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及对策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qhbyc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传统美德。文章列举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分析了产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表现 对策
  [作者简介]付春生(1955- ),男,广西贺州人,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89-02
  
  “诚信”即“诚实、守信”,自古以来就是国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素质,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基本要求之一。诚信是每个人立身处世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当代大学生都是经过多年的正规教育,由国家挑选出来的优秀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理当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素质。然而在新形势下,由于思想文化多元化和思想观念多样化的影响,高校大学生却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诚信缺失的现象。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的需要,也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1.考试作弊,屡禁不止。一些大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在学习上缺乏兴趣和刻苦钻研精神,只想坐享其成,在考试时不惜作弊,而周围同学对这种行为也熟视无睹。更有的学生为了能够考试过关,不惜找路子、托关系、打招呼,希望老师能够在分数上“放自己一马”。
  2.剽窃抄袭,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写文章东拼西凑、剽窃抄袭,甚至有的直接把别人的文章拿来稍加修改就变成“自己的文章”。
  3.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在班干部的竞选、三好生的评比以及入党中,有的学生编造事实,用虚假材料欺骗老师和同学。
  4.充当枪手,赚取实惠。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或为了所谓的“友谊”“面子”,一些大学生充当“枪手”、替人考试、代写论文,有的大学生将此称为“创收”。
  5.不守承诺,骗贷拖贷。少数大学生隐瞒家庭真实情况,出具虚假贫困证明骗取助学贷款。有的学生毕业后以种种借口拖欠贷款,甚至采取隐瞒工作单位、不告诉联系方式等手段来拖欠贷款和逃避还贷。
  6.求职履历,造假成风。为了在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找到好的归宿,一些大学生在个人履历表上大做手脚,竭力发挥包装之妙用,夸大其词,甚至不惜造假。招聘会上,人人都是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人人都有一叠荣誉证书,人人都有一流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以此欺骗用人单位。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负面影响是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根源。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时间较短,在经济转型期,市场经济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由于大学生受到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加上社会上还存在着诚信失范现象,特别一些靠失信行为获利的现象,这些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如在政治领域:少数领导干部凭借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生活腐化堕落,搞行业不正之风,受这些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产生诚信缺失。在社会经济领域:一些假冒伪劣、偷逃税费、商业欺诈等失信现象,也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使一些大学生会缺乏诚信责任意识,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在文化领域:宣传工作中的虚假报道、教育工作中的乱收费、学术工作中的粗制滥造、抄袭剽窃等现象也必然会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2.高校诚信教育的滞后是影响大学生诚信状况的重要原因。当前,高校诚信教育滞后的主要表现是:首先,在诚信理论教育方面,受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还很不完善,这显然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同时,由于许多高校存在着重智轻德教育的现象,诚信教育的内容过于理论化和原则化,形式过于单一,多数的诚信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说教模式上,缺乏多样性和有效性,加上高校教师队伍中,一些教师自身诚信素质不高,结构不够合理,管理不够科学等,影响了诚信教育的效果。而学习成绩优秀往往是学生能够评优、评奖等的最主要的依据,这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只要把学习成绩搞好就一切万事大吉的想法,这是导致大学生出现诚信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其次,在诚信机制方面,由于国内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系统的大学生诚信机制,对大学生进行诚信的管理、规范和约束,使得高校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
  3.家庭教育中诚信素质教育的缺乏也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在家庭环境中,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子女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如果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说话、做事不负责任,做出不诚信、不守信的事实来,在子女面前就树立了坏的榜样。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进了学校的门,培养、教育孩子的工作就全交给了学校,结果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督。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诚信滑坡留下空间。可见,在子女教育上,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自身素质及道德水平至关重要。假如在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某些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只重视学习成绩,对子女偶尔发生不规范行为、不诚信的做法没有及时制止,久而久之,就会使诚信缺失愈演愈烈,甚至在某些方面还会起负面引导作用。
  4.失信成本偏低和自身责任意识淡薄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直接原因。当前,导致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固然很多,而失信成本偏低和自身责任意识淡薄则是最直接的原因。所谓失信成本,是指失信者因失信行为而付出的代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优先和利润的最大化成为人们评价一切的准绳。经济上的急功近利,必然造成道德上的唯利是图,从而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公德心淡漠和行为方式失范,诚实守信的基本道德规范被物质化、功利化。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的众多领域。从经济领域中的假冒伪劣,到社会政治领域中的以权谋私等,这些具有失信行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收益,也就是说,现实社会中失信者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守信所付出的成本。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消极现象极大地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诚信的滑坡。