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2年11月17日,这是一个极其平凡的日子,然而,因为一个不平凡的人逝去,这个日子注定要成为永恒的时光,被亿万人永远铭记。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这一天的8点20分,一颗睿智的头脑停止了深邃而痛苦的思考,一双永远关注现实社会的犀利大眼失去了它的光泽,一个壮丽的生命音符戛然而止,一颗璀璨的明星从中国文坛陨落,一代文豪路遥带着对文学、对理想、对人生、对亲人的深深眷念,离我们而去!
天妒英才,悲恸人间。无数人为之痛断肝肠,泣不成声!在路遥逝世的几天里,数以千计的唁电、挽联、挽幛,雪花般从四面八方飞来。每天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文艺界著名人士巴金、王蒙、冯牧、马峰、秦兆阳、蒋子龙、冯骥才、王安忆、雷达纷纷发来唁函。王汶石、高彬的挽联是:“巨星夭落,遗恨天涯”;来辉武的挽联是:“一代文豪垂千古,十卷力作昭万年”;导演吴天明的挽联写道:“一片哀情哭上苍夺我挚友,三尺白练悼文坛顿失英才”;诗人雷抒雁悲痛地吟道:“风凄凄兮云飞,雪霏霏兮天垂,玉树折兮山摧,故人一去兮不回”;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唁电中悲愤地说:“文星陨落,痛失良友,贤弟先行,吾随后到”……
这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唁电挽联,对路遥短暂的一生、崇高的人格、卓越的贡献作了经典的概括和点评,更为他倒在人生最佳创作黄金期,春蚕至死、余丝未尽而扼腕叹息。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然而精神比生命更可贵,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行星,滚滚红尘中,人生不过是一道无声的痕迹,但路遥却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无比辉煌的文学巨著,谱写了无比绚丽的动人诗篇,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人构建的“平凡的世界”。人道主义是他的思想基础,苍生情怀是他的价值取向,奋斗拼搏是他的精神动力,悲剧情节是他的美学底蕴,他站在社会的最底层,从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吟唱着小人物的赞歌,平凡世界的赞歌,他留给这个平凡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绝对的不平凡:不平凡的苦难,不平凡的抗争,不平凡的理想,不平凡的追求,不平凡的成就。
人类在与时间的对峙中,从来不是赢家,时间能战胜一切,时间能淘汰一切,时间能检验一切,时间能印证一切。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可喜的是,路遥没有被时光所淘汰。在他逝世后的二十年来,路遥常常被人们谈起,谈论他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谈论他对普通人的关注,谈论他英年早逝对文坛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许多时候,人们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路遥,成为一个被时光铮亮的名字,路遥,成为一个无尽的思念,一个永恒的话题。无数人在怀念他,追忆他,追忆那个拼搏的路遥,朴素的路遥,辉煌的路遥,不朽的路遥。
拼 搏 的 路 遥
路遥人生的路布满坎坷和荆棘,他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起伏连绵的大山,如沉重的音符,弹奏出的只有凄惨和悲壮。这里的村民,恪守着千年不变的箴言,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度日月。山里人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劳作,汗水永远灌不满贫瘠的土地,更填不满饥饿的肚子。路遥一出生就面临着饥饿、贫困、寒酸,这里没有温饱,没有尊严,他因父母子女太多,成为多余的人,而被送给大伯抚养。他生存的环境封闭、狭窄、枯燥、落后,只有痛苦和灾难。然而,年轻的路遥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他要拼搏,要奋斗,要改变人生的命运。正是生活中的苦难,打磨出路遥最可贵的精神:不屈、顽强、坚定、永不服输。凭着这股精神,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岁月,路遥这个从山沟沟里走出的娃,一路冲杀,一路拼搏,用他的赤诚、才华、执着,脱颖而出,十八岁就成为了县革委会副主任,这个一身英气、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成为那个小县城中一个耀眼的明星。
命运似乎总与路遥过不去,转眼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路遥不久被停止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接受审查。他一下子又从天堂掉落到地狱。路遥背上重如泰山的十字架,他要面对的是一连串的误解、歧视、屈辱。人生的希望如此渺茫,命运的改变如此险恶,理想的追求如此艰难,假如换作另一个人,也许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但路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抱怨、不气馁、不甘心、不自弃、不彷徨,他要与命运抗争!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酸楚,描绘人生的艰难,塑造不屈的灵魂,讴歌真挚的爱情,力争用文学改变自身的命运。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挫折是一块锋利的磨刀石。逆境成才,大苦难,往往造就大艺术家。沉寂的生活,使他的精神更为活跃,贫瘠的山村,使他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的苦难,他的屈辱,他的奋斗,构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标本。