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入刊理由:
丽江,这个藏身于西南高原的城市,已成为精神逃逸、情感放逐者的心理地标。它奇妙地糅合了古代与现代、大自然与都市、民俗与宗教、精神与情感、享受与修行等矛盾体,使之融合得亲密无间。它的城市气质由外来者和土著共同构成并互相影响,堪称精神后花园。
这世上是否有个地方,让你心醉在那里。让你许多年以后只敢在回忆里张望和徘徊,却再不敢,再不敢回到梦境般的秘境中去捡拾。
从古朴动听的“音乐化石”纳西古乐到神秘悠远的摩梭文化;从唯美的爱情传说《一米阳光》到温情动人的《千里走单骑》;从单一演绎的《丽水金沙》到恢弘大气的《印象•丽江》;从柔软时光的氛围营造到“天雨流芳,梦幻丽江”的文化营销;从保护中开发的丽江古城到创意性打造的蓝月谷、束河古镇以及古色古香的客栈、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绕城的溪水,还有神秘圣洁的雪山……丽江,已经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一举发展成为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似乎连这里的阳光、空气,都具有别样的魅力。在丽江,“没有喝酒的我心也醉了/不会唱歌的我也想唱了/我来到了一个美丽地方/难道这里就是人间天堂/醉了丽江醉了梦乡/醉了月亮小河水淌……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中国城市发展促进会、中国品牌建设与管理协会、沙河酒业共同协办的“辉煌十一五•中国品牌(特色)市/县/镇/开发区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丽江荣获了“辉煌十一五最负盛名旅游名市”,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荣获了“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丽江又一次粲然耀入世人视线中。从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三项桂冠于一身的丽江美景开始,本刊记者专访了荣获“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影响人物”“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的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一起来解析“丽江模式”的精髓所在!
金沙热土,魅力之都:
丽江前世今生
丽江,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纳西语称其为“依古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当万里长江流经滇西北时,受山势阻隔,形成了一个倒N字型曲折流程,这段流程被称为丽江,而被江湾拥抱的这片土地就有了“丽江”这一美丽的名字。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全市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雪山森林、小桥流水、红檐灰瓦、木架轻厦、幽幽石街、纳西民俗加东巴文化,凡是去过丽江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丽江以风景秀丽著称,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美誉。它拥有被誉为“三朵大神”化身的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被称为“世界植物基因库”的老君山;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蓬莱仙境”之称的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泸沽湖;形成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等著名景点的金沙江;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融汇了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在美丽的泸沽湖畔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形成了极具神秘感的摩梭风情。
丽江虽处边僻之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丽江县境内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同时出土了大批反映人类各个历史阶段、证明丽江悠久历史的器物。
丽江古城南13公里处的漾西木家桥,先后发现三件人类股骨化石和一具少女头盖骨化石,考古学上定名为“丽江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10至5万年。“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丽江繁衍生息。
而丽江的名满天下则是缘于1996年2月3日的天灾。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揭开了丽江神秘的面纱,当媒体的聚光灯一夜之间打在这个抗震救灾前沿的时候,丽江以其超凡脱俗的天生丽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此旅游业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
15年弹指一挥间,丽江人经过凤凰涅槃已做到了三个开创。第一,开创了中国休闲旅游的新时代。原来国人只习惯于观光旅游,而纯粹的观光旅游,就像卖初级未加工过的农产品一样,一方面受资源量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没有多少附加价值。当人们背着矿泉水和面包来旅游甚至还想逃票的时候,他们留下的门票钱仅够打扫卫生和维持环保。但是丽江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它告诉人们,观光旅游只是旅游的初级阶段,继续往下走还有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而休闲旅游将会对一个区域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当理论家们还在围绕着休闲旅游纸上谈兵、争论不休的时候,丽江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并掀开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休闲旅游的新时代。第二,开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时代。文化能产业化吗?多少年来,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直是赔钱的事情,是党委政府的事情,它能做到自身的良性循环吗?而这个答案,通过丽江15年的实践也变成了现实。当人们一到丽江,就想待着不走了,长则一年半载,短则十天八天。是什么让人们待下来?除了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还有那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丽江,可以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甚至每个店面都荡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整个丽江,过去很多貌不惊人的东西,通过文化产业化,形成了极富魅力的文化精品。纳西古乐、东巴文化、茶马古道、四方街对歌乃至丽江的古建筑等等,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元素。丽江利用自身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诸如大型民族音舞诗画《丽水金沙》等文化精品,特别是张艺谋执导的《印象•丽江》,一年的门票收入就大大超过了当初上亿的总投资。不仅增强了休闲旅游的独特魅力,也开创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子。从而,使丽江车如轮转,客似云来。第三,开辟了落后地区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丽江历史上也曾办过风烟滚滚的水泥厂、砖瓦厂,但丽江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旦认准了路子,就顶住了GDP的压力,并始终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和坚定的科学信念,做到了“车不入城,厂不冒烟”,在主攻休闲体验旅游的同时,发掘“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生、美容等绿色工业。在积极保护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丽江正在往高端走。正因为如此,全球的很多旅游资源,都开始往丽江聚集。
这是一片热土。一个既令人一见钟情,更使人日久生情的地方;是一个既能够痛快花钱,更可以大把赚钱的地方;是一个在风风火火快时代里,享受不温不火慢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更想来的地方;是一个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
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打造“三品城市”
素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美誉的丽江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的景区景点,都是世界级、高品位的。同时,在这块2.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数十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丽江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大观园。纵观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其中有三个世界级的品牌: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二是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三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同时还有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制度遗存和走婚文化,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丽江属于世界,它的旖旎的自然风光是排他性的,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排他性的,两者高度融合,打造出的旅游产品无疑是独具特色、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要精雕细琢,把丽江的旅游产品打造成真正的真品、精品、绝品,让每一个到丽江的游客都能充分、惬意地享受丽江旅游的发展成果……”站在旅游发展的快车道上,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衔接点上,王君正如是说。
对于丽江这座有着神秘魅力的城市,作为市委书记的王君正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给予我智慧和启迪,丽江人民的热情豪放给予我力量和勇气。”王君正用实际行动,带领丽江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抒写着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梦想。
王君正一直积极推进丽江旅游真品、精品和绝品建设。何谓真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是看是不是真东西,丽江独特的自然风光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最自然的,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成百上千万年大自然保留下来的东西,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这就是“真品”。何谓精品?画龙点睛,通过保护性开发,把最美丽、最有价值的东西向世人展现出来;何谓绝品?就是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突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结合特有的地貌和风光文化,成为独一无二、无人可以取代的产品。把排他性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从创意、质量、规模入手,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独特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文化或精神的世界中追求自己的梦想或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一次次体验与飞跃。
提到这一设想的由来时,王君正说:“我刚到丽江时,就有人和我提过限制游客数量、限制低端游客到丽江旅游的意见。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景区,且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这个‘低端’和‘高端’是以身份划分呢,还是以有钱没钱划分?”
