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keda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大学生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提高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国际化视野人才的题中之意。本文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校际交流项目为例,分析总结建立海外党小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以及所取得的成效,以期为促进高校大学生校际交流项目的实践推广和探索国际化视野下的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
  关键词:国际化;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校际交流;海外党小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文化多样化发展趋势在不断加强,我国对外交往活动也日益增多。作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和潮流,国际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毋庸置疑也成为高校德育创新模式探索必须直面的当代视野。21世纪初,世界各国普遍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发展十分依赖于自身的开放程度,国际交流与合作既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特征,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推动力。[1]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包含多项具体活动的发展趋势,旨在提供一种融入全球化意识环境中的教育体验,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2]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包含学生、教师、课程及研究四个维度,其中学生国际交流的程度最为重要,是高校国际化的重要标志,反映出学校国际化的规模和程度。通过国际合作、联合项目等方式培养新一代优秀人才,已成为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新尝试。
  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德育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面对国际化给高校德育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高校德育需要在指导思想、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与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
  1.在指导思想上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3]
  越是面临纷繁复杂的情况,越是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在国际化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纷纷登场,各自展开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争夺,而大学生正是各种社会思潮争夺的重点群体。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的在于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思想武器,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分辨是非真伪。这不仅是教育内容的问题,更是价值立场、思维方式和方法战略的问题,必须贯穿于德育的全过程。
  2.在德育目标上着眼于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人才是指具有国际化意识和胸怀以及国际一流的知识结构、视野和能力达到国际化水准、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的高层次人才。国际化人才应具备以下七种素质: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熟悉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熟悉掌握国际惯例;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独立的国际活动能力;较强的运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经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在做“国际人”的同时不至于丧失中华民族的人格和国格。[4]
  3.在德育内容上加强跨文化教育[5]
  所谓跨文化教育,是指对呈现某一文化的人类群体的受教育者进行相关于其他人类群体的文化教育活动,以引导这些受教育者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养成尊重、宽容、平等、开放的跨文化心态和客观、无偏见的跨文化观念与世界意识,并形成有效的跨文化交往、理解、比较、参照、摄取、舍弃、合作、传播的能力,从而通过教育层面的努力,消解跨文化冲突,建构和谐的跨文化社会,促进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跨文化教育指南》,系统总结了跨文化教育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跨文化教育的准则框架、具体目标和作用,以及实施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原则措施。这一指南的发布,标志着在新世纪跨文化教育将成为热点前沿问题之一,为各国实施跨文化教育制定了参考框架,也为高校德育培养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
  4.在德育途径与方法上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6]
  鉴于国际化人才素质的综合性、实践性、前沿性特点,在德育途径和方法上,要打破高校原来的封闭式德育模式,加强对外交流,走合作培养之路。一是加强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通过与企业(包括国外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在实践中对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加强对社会的认识。二是加强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共同培养等方式,扩大校际交流,探索人才培养的多种模式。三是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互派留学生、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国际交流,增进相互了解,扩大文化认同。
  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外国语类高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学校德语系建立于1950年3月,已有60多年的历史,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授予权,200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级德语语言文学重点学科点。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中,学校德语系坚持以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德语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深化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在加强和完善基础教学的前提下,不断试用并完善新设的20多门课程(高年级和硕士研究生教学),积极开拓与德语国家地区的校际交流项目,探索出了一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学校德语系校际交流项目
  近年来,学校德语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流项目,不断探索推进多种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有力推动了德语系国际化建设步伐。目前,学校德语系已同德国的3所高校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帕绍大学建立了4个校际交流项目。其中,包括一个联合人才培养项目,即“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研究生双学位课程”项目。
