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就是如此任性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4767893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拓展:拓是开辟;展是张开。拓展就是开拓、扩展的意思。有调查研究表明,培训如果只是以讲座的形式进行,学员只能记住5%的内容;如果有人示范,则可以记住30%的内容;如果有全体的讨论互动,则可以记住50%的内容;如果在培训中安排了实践活动,那么可以记住75%的内容。
  同时,企业拓展和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合作,拓展训练通过运动与游戏的方式融入学习,信息技术课也可以通过游戏的形式开展学习,拓展训练的心理学价值和信息技术课程的评价机制相近,都是以培养人作为终极目标。
  基于以上的理解,笔者将企业拓展项目“急速60秒”与信息技术课程结合,开启了一场信息技术非主流拓展体验。
  《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在传统教学中通常被教师定义为典型理论课,教师往往将键盘输入、网络应用等可以让学生快速上手操作的技术摆在了首位,而忽略了本章的启蒙及理念引领价值。
  面对此种情况,笔者将课堂横向分成了实践体验、理论学习、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和梳理反馈四大块,纵向以“急速60秒拓展”为明线,以“信息处理”为暗线,将学生分成三组,交替进行拓展活动,通过拓展训练学习信息处理,通过信息处理完成拓展训练(如下图),两大主线明暗结合,使学生的合作学习不断深入。笔者期望通过“独立式合作—互惠交流后的纠错式合作—思维发散后的创造性合作”这个信息处理的过程,将“信息”与“技术”不断深化,力求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引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完美开篇。
  合作至关重要
  拓展的核心就是合作,“急速60秒”拓展项目的介入,让习惯于传统“虚假合作”的学生一时无所适从,要完成拓展任务,一切都需要改变。
  1.合作中的学习
  (1)合作中的独立学习(关键词:激发潜能、共同目标)
  第一板块是实践体验板块,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拓展情境。学生面对突如其来的未知,表现出真实的学习能力,在60秒的时间限制下,学生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如何合作,恰恰这种自然的状态激发了团队中每个学生的潜能,这种目标共同体的建立有别于普通团队中的“优”带“差”,这是一种平等的合作,没有强者、弱者,有的只是一个共同的目标。
  合作的不成功必然带来对合作方式的“质疑”,同时也刺激了他们对拓展内容的求知欲,激发了他们的潜能。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中成长,而每个个体的独立成长,必然带动整个团队的改变。
  (2)合作中的互惠交流(关键词:理念引领、建立信任)
  第二板块是理论学习板块,是教师介入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生生合作拓展成师生合作,充分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理念引领作用。教师从什么是信息开始讲授,分别从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处理三个环节进行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从理论上明确信息处理的环节。
  教师再以理论为基础,带动学生反思实践体验环节:如何能更有效地获取信息?如何合理传递信息?如何利用规则让信息处理更加全面化?
