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价值教育能力是教师胜任和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能力条件,教育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透过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内在价值并享用这些价值。在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是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价值教育;核心要素;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 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近代西方价值教育的崛起,价值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它以西方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尊重的人尊严和个性,成为一种影响十分深远,实践样态十分多样的教育思潮。在我国,也有学者发起了价值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下,我们研究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价值教育与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概念与内涵
1. 何谓价值教育?
学术界对于教育价值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价值教育又曰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即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西方,价值教育历史悠久。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首先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重要论断。他在《教育论》中指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不一样。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则将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Intrinsic Values)和“工具的价值”(Instrumental Values)或曰“外在的价值”(External Values)。美国教育哲学家波德提出了教育价值的“社会性标准”(Social Criter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之概念,强调判断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价值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受教育者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比较好的了解。德国的斯普兰格(Edward Spranger)倡导文化价值观,杜尔(Ernst Dürr)则提倡将教育的价值分为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并认为教育的现实价值较为重要。现实价值有大小之分,判断其大小的标准是看它能否维持与增进人类的幸福。从西方价值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价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教育。知识和智力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幸福感的个体享受价值。
2. 何谓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挖掘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内在价值和个体享用价值,进而发现和挖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中那些能够促进学生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幸福感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价值教育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否胜任和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能力条件。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透过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内在价值,比如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等,并引导学生享用这些价值,进而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
二、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是
教育价值观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包括教育本质观、目的观、人才观、教育过程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以及师生观等。
教育的本质观不但涉及实然状态,而且涉及应然状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一般包括: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价值导向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教导和学习的活动;教育是一种获得成就的活动;教育是实现生命觉悟的活动;教育是个体实现幸福人生的活动。当教师真正对教育的本质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解时,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教育目的观足以影响教师为达成可预见的教育结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明确教育目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的,它引导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方向工作。特别是有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目的观,更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树立完整全面的教育目的观,懂得现代教育是以幸福人生为终极目的的。因而,教师要具有教会学生获得幸福人生的能力。
教育人才观是让每个孩子都成材。但由于人的潜质不同,先天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才就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的,而是多样式的。教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最自由、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走进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教育过程观的核心是教学观。教师要处理好认知发展和生命发展的关系。教育过程是学生完整生命自主建构的活动,教师要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境界,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理解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的不同性质,并懂得两者在人的生命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教育内容观的核心是课程观。课程观是教师价值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其教学行为的深层思想因素,转变传统的课程观,理解、认同、确立合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重视统合课程,注意分化中有统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树立统合的课程观,要为学生提供身心、智力、精神、道德、个人生活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教育方法观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指导思想问题。长期以来,就有灌输式和启发式之争。灌输式,迎合了体系完备的知识教学,只考虑了如何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如何让学生牢牢地掌握逻辑化的知识,将学生的心智发展看成是掌握知识的自然结果。教师要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首先要重视自然的教育方法。也即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顺乎自然,依势而行,契机而发,挖掘潜能,促进发展。其次,要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发现与自主创新式的学习。 合理的师生观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成为互主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网的作用及其师生互动性具有的教育意义。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受纳器”,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与相互提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共同成长着。
上述这些教育价值观内容直接构成了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
三、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途径和方法
1. 整体推进学校价值教育是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是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价值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2. 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功能的教育内容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要学习西方先进价值教育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的人文类课程中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智慧、勇敢、博爱等价值理念也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选择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内容来丰富我国现行价值教育之不足。三是要从五千年中华文化宝藏中汲取合理的价值内核以丰富当代的价值教育内容。比如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今天的国民教育仍具有十分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用中华文化之神髓滋养自己的心灵,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价值教育能力。
3. 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开发和选择是发展价值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教育能力。以往的教师是法典性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传授者。教师无法超越教材的规定性,教师只能是教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只是对教材的再现和重复,教材的标准化成了控制教学活动的轴心。并且教材中标准化的知识是唯一有价值的知识,其他知识,特别是那样促进学生人格生成与发展的人文性知识被严重地忽略了。现代教师的教材观是一种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依据事物总是生成变化着的这一基本认识。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发展学生,用教材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能力。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启发、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发端于对宇宙、人生的根源感,形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在认识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学习、吸纳人类的历史文化精粹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生命的真正归宿,而课程是发展学生生命意识最主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用课程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并能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共同创造、发展、补充学校课程之不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去发展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课程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知识也都被激活。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学生、教材三维平面组合,转化为教师、学生、教材和互动中产生新知识所组成的多维立体组合。这样的立体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生命发展。现在,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及参考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通过教材表现出来的课程的不确定性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了,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依赖创造性和独立性,课程中的知识、价值、能力、情感的整合趋势更加强了。教材也越来越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特殊才能的发展。
其次,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进一步提升了教材的价值教育功能。目前,教师对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即使在分科教学的条件下,他们也能创造性地发挥分科课程的优势,并自觉地补足分科课程之不足。教师不是死教教材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再次,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处理教材,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教师只有发现教材内在的知识结构,才能讲清教材的结构。要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通过选择最重要的知识、呈现最重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举一反三、活化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转识成智”的能力。因此,优秀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传授知识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者、选择者。教师使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其实就是其进行价值创造和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价值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齐 欣
关键词 价值教育;核心要素;途径与方法
作者简介 吴安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随着近代西方价值教育的崛起,价值教育已经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与实践模式。它以西方哲学价值论为基础,反对唯科学主义,提倡尊重的人尊严和个性,成为一种影响十分深远,实践样态十分多样的教育思潮。在我国,也有学者发起了价值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引发了教育理论界和实践一线教师的关注和认同。当下,我们研究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价值教育与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概念与内涵
1. 何谓价值教育?
