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教育阶段,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培養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十分重要。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之一,就是颠倒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跟着教师转,不仅教学效益低下,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改革阅读教学,强化素质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失重、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局面,还主体地位给学生。
一.运用教材,尽快接触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阅读目标,而且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目标后,可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以尽快接触目标。如《月光曲》,从“导读”中可获取读书方法:“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具体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从“预习”中可知道《月光曲》的作者和课文的内容:动人的传说(创作的情景和《月光曲》的内容);从“思考?练习1”可知道课文的思路:走进茅屋——弹第一首曲子——弹第二首曲子——记下曲子。这样,引导学生凭着直觉,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程,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和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识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其次,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义,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和方法,逐步学会学习。
三.扩大学生阅读量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能力和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
3.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
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
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通联:550400贵州省瓮安县城关一小)
一.运用教材,尽快接触目标
“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不仅提示了阅读目标,而且暗示了实施目标的具体内容。明确目标后,可先引导学生从中寻找答案,以尽快接触目标。如《月光曲》,从“导读”中可获取读书方法:“分辨课文中的内容哪些是具体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从“预习”中可知道《月光曲》的作者和课文的内容:动人的传说(创作的情景和《月光曲》的内容);从“思考?练习1”可知道课文的思路:走进茅屋——弹第一首曲子——弹第二首曲子——记下曲子。这样,引导学生凭着直觉,寻求“导读”“预习”“思考?练习”与教学目标的最短程,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二.营造自学的良好氛围,给每个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
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记抄背这一现状,首先要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发现和探索的时间。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的熟不解说自晓其义也。”如《少年闰土》一文的教学,让学生边读边想,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识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闰土是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勇敢、机智的农村少年。其次,联系上、下文词句义,直接感知词语意。一些词语在出现时,前文、后文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义,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边读边思考,理解词语。如《将相和》一文中的“负荆请罪”一词。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这样通过阅读前文中的词句,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又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语。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再次,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好全班的交流,就需要理解重点词、句、段及课文主要内容,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及最基本的表达方法,提出“疑”或“惑”,展开同桌或小组的合作学习。在汇报合作学习成果的过程中,进行讨论交流,甚至争论,教师加强调控引导。不仅使学生学有所得,而且逐渐建构知识和方法,逐步学会学习。
三.扩大学生阅读量
在平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有意识的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小学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老师可以讲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积累一些原始素材。到了三年级,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
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的读书
由于小学生所处的特殊年龄阶段、使得他们辨别能力和事非的能力有限,在要求阅读时,要加以正确引导,不然学生凡是厚一点的书就看,看不懂的书也看,不该看的书也拿起来看,反正是老师要求让看。这样不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效果也不会好的。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每个学生都用一本专用的笔记本,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可以摘录下来,在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
3.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
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利用工具书解决一般性的问题例如不会的字词,不懂的生活常识用语等。
教师经常注意本班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相关的文学活动,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使他们的思考问题能力与判断力得到发展,同样学生在阅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通联:550400贵州省瓮安县城关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