  这次的师生不对称合作,给予了学生一定的理论基础,学生将知识内化的同时,再加上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合作又更上一层楼。学生在合作中重建信任,重新定义角色分工,使思维在合作中得到启迪,在互惠中得到升华。
  (3)合作中的思维发散(关键词:思维定势、良好沟通)
  第三板块是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板块,每个小组在信息获取、传递、处理三个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学生在第一板块时的思维定势已经被打破,全新的思维模式正在慢慢成型,良好的沟通使相互合作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基于拓展规则下的思维被全面启迪:能不能求助现场教师?能不能让圈内的同学把卡片扔到外面?能不能轮流派同学到圈内拿卡片?能不能用Pad上网查找资料?当思维定势被打开后,一个又一个的亮点在小组内传递、思考、交谈、判断、肯定(否定)……
  2.学习中的合作
  (1)学习中的自由式合作
  在实践体验板块中,团队是随机分组即时形成的,没有所谓的重要人物,而且拓展内容新颖,单凭个人能力无法深入学习,这样就自发形成了小团队的合作学习。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会自发地合作交流,甚至观察学习其他小组,这样的自然生发的生本状态,贵在原始,贵在真实,更贵在投入。
  (2)学习中的合作纠错
  理论学习板块是对学习的强化和反思。学生需要明确,在获取信息时,小组采用了哪些合理的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和工具可以借用,处理信息时,如何让合作变得顺畅,为什么有人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或有力使不出……这些在第一板块出现的问题,在学习时把它们展开,并找出它们的共性,化小组合作为全班合作,化生生合作为师生合作,纠正合作方式,改变思维定势。
  (3)学习中的创造性合作
  理论支撑下的实践再体验板块,使发散思维得到张扬,使学习变得更加多样化。一个新的合作方式马上就会带动其他小组的模仿和改良:有分工使用Pad拍照分析的,有分散寻求现场帮助的,有合作探寻规则漏洞的……一切都在规则的约束之下,创造性地生成。每一个灵感背后,都是一次学生学习的进步;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一次学生合作能力的提升。
  3.合作的约束力与广度
  基于拓展层引发的学习和合作,都是有规则的约束。时间限制、场地限制、人员限制,这对合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让学生对规则的解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理解规则者才能顺利完成拓展。
  整个拓展过程,虽然分了三组,但没有规则要求不能进行组间合作、师生合作、场内外合作、网间合作。我们习惯于看到规则本身,而忽略规则外的思维空间,笔者希望学生能跳出规则,看到规则以外的空间,这是拓展的意义,也是信息技术课尝试拓展的意义所在。
  信息无处不在
  1.拓展中的“信息”处理
  此处的“信息”在学生眼中就是指拓展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含义,这是狭隘的信息定义。其实笔者要求学生不仅要明白拓展的目的是掌握这些卡片所代表的数字,并完成拓展任务,还得明白,不管是自己小组拓展,还是观察别的小组拓展,甚至是观察后的讨论交流,都是一种信息的处理方式,都是在一种无“理论”状态下的合作、学习。
  2.理论学习中的“信息”处理
  从实践到理论,仅仅是戳穿一层窗户纸,原来这就是“信息”,这时候的信息就是我们教材的知识点,学生从拓展体验者转变成了知识学习者。这种结合实践基础的理论学习,更为有效,也更能让学生理解,于是学生对信息的理解又深化了一个层次。
  理论的提升,必然带来对实践的反思,这不正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吗?从信息的获取、传递,到信息的加工、表达和再加工,这些对信息的处理涵盖了整个拓展过程,这就是信息处理。
  3.理论支撑下的拓展“信息”处理
  这时候的“信息”已经包含了刚才的两种定义,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个整合过程,这时候的信息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对信息获取方式的再思考、对拓展规则的再分析研究、对信息传递方式的改革、对信息处理的分工,最终完成了“信息”的处理。
  拓展,为何如此任性
  《信息与信息技术》一课是江苏省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开篇之作,也是初中信息技术的开篇之作,甚至还是高中信息技术的开篇之作。三个年龄层,三段开篇,从小学的一节课,到中学的一个章节,再到高中阶段的整本教材的单元结构,它是一个由点及面辐射的过程。这个模型建构理论决定了本课在整个信息技术教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你的思想造就你的课堂,你的课堂影响你的学生,他们的发展与你的理念休戚相关。《信息与信息技术》除了这些显性的概念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在传递一个事实:信息技术是社会本位的。我们的课程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在帮助学生掌握适应社会基本技能和知识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拓展,就应该如此任性。
其他文献
