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数百万扶贫干部倾力奉献、苦干实干。面对脱贫攻坚伟大斗争和艰巨任务,他们选择暂停舒适、远离家人,在条件异常艰苦的贫困地区埋头苦干,用汗水甚至鲜血保证了脱贫攻坚战打得赢、打得好。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的成都市金牛区中医医院袁莉就是其中的一员,“原本我只是个护士,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我变成了全能选手。”
步履蹒跚依然坚持
2018年,金牛区准备选派第五批对口支援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队员,身为护士的袁莉觉得自己身体条件能达到要求,得到家人支持后,积极报了名。在去石渠的路上,作为首次被派到石渠的女性之一,袁莉发现自己低估了高原反应。虽然当时是石渠地区含氧量最高的7月份,但袁莉还是突然感到两眼发黑,同行的男队员把她搀到车上,躺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来。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石渠,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袁莉和队友们首先要克服缺氧问题。晚上睡觉因为缺氧,总是醒来;白天因为缺氧,走路比在成都时要慢一半,稍微快点就喘不上气。从宿舍到单位不到一公里,她走过去要花半个多小时。办公室在二楼,每天到了办公室,必须要休息十多分钟才能缓过来。“我也成了有名的‘厚脸皮’,一公里的路,但凡能遇到车子,我都会请他们帮忙捎一下。”袁莉笑着说,时间长了,认识她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捎上一段,“没办法,走路真的太困难了,基本就是碎步挪动,说话也要一个字一个字来。”
出发之前,袁莉还在想,“到了那边,我作为护士,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支援作用呢?”初到石渠,她挂任石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石渠县卫健局局长助理,没有从事一线的医疗工作,但这一新职务让袁莉锻炼出了很多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统筹、协调等,一下子变成了“全能选手”。
到石渠后,袁莉了解到有很多成都人在当地支援,但相互少有联系。经过打探,她发现川大华西医院、成大附院、一医院好多同行都在。她想把大家串联起来,既能相互照顾又能聚合力量。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后,她立即推动成都各医院驻石渠队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用党建活动把大家聚合起来,成立联合义诊医疗队,一起上山下乡推进医疗扶贫。
身兼数职踏实做事
在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的石渠,袁莉总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开展工作,更能为当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卫健局涉及的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护士”的技能,不仅要做好行政事务,还要负责卫健局及系统对口支援的日常工作。同时,她又是一个喜欢思考而且非常热心的人,比如,推动成立了联合义诊医疗队,工作就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每次义诊出发前,袁莉都要和所到乡镇联系好时间、地点、路线,嘱咐通知好群众。经常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能返回县城,袁莉和队员们就会带上卧具,好几天就住在义诊地,同时,她还要全方位照顾医疗队员的生活和安全。
“听起来很艰苦,但工作的时候还好。”袁莉说,在义诊的时候,虽然食宿条件简陋,但当地乡镇都会尽力安排舒适一点,这份用心很温暖;来参加义诊的群眾也热情,从不因为这是免费的诊疗和发药而争抢,大太阳底下,他们都耐心排队等候……“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想着怎么能更好地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作为护士专业的她,在巡回义诊队伍中算得上“身兼数职”,为了让医生全身心多看病人,在预检分诊、发放药品、订餐住宿等地方,哪里缺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通过十多场义诊活动的免费诊疗和相关卫生健康宣传,当地群众对医疗卫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接受。很多人有了就医意识,也喜欢义诊队带来的免费膏药、红花油等,他们最需要的是感冒、风湿、胃肠、妇科等方面的药,袁莉也会引导资助方面尽量多提供这类药品。
