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问法

来源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lzjl94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学大师吴宓,在日记里是这样记述和体会他在清华学堂,接受外国老师指导自己学习英语的过程的——“外国教员其教法纯用质问,与中人异。其授课也,只言明日须预备至若干页。明日上课则呼学生起立,令之诵读,令之讲解,并设为问题令为答出。或以一字为题,令作一句,包含此字于其中。一人答而不合,则问第二人,则问第三人,问至多人不知,始将此一句为之解明。于是质问之间而铃已鸣,则又言明日须预备至第若干页,遂即下堂。其教英文如此,而化学、历史等亦皆如此。但如是则学生必极用功,且设为种种方法,则现时虽难,而习之一年,自可有进步也。”吴宓先生的记述启示我们,给学生适当而具体的学习压力,是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切实注意的。
  说实话,我们许多老师教了多年,并不真正懂得该怎样提问。我们的老师在课堂上也提问,但是有的是为提问而提问,所问问题没有多少价值。有的教师用抛出的问题难住学生时,就不再问了,转而满堂灌。在此,我们不妨仔细分析吴宓笔下的外国老师的质问教学法。
  第一,是要明确布置第二天学生预习的内容。这没有多么高深的道理可讲,但是凡事贵在坚持,开始时学生可能不重视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课堂上对老师的提问抱着“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但是上课的时候老师不断的提问,就会使学生重视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了。在这里,重要的是预习内容要明确。第二,要坚持检查。吴宓笔下的外国老师可谓有一股子韧劲,第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他问第二个学生。第二个回答不上来,他问第三个……。这样不断的问下去,每个学生都会在老师的关注和重视范围里。第三,要把提问的压力转为动力。老师这样不断的问,坚持问,多人问的做法,在当时作为学生的吴宓的心里,就形成了相应的压力。我们试想,作为学生,老师布置的预习内容很具体又紧扣教材,岂能容忍自己每次提问都答不上来?在这个时候,压力就产生了动力——必须不断用功学习,且设为种种方法,设想老师就预习的内容,会怎样提出问题?提出问题了,自己该怎样回答?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上面对老师的提问,实质上促使学生不断的自学。第四,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自学的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该做什么?老师该做什么?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推给老师。当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现在反复讲的“学习的内在动力”,就会在学生身上真正产生。第五,要巧于设问。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从吴宓笔下的外国老师的作法中应该认识到,设置问题是相当重要的,如果太难,学生答不上来;如果太大,学生无法把握;如果太简单,学生不用思考。所以,形成一个问题链是最重要的。第六,如何问更是重要。吴宓的老师注重教学的连贯性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的是让复述、有的是让背诵,有的是让造句,这其实就是循循善诱的原则。第七,如何讲。我们的老师多是把课堂上的问和讲分离开来,作为两部分处理的。吴宓的老师是在许多学生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才自己讲解,而讲解结束时,下课的铃声也响了。就是说,吴宓的老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正是学生没有解决和无力解决的问题,是把问和讲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第八,什么时候讲。吴宓的老师给学生讲的时候,是许多学生都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许多学生被同样的问题难住了,整个教室里形成了强烈的解决问题的心理欲望,是学生求知欲望最为高涨的时刻,在这个时刻给学生呈现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的听讲肯定是专心的,接受和吸收肯定是高效率的。
  当前,国家新的课程标准在初等教育中日渐深入人心,各种教改精彩纷呈。借鉴吴宓笔下的文字,体会吴宓的老师当年的课堂质问教学方法,从而给学生适当而具体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学习内在动力的形成和长期保持,无疑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单位:陕西省大荔县婆合中学)
其他文献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生活是变动不居的,文化也应是髓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创生的。任何对文化僵化的看法都是错误的。不理性的。教师因为职业的关系。以及教育教学经验本身的排它性所带来的负效应,容易造成教师对事物的单一和僵化的看法,因此,更有必要对自己的“教师文化”进行重构,甚至改组。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种对经典文化的抵抗而异军突起,且像如今中国的牛市一样,一路