学术界对于教育价值有多种不同的界定。比较权威的定义是,价值教育又曰教育价值,是指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与教育活动主体的需要的关系,即教育活动的属性、特点、功能、效果对教育活动主体需要的适合或满足,是人们有意识地掌握、利用或接受、享有教育时,对教育有用性的看法和评价。
在西方,价值教育历史悠久。19世纪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理论家斯宾塞(Herbert Spencer)首先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重要论断。他在《教育论》中指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只是价值大小不一样。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则将价值分为“内在的价值”(Intrinsic Values)和“工具的价值”(Instrumental Values)或曰“外在的价值”(External Values)。美国教育哲学家波德提出了教育价值的“社会性标准”(Social Criterion of Educational Values)之概念,强调判断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价值的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有助于受教育者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比较好的了解。德国的斯普兰格(Edward Spranger)倡导文化价值观,杜尔(Ernst Dürr)则提倡将教育的价值分为现实价值和理想价值,并认为教育的现实价值较为重要。现实价值有大小之分,判断其大小的标准是看它能否维持与增进人类的幸福。从西方价值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价值教育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以及提升学生幸福感的教育。知识和智力最重要的价值就是指向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幸福感的个体享受价值。
2. 何谓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发现、挖掘所有科目、课程、教材等的内在价值和个体享用价值,进而发现和挖掘语文、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等学科中那些能够促进学生对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有更好的了解,并能很好地增进学生幸福感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价值教育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专业能力,是教师能否胜任和完成教育工作的必要能力条件。教师的工作重点就是要透过教育现象,研究教育的内在价值,比如研究教育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科学价值、道德价值、美感价值等,并引导学生享用这些价值,进而形成真善美的价值观。
二、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是
教育价值观
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包括教育本质观、目的观、人才观、教育过程观、教育内容观、教育方法观以及师生观等。
教育的本质观不但涉及实然状态,而且涉及应然状态。对教育本质的理解,一般包括:教育是导人向善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有价值导向的活动;教育是一种教导和学习的活动;教育是一种获得成就的活动;教育是实现生命觉悟的活动;教育是个体实现幸福人生的活动。当教师真正对教育的本质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解时,就会自觉、积极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
教育目的观足以影响教师为达成可预见的教育结果所做出的努力程度。明确教育目的对于教师来说是必须的,它引导教师按照既定的教育方向工作。特别是有教育价值导向的教育目的观,更是教师工作成功的内在动力。教师应树立完整全面的教育目的观,懂得现代教育是以幸福人生为终极目的的。因而,教师要具有教会学生获得幸福人生的能力。
教育人才观是让每个孩子都成材。但由于人的潜质不同,先天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人才就不可能是一个模式的,而是多样式的。教师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先天差异,最大可能地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发展水平上,获得最自由、充分的发展,引导学生走进适应的领域,使其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教育过程观的核心是教学观。教师要处理好认知发展和生命发展的关系。教育过程是学生完整生命自主建构的活动,教师要在发展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人格境界,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教师理解知识学习和道德学习的不同性质,并懂得两者在人的生命发展中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教育内容观的核心是课程观。课程观是教师价值教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其教学行为的深层思想因素,转变传统的课程观,理解、认同、确立合理的课程理念,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重视统合课程,注意分化中有统合;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教师要适应这种变革,树立统合的课程观,要为学生提供身心、智力、精神、道德、个人生活适应等多方面的发展所需要的知识。
教育方法观的核心是树立怎样的指导思想问题。长期以来,就有灌输式和启发式之争。灌输式,迎合了体系完备的知识教学,只考虑了如何体现学科的逻辑结构,如何让学生牢牢地掌握逻辑化的知识,将学生的心智发展看成是掌握知识的自然结果。教师要反对注入式,坚持启发式。首先要重视自然的教育方法。也即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的自然规律,顺乎自然,依势而行,契机而发,挖掘潜能,促进发展。其次,要重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学习的方式发生本质的改变,从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变成了学生积极探究的主动发现与自主创新式的学习。 合理的师生观特别重视教师与学生成为互主体的关系,并特别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网的作用及其师生互动性具有的教育意义。教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绝对权威者,学生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受纳器”,教师与学生是相互学习与相互提升的关系,教师与学生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共同成长着。
