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定山(1897—1989)是著名的实业家、小说家、诗人、书画家、鉴藏家、美术史家、艺术策展人和京剧名票友,也是现代第一个研究和收藏“海上画派”之人。关于此方面的著作有《近百年名画家列传》、《定山论画七种》、《画苑近闻》、《春申旧闻》等。其中《春申旧闻》、《春申续闻》我已购读,它实与晚明张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和余怀《板桥杂记》等书有异曲同工之义。沧海桑田,繁华如梦。因他在1948年仓促渡海赴台时,许多书籍、资料和笔记等未能随身携带,故在内容和时间上或稍有误记,但其真实性应无疑义。就记述近代艺林掌故而言,其文章实在郑逸梅、陈巨来等人之上。
因为陈定山精鉴赏、富收藏,擅书画,广交游,所以他所记的艺林掌故,多为亲见亲闻的“一手资料”。另外,写艺林掌故轶闻的文章,必须要懂鉴赏、鉴定和精熟书画史,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而郑、陈等人其实并不真正具备此条件。1937年故宫博物院应邀赴英国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陈定山与庞莱臣、吴湖帆、叶恭绰、徐邦达、王季迁等人被故宫特聘为书画部审查委员,精选出175件古代名作(其中5件为私人收藏)展品。从而也奠定了陈定山当年一流鉴定家的地位。他尤精擅清初“四王”吴恽和“海上画派”(尤其是任伯年)的鉴定。
陈定山早年虽订有润例,但并不以此为生。所以在1923年5月的一份润例中有明确规定:“收件以五十件为限,限满即止,恕不再应。”1929年7月的《小蝶画扇》润例中也规定“以二百件为限”,纯属“籍杜应酬”的性质。1941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定山困居上海,因生活所迫才开始以卖画为业。其所订润例中自称青绿山水宗北宋王诜;水墨浅绛山水宗黄公望、董其昌;写意之作多近罗聘、邵弥;花卉则徐渭、陈淳(见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但陈定山真正意义上的卖画生涯,其实是在定居台北之后。所以他早年的作品流传并不多,如有则以小品(扇面、册页)居多。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中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陆丹林主编)评价陈定山绘画时说:“其笔墨于洗练以后转趋繁复,千岩万壑,气韵无穷,盖收子久、山樵、香光、麓台为一家。又身行万里,胸贮万卷,故能变化于笔墨之外。诗书雅度,醇然自足。吴湖帆尝称蝶野画,仙乎仙乎。吴子深云:‘吾平生于画无所畏,独畏定山,每一度相见,必有新意。’盖其造诣如此。”
1948年,陈定山毅然抛弃在上海的家业,携妻儿渡海赴台。在各大学教授诗文和卖文章鬻书画为业,并时与于右任、溥心畲、周弃子、张大千等人交游雅集,人皆尊称其为“定公”。陈定山与妹妹陈小翠、弟弟陈次蝶感情至深,情同手足。但当时可能因陈次蝶(1905--1948)患重病而无法远行,故由小翠照顾料理。陈定山后来得知陈小翠在“文革”时期因不堪凌辱而引煤气自尽后,自责痛悔不已。仰天无语,老泪纵横,数夜难寐。并出资印行《翠吟楼遗集》。失妹之痛,刻骨铭记。
在陈定山诸多著作中,《画苑近闻》一书,我多年寻购一直未得。郑逸梅《民国笔记概观》(上海书店1991年)一书中曾有简述,此书主要所述“海上画派”的轶闻掌故。其中有任熊、任薰、任颐、任预、任霞、张熊、吴昌硕、王一亭、蒲华、吴石仙、胡伯滔、吴待秋等。陈定山与任颐之子任预是好友,所以这些轶闻掌故,或许有些是出自任预所述。郑著中转述有张熊(字子祥)与何绍基(字子贞)一则故事云:“张子祥设古董铺于湖州,何子贞来,停舟铺外,见子祥画大幅牡丹,二人都没有问名,子贞去,有人见告,方知来铺观赏者为何太史。子祥深悔失之交臂,雇小艇追之。而子贞亦觉作画者在大气磅礴中具有秀逸之概,回舟一图晤谈,二舟竞中流相遇,相与把臂大笑,欢若平生。”像这样的掌故不管其真实性如何,的确堪称翰墨佳话。难怪郑先生也要赞叹:“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啊!”