古人讲名师出高徒,小平同志讲教育的关健在教师,其本质意义是一样的。孔子一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中央音乐学院院长金铁霖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宋祖英等一批知名的艺术家就是他的学生。名师教的学生就是不一样。由此可见,好教师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影响是何等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好教师和名师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下功夫,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扎实功底的好教师。  要有高尚的思想品德。雨果说过:“
杰克说:“虽然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但是,年过花甲的养父是我寄托父爱的唯一着眼点,我养父的心胸广、大、博、深,始终激励我胸怀大志、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以身作责地教我怎样做人,如何自尊、自爱,发奋有为……”  安妮:“作为女孩子,我很渴求得到父亲的疼爱,从情感潜意识上更偏向父亲,对父亲的依赖性和爱戴心理更强。这是因为我能够从父爱当中得到异性的安全感和特有的保护性心理。所以,我在受到任何挫折或遇到困惑时
清晨,凉风拂面,与昨天一样。我照例匆匆登上四楼,走进教室。  孩子们已到齐,正读着书,那种井然有序,那种专心致志,也与昨天一样。  可是,我,在小学毕业考试前的这个清晨,却无法做到与昨天一样。我静静地站在黑板的一侧,目光从一个个孩子身上扫过,又分别在一个个孩子的脸上定格。  六年了,整整六年啊!无法忘怀,六年前这个集体的诞生;无法忘怀,六年间我们的奋斗,我们的泪水,我们的欢笑……岁月如流啊,明天,
我在与一年级的小朋友聊天时问到:“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今年几岁?”结果得到的答案让人啼笑皆非。“老师今年99岁。”真的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出来的,完全是乱猜的吗?还是在他的小脑袋里存在自己猜测的标准?在经过仔细的了解之后。我终于明白了,原来老师比他妈妈高好多,妈妈30岁,那老师就应该有99岁了。天啊!什么时候身高跟年龄那么密切了,原来他们想“长高了就是大人了。”我又问道:“可是老师都还没有小孩,你妈妈
在新课程体系中,活动课程和学一科课程是其一个整体中的两大板块。“活动”与“学科”紧密相联,它们的目标均指向促进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素质教育,指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学科知识的准备,是活动课开展的基础,而活动课则是学科课程的深入和拓展,是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但二者又有显著的区别,学科课程主要以班级授课为主,活动课则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科课程知识专一,结构体系比较
前些日子,某小学毕业班的学生忙碌于筛选汇集自己在小学期间的作文,并录入电脑、排版、自拟“书号”和“出版社”,印刷装订成书。我很好奇小学毕业生“出版”自己的文集,就询问了小学生小笛的家长小吴对自己孩子出文集的看法。小吴开心地告诉我,小学毕业这段时间,自己的女儿忙碌得很,把小学期间的作文进行筛选,每天用一些时间把选出的作文录入电脑进行排版,现在已经按“书”的规格编辑印刷成册,交给学校用于毕业展览。小吴
“南山”与“秋色”看似不可此拟,实则虚实相生、相辅相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首先应该是各司其责,各得其所的。但是在本质上,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都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并能相互借鉴共同提高,可以殊途同归。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利于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德育可以巩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唐代诗人杜牧在《长安秋望》诗
顿悟就是忽然开朗,恍然大悟。  语文是用文字表现作者的思想和写作环境的手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如果能通过各种技法让学生在头脑中“再现”,引起学生与作者“跨时空”的共鸣,是最为关键之所在。因此“顿悟”是升华语文的永远的主题。    入情入境,体会文本情感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语文课中,只有充满情味的课堂,才能使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有一
翻转课堂诞生于美国,基于视频技术的教学模式,随着萨尔曼·可汗的《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一书在中国的风靡而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对象。而与MOOCS的结盟,又使其如虎添翼。在目前由华东师范大学出面组织的慕课联盟C20(小学、初中、高中)中,学校所践行的就是翻转课堂。然而,从文化学来说,基于异质文化的事物总有适应性的问题,如何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产生适应性的“翻转课堂”是我们必须思考与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