  自2006年起,根据学校与德国哥廷根大学签署的校际交流协议关于互派学生条款规定,两校每年可派遣本校10名本科生到对方大学学习一学年。该互换项目已经成功实施9年,互派学生也由每年10名增加到了每年15名。
  学校与德国帕绍大学于2013年4月签署了校际谅解备忘录,就进行学生、教师互换以及联合科研等项目达成初步共识。2014 年9月,双方在肯定了既有合作的基础上,决定拓展新的交换生项目—让德语系本科生在帕绍大学交换一年,全面提高语言文化交际能力,并学习专业知识。该项目已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联合开发的“中德跨文化日耳曼学硕士研究生双学位课程”自2006年开始,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重视和资助; 2014年又被获准“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留金美[2014]7025号)。选拔为“项目生”的学生将于每年10月至次年8月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公派留学,专业为跨文化交流方向,返校后继续后两年的学业。
  1983年,德国海德堡大学与学校正式签署两校学术合作交流协议,是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与学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国外著名大学之一。从此以后,两校之间开始了卓有成效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在人才培养,还是在学科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自2011年9月起,学校德语系派出经济外交方向研究生前往海德堡大学进行交换学习,该项目已成功实施5年。
  2.全程式、即时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建立海外党小组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赴德交流机会在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动力的同时,在德国交换或者留学的学生们也越来越显示出向党组织靠拢的需要。他们迫切希望在国外学习期间,能够继续和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得到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管理。学校德语系每年出国交换的学生中,党员所占比例较高,本科生的党员比例为30%~40%,研究生为70%~80%。因此,学校德语系每年成立德语系本科生赴哥廷根大学、帕绍大学党小组和德语系研究生赴哥廷根大学、海德堡大学党小组,以期出国交换学生能更好地完成学业,并加强其德育培养。
  二是不断建立完善合理有效的工作机制。过去,学校德语系党总支主要依托驻外党组织进行学生的培养和考察,无论是党员还是入党积极分子,都交由我国驻外使馆的教育处或文化处等单位来管理。后又采取国内外结合的“党员负责制”,即将培养考察任务分给同行的党员同学,或由国内党员直接联系一位在外同学的方式。随着近些年留学比例的增加,党总支又成立了海外党小组,由党员同学负责联系、考察和管理非党员同学,密切与党支部之间的联系,同步参加国内的学习、活动和支部工作等,甚至在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教学评估等重大活动中,他们都始终积极参与。以上的工作方式结合在一起,可以全面、客观、迅速地完成教育、管理任务,便于及时沟通、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是探求适宜的教育方式,重视出国学生的德育培养。学校德语系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运用现代即时通讯工具拉近距离。在新媒体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通过电话、邮件、微信、QQ、微博等现代即时通讯工具,全方位地关心、关注在海外留学的学生们,鼓励他们克服各种困难,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变化,完成学业,提高水平,同时做好党建教育、宣传、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工作,尤其是考察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其想法,疏导情绪,对其留学生活予以全方位指导。
  四是重视出国前、出国期间和回国后的培训。在出国前,做好各项必要的培训、安全教育等准备工作:第一,学校德语系党总支给即将出国的交换生做出国前动员,组织他们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尤其对党员同学提出严格要求。第二,学校德语系党总支给使馆等驻外党组织开出介绍信,要求交换生积极参加活动、定期进行思想汇报等,并制定评价机制。第三,整理交换生的电子邮箱等信息,以便各党支部与他们在出国后保持畅通的联系。第四,德语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与即将赴德的同学见面座谈,成立海外党小组。
  对交换生出国期间的学习、工作提出要求:第一,利用互联网关注国际、国内大事,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爱国之情。第二,积极参与使馆举办的活动,与使馆保持密切联系。第三,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维护祖国美好形象,展示中国当代大学生风采,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第四,保证专业学习,提高专业水平是出国学习的重要目的。
  做好回国后的学习总结,巩固教育成果:交换生在完成国外学习回国后,党组织及时指派专人与他们谈话,详细了解他们在国外的生活、学习等情况,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并要求他们递交一份书面思想总结汇报,以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交换生在全系学生大会上进行留学汇报,展示留学成果,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留学计划。
  五是建立海外党小组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海外党小组的建立,让党员学生即使身在海外也无时无刻不心系党和祖国,让学生们有了更强烈的归属感和使命感,也让向往党组织的学生有了更多向组织汇报思想和要求进步的机会。随着对外交往的不断深入和扩展,学校德语系预计将同更多国外大学建立校际交流项目,当前的海外党小组将为未来海外党小组工作的全面开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
  校际交流项目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目前,学校德语系校际交流项目已成功开展多年,赴德学生均反响良好,在学习和生活上获得了很好的体验。
  首先,校际交流项目帮助交流学生摆正了心态。在国外留学阶段,学校德语系学生虽没有太大的语言沟通难题,但在选课、租房等方面会遇到很多困难,他们通过邮件等形式,及时同国内外教师沟通,认清形势和问题,端正态度,从而很好地解决问题并完成学业。
  其次,校际交流项目让学生了解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习惯。德国的课堂教学更注重研讨和发表,要求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因此交换生需要提高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举一反三,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内在潜力。
  最后,校际交流项目的海外党小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交换生的德育培养。交换生在国外学习期间,更多地是体验当地学习和生活文化,通过海外党小组的培养,加强了交换生与使馆和国内师生的联系,以期及时跟进国内学校发展现状,培养学生国际文化认同和国际意识。
  校际交流项目是学校的一大特色,如何创新国际化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德语系也是学校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要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给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和锻炼平台,制定出更为切实可行、有助于学生进步的一系列新措施、新机制,更好地探索国际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2] 任聪静,张红,陈丰秋,祝京旭.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2(6):4.
