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理念中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究性学习。即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因此,着力于学生的发展,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们在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的几点做法。
1.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时间,而不全是教师的“讲演”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学生支配的时间不能低于40%,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通过多种多样的自主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能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再“辛苦”了。例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书本里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去看、引申的内容,包括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都应该交给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认识和探究世界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好奇心
生物是自然界中复杂多变的物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及时和正确地把握其神奇奥妙、饶有兴趣的关键环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教学时,可先出示《1998年抗洪救灾现场》图片。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设计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1)为什么用黄豆、大米堵管涌?
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展示数十粒黄豆和一个培养数十条根尖的紫色洋葱,鼓励学生讨论质疑:
(2)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怎样吸水?
(3)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怎样吸水?
(4)请你“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设计“怎样使水往高处走”的探究实验:漏斗中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上升?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5)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質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来验证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
(6)你能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NH4NO3溶液、甘油、酒精等做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结果是否会一样?
(7)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8)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力的大小?
(9)联系生产实际,农作物为什么要合理灌溉?如何合理灌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
3.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常有所思,常有所问,不仅能开阔教师的思维,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就必须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毫无拘谨的随时质疑,并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与此同时,还可以顺势搭建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使师生、生生之间在相互交流中互通见解,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寻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
4.创造学生勇于实践的环境
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使学生充分体味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比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教师鼓励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的情况,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寓教于乐,学生们都明白了“生物适应环境就生存,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本中的“模型构建”栏目,适时组织生物模型制作比赛活动,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比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比赛”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寻求真知。
5.保护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勇气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育种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总结有多少种育种方法,同学们一下子便开始搜索思考,逐个地说出正确答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加以点拨:白菜—甘蓝、抗虫棉是如何培育成功的呢?通过努力,学生立即茅塞顿开,还有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多种方法。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心法则”知识点时,课堂上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吗?是核酸一定是DNA吗?RNA不是遗传物质吗?蛋白质能成为遗传物质吗?有“转录”就有“逆转录”,为什么有“翻译”就没有“逆翻译”,一定没有吗?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诸如“非典”、“禽流感”、“疯牛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逐个解答问题。所以说,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为永恒的可能。
我们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积极挖掘生物新教材蕴涵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明显加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1.留给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一堂课的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时间,而不全是教师的“讲演”时间。一般来说,一堂课学生支配的时间不能低于40%,学生有了充裕的时间,才能通过多种多样的自主活动,产生丰富的想象力,才能举一反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因此,能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再“辛苦”了。例如,让学生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时,书本里提到的让学生自己去看、引申的内容,包括人类对环境的影响,都应该交给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使学生在归纳、总结、交流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想象力,提高自己认识和探究世界的能力。
2.激发学生参与探究的好奇心
生物是自然界中复杂多变的物体,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及时和正确地把握其神奇奥妙、饶有兴趣的关键环节,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例如在学习“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一节教学时,可先出示《1998年抗洪救灾现场》图片。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然后设计问题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进入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
(1)为什么用黄豆、大米堵管涌?
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教师展示数十粒黄豆和一个培养数十条根尖的紫色洋葱,鼓励学生讨论质疑:
(2)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干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怎样吸水?
(3)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洋葱表皮细胞、根尖成熟区细胞)怎样吸水?
(4)请你“像科学家一样”自己动手设计“怎样使水往高处走”的探究实验:漏斗中的液面为什么会上升?漏斗中的液面是否会无限上升?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具备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5)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植物细胞的質壁分离和质壁分离的复原来验证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
(6)你能否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NH4NO3溶液、甘油、酒精等做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实验?其结果是否会一样?
(7)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某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
(8)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力的大小?
(9)联系生产实际,农作物为什么要合理灌溉?如何合理灌溉?
通过上述的自主性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自己像科学家一样探究事物的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主动完成了对新知识的建构过程,有效地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意识。
3.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与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师生交流思维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常有所思,常有所问,不仅能开阔教师的思维,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要形成这样的局面,教师就必须淡化权威意识,允许学生毫无拘谨的随时质疑,并能与学生平等对话。与此同时,还可以顺势搭建互动平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使师生、生生之间在相互交流中互通见解,取长补短,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寻求真理的勇气和信心。比如,呼吸作用一节的内容理论性强,要把整个过程彻底理解,不少学生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就一些日常生活例子,让学生思考:酸奶是怎样制成的?为什么新鲜水果,蔬菜放在冰箱中能保存时间长些?腐烂的桔子为什么会散发酒味?米酒和葡萄酒酿造的原理是什么?通过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引起同学们的思考,激发学生探究呼吸作用有关知识的内在动力,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对呼吸作用原理、过程、外界因素影响、实际应用等一系列相关知识的深入探讨。
4.创造学生勇于实践的环境
在教学中要积极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使学生充分体味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燃起自信的火焰,满腔热情地投身到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去。比如,在讲“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教师鼓励同学们以小品的形式表演长颈的长颈鹿和短颈的长颈鹿适应环境的情况,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寓教于乐,学生们都明白了“生物适应环境就生存,不适应环境就会被淘汰”这一知识点。再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利用课本中的“模型构建”栏目,适时组织生物模型制作比赛活动,如“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制作比赛”、“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制作比赛”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在探讨中发现问题,在探索中寻求真知。
5.保护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勇气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如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景,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例如,在生物学教学中,教材中有许多关于育种方面的问题,教师就引导学生让他们总结有多少种育种方法,同学们一下子便开始搜索思考,逐个地说出正确答案: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于是教师在此基础上又加以点拨:白菜—甘蓝、抗虫棉是如何培育成功的呢?通过努力,学生立即茅塞顿开,还有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多种方法。又如教师在教学“中心法则”知识点时,课堂上留一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吗?是核酸一定是DNA吗?RNA不是遗传物质吗?蛋白质能成为遗传物质吗?有“转录”就有“逆转录”,为什么有“翻译”就没有“逆翻译”,一定没有吗?同学们经过认真思考,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诸如“非典”、“禽流感”、“疯牛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逐个解答问题。所以说,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多元答案”的探究成为永恒的可能。
我们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积极挖掘生物新教材蕴涵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明显加强,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