历经磨难的路遥出手不凡,他创作于1978年9月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随后《人生》《平凡的世界》更是获得巨大的成功。《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们都出身低微、贫寒。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广袤的农村,贫穷相当普遍,贫穷是顽症,对于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年轻人来说,他的处境是无辜的,又是让人同情的,他们大都却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改变自己、改变命运。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大都出身贫寒,衣裳破烂有如乞丐,而内心世界纯洁丰富,精神高贵有如诗人!他们高傲的心,并没有因地位卑微而失去尊严,路遥用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告诉世界:贫穷不是罪过,罪过的是造成贫穷的根源;低贱并不是耻辱,耻辱的是失去高贵的心;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抗争,不敢砸碎悲惨命运的桎梏。一时间,路遥的小说,成为无数青年的经典读本,成为激励他们努力奋斗的励志笃言,成为唤醒他们美丽憧憬的闪亮灯塔。而此时的路遥,正在与疾病做着最后的拼搏,他患上严重的肝病,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而他却要勇敢地与死神赛跑,他要赶在死神之前编完他的十卷文学全集。
路遥曾经大度地说过:“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作家的劳动,是崇高的,也是沉重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作家,他的繁重劳动有时就是熬油灯,有时就是卖脑汁,何况病中之人?路遥终于倒在与疾病抗争的战场上,这让无数的人肝肠寸断,仰天长叹。 纵观路遥短暂的一生,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他生命的主旋律。不屈的路遥,与命运拼搏,与苦难拼搏,与挫折拼搏,与疾病拼搏,倒下的是血肉之躯,立起的是精神丰碑!
朴 素 的 路 遥
作为大山之子,在任何时候,路遥都是朴素的,他的思想是朴素的,他的穿着是朴素的,他的言行是朴素的,他的情感是朴素的,他的文字也是朴素的,在他的洋洋几百万字的文学巨著里,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无病呻吟,没有虚情假意……
文学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它不能戏弄人生,更无权亵渎文字。文字需要朴素,朴素中孕育着万千哲理,朴素中包含着大智慧。路遥用平凡而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平凡的人物和故事,却产生了不平凡的影响和作品。路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凭着朴素的情感,运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个无比纯洁、无比善良、无比朴素的小人物—刘巧珍的一言一行是朴素的,德顺爷的一举一动是朴素的,孙少平、高加林的本性是朴素的,尽管有时也有一点点杂质,但本质是朴实无华的。
如果说,生命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水,那小说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场景,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有了“故事”,而在路遥的小说中,决不满足于讲故事。路遥曾经说过:“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构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者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撼的巨大内容。”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在于故事,不仅仅在于场景,不仅仅在于人物,而在于情操,更在于精神,精神情操决高下。他的作品,从人类精神的高度,去挖掘令人震撼的东西,把生与死、爱与恨、崇高和卑下,伟大与渺小,高贵和平庸,幸福与痛苦,清醒与迷惘,用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你似乎找不到“精彩”的语言,“经典”的句子,而俯拾皆见的是一种哲理与朴实,一种淡雅与机智,让读者在掩卷后还会思索,书读尽而思无尽,在流连忘返中作思想的寻根,灵魂的拷问,将思索之门叩响打开,再叩响再打开,去感受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生活中的路遥,朴素得像一杯黄土,朴素得像一粒石子。他不会吟风弄月,他不会琴棋书画,他不会虚于应酬,他把一生全部精力花在对现实、对创作的关注上。即使多次获奖,成为举世瞩目的著名作家之后,他也保持朴素的本色,正如他所说:“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因此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的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等。”这就是路遥,永远把自己归于人生的最低层,永远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渺小的作家常常自以为是,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显示着不凡和尊贵,而伟大的作家却往往相反,他永远是人民中的一员,他永远沉浸于劳动和创造,他永远把朴素作为美德,在朴素中见真情,在朴素中显真功。朴素使路遥的人品更为崇高,朴素使路遥的人生更为绚烂!