通过义诊,袁莉也看到了石渠更多的医疗需求:乡镇卫生院设备、药品不齐,医护人员业务不熟,这些也是老百姓有病不求医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情况,袁莉协调落实支援资金120万元建成“流动医院”,运用多功能检查车配备远程诊疗系统,将金牛区和石渠两地医院及石渠23个乡镇卫生院联系起来,实施远程诊疗,让当地群众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逐渐打消着群众对本地诊疗水平低下的顾虑。
为了“天使的心跳”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袁莉的协调统筹能力更强了,她继续聚合更多的支援资源,并通过拉赞助的方式增强支援力量。由于长期的高寒缺氧环境,石渠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很多。2020年伊始,袁莉偶然结识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就协调将其“天使的心跳”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引进石渠,开始帮助孩子们手术治疗,为石渠县先心病儿童寻找生命的救助通道,让健康扶贫落在实处、做到点上。但这件事的跟进实施,有着种种困难。
石渠很多患儿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好,袁莉在这些方面考虑得很周到,她不仅向基金会协调手术费用全免,还争取了食宿路费等补贴,让患儿家庭一分钱都不花,就能去做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先心手术。即便这样,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接受。袁莉首次协调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到石渠做过先心病筛查,有20多个符合条件的孩子,但很少有家庭愿意配合做手术。他们有的是担心手术风险,有的是不重视这个疾病的危害,有的是不能接受在身上动刀,还有些仅仅是怕麻烦。遇到这些情况,袁莉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患儿家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有一个患有先心病的小女孩,家里有四个哥哥姐姐,家人基本没有经济实力考虑为她治病。项目落地后,女孩的亲戚了解到可以免费手术,主动找到袁莉帮忙联系。这边联系好了,家里人却反悔了,只有取消。过了几个月,女孩家人又想通了,袁莉于是立即联系安排准备手术……类似这种反反复复的事情,并不鲜见,甚至有时候机票买好马上要走了,也会生变。
2020年10月,事先经过数次沟通已确定的第二批受助患儿准备前往深圳手术。飞机起飞前一天,有个孩子却找不到了,家人电话也一直打不通,可把袁莉急坏了,赶紧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乡镇找人。原来,他们一家人游牧在远牧场,山高地远没有信号,乡镇工作人员骑着摩托,不知跑了多少路才找到并及时把孩子送到了机场。
作为支援队员,自己毕竟会离开。因此,袁莉现在特别注重对当地接手人才的培养。比如,关于“天使的心跳”项目的工作,她都交给办公室里当地的同事来对接,她只是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她也协调促成金牛区与石渠县57对“师徒”结对,填补石渠县急诊、B超、针灸、康复等空白诊疗技术6项,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正在形成。
能够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袁莉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深知,这次获得表彰是我们金牛区所有支援队员以及为支援工作奉献的人们共同的荣誉。我代表大家获得了这份殊荣,唯有继续努力,继续充分发扬脱贫攻坚精神。”
步履蹒跚依然坚持
2018年,金牛区准备选派第五批对口支援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的队员,身为护士的袁莉觉得自己身体条件能达到要求,得到家人支持后,积极报了名。在去石渠的路上,作为首次被派到石渠的女性之一,袁莉发现自己低估了高原反应。虽然当时是石渠地区含氧量最高的7月份,但袁莉还是突然感到两眼发黑,同行的男队员把她搀到车上,躺了好一会儿,她才缓过来。
被称为“生命禁区”的石渠,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袁莉和队友们首先要克服缺氧问题。晚上睡觉因为缺氧,总是醒来;白天因为缺氧,走路比在成都时要慢一半,稍微快点就喘不上气。从宿舍到单位不到一公里,她走过去要花半个多小时。办公室在二楼,每天到了办公室,必须要休息十多分钟才能缓过来。“我也成了有名的‘厚脸皮’,一公里的路,但凡能遇到车子,我都会请他们帮忙捎一下。”袁莉笑着说,时间长了,认识她的人都会主动停下捎上一段,“没办法,走路真的太困难了,基本就是碎步挪动,说话也要一个字一个字来。”
出发之前,袁莉还在想,“到了那边,我作为护士,怎么才能更好地发挥支援作用呢?”初到石渠,她挂任石渠县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石渠县卫健局局长助理,没有从事一线的医疗工作,但这一新职务让袁莉锻炼出了很多自己以前想都没想过的工作能力,行政、管理、统筹、协调等,一下子变成了“全能选手”。