再者,当代大学生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他们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而成长起来,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和自主意识等,但是,他们同时也存在责任意识淡薄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历史责任意识不浓。一些大学生对自己所要承担的历史重任不明确,不清楚自己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民族复兴的希望,不能正确认识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局限于狭隘的视野,片面注重个人利益、追求享乐。二是社会责任意识不清。部分大学生不能明确学生的责任意识,对学习敷衍了事,缺乏认真态度,甚至出现网络成瘾、专职爱情“事业”而荒废学业等主次颠倒的情况。三是社会行为责任意识不强。部分大学生的行为责任意识不强,他们做事随性而为,对行为的后果缺乏考虑,没有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明确意识。此外,当发现自己做出了不当的行为后,部分大学生的处理方式不是正确面对和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而是尽量去隐瞒、躲闪和推卸责任。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完善机制,营造有利于形成大学生诚信理念的社会环境。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为诚信的确立创造良好的环境。诚信是市场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诚信,就没有健全、发达的市场经济。要让诚信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客观经济规律,最关键的因素是形成健全的市场竞争机制,有了健全的竞争机制,不诚信行为必将遭到惩罚,而且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我们要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二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一整套以诚信为核心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伦理道德体系。道德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抑恶扬善中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有当诚实守信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时,守信才能成为自觉的行为;只有当诚实守信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时,失信行为才会受到强烈的公众谴责,失信者才会付出极高的道德成本。要真正树立诚信的道德规范,必须切实按照“以德治国”的方针,积极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从整体上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平。既要吸收中外文化积淀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结合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水平;既要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又要充分尊重个人的正当权益;既要提倡竞争意识,又要发扬协作精神;既要肯定和允许追求个人和局部利益,又要强调社会责任和全局利益,形成一套符合实际的社会道德评价标准。
  2.在校园内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践活动要突出丰富多彩性。不仅要在校园内以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如不同年级、不同系别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可以突出不同的主题,如学术诚信、政治诚信等;可以采取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公众签名活动、诚信征文活动、辩论、演讲活动等;可以有不同的组织形式,如学校统一组织、院系组织、学生社团组织、联合组织等,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活动中感悟诚信,体验和理解诚信,进而培养他们的平等意识、自主人格、责任能力等品质,提升诚信道德意识,形成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自觉做到知行统一,使诚信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而且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走向社会,开展有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做出努力,为社会的安定和谐、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诚信教育实践活动要从细微处入手,加强对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培养和诚信行为习惯的锤炼。
  3.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实现家长与学校的良性互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要不断提高诚信修养,注意养成自身良好的诚信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做起,并注意与子女交流诚信心得,对一些现象进行讨论,达成共识,为子女诚信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同时,学校应协调与家长的关系,使双方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家长成为知情者和参与者,共同营造诚信环境,指导、监督学生的诚信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诚信道德品质。
  4.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在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中,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诚信档案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为诚信承诺书,由大学生与所在院校签订并要求学生认真遵守;二为电子诚信档案,包含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品行说明、学习情况、经济状况、信用记录、特别记录等,记录学生在校期间思想道德、生活学习、组织纪律等方面尽相关责任义务情况及履行承诺情况,如归还国家助学贷款、考试作业、勤工助学、学杂费缴纳、集体活动出勤等情况。使诚信档案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身份证。通过电子诚信档案的建立,让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要求,督促学生以“诚信为本”,做有诚信之人。个人诚信档案建立后,要进行科学的管理。在学生毕业时,要把诚信档案作为学生品行的有力证明,交给用人单位。建立诚信档案还要形成体系,建立诚信档案不仅仅要在高校内通行有效,而且要与社会接轨。大学生诚信档案要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联系,与相关制度相结合,形成一个有效的大学生诚信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曹军.试论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防范[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2]郗杰英,等.新学子——当代大学生研究报告[M].北京:文心出版社,2002.
  [3]赵茜,陈利.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之原因探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6月于慈溪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120例,近三年内60例再复发患者为观察组,60例未复发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
[摘要]课程创生取向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文章通过对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就目前存在的高职教师对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认识不够等问题,提出了促进创生取向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转变的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创生取向 高职教师 角色转变  [作者简介]周建忠(1966- ),男,吉林镇赉人,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车宇光(1979- ),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