文里出现的某些词语的用法:比如
期刊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成长期和模仿期,教师的教学语言对学生语言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笔者发现有些教师的语言存在瑕疵,现举三例和大家探讨。  一、要“儿童化”,但不能忽略“语文味”  【案例】 课堂上教师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  师:小眼睛看哪里?  生:小眼睛看老师。  师:小小手放哪里?  生:小小手放放好。  师:小小背怎么做?  生:小小背挺挺直。  【分析】 低年级学生有自己的思维
期刊
“咬文嚼字”,我们置之于阅读教学领域来审视、梳理和反思那些真实存在的、有关这一话题的教学现象,就会看到,在广大教师的课堂中演绎着这样的“咬嚼品析”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 问题对话策略  教师依据和运用各种文体特征、规律的学法要点,从阅读教学的维度,将之具体化为学生学习实践——咬文嚼字的系统性问题,并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成为让学生运用它定向地去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一种方法与途径。就我们现行小
期刊
不久前,我公开执教四年级《黄河的主人》一课,课堂上几处“小风波”,使我深深地感受到,尊重学生必须重视他们的发展需求,重视他们的表达权利。而尊重学生的第一要义是倾听,只有倾听学生的声音,才能让小语课堂焕发出德性之美。  一、 倾听翅膀的拍打声  在学习课文第3自然段的时候,有一位男生主动举手,站起来朗读了这一段文字,他读得很投入,试图表现作者当时发现羊皮筏子上竟然有人的惊讶感觉。可能有点紧张,读到“
期刊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的读,是指以书本为凭借,入生之眼,入生之口,入生之心。这虽然是传统的教学思想,但它说明了书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文体验和感悟就会蕴育其中,语文素养就会进一步提高。然而,怎样才能落实好诵读教学呢?  一、“诵读”要摆正位置  语文离不开诵读,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上,要以诵读带动讲解,以讲解促进诵读,这样才能使教学相得益彰,活跃课堂气氛,诵读之声才能不绝于耳,达到沉醉其
期刊
灵活亲切、细腻简短、生动轻松、精彩纷呈、充满爱心与智慧彰显、幽默与风趣的课堂评价能够营造灵动有效的课堂,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一、 课堂评价应以顺延式肯定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课堂教学顺延式肯定评价为主的根本出发点,在于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营造一种轻松、亲切、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更好地参
期刊
一、 情景导入  1.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进行一次不同寻常的体验活动,有兴趣吗?心情怎样?(担心、激动、兴奋……)  2. 这就是体验。这节课学习写一次体验活动。(板书课题:记一次体验活动)  【设计意图】 体验作文重在写出体验活动中的心理感受。上课伊始,谈谈心情,既让学生心理放松,又暗合体验作文的习作重点要求。  二、 学习写法  1. 自读例文,思考:① 这篇例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②
期刊
学生的写作心理能力是在口头言语表达能力、书写能力和阅读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体现学生的写作知识和心智活动的辩证统—,是一般智力技能和语文能力的综合训练成果。  一、 写作心理能力的个体差异  1. 写作知识结构的差异。写作知识包括写作的陈述性知识;写作的程序性知识和写作的策略性知识。写作的陈述性知识主要是实用文体常识和文学体裁知识。实用文体常识主要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的写作知识;文学
期刊
学习《蜜蜂引路》一课,我指导学生用“果然”造句,一个学生看了看窗外,举手说:“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是个没有语境的句子,虽然用上了“果然”这个词。于是,我便进行了下面的教学:  师:谁来说说,你是什么时候知道今天要下雨的?也要用上“果然”这个词。  生: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雨,今天果然下雨了。  生:早上,妈妈说今天会下雨,现在果然下起了雨。  师:真厉害!这样就把“果然”的意思表达出来了。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