辉 煌 的 路 遥
路遥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创作于1978年9月,小说原名《牺牲》,这是一篇讨伐“文化大革命”的檄文。小说反映的是一位为民为国无私无畏的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批斗中牺牲了。他深刻而又形象地揭示了这位县委书记不仅仅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而作为拼死斗争的两派即所谓的造反派和保守派,同样也是牺牲品。后来,《牺牲》在发表时改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小说发表后,获得强烈的反响,由此,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等小说奖。
获奖激起路遥更大的创作热情,他对文学创作有一种朝圣者对神灵的痴迷,可以把虔诚的意愿连接成一条通往圣境的路,无论这条路有多么的艰难,朝圣者永远是幸福的。路遥曾经说过:“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在此之前,我二十八岁的处女作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正是因为不满足,我才投入到《人生》的写作中。”《人生》描写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高加林渴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为了脱离苦海,改变命运,成为一个高贵的城市人,高加林彷徨、挣扎、奋斗,却总是难以逾越那条时代的鸿沟。路遥从独特的人生见解,针贬社会弊端,揭露人性弱点,讴歌纯情善良,抒发壮志理想,塑造崇高灵魂,起到拯衰惩弊、发聋振聩的作用。《人生》最初登在《收获》杂志上,一经发表,文坛为之振奋,好评如潮,并当之无愧地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且排在第二名。随即《人生》被改编成电影,更是引起全国轰动,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跨入亿万观众的心扉,让人惊、让人奇、让人思、让人叹,经久不衰。
《人生》的巨大成功,使路遥名声大振,他成为文坛的巨子,陕北人的骄傲,无数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许多人把路遥作为人生的导师,向他请教“人应怎样生活”,无数文学青年更是把路遥作为心中的英雄,纷纷向他讨教创作的秘诀。路遥没有被这一切所陶醉。人的一生,有大磨难,才有大追求,有大追求,才有大成就。为了追求更大的辉煌和成就,路遥躲进铜川市石洼煤矿一间小屋里,开始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全书结构庞大,分三部六卷共一百万字,它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这部巨著一共写了六年,倾注了路遥大量的心血,他常常沉浸在人物的爱恨情仇中,与笔下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超越人生的种种磨难。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然而却怀揣理想,在孤寂、贫困、寒酸、苦难中,他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打击,进行了一次次抗争,并在抗争中展示出他道德的美好和意志的坚韧。正是这种在苦难的重压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打动了千千万万生活在底层平民读者,路遥的作品陪伴着他们一起走过苦难的岁月。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现实主义的,唯独不是理想主义的,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现实主义的土地上,高扬起理想主义的大旗,使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意义。由此,这篇长篇巨著理所当然获得了文坛的最高贵奖项—矛盾文学奖,而且在所有获奖作品中名列第一。 人的一生,命不苦其短,苦其不辉煌;生不惧苦难,惧不能战胜苦难。路遥短暂的一生,历尽苦难,有其缺憾,但总是在苦难中创作辉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 朽 的 路 遥
当路遥刚去世时,我还不敢这样断言,不敢将“不朽”这样神圣的词汇用在他身上,但今天,20年后的今天,我已敢在路遥的名字前面毫不犹豫地写下这两个字。
在我们这个极其浮躁而又追求名利的年代里,许多人急于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手段不用其极。然而,一心想名垂青史者,往往被时间淹没,被历史抛弃。于是,我们悲哀地看到,各种快餐文化,各类当代艺术,往往各领风骚三五天,便成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时光无情,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光有情,留下千古名篇绝唱。
名家不是靠人打造的,而是靠名作立世的。路遥的作品,生前就有许多版本,死后则更多。他的书大都由出版社发行出版,从来没有经过商业运作,销路却一直很好,好到有许多出版商的加入,甚至出现了盗版。路遥拥有大量的读者,许多人把《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是路遥的骄傲和自豪。在这个有多种选择的年代,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至今仍被自发阅读的作品,被人时常惦记的优秀作家,实在是少之又少。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路遥的读者数目是二十世纪作家中最多的一个,竟大过于琼瑶和金庸,这不得不令人惊奇和深思。读路遥小说的人大多是青年,路遥是农民的儿子,是中国农民奋勇拼搏的典型,他留在世间数百万字的作品,以广阔的农村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矛盾。路遥的小说,是唤起民魂的号角,特别是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农村青年,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奋斗中的种种挫折,成长的种种经历,都让人震撼,引起亿万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成为他们长夜中的明灯,独行中的伙伴,精神上的慰藉,甚至成为他们人生的励志,为他们点燃理想,照亮人生,激励着他们去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谱写辉煌。
托尔斯泰曾动情地说过:“如果有人对我说,现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将要阅读我的作品,将为之哭,为之笑,并且热爱生活,那么我会为之献出我的全部生命与精力。”这是一代文豪的最高追求。而路遥做到了,他不幸逝世二十年后,仍有无数读者,评读着他的作品,为之哭,为之笑。那些与路遥血肉之躯相连 的巨著,那些用路遥精神铸成的美文,已形成另一个生命的载体,路遥的生命里程永远不会中断。
路遥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生都在讴歌平凡;
路遥是崇高的,因为他一生都追求光明理想;
路遥是不朽的,因为他用生命追求不朽。在这个追求中,他已成为一部立体的史书,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一柄道德的标杆,成为一座文坛的丰碑!