王君正历来主张任何人都有平等旅游的权利,他认为,关键是丽江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打造除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以外的更多的“真品”“精品”,甚至“绝品”,这样才能保护该保护的,发展该发展的,实现丽江人民和所有游客的“双赢”。
于是,老君山和泸沽湖进入了王君正及其领导团队的战略视野。这一山一湖独特的自然风光,便是“真品”;老君山和道教文化、泸沽湖和摩梭文化的水乳交融,便呈现为“精品”。王君正的谋划是,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结合特有的地貌、风光和文化,把老君山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独特的国家森林公园;促进妩媚的湖光山色、独特的母系人文形态与情、山、水内涵的完美结合,把泸沽湖女儿国打造成为追寻天然的浪漫之地、感受天然的文化之地、贴近天然的运动之地和融入天然的度假之地。在王君正描绘的蓝图中,未来的老君山和泸沽湖,将成为丽江“绝品”旅游景点中的新宠。
文化立市,旅游强市:
力促文旅相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文化要与旅游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突出特色和品位,使游客在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领悟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品味厚重的民族文化中徜徉于如画的仙境,使人流连忘返。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与开发,才会具有吸引游客的足够魅力,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若是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旅游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反过来,旅游又以文化为灵魂,依靠文化提升品质、树立形象。如果文化不与旅游结合,就会“魂不附体”;旅游不与文化结合,就会“灵魂出窍”,只有两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互利共赢。
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是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融共进,从而延长整个产业链。
丽江旅游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注重将自然资源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丽江成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自然风光是丽江旅游的形,民族文化是丽江旅游的神,形神兼备是丽江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之所在。因此,王君正提出并始终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发展原则。一是坚持以自然为本。现在常讲“以人为本”,对旅游来讲,就是“以自然为本”。就是要保护原始的自然风光,保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坚持以特色为根。特色是旅游的竞争力,是旅游的生命力。丽江风光的排他性和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决定了丽江旅游的特色,所以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坚持以文化为灵魂。有的旅游产品因为空洞无物,看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赋予它文化内涵之后,就有了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让人流连忘返;四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都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丽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创造出了许多游客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把市场经济规律这支“无形的手”和行政管理这支“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丽江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促使自然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成功推出了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泸沽湖、老君山国家公园等一个个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在整合境内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王君正告诉记者,丽江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上采取了“六个结合”:第一,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二,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了丽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提升丽江的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结合起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第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强的依托;第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光大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紧紧依托各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第六,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丽江市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打牢丽江文化产业融合、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六个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丽江文化事业向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转变,文化建设向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向全面展开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转变,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人们出游的目的往往是出于对审美、求知、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为了了解、感受、体验那里的优美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同时,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注重过程,游客不仅追求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赏,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只有在旅游发展中注入足够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精神文化世界里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一次次体验与飞跃,才能说明旅游的经营与消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只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才会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丽江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文化品牌,相继推出了《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极大地丰富了丽江旅游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像《印象•丽江》,2010年共演出768场,接待游客1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综合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6%;上缴税收2808万元,同比增长351%。而且《印象•丽江》5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周边农村,这些非专业演员人均月收入达2300元。这台大型实景演出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丽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典范。可以说,丽江的文化与旅游实现了高度融合,突出了特色和品位,不断提升了丽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演绎“丽江模式”
当然,王君正坦言也曾面临重大的考验。
2007年,丽江古城头顶“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已走过10年,获评“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区和获评“世界记忆遗产”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都即将步入第五个年头,丽江旅游在快步进入“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行列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当时,一部分人认为,“商业化是对古城人文环境的破坏”,必须要全盘还原古城原住民生活的本真。然而,王君正认为,古城的过度商业化会破坏文化生态,“但如果没有商业,就会成为一座死城”。“世界遗产”的荣誉,既要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共同享受自然和历史给予丽江的馈赠,也要促进丽江人民能和祖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王君正说:“丽江的成功之处,正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创造了既保护又传承且可为现代人民造福的模式。未来,这样的模式还会继续。”
为彻底破解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王君正积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古城商业化和原生态之间,取得“度”的平衡。另一方面,王君正还积极推进旅游真品、精品和绝品建设。
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旅游地区都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文化的珍贵性毋庸置疑。世界遗产是丽江发展的根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丽江的生产力,是保护丽江的生命线。另一方面,身兼哲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的王君正认为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开发就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就没有物质支持,过度开发就变成了掠夺和破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方针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工作方针,扬长避短,相互促进,不论是对丽江古城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整个大环境的保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都坚持这个方针和原则。一是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加强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请云南省人大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条例》,切实把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制定科学的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真正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凡与古城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行为,必须以服从规划为前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不遵守或者破坏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持古城的原始风貌。