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要充分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德育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具体而言,教师要遵循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科特点,丰富教学手段,强化德育内容的渗透,以德育资源丰富德育内容,以其他课程内容促进渗透,以实践活动促进健康成长,以多样的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德育内容,以此促进学生道德的养成。
利用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达到浸润心灵、保持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教师要依据学校、学生情况合理地挖掘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读懂法律法规,让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要依据地区实际创设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激励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成为德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筛选贴近学情的德育素材,开展访谈、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增强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意识,使其感受德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区生活,搜集当地的历史、交通、民俗等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使其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可能也不足,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一样会成为德育教学的资源,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生活经验在小组交流中能让观点、思想互相碰撞,使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变得多元,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与提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学生的游戏、活动等展开交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对与错的辨析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学校要利用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少先队、主题班会等活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视频、图片、动画等素材的搜集,为德育内容提供丰富资源,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对德育内容的吸纳。
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德育渗透
德育与其他学科知识不是彼此割裂的,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知识的渗透,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但个别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较弱,片面地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事,他们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个别教师由于对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导致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这样让德育渗透流于形式,活动与教学完全脱离,所选择的事件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就很难增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个性和他们的身心特点施教,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诸如在部编本语文《军神》《清贫》《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细读人物的语言、神态等词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从而不知不觉地渗透德育内容,让他们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德育内容。
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深挖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德育因素,增进学生的德育体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多样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社会,促进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轻松。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健康成长
教师要创设德育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德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科学选定主题,选择的主题要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德育教学需求、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比如在节约粮食的背景下开展“光盘行动”这一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德育活动的内容要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讓他们积极地融入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有意义的时间节点设计活动,如针对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月活动;在每年的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将义卖的收入捐给贫困山区的学生等。
总之,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德育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加强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利用德育资源,丰富德育课程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的德育资源,达到浸润心灵、保持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道德与法治教材是重要的德育课程资源,教师要依据学校、学生情况合理地挖掘内容,将教学内容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教师要读懂法律法规,让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起来,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养成。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要依据地区实际创设有意义的活动,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激励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信,让他们成为德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引导他们往正确的方向前行。教师要善于利用身边的德育资源,筛选贴近学情的德育素材,开展访谈、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与事,增强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意识,使其感受德育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社区生活,搜集当地的历史、交通、民俗等材料,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文化,使其产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小学生虽然年龄小、知识储备量可能也不足,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思维方式一样会成为德育教学的资源,不同的认知基础、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生活经验在小组交流中能让观点、思想互相碰撞,使学生对德育内容的理解变得多元,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与提升。教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围绕学生的游戏、活动等展开交流,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在对与错的辨析中产生思想的碰撞,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学校要利用宣传橱窗等宣传阵地以及少先队、主题班会等活动,丰富德育课程内容。网络资源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视频、图片、动画等素材的搜集,为德育内容提供丰富资源,利用这些素材创设情境,刺激学生的感官,促进他们对德育内容的吸纳。
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德育渗透
德育与其他学科知识不是彼此割裂的,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德育知识的渗透,以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但个别教师德育渗透的意识较弱,片面地认为德育是班主任和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的事,他们只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发展,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个别教师由于对德育渗透缺乏系统性的理解,导致德育渗透具有随意性。这样让德育渗透流于形式,活动与教学完全脱离,所选择的事件不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就很难增进学生的感悟与体验。小学生活泼好动,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教师要依据学生个性和他们的身心特点施教,制订出具有针对性的德育内容。诸如在部编本语文《军神》《清贫》《金色的鱼钩》等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细读人物的语言、神态等词句,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精神,从而不知不觉地渗透德育内容,让他们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原则,将德育内容渗透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有血有肉的德育内容。
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深挖隐藏于教学内容之中的德育因素,增进学生的德育体验。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搜集多样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生活、思考社会,促进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教师可以借助于情境的创设,让德育内容自然地融入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变得更轻松。
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健康成长
教师要创设德育专题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机会,丰富他们的德育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科学选定主题,选择的主题要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德育教学需求、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比如在节约粮食的背景下开展“光盘行动”这一主题活动,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意识。德育活动的内容要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参与德育实践活动的兴趣,讓他们积极地融入活动中。教师可以针对有意义的时间节点设计活动,如针对每年的3月5日“学雷锋纪念日”开展雷锋月活动;在每年的10月17日“国家扶贫日”开展爱心义卖活动,将义卖的收入捐给贫困山区的学生等。
总之,教师要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充分利用德育教学中的各种资源,加强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设计能引发学生兴趣、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