(责编:魏佩)
让我们把时光拉回到这一天的8点20分,一颗睿智的头脑停止了深邃而痛苦的思考,一双永远关注现实社会的犀利大眼失去了它的光泽,一个壮丽的生命音符戛然而止,一颗璀璨的明星从中国文坛陨落,一代文豪路遥带着对文学、对理想、对人生、对亲人的深深眷念,离我们而去!
天妒英才,悲恸人间。无数人为之痛断肝肠,泣不成声!在路遥逝世的几天里,数以千计的唁电、挽联、挽幛,雪花般从四面八方飞来。每天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文艺界著名人士巴金、王蒙、冯牧、马峰、秦兆阳、蒋子龙、冯骥才、王安忆、雷达纷纷发来唁函。王汶石、高彬的挽联是:“巨星夭落,遗恨天涯”;来辉武的挽联是:“一代文豪垂千古,十卷力作昭万年”;导演吴天明的挽联写道:“一片哀情哭上苍夺我挚友,三尺白练悼文坛顿失英才”;诗人雷抒雁悲痛地吟道:“风凄凄兮云飞,雪霏霏兮天垂,玉树折兮山摧,故人一去兮不回”;著名作家张贤亮在唁电中悲愤地说:“文星陨落,痛失良友,贤弟先行,吾随后到”……
这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唁电挽联,对路遥短暂的一生、崇高的人格、卓越的贡献作了经典的概括和点评,更为他倒在人生最佳创作黄金期,春蚕至死、余丝未尽而扼腕叹息。世界上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然而精神比生命更可贵,茫茫宇宙中,地球不过是一颗小小的行星,滚滚红尘中,人生不过是一道无声的痕迹,但路遥却在短暂的人生中,创作出无比辉煌的文学巨著,谱写了无比绚丽的动人诗篇,路遥的精神世界,是由普通人构建的“平凡的世界”。人道主义是他的思想基础,苍生情怀是他的价值取向,奋斗拼搏是他的精神动力,悲剧情节是他的美学底蕴,他站在社会的最底层,从独特的视角,深刻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吟唱着小人物的赞歌,平凡世界的赞歌,他留给这个平凡世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绝对的不平凡:不平凡的苦难,不平凡的抗争,不平凡的理想,不平凡的追求,不平凡的成就。
人类在与时间的对峙中,从来不是赢家,时间能战胜一切,时间能淘汰一切,时间能检验一切,时间能印证一切。岁月如梭,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可喜的是,路遥没有被时光所淘汰。在他逝世后的二十年来,路遥常常被人们谈起,谈论他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谈论他对普通人的关注,谈论他英年早逝对文坛带来无可估量的损失,许多时候,人们情不自禁,潸然泪下。路遥,成为一个被时光铮亮的名字,路遥,成为一个无尽的思念,一个永恒的话题。无数人在怀念他,追忆他,追忆那个拼搏的路遥,朴素的路遥,辉煌的路遥,不朽的路遥。
拼 搏 的 路 遥
路遥人生的路布满坎坷和荆棘,他出生在黄土高原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起伏连绵的大山,如沉重的音符,弹奏出的只有凄惨和悲壮。这里的村民,恪守着千年不变的箴言,脸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度日月。山里人祖祖辈辈在这里辛勤劳作,汗水永远灌不满贫瘠的土地,更填不满饥饿的肚子。路遥一出生就面临着饥饿、贫困、寒酸,这里没有温饱,没有尊严,他因父母子女太多,成为多余的人,而被送给大伯抚养。他生存的环境封闭、狭窄、枯燥、落后,只有痛苦和灾难。然而,年轻的路遥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他要拼搏,要奋斗,要改变人生的命运。正是生活中的苦难,打磨出路遥最可贵的精神:不屈、顽强、坚定、永不服输。凭着这股精神,在文革那个动乱的岁月,路遥这个从山沟沟里走出的娃,一路冲杀,一路拼搏,用他的赤诚、才华、执着,脱颖而出,十八岁就成为了县革委会副主任,这个一身英气、踌躇满志的年轻人,成为那个小县城中一个耀眼的明星。
