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蕾,硕士,副研究员,历任浙江师范大学教务处教务科科长、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实验室管理科科长、副处长,现任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科技馆馆长、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经验,2010年开始投身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组织开展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主持完成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浙江省实验室工作研究重点项目等多个科研项目,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浙江省实验室工作研究成果奖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先进工作者、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浙江省高校实验室工作优秀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8年,为处级建制。2009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拥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1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30人,硕士39人。
中心建筑面积12 300多平方米,实验教学设备4 600多台件,资产总值3 400多万元。中心承担全校文科专业以及公共计算机、公共外语、部分通识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实验人时数达140多万,涉及9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心新开发的首批28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些课程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9~2010年,中心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承担各类教改、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21项;出版专著、教材1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3篇。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537项,其中国际级3项,国家级278项。
中心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全国首家农村油画馆、开展社区文化设计、流动科技馆走进社区农村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中心下辖浙江师范大学科技馆,该馆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是目前浙江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科技馆,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由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和心理7个展区组成,展品总投资约1 500万元。现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金华市青少年“快乐成长”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中心成立以来,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人到访,每年有数千人到中心开展实验、实训、参观活动。2011年5月,全国首届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中心的建设成果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一致肯定。
提出“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十分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三大转变:
1.更新了文科实验教学观念
彻底转变“文科教学无实验”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文科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
中心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文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应该充分适应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高校文科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大批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工作者。因此,高校文科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为学生提供在技术、情境实验中验证知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的充分条件。实验教学是文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对理论教学的阐释、验证、补充作用,又不完全依附于某一具体课程的理论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2.确立了文科实验教学理念
中心提炼和确立了“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多元融合:即多元平台、多元素养、多元能力的融合,融文科各专业实验教学于一体,融知识传授、素养熏陶、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于一体。学用兼善:即注重文科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求知,用以炼能”,构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实验教学环境。
3.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科实验教学基本规范
中心立项建设的34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在借鉴理科实验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文科实验课程的体例规格,确立了符合文科实验教学自身规律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目前,中心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都有别于一般实验课程,重动手、重熏陶、重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的文科综合类实验实训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修读,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
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提升软硬件共享水平
加强开放共享,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心从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共享水平和学生受益面。
1.制定规章制度,全面保障实验室开放
中心先后制订出台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科技馆开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中心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原则、流程,为中心规范有序、渐进开放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明确规定对教学、科研需求实行优先原则。
学生在进行音频制作
2.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宽广领域的有机对接
中心探索创建灵活机制,以社团为主要载体,与大学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实现互补对接。学生社团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中心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的“大本营”,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中心实验室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丰富了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中心服务能力。 3.开发管理系统,建设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中心自主开发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使用预约系统、实验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校内外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对中心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教学资源进行访问,并提出使用申请。信息平台的构建,有效缩短了中心与用户的距离,减少了开放共享的中间环节,使实验室的共享使用变得简单便捷。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中心还通过直接举办科普文化节等大学生文化活动,与地方教育局、科技馆、电视台、产业园等开展合作,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提升实验资源利用水平。