上述这些教育价值观内容直接构成了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核心要素。
三、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
途径和方法
1. 整体推进学校价值教育是提升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根本途径
学校教育中,价值教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是价值教育的主阵地,校园文化是价值教育的重要环节,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价值教育的重要补充。只有从整体上推进学校的价值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
2. 选择具有教育价值功能的教育内容是提高教师价值教育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在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真善美价值的教育内容作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一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开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二是要学习西方先进价值教育理论和方法。比如西方的人文类课程中自由、民主、平等、公平、正义、智慧、勇敢、博爱等价值理念也是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选择这些对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内容来丰富我国现行价值教育之不足。三是要从五千年中华文化宝藏中汲取合理的价值内核以丰富当代的价值教育内容。比如继承和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对今天的国民教育仍具有十分独特的教育价值。教师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经史子集等传统经典,用中华文化之神髓滋养自己的心灵,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价值教育能力。
3. 教师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开发和选择是发展价值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
首先,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可以提高自身的价值教育能力。以往的教师是法典性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和传授者。教师无法超越教材的规定性,教师只能是教教材。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上,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只是对教材的再现和重复,教材的标准化成了控制教学活动的轴心。并且教材中标准化的知识是唯一有价值的知识,其他知识,特别是那样促进学生人格生成与发展的人文性知识被严重地忽略了。现代教师的教材观是一种生成性的、发展性的教材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是依据事物总是生成变化着的这一基本认识。因此,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去发展学生,用教材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和能力。课程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启发、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发端于对宇宙、人生的根源感,形成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学生在认识人、自然、社会及其关系,学习、吸纳人类的历史文化精粹中,体验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生命的真正归宿,而课程是发展学生生命意识最主要的途径。教师要善于用课程发展学生的生命意识,并能有意识的引领学生共同创造、发展、补充学校课程之不足,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发展。新的课程体系为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去发展学生,提供了较为广阔的空间。特别是,课程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体系,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中产生的知识也都被激活。教学从过去的教师、学生、教材三维平面组合,转化为教师、学生、教材和互动中产生新知识所组成的多维立体组合。这样的立体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完整的生命发展。现在,教师完全依赖教材及参考书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通过教材表现出来的课程的不确定性知识和经验越来越多了,教师和学生越来越依赖创造性和独立性,课程中的知识、价值、能力、情感的整合趋势更加强了。教材也越来越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及特殊才能的发展。
其次,教师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进一步提升了教材的价值教育功能。目前,教师对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即使在分科教学的条件下,他们也能创造性地发挥分科课程的优势,并自觉地补足分科课程之不足。教师不是死教教材者,而是教材的开发者和创造者。
再次,教师创造性地选择、处理教材,可以显著提高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教师只有发现教材内在的知识结构,才能讲清教材的结构。要提升教师的价值教育能力,需要通过选择最重要的知识、呈现最重要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迁移知识,举一反三、活化思维,培养学生具有“转识成智”的能力。因此,优秀教师不仅仅是教书匠,传授知识的人,不仅仅是一个把知识装入没有情感、没有个性、僵化的物器中的知识贩卖者,而是一个知识的发现者、选择者。教师使用教材不是简单地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理解教材、使用教材。教师处理教材的过程其实就是其进行价值创造和转化的过程,同时,也是其价值教育能力全面提升的过程。■
责任编辑/齐 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