命运似乎总与路遥过不去,转眼间与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路遥不久被停止县革委会副主任职务,接受审查。他一下子又从天堂掉落到地狱。路遥背上重如泰山的十字架,他要面对的是一连串的误解、歧视、屈辱。人生的希望如此渺茫,命运的改变如此险恶,理想的追求如此艰难,假如换作另一个人,也许会怨天尤人,自暴自弃,一蹶不振。但路遥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抱怨、不气馁、不甘心、不自弃、不彷徨,他要与命运抗争!他拿起了手中的笔,倾诉心中的酸楚,描绘人生的艰难,塑造不屈的灵魂,讴歌真挚的爱情,力争用文学改变自身的命运。
苦难是一所最好的学校,挫折是一块锋利的磨刀石。逆境成才,大苦难,往往造就大艺术家。沉寂的生活,使他的精神更为活跃,贫瘠的山村,使他的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的苦难,他的屈辱,他的奋斗,构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标本。历经磨难的路遥出手不凡,他创作于1978年9月的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随后《人生》《平凡的世界》更是获得巨大的成功。《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孙少平,他们都出身低微、贫寒。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初期,在广袤的农村,贫穷相当普遍,贫穷是顽症,对于生活在艰难困苦中的年轻人来说,他的处境是无辜的,又是让人同情的,他们大都却不甘心命运的安排,他们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拼搏,改变自己、改变命运。路遥小说中的主人公,他们大都出身贫寒,衣裳破烂有如乞丐,而内心世界纯洁丰富,精神高贵有如诗人!他们高傲的心,并没有因地位卑微而失去尊严,路遥用他笔下鲜活的人物告诉世界:贫穷不是罪过,罪过的是造成贫穷的根源;低贱并不是耻辱,耻辱的是失去高贵的心;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抗争,不敢砸碎悲惨命运的桎梏。一时间,路遥的小说,成为无数青年的经典读本,成为激励他们努力奋斗的励志笃言,成为唤醒他们美丽憧憬的闪亮灯塔。而此时的路遥,正在与疾病做着最后的拼搏,他患上严重的肝病,医生要他卧床休息,而他却要勇敢地与死神赛跑,他要赶在死神之前编完他的十卷文学全集。
路遥曾经大度地说过:“生活就是如此,有得必有失,为某种选定的目标献身,就应该是永远不悔的牺牲。”作家的劳动,是崇高的,也是沉重的,一个优秀的作家,一个有使命感的作家,一个有独立见解的作家,他的繁重劳动有时就是熬油灯,有时就是卖脑汁,何况病中之人?路遥终于倒在与疾病抗争的战场上,这让无数的人肝肠寸断,仰天长叹。 纵观路遥短暂的一生,顽强的拼搏精神是他生命的主旋律。不屈的路遥,与命运拼搏,与苦难拼搏,与挫折拼搏,与疾病拼搏,倒下的是血肉之躯,立起的是精神丰碑!