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了“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打破了文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化传统模式,较为系统地提出基于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新型文科人才培养思路,同时也突破了单课程式的文科实验教学设计模式,以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了专业限制,建构素养和能力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性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使文科实验教学内容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又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多元技能、创新能力协同并进、全面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2.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实验化、系统化
中心以培养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完全打破了文理科学生的界限,通过面向全校文理各科学生开放系统设计开发的公共实验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有空间、有课程、有系统、有标准、有动手”的目标,解决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形式各异、内容零散、缺乏专门场所和相应标准与测评体系的问题,为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探索出一条全新可行路径。这一平台创建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意义。
3.强化个性化培养,打破实验室这一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
中心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充分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大胆创新共享机制,将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宽广领域有效对接。
(1)探索“社团进实验室”的新型开放模式,引入阿西剧社、戏曲协会、科普协会、天文协会等品牌学生社团,将部分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基地,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成果。
(2)通过设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支持大学生直接到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中心内外资源,支持和推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中心每年定期主办科普文化节、戏曲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参与承办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文科计算机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到中心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团委联合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每年立项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中心与金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达成合作协议,为中心参与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商品支撑和实战培训。
完成四项建设,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
1.构建了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为目标,以“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为建设和管理思路,构建了“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四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三大素养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大能力的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433”体系)。
2.开发了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
从文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出发,打破专业限制,以大文科的视野进行设计,以通识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2010年立项建设28门,2011年立项建设6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初步建立了文科综合公共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目前,课程已面向全校文理科学生开放,全面投入实际教学中。
3.编写了系列实验实训教材
针对文科实验教材少而且适合本校专业和实验的教材更少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心对新开设的34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成为能满足学生素养、能力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列校本实验教材,并建立、完善教材更新机制,在组织编写、更新、出版教材过程中提升实验教师专业化品质。
4.建设了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所依托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11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打破文科实验室原“依托专业、分散建设、归属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按“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的新思路,搭建文科实验教学平台。
2010年,学校专门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文科公共实验教学平台,新增实验用房2 700多平方米,现已建成陶艺、版画、手工制作、素描、音频制作、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器乐、录播、科学、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创意设计、社会适应等14个公共实验实训室。同时将原分散在各相关文科学院的实验室整合,成立法律事务与社会工作、语言、音乐与表演、视觉艺术、商贸电子5个实验教学分中心,为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陶艺实验室
主任感言: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1.先进的理念是中心建设的前提
要实现真正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上的突破,最根本的还是理念和观念上的突破,只有突破原有理念和观念的束缚,才能带来思路、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破,才能真正建设满足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在整合组建之初,就确立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为实验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这一理念,确定中心建设目标,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开发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项目,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学校的重视是中心建设的关键
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帮助与协作。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从申报到建设,都得到了校领导的全程关注和关怀。学校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列为校直属处级单位,分管副校长担任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到中心指导建设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对中心建设人、财、物给予充分保障,全力推进中心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3.推进课程改革是中心建设的核心