教学现场  笔者在设计一节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编程模块《初识Scratch》公开课中,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按照常规设计思路,一般是从介绍软件的界面出发,让学生知晓大致的主要界面功能,再制作一个简单的小作品,完成对软件的基本认识,进而完成该课的教学目标。但是反思教学效果,学生无意识的技能模仿成为传统设计的表征。作为一节具有示范性质的公开课,笔者希望能体现出打破常规的思路,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  问题分析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从根源上弄清为什么“知识难以理解”。知识是科学描述事物内在规律的需要,由一系列具有特定含义的“概念”“术语”及特定的“逻辑关系”“推理方法”等构成。正是由于知识必须要具备通用性、无歧义性、可扩展性,因而知识也必然是抽象的、去情境化的,而这也正是知识难以理解的根源。因此,教学的本质就是将抽象的知识重新还原其情境。情境越具体,越丰富,离学生越近,其所蕴含的知识就越容易理解。故事化设计
教研活动是教师合作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推动教育教学工作深入开展的主要阵地。但在当前的教研活动中,更多时候存在着“假教研”的现象,为了教研而教研,教研活动的形式化、浅表化、朦胧化现象普遍存在,教师作为教研主体真正的参与度远远不够,严重影响了教研活动的质量。这其中的核心原因,笔者认为是教研缺乏深度思考的参与。这样的“浅教研”势必带来教师的“浅教学”,教师的“浅教”则必然导致学生的“浅
阅读了方老师的博文,我心怀感激,感谢方老师对我这个“后进生”的关心,感谢方老师及其他老师的批判。这些批判使我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并促使我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  我想改变教学理念首先要从学习开始,因此,我决定采用各种学习方法,及时了解有关信息技术的前沿知识,更新教学观念。在最近的教学中,我也做了改进。例如,改变以前“先讲后练,只练不评”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环节;通过“生帮生”达到小组学习的
摘要:为了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结合自身的业务水平以及所在学校现有的软硬件条件,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尝试探索开发一套自成体系的基于3D设计及3D打印为载体的校本课程,使用系统化的微课,整理各章节的内容,以便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循环学习,本文剖析了三维创意设计校本课程在开发、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了微课在创客校本课程教学中的意义。  关键词:微课;创客;3D One;三维创意设计;3D打印
2016年6月5日,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美国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100岁。作为一名世界知名的认知主义心理学家,布鲁纳带给了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听闻布鲁纳过世,我想起读博士期间认真阅读过他的两本著作——《教育过程》和《教育文化》。阅读时,我被著作里的真知灼见所打动,由此想到信息技术课程,感到布鲁纳教育思想对信息技术课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超越繁琐的操作训练,走向信息技术学科
近年来,由于机器人比赛的蓬勃发展,机器人教学正从“为技术而教”转变为“为思维而教”,它已成为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新平台。下面,笔者结合IRobotQ 3D虚拟机器人汽车总动员项目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机器人教学中渗透计算思维的诸要素,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 对比求解,激发计算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首先在于激发其计算思维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有意引导学生用计算思维的方式求解问
当下,新技术不仅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智能环境,更成为学生学习不可或缺的有力工具。江苏省南京市东山外国语学校团队(以下简称A)和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中学团队(以下简称B)的两篇微课程教学设计,均从不同的视野与角度,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式追求着新技术支持下语文学习的生态与高效。  两案例的优势与特色  《散步》是一篇情深意切的优美散文,它描写了普通家庭祖孙三代春日散步的情景。为了使学生品味其中富有
以往的研究表明,绿茶对身体健康有许多好处。然而美国宾州州立大学最新研究指出,绿茶的益处取决于其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度。它不仅是一个我们吃什么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我们什么时候吃,以及我们在喝茶的同时还吃了什么的问题。  “如果你在进食富含铁的食物后喝绿茶,绿茶中的主要成分将与铁相结合。这样一来,绿茶就失去了作为抗氧化剂的潜力。”研究者说。为了获得绿茶的益处,最好是不吃富含铁的食物。富含铁的食物包括红肉和
创客教育的中国气派,口气是不是有点太大了呢?要不要改成“创客教育的中国气象”这种低调一些的描述?  清晨,路过报刊亭买了一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其中《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国、借鑒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教育学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