三是做好人性化的保护。王君正始终相信,丽江古城的市民不仅是丽江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所以鼓励古城原著居民住在古城,为古城的保护尽一份力。“现在仍有两万多原著居民住在古城,让我们领略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四是不仅保护著名建筑物和名人故居,而且对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大力进行保护,包括对普通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形成了完整的保护体系。五是适度开发。王君正深悉“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商业,就会变成一座死城”,但如果过度开发会破坏古城的文化生态,“所以我们实行了古城经营准入制度,古城的经营主要是与古城有关的工艺品和以文化传承为主的文化产品,这样既保持了古城古老宁静和厚重的特质风貌,又使人们感觉到古城是一座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活着的古城。”作为学者型官员的王君正认为古城保护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在于精细的管理和服务,根本在于切实掌握好“度”,适度开发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保护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扬光大,如果放到象牙塔里,只能研究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它的生命力和活力也就停止了。“丽江的成功之处,正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创造了既保护又传承又为现代人民造福的模式,我们不仅完好的保存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延续了古城历史文脉,而且塑造出了既有完善的现代城市功能,又有独特的文化韵味的丽江旅游城市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
样板经济,绿色发展:
铸造“实力丽江”
这个在灾难之后站起来的城市,10余年来形成了一种心灵感召的力量。古老的文化遗产和前端的全球化时尚,在她身上无缝链接。她为人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柔软时光,令都市躁魂在慢生活中得以平息;同时为中国城市树立了绿色GDP的成功样板。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丽江全市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245.9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8.10%,旅游综合收入363.7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21.80%;接待海内外游客由2005年的404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909万人次,增长了2.25倍,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3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10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12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6.8%,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打造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品牌。丽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8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占同期GDP比重由2005年的8.6%上升为11.8%。
王君正信手拈来的一组数据有利地佐证了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之举,作为丽江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围绕旅游提质增效,坚持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推进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丽江文化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不仅于此,王君正认为“十一五”期间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了经济。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丽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6亿元,人均GDP达1168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3%。
第二,富裕了人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一些在旅游发展以前比较贫穷落后的村子,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都比较宽裕,旅游带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1.7倍和2.3倍。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6万人以上,超额完成五年累计减少15万人的预期目标。
第三,树立了形象。旅游使丽江的形象在国内国外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丽江不仅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同时在文化旅游上创造了许多荣誉称号,如丽江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绿色城市”“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城市”等诸多荣誉。这些称号和荣誉树立了丽江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第四,探索了道路。就是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通过多年的发展,王君正说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丽江发展的路子,就是立足实际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这条路子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五,积累了经验。丽江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加强投资管理、如何促进良好形象的树立,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当然有些经验是动态的、局部性的,“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从全市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在经济的发展上,积累了今后做好工作的经验。通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把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王君正觉得这些规律对于今后丽江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将会起到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第六,积累了人才。经过这么多年的创新发展实践,文化旅游战线培养了大批的行政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服务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是丽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无论是在保护上还是在发展上,丽江都有一批专家、一批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人才。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项事业,真正竞争靠的是人才。再好的资源优势,如果离开了人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力量是非常大的,丽江锻炼和积累的人才,为今后丽江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事物的发展与演进,有着内在基础和条件,基础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条件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十一五”期间,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内在优势的丽江,能加快向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迈进,王君正认为同样得益于诸多良好条件:第一,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滇西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的文化旅游奠定了大的前提,创造了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强势产业来加以培养促使其茁壮成长,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第三,丽江文化旅游业能发展还有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排他性、民族文化的排他性,正是丽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造就了丽江文化旅游魅力之所在。
筑巢引凤,强强联合:
力行“开放丽江”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也许曾经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对一些地方印象不太深刻,但有人能清晰地记忆丽江,这就是丽江的特色。丽江的特色在于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第一是建筑外观上的美。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活中产生的凝固的美。建筑体现了人文文化。丽江先民留给世人的丽江古城,其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沿河而筑,依山而居,以道路为络,以水系为脉,以院落为肌,小桥流水、户户垂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建城理念。在新城的建设中,丽江十分重视新城建设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把传承古城肌理,延伸城市文脉,挖掘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山、水、田、城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作为今后丽江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中,提升出现代建筑符号,突出建筑个体形态的景观,形成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第二是文化内涵的美。丽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区,境内居住的数十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说历史文化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在现实生活中,在古老文化和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又进行了弘扬与传承,像《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印象丽江》等等,在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风采。总的来说丽江就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地方。第三是自然风光的美。丽江拥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特的自然风光,玉龙雪山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之一,是离城市最近的雪山,还有高原明珠泸沽湖、老君山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这些景区景点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丽江市幅员辽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涵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等。