充分依托学校现有文科资源,建设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队伍。人文社会科学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心依托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实验课程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率。实验室课程建设坚持“滚动发展”原则,在动态发展中追求项目效益,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产生良好的、稳步提升的可持续效益。将实验课程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保证中心功能的实现。
4.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本职能是实验教学,开展教学是中心的基本义务。但是实验教学并不是目标,这只是我们围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全面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要还原实验室的本质,要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内引外联,构建形式丰富、立体化、综合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5.凝练特色是中心建设的重点
特色项目是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作出的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凝练。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组建于2008年,为处级建制。2009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综合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中心拥有专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12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34人,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30人,硕士39人。
中心建筑面积12 300多平方米,实验教学设备4 600多台件,资产总值3 400多万元。中心承担全校文科专业以及公共计算机、公共外语、部分通识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年实验人时数达140多万,涉及9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重点专业或重点建设专业、1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7门省级精品课程。2011年,中心新开发的首批28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课,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这些课程同时面向社会开放,产生了强烈反响。
2009~2010年,中心成员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承担各类教改、科研项目近100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部级21项;出版专著、教材19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权威期刊、一级期刊发表论文43篇。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励537项,其中国际级3项,国家级278项。
中心积极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全国首家农村油画馆、开展社区文化设计、流动科技馆走进社区农村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活动,让大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应用所学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养。
中心下辖浙江师范大学科技馆,该馆于2008年9月正式建成开馆,是目前浙江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综合性科技馆,建筑面积4 000多平方米,由天文、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和心理7个展区组成,展品总投资约1 500万元。现为浙江省科普教育基地、浙江省生态文明教育基地、金华市青少年“快乐成长”教育实践基地,面向公众免费开放。
中心成立以来,来自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数百人到访,每年有数千人到中心开展实验、实训、参观活动。2011年5月,全国首届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中心的建设成果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代表的一致肯定。
提出“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
浙江师范大学十分重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在教育理念上实现了三大转变:
1.更新了文科实验教学观念
彻底转变“文科教学无实验”和“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充分认识文科实验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重要地位。
中心领导和教师认识到,文科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应该充分适应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未来趋势;高校文科教育应立足于培养大批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工作者。因此,高校文科教育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必须为学生提供在技术、情境实验中验证知识、提升能力、拓展思维的充分条件。实验教学是文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课程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有对理论教学的阐释、验证、补充作用,又不完全依附于某一具体课程的理论教学,在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中具有相对独立的地位。
2.确立了文科实验教学理念
中心提炼和确立了“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教学活动中。多元融合:即多元平台、多元素养、多元能力的融合,融文科各专业实验教学于一体,融知识传授、素养熏陶、能力培养、素质拓展于一体。学用兼善:即注重文科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的提升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以求知,用以炼能”,构建“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实验教学环境。
3.提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科实验教学基本规范
中心立项建设的34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在借鉴理科实验教学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文科实验课程的体例规格,确立了符合文科实验教学自身规律的一系列标准、规范。
目前,中心开设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都有别于一般实验课程,重动手、重熏陶、重综合素养能力培养的文科综合类实验实训课程,吸引了大批学生修读,形成了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和特色的教学方式方法。
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提升软硬件共享水平
加强开放共享,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应有之义。中心从制度建设、创新机制、信息平台三方面入手,有效提升中心实验室软硬件共享水平和学生受益面。
1.制定规章制度,全面保障实验室开放
中心先后制订出台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和《科技馆开放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了中心面向校内外开放的原则、流程,为中心规范有序、渐进开放提供了行动依据。其中明确规定对教学、科研需求实行优先原则。
学生在进行音频制作
2.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宽广领域的有机对接
中心探索创建灵活机制,以社团为主要载体,与大学校园创新文化活动实现互补对接。学生社团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将中心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的“大本营”,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条件,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一方面提高了中心实验室的使用率,另一方面丰富了人才培养方式,提高了中心服务能力。 3.开发管理系统,建设开放共享的信息化平台
中心自主开发建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实验室使用预约系统、实验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平台,校内外用户都可以通过网络对中心实验室的使用和实验教学资源进行访问,并提出使用申请。信息平台的构建,有效缩短了中心与用户的距离,减少了开放共享的中间环节,使实验室的共享使用变得简单便捷。
除了上述三个方面之外,中心还通过直接举办科普文化节等大学生文化活动,与地方教育局、科技馆、电视台、产业园等开展合作,扩大资源共享范围,提升实验资源利用水平。
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1.创新教学理念,构建新型的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