到石渠后,袁莉了解到有很多成都人在当地支援,但相互少有联系。经过打探,她发现川大华西医院、成大附院、一医院好多同行都在。她想把大家串联起来,既能相互照顾又能聚合力量。这一想法得到领导的支持后,她立即推动成都各医院驻石渠队员成立了临时党支部,用党建活动把大家聚合起来,成立联合义诊医疗队,一起上山下乡推进医疗扶贫。
身兼数职踏实做事
在只有冬季和“大约在冬季”的石渠,袁莉总在思考,怎样更好地开展工作,更能为当地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卫健局涉及的工作范围远远超出了“护士”的技能,不仅要做好行政事务,还要负责卫健局及系统对口支援的日常工作。同时,她又是一个喜欢思考而且非常热心的人,比如,推动成立了联合义诊医疗队,工作就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每次义诊出发前,袁莉都要和所到乡镇联系好时间、地点、路线,嘱咐通知好群众。经常因为路途遥远而不能返回县城,袁莉和队员们就会带上卧具,好几天就住在义诊地,同时,她还要全方位照顾医疗队员的生活和安全。
“听起来很艰苦,但工作的时候还好。”袁莉说,在义诊的时候,虽然食宿条件简陋,但当地乡镇都会尽力安排舒适一点,这份用心很温暖;来参加义诊的群眾也热情,从不因为这是免费的诊疗和发药而争抢,大太阳底下,他们都耐心排队等候……“每次看到这样的场景,我都想着怎么能更好地履行自己肩负的责任使命。”作为护士专业的她,在巡回义诊队伍中算得上“身兼数职”,为了让医生全身心多看病人,在预检分诊、发放药品、订餐住宿等地方,哪里缺人,哪里就有她的身影。
通过十多场义诊活动的免费诊疗和相关卫生健康宣传,当地群众对医疗卫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接受。很多人有了就医意识,也喜欢义诊队带来的免费膏药、红花油等,他们最需要的是感冒、风湿、胃肠、妇科等方面的药,袁莉也会引导资助方面尽量多提供这类药品。
通过义诊,袁莉也看到了石渠更多的医疗需求:乡镇卫生院设备、药品不齐,医护人员业务不熟,这些也是老百姓有病不求医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些情况,袁莉协调落实支援资金120万元建成“流动医院”,运用多功能检查车配备远程诊疗系统,将金牛区和石渠两地医院及石渠23个乡镇卫生院联系起来,实施远程诊疗,让当地群众足不出县,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逐渐打消着群众对本地诊疗水平低下的顾虑。
为了“天使的心跳”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袁莉的协调统筹能力更强了,她继续聚合更多的支援资源,并通过拉赞助的方式增强支援力量。由于长期的高寒缺氧环境,石渠患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很多。2020年伊始,袁莉偶然结识了一个公益基金会,就协调将其“天使的心跳”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引进石渠,开始帮助孩子们手术治疗,为石渠县先心病儿童寻找生命的救助通道,让健康扶贫落在实处、做到点上。但这件事的跟进实施,有着种种困难。
石渠很多患儿的家庭经济情况都不好,袁莉在这些方面考虑得很周到,她不仅向基金会协调手术费用全免,还争取了食宿路费等补贴,让患儿家庭一分钱都不花,就能去做几万甚至十几万元的先心手术。即便这样,也不是所有家庭都愿意接受。袁莉首次协调四川省人民医院专家到石渠做过先心病筛查,有20多个符合条件的孩子,但很少有家庭愿意配合做手术。他们有的是担心手术风险,有的是不重视这个疾病的危害,有的是不能接受在身上动刀,还有些仅仅是怕麻烦。遇到这些情况,袁莉只能想尽各种办法,帮助患儿家庭权衡利弊,做出选择。
有一个患有先心病的小女孩,家里有四个哥哥姐姐,家人基本没有经济实力考虑为她治病。项目落地后,女孩的亲戚了解到可以免费手术,主动找到袁莉帮忙联系。这边联系好了,家里人却反悔了,只有取消。过了几个月,女孩家人又想通了,袁莉于是立即联系安排准备手术……类似这种反反复复的事情,并不鲜见,甚至有时候机票买好马上要走了,也会生变。
2020年10月,事先经过数次沟通已确定的第二批受助患儿准备前往深圳手术。飞机起飞前一天,有个孩子却找不到了,家人电话也一直打不通,可把袁莉急坏了,赶紧通过各种关系联系乡镇找人。原来,他们一家人游牧在远牧场,山高地远没有信号,乡镇工作人员骑着摩托,不知跑了多少路才找到并及时把孩子送到了机场。
作为支援队员,自己毕竟会离开。因此,袁莉现在特别注重对当地接手人才的培养。比如,关于“天使的心跳”项目的工作,她都交给办公室里当地的同事来对接,她只是给予帮助和指导。同时,她也协调促成金牛区与石渠县57对“师徒”结对,填补石渠县急诊、B超、针灸、康复等空白诊疗技术6项,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正在形成。
能够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场伟大的战役当中,袁莉由衷感到自豪和骄傲:“我深知,这次获得表彰是我们金牛区所有支援队员以及为支援工作奉献的人们共同的荣誉。我代表大家获得了这份殊荣,唯有继续努力,继续充分发扬脱贫攻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