丽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注重把握这些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觉加强生态保护乃至整个丽江环境的保护,推动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迈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从保守到开放、从粗放到精致、从观光到休闲的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乃至整个丽江环境的保护,王君正认为,第一,要始终坚持环境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第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丽江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守护好泸沽湖Ⅰ类水质,就是保护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官一任,守土有责,保护环境,功德无量。王君正认为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树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丽江的核心优势、核心资源、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开发是最有效保护”的理念,走生态、旅游、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丽江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开放的地区最有希望,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丽江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广纳各方面先进的东西。丽江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断扩大开放,吸纳更多先进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才能实现丽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始终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始终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始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让投资者更加便利,更好地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不断创新工作制度,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合作制度;始终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招商引资。
在具体工作中,虽然金融危机让丽江的招商引资遭遇寒流,但不能因为环境不好就来什么招什么,为了使丽江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丽江在招商引资上也是在积极探索“强强联合”之路。据王君正介绍,一方面,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上,丽江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与上海中邦置业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36亿元建设泸沽湖女儿国项目的协议并动工实施;与云南省文化投资集团签署了投资50亿元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协议,这是丽江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丽江注重高科技项目的引进促进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引进深圳桑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深圳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资金,签订了高科技软件基地综合项目,开创了丽江高科技项目招商引资的先河。通过招商引资,大港旺宝、上海亿邦酒店、铂尔曼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的建成和阿曼酒店、红树林酒店、金茂酒店、翔鹭酒店的签约、开工,云南旅游集团、北京星光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参与到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中,丽江必将掀起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新热潮。
抓住机遇,借力发展:
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王君正被评为“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他低调地认为这是因为大家爱屋及乌,把对丽江的喜爱波及到了他的身上。
丽江是一个旅游城市,也是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加强特色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抓城市规划、抓城市发展、抓城市管理、抓城市服务,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努力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二是把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化的第一要务。积极培植产业支撑城市不断繁荣发展,努力夯实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三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始终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四是把规划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原则。丽江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问题,始终将城市管理和效率结合起来加以推进。五是注重统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利益矛盾。主要包括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规模与特色城市建设的问题;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现积极的社会效益;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注重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问题;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政府与市场配套的问题。六是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目的是为了提升丽江的城市品位、城市品牌,王君正果断决定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并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高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绿化和美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更好。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一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生态文明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丽江创建特色城市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结合起来;四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要和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加强特色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城市以来,丽江的城市管理水平在精细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服务民众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造了市民居住环境,推动丽江从宜居到利居到乐居的转变和提升。
“十二五”使丽江步入了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族人民对抓住机遇再创丽江文化旅游发展新辉煌寄予无限期望。王君正决心带领丽江人民群众将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王君正认为,丽江旅游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过去的接待型到后来的经济产业型,再到现在的支柱产业型,关键在于丽江走了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特色发展道路。丽江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走文化旅游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将着力推动“六个转变”,让丽江旅游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即:在发展模式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转变;在发展方向上由一般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会议等综合型转变;在发展质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发展深度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发展功能定位上由旅游目的地向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向依法治旅转变,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丽江的一个主导产业,创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第二,扩大开放。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任何地区要想在孤立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丽江是伴随着开放发展起来的,丽江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开放。作为有着十几个世居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丽江,将牢牢抓住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在扩大开放中的特殊作用,让丽江民族文化成为展示丽江特色、吸引投资、招纳人才的金字招牌,成为增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努力促进丽江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打造优质旅游产品。丽江一方面将巩固提升老景区,认真实施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综合开发和环境整治工程,另一方面将积极打造新景点,加快推进泸沽湖女儿国和老君山国家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在开发旅游产品中,注重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使旅游产品既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真品”“精品”和“绝品”,让游客在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领悟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品味厚重的民族文化中徜徉于如画的仙境之中。
第四,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将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把政府的管理和市场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树立丽江旅游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让每一个游客到丽江之后都能切实感受到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文化,优质的服务、美好的环境,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品味生活。