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创设了“多元融合,学用兼善”的实验教学理念,打破了文科人才培养的理论化传统模式,较为系统地提出基于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新型文科人才培养思路,同时也突破了单课程式的文科实验教学设计模式,以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改变了专业限制,建构素养和能力一体化设计的综合性文科人才实验教学体系,使文科实验教学内容既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和先进性,又具有层次性、递进性和交叉性,有效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多元技能、创新能力协同并进、全面发展,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改革创新之路。
2.创新培养模式,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实验化、系统化
中心以培养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为目标,建设公共实验教学平台,完全打破了文理科学生的界限,通过面向全校文理各科学生开放系统设计开发的公共实验课程,培养大学生人文、艺术、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实现了大学生综合素养培养“有空间、有课程、有系统、有标准、有动手”的目标,解决了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形式各异、内容零散、缺乏专门场所和相应标准与测评体系的问题,为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培养探索出一条全新可行路径。这一平台创建的思路和方法,在全国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中具有十分鲜明的特点和积极的实践探索意义。
3.强化个性化培养,打破实验室这一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
中心强化个性化人才培养,充分拓展创新创业平台,大胆创新共享机制,将实验室有限空间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宽广领域有效对接。
(1)探索“社团进实验室”的新型开放模式,引入阿西剧社、戏曲协会、科普协会、天文协会等品牌学生社团,将部分实验室作为社团活动基地,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开展多种形式的创新文化活动,创造文化成果。
(2)通过设立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项目、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项目、实验室开放项目,支持大学生直接到中心开展科学研究实践活动。
(3)充分利用中心内外资源,支持和推动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中心每年定期主办科普文化节、戏曲专场演出等文化活动,参与承办浙江省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财会信息化竞赛、文科计算机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活动,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到中心实验室开展创新活动。
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全方位支持,与团委联合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每年立项支持大学生开展各类创业活动;中心与金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达成合作协议,为中心参与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活动的学生提供技术指导、商品支撑和实战培训。
完成四项建设,提升学生素养和能力
1.构建了新型的实验教学体系
以培养“厚素养、精技能、强能力、善创新”的高素质文科人才为目标,以“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为建设和管理思路,构建了“综合素养、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四大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形成了旨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三大素养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三大能力的文科人才“素养能力一体化”实验教学体系(“433”体系)。
2.开发了全新的实验教学课程
从文科人才应该具备的综合素养和基本技能出发,打破专业限制,以大文科的视野进行设计,以通识课程的形式组织实施,2010年立项建设28门,2011年立项建设6门文科综合公共实验实训课程,初步建立了文科综合公共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目前,课程已面向全校文理科学生开放,全面投入实际教学中。
3.编写了系列实验实训教材
针对文科实验教材少而且适合本校专业和实验的教材更少的实际情况,根据社会发展对高素质文科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中心对新开设的34门公共实验实训课程,以项目立项的形式组织教师编写实验指导书,成为能满足学生素养、能力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系列校本实验教材,并建立、完善教材更新机制,在组织编写、更新、出版教材过程中提升实验教师专业化品质。
4.建设了公共实验教学平台
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所依托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于2009年11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文科综合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心打破文科实验室原“依托专业、分散建设、归属学院”的建设与管理模式,按“跨学院、跨专业、大中心、大平台”的新思路,搭建文科实验教学平台。
2010年,学校专门投资300多万元,建设文科公共实验教学平台,新增实验用房2 700多平方米,现已建成陶艺、版画、手工制作、素描、音频制作、艺术欣赏、艺术表演、器乐、录播、科学、电子商务、统计分析、创意设计、社会适应等14个公共实验实训室。同时将原分散在各相关文科学院的实验室整合,成立法律事务与社会工作、语言、音乐与表演、视觉艺术、商贸电子5个实验教学分中心,为素养能力一体化文科实验教学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
陶艺实验室
主任感言: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1.先进的理念是中心建设的前提
要实现真正的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上的突破,最根本的还是理念和观念上的突破,只有突破原有理念和观念的束缚,才能带来思路、体制、机制和管理上的突破,才能真正建设满足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高水平的实验教学中心。中心在整合组建之初,就确立以“多元融合,学用兼善”为实验教学理念,紧紧围绕这一理念,确定中心建设目标,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开发实验教学课程和实验项目,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基本技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2.学校的重视是中心建设的关键
中心的建设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关心、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的帮助与协作。浙江师范大学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从申报到建设,都得到了校领导的全程关注和关怀。学校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列为校直属处级单位,分管副校长担任中心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多次到中心指导建设工作,提出具体意见和要求。各相关职能部门、学院对中心建设人、财、物给予充分保障,全力推进中心建设上水平、上层次。
3.推进课程改革是中心建设的核心
充分依托学校现有文科资源,建设实验课程和实验教学队伍。人文社会科学是浙江师范大学的优势与特色,中心依托学校已有资源进行实验课程建设,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资源的使用率。实验室课程建设坚持“滚动发展”原则,在动态发展中追求项目效益,逐步形成一批品牌课程,产生良好的、稳步提升的可持续效益。将实验课程纳入学校育人体系,保证中心功能的实现。
4.服务于人才培养是中心建设的根本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本职能是实验教学,开展教学是中心的基本义务。但是实验教学并不是目标,这只是我们围绕培养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目标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抓住人才培养的核心,全面加强实验室的开放与共享,要还原实验室的本质,要将中心建设成为一个人才培养的平台,内引外联,构建形式丰富、立体化、综合性、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
5.凝练特色是中心建设的重点
特色项目是实验教学中心在实验教学、实验队伍、管理模式、设备与环境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中作出的独特的、富有成效的、有积极示范推广意义的成果,需要我们不断地加以凝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