朴 素 的 路 遥
作为大山之子,在任何时候,路遥都是朴素的,他的思想是朴素的,他的穿着是朴素的,他的言行是朴素的,他的情感是朴素的,他的文字也是朴素的,在他的洋洋几百万字的文学巨著里,没有花言巧语,没有无病呻吟,没有虚情假意……
文学是一项严肃的事业,它不能戏弄人生,更无权亵渎文字。文字需要朴素,朴素中孕育着万千哲理,朴素中包含着大智慧。路遥用平凡而朴素的语言,讲述着平凡的人物和故事,却产生了不平凡的影响和作品。路遥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凭着朴素的情感,运用质朴的语言,刻画出一个个无比纯洁、无比善良、无比朴素的小人物—刘巧珍的一言一行是朴素的,德顺爷的一举一动是朴素的,孙少平、高加林的本性是朴素的,尽管有时也有一点点杂质,但本质是朴实无华的。
如果说,生命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水,那小说的三要素就是人物、情节、场景,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有了“故事”,而在路遥的小说中,决不满足于讲故事。路遥曾经说过:“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构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者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撼的巨大内容。”一部好的小说,不仅仅在于故事,不仅仅在于场景,不仅仅在于人物,而在于情操,更在于精神,精神情操决高下。他的作品,从人类精神的高度,去挖掘令人震撼的东西,把生与死、爱与恨、崇高和卑下,伟大与渺小,高贵和平庸,幸福与痛苦,清醒与迷惘,用朴素的语言表述出来,让你似乎找不到“精彩”的语言,“经典”的句子,而俯拾皆见的是一种哲理与朴实,一种淡雅与机智,让读者在掩卷后还会思索,书读尽而思无尽,在流连忘返中作思想的寻根,灵魂的拷问,将思索之门叩响打开,再叩响再打开,去感受心灵的震撼和启迪。
生活中的路遥,朴素得像一杯黄土,朴素得像一粒石子。他不会吟风弄月,他不会琴棋书画,他不会虚于应酬,他把一生全部精力花在对现实、对创作的关注上。即使多次获奖,成为举世瞩目的著名作家之后,他也保持朴素的本色,正如他所说:“我在稿纸上的劳动和父亲在土地上的劳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这劳动就是平凡的劳动,而不应该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因此你写平凡的世界,你也就是这平凡的世界的一员,而不是高人一等。”这就是路遥,永远把自己归于人生的最低层,永远把自己作为一个普通的劳动者。渺小的作家常常自以为是,关注着成绩和荣耀,显示着不凡和尊贵,而伟大的作家却往往相反,他永远是人民中的一员,他永远沉浸于劳动和创造,他永远把朴素作为美德,在朴素中见真情,在朴素中显真功。朴素使路遥的人品更为崇高,朴素使路遥的人生更为绚烂!
辉 煌 的 路 遥
路遥短暂的一生,在文学上创造了许多辉煌,留下了一部又一部经典之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惊心动魄的一幕》,创作于1978年9月,小说原名《牺牲》,这是一篇讨伐“文化大革命”的檄文。小说反映的是一位为民为国无私无畏的县委书记,在“文化大革命”的无情批斗中牺牲了。他深刻而又形象地揭示了这位县委书记不仅仅是“文化大革命”的牺牲品,而作为拼死斗争的两派即所谓的造反派和保守派,同样也是牺牲品。后来,《牺牲》在发表时改为《惊心动魄的一幕》,小说发表后,获得强烈的反响,由此,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等小说奖。
获奖激起路遥更大的创作热情,他对文学创作有一种朝圣者对神灵的痴迷,可以把虔诚的意愿连接成一条通往圣境的路,无论这条路有多么的艰难,朝圣者永远是幸福的。路遥曾经说过:“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的二十多天。在此之前,我二十八岁的处女作已获得了全国第一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正是因为不满足,我才投入到《人生》的写作中。”《人生》描写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高加林渴望脱离农村,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的种种挫折和磨难。为了脱离苦海,改变命运,成为一个高贵的城市人,高加林彷徨、挣扎、奋斗,却总是难以逾越那条时代的鸿沟。路遥从独特的人生见解,针贬社会弊端,揭露人性弱点,讴歌纯情善良,抒发壮志理想,塑造崇高灵魂,起到拯衰惩弊、发聋振聩的作用。《人生》最初登在《收获》杂志上,一经发表,文坛为之振奋,好评如潮,并当之无愧地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而且排在第二名。随即《人生》被改编成电影,更是引起全国轰动,高加林、刘巧珍、德顺爷等鲜活的人物形象,跨入亿万观众的心扉,让人惊、让人奇、让人思、让人叹,经久不衰。