陈定山早年交游极广,官商要人、黑白两道、花界丽人、名伶戏子、收藏名家、报界闻人等均有往来,且口碑颇佳。许多外埠来沪演出的京昆名角,大多要向他“拜门”或“请安”。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杜月笙曾在上海组织“抗日后援会”。陈定山出任该会供应组副组长,并时常随杜到前线慰问,救护伤员和火化收殓阵亡官兵遗骸。故杜、陈两人交谊极甚,可谓“金兰谱”外兄弟。陈定山后来在《春申旧闻》中对杜氏颇多褒扬。
据说陈定山在上海时,家中有一面白墙,凡有书画名家来做客,即请随意作壁画。其中有钱瘦铁、贺天健、郑午昌、李秋君、陆小曼等人。他的如夫人十云,原是海上名妓,也是花界著名的“十姐妹”之一。精擅青衣,亦能书画,犹如当年秦淮河畔之人,邂逅才子订赏音。陈定山与之相恋多年,在迎娶之夕,陈小翠曾特写有《蘧兄花烛之夕书此奉贺》二诗(《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其一云:“人间第一骄人事,绝世才华倾国姿。倚阁月来窗四面,琼筵春到烛双枝。珠簾试卷花为笑,眉样偷描月未知。他日红闺传韵事,不妨夫婿自为师。”其二云:“百辆迎归张丽华,朝来掷果两盈车。华灯影里凭肩坐,错认人间姊妹花。”陈定山原名蘧,又名琪。陈定山有绝世才华,十云夫人有倾国之姿。嘉偶仙侣,才子佳人,真人间神话也。
陈定山1989年8月9日在台北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安葬于台北南港丽山陈氏墓园。我如果今后有机会去台湾旅行的话,想到他的墓地去一次,献上一束鲜花来纪念这位鉴赏前辈。我还想朗诵他当年写给张大千的那首名诗:“乾嘉老辈飞腾过,我辈能支三百年。何日与君同把酒,黄垆醉倒勿论钱。”
因为陈定山精鉴赏、富收藏,擅书画,广交游,所以他所记的艺林掌故,多为亲见亲闻的“一手资料”。另外,写艺林掌故轶闻的文章,必须要懂鉴赏、鉴定和精熟书画史,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而郑、陈等人其实并不真正具备此条件。1937年故宫博物院应邀赴英国伦敦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陈定山与庞莱臣、吴湖帆、叶恭绰、徐邦达、王季迁等人被故宫特聘为书画部审查委员,精选出175件古代名作(其中5件为私人收藏)展品。从而也奠定了陈定山当年一流鉴定家的地位。他尤精擅清初“四王”吴恽和“海上画派”(尤其是任伯年)的鉴定。
陈定山早年虽订有润例,但并不以此为生。所以在1923年5月的一份润例中有明确规定:“收件以五十件为限,限满即止,恕不再应。”1929年7月的《小蝶画扇》润例中也规定“以二百件为限”,纯属“籍杜应酬”的性质。1941年抗日战争爆发,陈定山困居上海,因生活所迫才开始以卖画为业。其所订润例中自称青绿山水宗北宋王诜;水墨浅绛山水宗黄公望、董其昌;写意之作多近罗聘、邵弥;花卉则徐渭、陈淳(见王中秀等编著《近现代金石书画家润例》,上海画报出版社2004年)。但陈定山真正意义上的卖画生涯,其实是在定居台北之后。所以他早年的作品流传并不多,如有则以小品(扇面、册页)居多。1947年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中的《中国现代艺术家像传》(陆丹林主编)评价陈定山绘画时说:“其笔墨于洗练以后转趋繁复,千岩万壑,气韵无穷,盖收子久、山樵、香光、麓台为一家。又身行万里,胸贮万卷,故能变化于笔墨之外。诗书雅度,醇然自足。吴湖帆尝称蝶野画,仙乎仙乎。吴子深云:‘吾平生于画无所畏,独畏定山,每一度相见,必有新意。’盖其造诣如此。”