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是总结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这既是丽江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丽江旅游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需要。有了这个目标,可以引导各级干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旅游经营单位努力做到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效能管理,把丽江打造成一个国内外独一无二、高品质的旅游区。当然,王君正坦言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有意义。他相信,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丽江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友人的支持帮助下,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丽江,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步伐,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建设成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
有人说丽江的时光是柔软的,她可以让生硬的世俗走向婉转轻盈。有人说丽江的故事是风情的,她可以让平淡的生活过得明媚鲜妍。甚至有人说丽江的山水可以疗伤,她能够熨平过往斑驳的痕迹,让你的心清澈透明。丽江的确是天然独特的,她处在遥远的云贵高原,以茶马古道的沧桑为底蕴,又以玉龙雪山的皎洁为背景,朴实却有韵味,风情而不妖娆。岁月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如同流水的过程,丝毫不会改变她的模样。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美丽,千百年后还能找到。徜徉在丽江自然天成的风景间,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会让你跌进遥远的记忆里,在经年的往事和怀旧的情感中沉浸。这就是丽江,以神奇的风采和别样的韵味烙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让丢失昨天的人找到今天,又让拥有今天的人向往明天。
责任编辑:张仕娟
丽江,这个藏身于西南高原的城市,已成为精神逃逸、情感放逐者的心理地标。它奇妙地糅合了古代与现代、大自然与都市、民俗与宗教、精神与情感、享受与修行等矛盾体,使之融合得亲密无间。它的城市气质由外来者和土著共同构成并互相影响,堪称精神后花园。
这世上是否有个地方,让你心醉在那里。让你许多年以后只敢在回忆里张望和徘徊,却再不敢,再不敢回到梦境般的秘境中去捡拾。
从古朴动听的“音乐化石”纳西古乐到神秘悠远的摩梭文化;从唯美的爱情传说《一米阳光》到温情动人的《千里走单骑》;从单一演绎的《丽水金沙》到恢弘大气的《印象•丽江》;从柔软时光的氛围营造到“天雨流芳,梦幻丽江”的文化营销;从保护中开发的丽江古城到创意性打造的蓝月谷、束河古镇以及古色古香的客栈、青石铺就的小路、蜿蜒绕城的溪水,还有神秘圣洁的雪山……丽江,已经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一举发展成为全世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之一,似乎连这里的阳光、空气,都具有别样的魅力。在丽江,“没有喝酒的我心也醉了/不会唱歌的我也想唱了/我来到了一个美丽地方/难道这里就是人间天堂/醉了丽江醉了梦乡/醉了月亮小河水淌……
近日,由人民日报社人民网主办、中国城市发展促进会、中国品牌建设与管理协会、沙河酒业共同协办的“辉煌十一五•中国品牌(特色)市/县/镇/开发区颁奖盛典”在北京举办,丽江荣获了“辉煌十一五最负盛名旅游名市”,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荣获了“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丽江又一次粲然耀入世人视线中。从集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三项桂冠于一身的丽江美景开始,本刊记者专访了荣获“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影响人物”“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等荣誉称号的中共丽江市委书记王君正,一起来解析“丽江模式”的精髓所在!
金沙热土,魅力之都:
丽江前世今生
丽江,因地处万里长江第一湾河套地区而得名,纳西语称其为“依古堆”,意为金沙江转弯的地方。当万里长江流经滇西北时,受山势阻隔,形成了一个倒N字型曲折流程,这段流程被称为丽江,而被江湾拥抱的这片土地就有了“丽江”这一美丽的名字。
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南接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东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和攀枝花市接壤,全市面积2.06万平方公里。
雪山森林、小桥流水、红檐灰瓦、木架轻厦、幽幽石街、纳西民俗加东巴文化,凡是去过丽江的人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丽江以风景秀丽著称,著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美誉。它拥有被誉为“三朵大神”化身的玉龙雪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的核心景区、被称为“世界植物基因库”的老君山;始建于宋末元初,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的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具有“蓬莱仙境”之称的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之一的泸沽湖;形成长江第一湾、虎跳峡等著名景点的金沙江;丽江不但风景秀美,而且具有独特的融汇了东巴象形文字、纳西古乐、东巴经卷、东巴绘画、建筑艺术及宗教文化等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东巴文化;在美丽的泸沽湖畔还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男不娶、女不嫁”的母系大家庭和古老的“走婚”习俗,形成了极具神秘感的摩梭风情。
丽江虽处边僻之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明。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先后在丽江县境内发现了古人类化石,同时出土了大批反映人类各个历史阶段、证明丽江悠久历史的器物。
丽江古城南13公里处的漾西木家桥,先后发现三件人类股骨化石和一具少女头盖骨化石,考古学上定名为“丽江人”,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距今10至5万年。“丽江人”表现出蒙古人种的特征,说明早在十万年前,已有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丽江繁衍生息。
而丽江的名满天下则是缘于1996年2月3日的天灾。一场突如其来的7.0级大地震揭开了丽江神秘的面纱,当媒体的聚光灯一夜之间打在这个抗震救灾前沿的时候,丽江以其超凡脱俗的天生丽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从此旅游业的发展一发而不可收拾。
15年弹指一挥间,丽江人经过凤凰涅槃已做到了三个开创。第一,开创了中国休闲旅游的新时代。原来国人只习惯于观光旅游,而纯粹的观光旅游,就像卖初级未加工过的农产品一样,一方面受资源量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没有多少附加价值。当人们背着矿泉水和面包来旅游甚至还想逃票的时候,他们留下的门票钱仅够打扫卫生和维持环保。但是丽江的崛起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它告诉人们,观光旅游只是旅游的初级阶段,继续往下走还有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而休闲旅游将会对一个区域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成为支柱性、引擎性产业。当理论家们还在围绕着休闲旅游纸上谈兵、争论不休的时候,丽江已经把它变成了现实,并掀开了一个新时代——中国休闲旅游的新时代。第二,开创了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时代。文化能产业化吗?多少年来,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一直是赔钱的事情,是党委政府的事情,它能做到自身的良性循环吗?而这个答案,通过丽江15年的实践也变成了现实。当人们一到丽江,就想待着不走了,长则一年半载,短则十天八天。是什么让人们待下来?除了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还有那里的文化创意产业。在丽江,可以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甚至每个店面都荡漾着浓浓的文化气息。整个丽江,过去很多貌不惊人的东西,通过文化产业化,形成了极富魅力的文化精品。纳西古乐、东巴文化、茶马古道、四方街对歌乃至丽江的古建筑等等,都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元素。丽江利用自身独有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成功打造了一系列诸如大型民族音舞诗画《丽水金沙》等文化精品,特别是张艺谋执导的《印象•丽江》,一年的门票收入就大大超过了当初上亿的总投资。不仅增强了休闲旅游的独特魅力,也开创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子。从而,使丽江车如轮转,客似云来。第三,开辟了落后地区科学发展的新时代。丽江历史上也曾办过风烟滚滚的水泥厂、砖瓦厂,但丽江的可贵之处在于一旦认准了路子,就顶住了GDP的压力,并始终保持清醒的科学头脑和坚定的科学信念,做到了“车不入城,厂不冒烟”,在主攻休闲体验旅游的同时,发掘“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养生、美容等绿色工业。在积极保护自然生态、尊重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丽江正在往高端走。正因为如此,全球的很多旅游资源,都开始往丽江聚集。
这是一片热土。一个既令人一见钟情,更使人日久生情的地方;是一个既能够痛快花钱,更可以大把赚钱的地方;是一个在风风火火快时代里,享受不温不火慢生活的地方;是一个来了不想走,走了更想来的地方;是一个发展以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活力城市、魅力城市。
国中贵原,云中丽江:
打造“三品城市”
素有“国中贵原,云中丽江”之美誉的丽江有着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以“两山、一城、一湖、一江、一文化、一风情”为主要代表的景区景点,都是世界级、高品位的。同时,在这块2.0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数十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独具个性的民族文化,使丽江成为一个民族文化大观园。纵观丽江旅游文化资源,其中有三个世界级的品牌:一是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二是世界记忆遗产——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三是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同时还有泸沽湖畔摩梭人的母系制度遗存和走婚文化,对外界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丽江属于世界,它的旖旎的自然风光是排他性的,多彩的民族文化也是排他性的,两者高度融合,打造出的旅游产品无疑是独具特色、甚至是独一无二的。要精雕细琢,把丽江的旅游产品打造成真正的真品、精品、绝品,让每一个到丽江的游客都能充分、惬意地享受丽江旅游的发展成果……”站在旅游发展的快车道上,站在历史与未来的衔接点上,王君正如是说。
对于丽江这座有着神秘魅力的城市,作为市委书记的王君正有着无比深厚的情感,“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给予我智慧和启迪,丽江人民的热情豪放给予我力量和勇气。”王君正用实际行动,带领丽江各级干部和各族人民抒写着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与梦想。
王君正一直积极推进丽江旅游真品、精品和绝品建设。何谓真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首先是看是不是真东西,丽江独特的自然风光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最自然的,经过几万年,几十万年,成百上千万年大自然保留下来的东西,最有价值和生命力,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和美感,这就是“真品”。何谓精品?画龙点睛,通过保护性开发,把最美丽、最有价值的东西向世人展现出来;何谓绝品?就是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突出文化的内涵和魅力,结合特有的地貌和风光文化,成为独一无二、无人可以取代的产品。把排他性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有机结合,从创意、质量、规模入手,打造全国乃至全球独特的旅游产品,让游客在文化或精神的世界中追求自己的梦想或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一次次体验与飞跃。
提到这一设想的由来时,王君正说:“我刚到丽江时,就有人和我提过限制游客数量、限制低端游客到丽江旅游的意见。他们觉得,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景区,且增加经济效益。但是这个‘低端’和‘高端’是以身份划分呢,还是以有钱没钱划分?”
王君正历来主张任何人都有平等旅游的权利,他认为,关键是丽江要创造更多的条件,打造除丽江古城和玉龙雪山以外的更多的“真品”“精品”,甚至“绝品”,这样才能保护该保护的,发展该发展的,实现丽江人民和所有游客的“双赢”。
