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国实施新课改素质教育,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而素质教育的精髓就在于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學生都全面、主动地发展。但由于学生受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等原因造成在学生中存在一定数量的“学困生”。由于他们的学习成绩一时不够理想,“学困生”对学习丧失信心,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他们体验不到成功的满足和进步的愉悦,无法产生学习兴趣,结果出现恶性循环,学习成绩进一步受到影响,从而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关注弱势群体,转化学困生是全面提高我们教学质量,落实我国新课改精神,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手段。我在班主任工作的教学实践的几年中,通过教学学习的摸索,在后进生转化工作中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我的体会是,做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关键是我们班主任要对自己的学生有信心、耐心和爱心。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含义,往往我们教师对班级品学优尖的学生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从座位编排到课堂提问都是优先考虑,而对后进生却没有这样的“礼遇”,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促使后进生形成了我行我素,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时时与任课老师对着干,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与老师有很大的直接原因,也跟我们对学生区别对待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后进生普遍比较自卑,缺少自信心,性格也较为孤僻,很少与其他同学互相来往。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我们在针对“整”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教育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后进生,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淡化自己的老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其实,每个初中生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转化后进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没能正确对待,走了弯路,只要同学们都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为班级争光的。所以后进生并不是不可转化的。(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很多老师没有真正地体会到这点含义,往往我们教师对班级品学优尖的学生关爱有加,呵护备至,从座位编排到课堂提问都是优先考虑,而对后进生却没有这样的“礼遇”,常常恶语相对,冷眼相待,或者是对他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久而久之,促使后进生形成了我行我素,不求上进的心理,他们厌学逃学,甚至在课堂上扰乱课堂秩序,时时与任课老师对着干,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这种现象的出现的原因与老师有很大的直接原因,也跟我们对学生区别对待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这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法。根据心理学家分析,后进生普遍比较自卑,缺少自信心,性格也较为孤僻,很少与其他同学互相来往。他们最怕也是最恨别人批评他,歧视他。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喋喋不休地批评和数落他,学生不但不会体会到我们对他的良苦用心,反而认为是我们在针对“整”他,激发他的逆反心理,起到了教育的负面作用。因此我们必须用真诚去对待后进生,用爱心去感化后进生,帮助学生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对待“学困生”,教师要经常与他们接触,多参加他们开展的一些活动,找其谈心,使他们感觉到教师对他们寄予的厚望,认识到学习的意义和责任。让学困生明白,学习有困难不要怕,重要的是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共同去把学习大道上的障碍物搬掉,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地位,淡化自己的老师权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理解,做他们的知心朋友,这样学生就会喜欢你,同时也会慢慢喜欢你所教的学科。
一个人只要体验到一次成功的欢乐,就会激起无数次追求成功的努力,其实,每个初中生都有一股强烈的胜利欲望,都希望得别人的肯定或认可。有时一个嘉许的目光,一个鼓励的微笑,往往能激励其奋发向上,甚至改变他的一生。大部分“学困生”在学习上思维有严重的惰性,缺乏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必须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习意志,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克服思维上的惰性,以非智力因素来弥补智力因素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层教学,要创设情境让“学困生”主动参与,创造机会让“学困生”表现自己的才能,减少“学困生”学习中的挫折感,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老师的肯定、表扬和同学们的赞许。为了激励“学困生”,也可以在他们之间开展竞赛,看谁进步快,让“学困生”感到努力不断见效,拼搏就会成功,增加“学困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评价观是以分数为标准,以分数的高低或等第论好坏。如果用这样的尺度来衡量,一部分“学困生”永远无法达到成绩优秀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其生理、心理素质,不适合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在转化“学困生”的同时,也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教师所做的是适合于人才的教育,而不是适合于教育的人才。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允许学生出现反复,充分相信他们的智力和能力,在评价“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时,注意将其现在的成绩与自己原来的成绩比,就应该加以鼓励,让他知道自己努力的结果,通过努力就能提高,就会成功。对“学困生”的评价,要客观,承认差距,不唯分数论,教师评价的尺度,随着“学困生”的提高而提高,让他们既感到有压力,也有希望。实践证明,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促进他们尽快转化,取得新的进步。
总之,转化后进生,班主任不能一人唱独角戏,而是要联系学生、家长、任课教师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后进生并非一无是处,只是他们遇到困难、挫折时没能正确对待,走了弯路,只要同学们都能帮助他们,他们一定会为班级争光的。所以后进生并不是不可转化的。(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