1948年,陈定山毅然抛弃在上海的家业,携妻儿渡海赴台。在各大学教授诗文和卖文章鬻书画为业,并时与于右任、溥心畲、周弃子、张大千等人交游雅集,人皆尊称其为“定公”。陈定山与妹妹陈小翠、弟弟陈次蝶感情至深,情同手足。但当时可能因陈次蝶(1905--1948)患重病而无法远行,故由小翠照顾料理。陈定山后来得知陈小翠在“文革”时期因不堪凌辱而引煤气自尽后,自责痛悔不已。仰天无语,老泪纵横,数夜难寐。并出资印行《翠吟楼遗集》。失妹之痛,刻骨铭记。
在陈定山诸多著作中,《画苑近闻》一书,我多年寻购一直未得。郑逸梅《民国笔记概观》(上海书店1991年)一书中曾有简述,此书主要所述“海上画派”的轶闻掌故。其中有任熊、任薰、任颐、任预、任霞、张熊、吴昌硕、王一亭、蒲华、吴石仙、胡伯滔、吴待秋等。陈定山与任颐之子任预是好友,所以这些轶闻掌故,或许有些是出自任预所述。郑著中转述有张熊(字子祥)与何绍基(字子贞)一则故事云:“张子祥设古董铺于湖州,何子贞来,停舟铺外,见子祥画大幅牡丹,二人都没有问名,子贞去,有人见告,方知来铺观赏者为何太史。子祥深悔失之交臂,雇小艇追之。而子贞亦觉作画者在大气磅礴中具有秀逸之概,回舟一图晤谈,二舟竞中流相遇,相与把臂大笑,欢若平生。”像这样的掌故不管其真实性如何,的确堪称翰墨佳话。难怪郑先生也要赞叹:“这个故事,多么有趣啊!”
陈定山早年交游极广,官商要人、黑白两道、花界丽人、名伶戏子、收藏名家、报界闻人等均有往来,且口碑颇佳。许多外埠来沪演出的京昆名角,大多要向他“拜门”或“请安”。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杜月笙曾在上海组织“抗日后援会”。陈定山出任该会供应组副组长,并时常随杜到前线慰问,救护伤员和火化收殓阵亡官兵遗骸。故杜、陈两人交谊极甚,可谓“金兰谱”外兄弟。陈定山后来在《春申旧闻》中对杜氏颇多褒扬。
据说陈定山在上海时,家中有一面白墙,凡有书画名家来做客,即请随意作壁画。其中有钱瘦铁、贺天健、郑午昌、李秋君、陆小曼等人。他的如夫人十云,原是海上名妓,也是花界著名的“十姐妹”之一。精擅青衣,亦能书画,犹如当年秦淮河畔之人,邂逅才子订赏音。陈定山与之相恋多年,在迎娶之夕,陈小翠曾特写有《蘧兄花烛之夕书此奉贺》二诗(《翠楼吟草》,黄山书社2010年),其一云:“人间第一骄人事,绝世才华倾国姿。倚阁月来窗四面,琼筵春到烛双枝。珠簾试卷花为笑,眉样偷描月未知。他日红闺传韵事,不妨夫婿自为师。”其二云:“百辆迎归张丽华,朝来掷果两盈车。华灯影里凭肩坐,错认人间姊妹花。”陈定山原名蘧,又名琪。陈定山有绝世才华,十云夫人有倾国之姿。嘉偶仙侣,才子佳人,真人间神话也。
陈定山1989年8月9日在台北逝世,享年九十二岁,安葬于台北南港丽山陈氏墓园。我如果今后有机会去台湾旅行的话,想到他的墓地去一次,献上一束鲜花来纪念这位鉴赏前辈。我还想朗诵他当年写给张大千的那首名诗:“乾嘉老辈飞腾过,我辈能支三百年。何日与君同把酒,黄垆醉倒勿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