于是,老君山和泸沽湖进入了王君正及其领导团队的战略视野。这一山一湖独特的自然风光,便是“真品”;老君山和道教文化、泸沽湖和摩梭文化的水乳交融,便呈现为“精品”。王君正的谋划是,从创意、规模、品质入手,结合特有的地貌、风光和文化,把老君山建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独特的国家森林公园;促进妩媚的湖光山色、独特的母系人文形态与情、山、水内涵的完美结合,把泸沽湖女儿国打造成为追寻天然的浪漫之地、感受天然的文化之地、贴近天然的运动之地和融入天然的度假之地。在王君正描绘的蓝图中,未来的老君山和泸沽湖,将成为丽江“绝品”旅游景点中的新宠。
文化立市,旅游强市:
力促文旅相携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文化要与旅游高度融合,浑然一体、相得益彰,突出特色和品位,使游客在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领悟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品味厚重的民族文化中徜徉于如画的仙境,使人流连忘返。
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实践告诉我们:文化与旅游的本质属性决定了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没有文化的旅游是苍白无力、枯燥乏味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不具备足够的市场竞争力和吸引力。只有充分挖掘文化内涵,注重文化与旅游的深度结合与开发,才会具有吸引游客的足够魅力,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生命所系、灵魂之源。若是将文化与旅游割裂开来,文化将成为无本之木,而旅游也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不前。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相得益彰。丽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经验,就是文化以旅游为载体,旅游发展到哪里,文化就跟进到哪里;反过来,旅游又以文化为灵魂,依靠文化提升品质、树立形象。如果文化不与旅游结合,就会“魂不附体”;旅游不与文化结合,就会“灵魂出窍”,只有两者紧密结合、互动发展,才能形神兼备、互融共进、互利共赢。
发展旅游业,最重要的是改变孤立强调旅游要素或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促使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互融共进,从而延长整个产业链。
丽江旅游之所以长盛不衰,正是因为注重将自然资源与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有机结合,使丽江成为民族文化的大观园。自然风光是丽江旅游的形,民族文化是丽江旅游的神,形神兼备是丽江旅游的生命力、吸引力之所在。因此,王君正提出并始终坚持“以自然为本、以特色为根、以文化为灵魂、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文化发展原则。一是坚持以自然为本。现在常讲“以人为本”,对旅游来讲,就是“以自然为本”。就是要保护原始的自然风光,保护青山绿水,蓝天白云,处理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坚持以特色为根。特色是旅游的竞争力,是旅游的生命力。丽江风光的排他性和民族文化的排他性决定了丽江旅游的特色,所以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坚持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避免旅游产品的同质化,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坚持以文化为灵魂。有的旅游产品因为空洞无物,看过一次之后就再也不想看了,赋予它文化内涵之后,就有了生命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就会让人流连忘返;四是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产品都要适应市场经济规律。旅游产品的开发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丽江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文化特色,创造出了许多游客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旅游产品,满足了旅游者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把市场经济规律这支“无形的手”和行政管理这支“有形的手”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推动丽江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变,促使自然旅游资源与民族风情、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成功推出了玉龙雪山、丽江古城、泸沽湖、老君山国家公园等一个个享誉海内外的旅游品牌,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胜地。
在整合境内文化旅游资源方面,王君正告诉记者,丽江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上采取了“六个结合”:第一,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结合起来,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正确方向;第二,把发展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了丽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提升丽江的经济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结合起来,在产业发展的同时,推进文化事业繁荣;第四,把发展文化产业与发展旅游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个坚强的依托;第五,把发展文化产业与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发扬光大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发展紧紧依托各民族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第六,把发展文化产业与丽江市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结合起来,打牢丽江文化产业融合、继承和发展的基础。“六个结合”有力地推动了丽江文化事业向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转变,文化建设向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转变,文化体制改革向全面展开和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突破转变,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转变,文化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和发展。
人们出游的目的往往是出于对审美、求知、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的需求,是为了了解、感受、体验那里的优美风光、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同时,旅游经济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不仅注重结果而且更注重过程,游客不仅追求对自然风光的游览观赏,也注重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体验。只有在旅游发展中注入足够的文化内涵,让游客在精神文化世界里追求自己的梦想与渴求,甚至是灵魂的一次次体验与飞跃,才能说明旅游的经营与消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要求。只有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从深度和广度上紧密结合、互动发展,形成两个产业相互作用、良性循环的新模式,才会有利于两大产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丽江在推进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坚持把传承、弘扬民族文化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塑造了东巴文化、纳西古乐、摩梭风情等知名文化品牌,相继推出了《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文化旅游精品,极大地丰富了丽江旅游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像《印象•丽江》,2010年共演出768场,接待游客155.2万人次,同比增长12%;实现综合收入1.8亿元,同比增长16%;上缴税收2808万元,同比增长351%。而且《印象•丽江》500多名演员全部来自周边农村,这些非专业演员人均月收入达2300元。这台大型实景演出不仅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丽江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的典范。可以说,丽江的文化与旅游实现了高度融合,突出了特色和品位,不断提升了丽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演绎“丽江模式”
当然,王君正坦言也曾面临重大的考验。
2007年,丽江古城头顶“世界文化遗产”的光环已走过10年,获评“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区和获评“世界记忆遗产”的纳西东巴古籍文献,也都即将步入第五个年头,丽江旅游在快步进入“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行列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保护和发展的关系问题。
当时,一部分人认为,“商业化是对古城人文环境的破坏”,必须要全盘还原古城原住民生活的本真。然而,王君正认为,古城的过度商业化会破坏文化生态,“但如果没有商业,就会成为一座死城”。“世界遗产”的荣誉,既要让全世界人民都能共同享受自然和历史给予丽江的馈赠,也要促进丽江人民能和祖国人民一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王君正说:“丽江的成功之处,正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创造了既保护又传承且可为现代人民造福的模式。未来,这样的模式还会继续。”
为彻底破解保护和发展之间的矛盾,王君正积极做好两手准备。一方面,在古城商业化和原生态之间,取得“度”的平衡。另一方面,王君正还积极推进旅游真品、精品和绝品建设。
保护和发展的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旅游地区都会遇到的一个共性问题。丽江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记忆遗产三顶桂冠,文化的珍贵性毋庸置疑。世界遗产是丽江发展的根基,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丽江的生产力,是保护丽江的生命线。另一方面,身兼哲学硕士和经济学博士的王君正认为保护与开发是辩证统一的,没有开发就很难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保护就没有物质支持,过度开发就变成了掠夺和破坏,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方针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工作方针,扬长避短,相互促进,不论是对丽江古城以及传统文化的保护,还是整个大环境的保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都坚持这个方针和原则。一是坚持依法保护。不断加强古城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提请云南省人大制定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保护管理条例》,切实把古城的保护管理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二是制定科学的规划。切实做到规划先行,真正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凡与古城相关的经营活动或行为,必须以服从规划为前提,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不遵守或者破坏规划,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保持古城的原始风貌。三是做好人性化的保护。王君正始终相信,丽江古城的市民不仅是丽江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也是传承者,所以鼓励古城原著居民住在古城,为古城的保护尽一份力。“现在仍有两万多原著居民住在古城,让我们领略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四是不仅保护著名建筑物和名人故居,而且对涉及人民群众生活的民间文化遗产也大力进行保护,包括对普通民居的修缮和保护,形成了完整的保护体系。五是适度开发。王君正深悉“一个地方如果没有商业,就会变成一座死城”,但如果过度开发会破坏古城的文化生态,“所以我们实行了古城经营准入制度,古城的经营主要是与古城有关的工艺品和以文化传承为主的文化产品,这样既保持了古城古老宁静和厚重的特质风貌,又使人们感觉到古城是一座充满活力、魅力四射的活着的古城。”作为学者型官员的王君正认为古城保护与发展,关键在于科学合理的规划,重点在于精细的管理和服务,根本在于切实掌握好“度”,适度开发有利于更好的保护,更好的保护是为了长远的发展。