《人生》的巨大成功,使路遥名声大振,他成为文坛的巨子,陕北人的骄傲,无数信件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许多人把路遥作为人生的导师,向他请教“人应怎样生活”,无数文学青年更是把路遥作为心中的英雄,纷纷向他讨教创作的秘诀。路遥没有被这一切所陶醉。人的一生,有大磨难,才有大追求,有大追求,才有大成就。为了追求更大的辉煌和成就,路遥躲进铜川市石洼煤矿一间小屋里,开始了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创作。
《平凡的世界》全书结构庞大,分三部六卷共一百万字,它全景式地反映了中国城乡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这部巨著一共写了六年,倾注了路遥大量的心血,他常常沉浸在人物的爱恨情仇中,与笔下的人物一起欢乐,一起悲伤,一起超越人生的种种磨难。小说中的主人公孙少平,出身贫寒,地位卑微,然而却怀揣理想,在孤寂、贫困、寒酸、苦难中,他面对命运的一次次打击,进行了一次次抗争,并在抗争中展示出他道德的美好和意志的坚韧。正是这种在苦难的重压下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打动了千千万万生活在底层平民读者,路遥的作品陪伴着他们一起走过苦难的岁月。
有人说这个世界是现实主义的,唯独不是理想主义的,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可贵之处,就在于他在现实主义的土地上,高扬起理想主义的大旗,使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生,有了不平凡的意义。由此,这篇长篇巨著理所当然获得了文坛的最高贵奖项—矛盾文学奖,而且在所有获奖作品中名列第一。 人的一生,命不苦其短,苦其不辉煌;生不惧苦难,惧不能战胜苦难。路遥短暂的一生,历尽苦难,有其缺憾,但总是在苦难中创作辉煌,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不 朽 的 路 遥
当路遥刚去世时,我还不敢这样断言,不敢将“不朽”这样神圣的词汇用在他身上,但今天,20年后的今天,我已敢在路遥的名字前面毫不犹豫地写下这两个字。
在我们这个极其浮躁而又追求名利的年代里,许多人急于一夜暴富,一夜成名,手段不用其极。然而,一心想名垂青史者,往往被时间淹没,被历史抛弃。于是,我们悲哀地看到,各种快餐文化,各类当代艺术,往往各领风骚三五天,便成为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时光无情,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时光有情,留下千古名篇绝唱。
名家不是靠人打造的,而是靠名作立世的。路遥的作品,生前就有许多版本,死后则更多。他的书大都由出版社发行出版,从来没有经过商业运作,销路却一直很好,好到有许多出版商的加入,甚至出现了盗版。路遥拥有大量的读者,许多人把《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列为对自己人生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这是路遥的骄傲和自豪。在这个有多种选择的年代,在这个让人眼花缭乱的世界,至今仍被自发阅读的作品,被人时常惦记的优秀作家,实在是少之又少。一项调查结果表明:路遥的读者数目是二十世纪作家中最多的一个,竟大过于琼瑶和金庸,这不得不令人惊奇和深思。读路遥小说的人大多是青年,路遥是农民的儿子,是中国农民奋勇拼搏的典型,他留在世间数百万字的作品,以广阔的农村为背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成功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真实地揭露了社会矛盾。路遥的小说,是唤起民魂的号角,特别是他小说中的主人公,大都是农村青年,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孙少平,他们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奋斗中的种种挫折,成长的种种经历,都让人震撼,引起亿万青少年的强烈共鸣,成为他们长夜中的明灯,独行中的伙伴,精神上的慰藉,甚至成为他们人生的励志,为他们点燃理想,照亮人生,激励着他们去努力奋斗,改变命运,创造奇迹,谱写辉煌。
托尔斯泰曾动情地说过:“如果有人对我说,现在的孩子二十年后将要阅读我的作品,将为之哭,为之笑,并且热爱生活,那么我会为之献出我的全部生命与精力。”这是一代文豪的最高追求。而路遥做到了,他不幸逝世二十年后,仍有无数读者,评读着他的作品,为之哭,为之笑。那些与路遥血肉之躯相连 的巨著,那些用路遥精神铸成的美文,已形成另一个生命的载体,路遥的生命里程永远不会中断。
路遥是伟大的,因为他一生都在讴歌平凡;
路遥是崇高的,因为他一生都追求光明理想;
路遥是不朽的,因为他用生命追求不朽。在这个追求中,他已成为一部立体的史书,成为一面时代的镜子,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成为一柄道德的标杆,成为一座文坛的丰碑!
(责编:魏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