  [3][5][6] 李辽宁,史君.国际化视野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4] 国际化人才[EB/OL]. [2015-12-26]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6108.html.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
  [责任编辑:张 雯 实习编辑:陈 栓]
其他文献
学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康和谐的环境。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保障作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北京市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按照落实责任、加强教育、健全制度、强化监督、注重预防、严查违纪的工作思路,充分依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勇于探索,各项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在继承中发展,在改革中创新,为学校改革发展和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  抓好龙头,
文海涛,女,汉族,1966年出生,1987年入党,现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曾荣获学校管理工作最高奖—“智瑾奖 ”,先后被评为北京交通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标兵、优秀党务工作者等。  有着25年党龄的文海涛在工作过的每一个管理岗位都留下了闪光的业绩,她用细致和精心的工作作风树立了优秀共产党员敬业奉献的好形象。任北京交通大学计财处副处长期间,她开拓创新,整章建制,实现了学校会计核算联网,规范了学校财
关键词:网络教学 人文社科 理论课  有关高等教育中网络平台的实施和应用,目前学界已经有颇多研究,而对于国外大学相关经验的借鉴,也已成为反思我国当前相关现状的一个重要方面。然而,此类研究多着眼于技术层面的问题,或者是力图构建某种能够针对多学科普遍适用的技术性和服务管理性平台,或者是从外国语言学习的角度出发,来讨论网络教学的可能性模式。而具体到从各个学科的特点出发来反思学科教育的特点与大学网络化教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离退休干部党总支退休第八党支部,包括党校办、组织部、纪监审、人事处等单位退休党员15人,原校级领导4人。  健全理论学习机制,加强组织管理,教育引导党员组织观念常存  结合党员年龄悬殊,以及不同时期退休同志的工作阅历、思想状况参差不齐的特点,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进行政治理论学习,积极探索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党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工作新模式。采取党员自学通读,支部集中重点学习
清华大学以北京地区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为契机,详细梳理现有工作,认真思考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发展新背景下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的深刻内涵,并尝试回答这样三个问题,即怎样保持示范性就业中心的生命力,怎样发挥示范性就业中心在带动和提高北京地区就业工作整体水平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示范性就业中心建设项目,推动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    就业部门应强化“育人”与“参谋”职能    
蒋庆哲,山东鱼台人,中共党员,教授。1978年考入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化学专业学习,工学博士。曾先后担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书记、学工部部长、化工学部主任、党委副书记,2005年6月起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书记,长期从事炼油化工工艺优化、清洁燃料技术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9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3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明确
教育教学
期刊
侯光明,男,汉族,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驻日本国大使馆一秘,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副书记,现任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 曾获“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国防科工委“511”高级管理人才、首都“五一”劳动奖章、“北京高校模范工会主席”等荣誉。荣获国家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励。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长期从事系统科学、组织科学、创新方法研究,出版《中国研
旅游学科作为学校特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已经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为保持并发扬学校旅游优势,旅游管理学院将中心任务定位在搞好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旅游学科在国内高校同类学科的竞争力上。旅游管理学院党总支紧紧围绕这个中心,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与推进学院发展、支持学科建设相统一, 用完成中心工作的实效来检验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果,使得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党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化建设 研究与实践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不断推进,文化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也愈来愈受到高校建设者的重视。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思考  1.文化建设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