传承一个民族的文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扬光大,如果放到象牙塔里,只能研究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它的生命力和活力也就停止了。“丽江的成功之处,正是把古老的民族文化和火热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创造了既保护又传承又为现代人民造福的模式,我们不仅完好的保存了丽江独特的民族文化积淀,延续了古城历史文脉,而且塑造出了既有完善的现代城市功能,又有独特的文化韵味的丽江旅游城市形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和广泛好评。”
样板经济,绿色发展:
铸造“实力丽江”
这个在灾难之后站起来的城市,10余年来形成了一种心灵感召的力量。古老的文化遗产和前端的全球化时尚,在她身上无缝链接。她为人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柔软时光,令都市躁魂在慢生活中得以平息;同时为中国城市树立了绿色GDP的成功样板。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丽江全市共计接待海内外游客3245.92万人次,年平均增长18.10%,旅游综合收入363.73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21.80%;接待海内外游客由2005年的404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909万人次,增长了2.25倍,旅游综合收入由2005年的3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0年的106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12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6.8%,拉动GDP增长6.1个百分点。打造了《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一批享誉海内外的文化品牌。丽江文化的对外影响力日益增强,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预计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6.8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占同期GDP比重由2005年的8.6%上升为11.8%。
王君正信手拈来的一组数据有利地佐证了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发展文化旅游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之举,作为丽江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围绕旅游提质增效,坚持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民族文化深度融合,打造旅游文化产品,着力推进国际精品旅游胜地建设,推动丽江文化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不仅于此,王君正认为“十一五”期间丽江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发展了经济。在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下,丽江综合实力快速提升。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43.6亿元,人均GDP达11680元,分别是2005年的2.3倍和2.2倍,按可比价计算年均分别增长13.6%和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46亿元,是2005年的4倍,年均增长32.3%。
第二,富裕了人民。文化旅游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一些在旅游发展以前比较贫穷落后的村子,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吃穿住用都比较宽裕,旅游带动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较2005年增长了1.7倍和2.3倍。五年累计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6万人以上,超额完成五年累计减少15万人的预期目标。
第三,树立了形象。旅游使丽江的形象在国内国外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丽江不仅拥有三项世界遗产,同时在文化旅游上创造了许多荣誉称号,如丽江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30年18个典型地区之一”,先后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大绿色城市”“国际精品文化旅游城市”等诸多荣誉。这些称号和荣誉树立了丽江在国内外的良好形象。
第四,探索了道路。就是在一个经济不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突破,通过多年的发展,王君正说已经找到了一条适合丽江发展的路子,就是立足实际走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这条路子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第五,积累了经验。丽江在文化旅游发展过程中,如何发展经济、如何加强投资管理、如何促进良好形象的树立,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经验。有些经验对今后的工作将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指导作用,当然有些经验是动态的、局部性的,“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从全市的角度来看,我们在文化旅游发展上,在经济的发展上,积累了今后做好工作的经验。通过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把握了经济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王君正觉得这些规律对于今后丽江建设国际旅游胜地将会起到极大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第六,积累了人才。经过这么多年的创新发展实践,文化旅游战线培养了大批的行政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服务人员。人才队伍的培养和锻炼是丽江文化旅游发展的一个重大成果,无论是在保护上还是在发展上,丽江都有一批专家、一批致力于这项工作的人才。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项事业,真正竞争靠的是人才。再好的资源优势,如果离开了人也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力量是非常大的,丽江锻炼和积累的人才,为今后丽江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事物的发展与演进,有着内在基础和条件,基础不是短期一蹴而就的,条件也具有客观性和动态性。“十一五”期间,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具有内在优势的丽江,能加快向国际精品旅游胜地迈进,王君正认为同样得益于诸多良好条件:第一,得益于党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关心滇西旅游业的发展,为丽江的文化旅游奠定了大的前提,创造了一个好的社会环境;第二,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立足实际并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强势产业来加以培养促使其茁壮成长,走出了一条具有丽江特色的文化旅游发展之路;第三,丽江文化旅游业能发展还有一个客观的物质基础,这就是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排他性、民族文化的排他性,正是丽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造就了丽江文化旅游魅力之所在。
筑巢引凤,强强联合:
力行“开放丽江”
很多人有过这样的体验,也许曾经去过世界上很多地方,但对一些地方印象不太深刻,但有人能清晰地记忆丽江,这就是丽江的特色。丽江的特色在于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完美结合。第一是建筑外观上的美。建筑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生活中产生的凝固的美。建筑体现了人文文化。丽江先民留给世人的丽江古城,其布局充分利用自然,沿河而筑,依山而居,以道路为络,以水系为脉,以院落为肌,小桥流水、户户垂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天人合一的建城理念。在新城的建设中,丽江十分重视新城建设与古城风貌相协调,把传承古城肌理,延伸城市文脉,挖掘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形成山、水、田、城交相辉映的独特景观,作为今后丽江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特色,从具有民族特色的古建筑中,提升出现代建筑符号,突出建筑个体形态的景观,形成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第二是文化内涵的美。丽江是汉、藏、白、纳西等多元文化的交汇区,境内居住的数十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光辉灿烂的文化,可以说历史文化绚丽多彩,民族风情淳朴浓郁。在现实生活中,在古老文化和现实、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方面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又进行了弘扬与传承,像《丽水金沙》《纳西古乐》《印象丽江》等等,在继承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又融入了时代的风采。总的来说丽江就是一个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地方。第三是自然风光的美。丽江拥有其他地方所没有的独特的自然风光,玉龙雪山是北半球距赤道最近的现代冰川之一,是离城市最近的雪山,还有高原明珠泸沽湖、老君山丹霞地貌、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这些景区景点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
丽江市幅员辽阔,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涵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水能资源、矿产资源等。丽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十分注重把握这些资源优势,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觉加强生态保护乃至整个丽江环境的保护,推动了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迈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崭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从无序到有序、从保守到开放、从粗放到精致、从观光到休闲的特色发展道路。对于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乃至整个丽江环境的保护,王君正认为,第一,要始终坚持环境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决不以牺牲环境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做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的事。第二,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实际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丽江生态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第三,牢固树立守护好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观念。守护好泸沽湖Ⅰ类水质,就是保护旅游发展的生命线,也是为今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官一任,守土有责,保护环境,功德无量。王君正认为只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树立优美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就是丽江的核心优势、核心资源、核心价值、核心竞争力的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科学开发是最有效保护”的理念,走生态、旅游、经济和谐持续发展的道路,丽江在不远的将来必将成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开放的地区最有希望,开放的经济最具活力。丽江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最重要的是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开放的思想、开放的观念,广纳各方面先进的东西。丽江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只有不断扩大开放,吸纳更多先进的人才、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才能实现丽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十一五”期间,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坚持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始终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良好投资环境;始终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促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始终不断创新工作方式,努力让投资者更加便利,更好地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不断创新工作制度,建立了一套良好的招商引资和投资合作制度;始终不断创新工作手段,努力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推动招商引资。
在具体工作中,虽然金融危机让丽江的招商引资遭遇寒流,但不能因为环境不好就来什么招什么,为了使丽江能有一个更广阔的舞台,丽江在招商引资上也是在积极探索“强强联合”之路。据王君正介绍,一方面,在文化产业招商引资上,丽江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促进大发展,与上海中邦置业有限公司签署了投资36亿元建设泸沽湖女儿国项目的协议并动工实施;与云南省文化投资集团签署了投资50亿元建设国家级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协议,这是丽江有史以来引进的最大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另一方面,丽江注重高科技项目的引进促进文化旅游提质增效。引进深圳桑夏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及深圳中视典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资金,签订了高科技软件基地综合项目,开创了丽江高科技项目招商引资的先河。通过招商引资,大港旺宝、上海亿邦酒店、铂尔曼酒店等一批高端酒店的建成和阿曼酒店、红树林酒店、金茂酒店、翔鹭酒店的签约、开工,云南旅游集团、北京星光集团等一批大集团大企业参与到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中,丽江必将掀起文化旅游开发建设的新热潮。
抓住机遇,借力发展:
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
王君正被评为“责任中国2010城市建设创新人物”,他低调地认为这是因为大家爱屋及乌,把对丽江的喜爱波及到了他的身上。
丽江是一个旅游城市,也是个具有自己特色的旅游城市。“十一五”期间,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加强特色城市建设,始终坚持抓城市规划、抓城市发展、抓城市管理、抓城市服务,着力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把以人为本作为城市化的核心理念。努力让广大市民安居乐业,让人民群众都能分享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所带来的文明成果。二是把经济发展作为城市化的第一要务。积极培植产业支撑城市不断繁荣发展,努力夯实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三是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城市化的战略选择。始终正确处理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之间的关系。四是把规划作为城市化的重要原则。丽江高度重视城市规划问题,始终将城市管理和效率结合起来加以推进。五是注重统筹城市化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利益矛盾。主要包括规模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规模与特色城市建设的问题;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遵循“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实现积极的社会效益;市民与农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在加快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注重如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问题;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城市管理工作中如何解决政府与市场配套的问题。六是积极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目的是为了提升丽江的城市品位、城市品牌,王君正果断决定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作为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一个重要工作来抓,并亲自挂帅抓这项工作。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提高整个城市的建设、管理、绿化和美化水平,让人民群众生活的环境更好。在创建园林城市过程中,一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生态文明发展结合起来;二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丽江创建特色城市结合起来;三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造结合起来;四是坚持把创建园林城市要和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结合起来。实践证明,加强特色城市建设,创建园林城市以来,丽江的城市管理水平在精细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服务民众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改造了市民居住环境,推动丽江从宜居到利居到乐居的转变和提升。
“十二五”使丽江步入了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族人民对抓住机遇再创丽江文化旅游发展新辉煌寄予无限期望。王君正决心带领丽江人民群众将牢牢把握西部大开发和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等重大机遇,加快生态产业基地、清洁能源基地、国际精品旅游胜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的重要窗口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建设,努力把丽江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文化繁荣、生态一流、法治优良、人民富裕的和谐家园。
旅游业是丽江的支柱产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据半壁江山,可以说丽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旅游业的带动。王君正认为,丽江旅游能够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从过去的接待型到后来的经济产业型,再到现在的支柱产业型,关键在于丽江走了立足实际、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特色发展道路。丽江要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就要挖掘特色,发挥优势,坚持走文化旅游特色发展之路。
第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程度和观念更新的程度决定着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所以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将着力推动“六个转变”,让丽江旅游业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即:在发展模式上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转变;在发展方向上由一般的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康体会议等综合型转变;在发展质量上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在发展深度上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发展功能定位上由旅游目的地向既是旅游目的地又是旅游集散地转变;在管理方式上由主要依靠行政管理向依法治旅转变,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丽江的一个主导产业,创造出一个有影响力的品牌。
第二,扩大开放。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的进一步形成,任何地区要想在孤立的环境中寻求发展是不可能的。丽江是伴随着开放发展起来的,丽江未来的发展更需要开放。作为有着十几个世居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自然景观资源的丽江,将牢牢抓住把云南建设成为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和大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文化在扩大开放中的特殊作用,让丽江民族文化成为展示丽江特色、吸引投资、招纳人才的金字招牌,成为增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努力促进丽江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增强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第三,打造优质旅游产品。丽江一方面将巩固提升老景区,认真实施丽江古城、玉龙雪山景区综合开发和环境整治工程,另一方面将积极打造新景点,加快推进泸沽湖女儿国和老君山国家公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同时在开发旅游产品中,注重文化与旅游的高度融合,使旅游产品既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又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成为“真品”“精品”和“绝品”,让游客在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中领悟深邃的民族文化,在品味厚重的民族文化中徜徉于如画的仙境之中。
第四,努力提升社会管理服务水平。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对于旅游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中共丽江市委、市政府将依法加强社会管理,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把政府的管理和市场的调控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建立一种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树立丽江旅游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让每一个游客到丽江之后都能切实感受到丽江美丽的自然风光、绚丽的民族文化,优质的服务、美好的环境,悠然自得地享受生活、品味生活。
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是总结丽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这既是丽江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促进丽江旅游向更高层次迈进的需要。有了这个目标,可以引导各级干部、旅游行业主管部门和旅游经营单位努力做到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高效能管理,把丽江打造成一个国内外独一无二、高品质的旅游区。当然,王君正坦言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更有意义。他相信,在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丽江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社会各界友人的支持帮助下,拥有众多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的丽江,一定能够顺利推进建设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步伐,也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建设成为国际精品旅游胜地的目标!
有人说丽江的时光是柔软的,她可以让生硬的世俗走向婉转轻盈。有人说丽江的故事是风情的,她可以让平淡的生活过得明媚鲜妍。甚至有人说丽江的山水可以疗伤,她能够熨平过往斑驳的痕迹,让你的心清澈透明。丽江的确是天然独特的,她处在遥远的云贵高原,以茶马古道的沧桑为底蕴,又以玉龙雪山的皎洁为背景,朴实却有韵味,风情而不妖娆。岁月之于这里,只不过是一种如同流水的过程,丝毫不会改变她的模样。千百年前遗落在这里的美丽,千百年后还能找到。徜徉在丽江自然天成的风景间,任何一个不经意的瞬间,都会让你跌进遥远的记忆里,在经年的往事和怀旧的情感中沉浸。这就是丽江,以神奇的风采和别样的韵味烙刻在每个人的心中,让丢失昨天的人找到今天,又让拥有今天的人向往明天。
责任编辑:张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