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把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获取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是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的过程。由于课程标准的改变,作为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主战场——化学课堂教学应如何应对?教学实践中如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折不扣地执行新课程标准?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核心思想,恰如其分地执行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针对新课程标准,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呢?笔者认为,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是人,而不是教材,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下面的方式来体现。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激活思维,调动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信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和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材中科学思维方法很多,要求教师挖掘教材,把握内涵。
案例1 “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通过学生阅读选学内容,追随科学家的研究足迹,感受研究历程和钻研科学的精神。
案例2 “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搭台,科学分析推理唱戏,悟出物质组成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
案例3 “人们怎样知道金刚石的组成?”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数据处理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严密,道出做人做事要一丝不苟。
通过现实条件下可行的实验探究和不可行的实验探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堂只有45分钟,容量有限,课外空间更大。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探究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乡土风情,积极推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热爱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语气、对事物的态度、质疑的方式、诱导方法、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创造和谐的教学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核心内容的实现还要靠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的支持。为此,教学中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
作为教师,要广学博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收集整理教学素材,设计规划科学形式,查阅资料等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提供教学依据。教师应想好课题切入的自然性,为能否激起学生参与兴趣作充分考虑,防止课堂活跃而无法驾驭,丧失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思维活而不乱,自主地主动参与,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置疑诱导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获知识层面或生活常识中出发,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向未知领域探究。教师应通过语言、眼神、表情评价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启迪思维。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留下遗憾,让学生课后探究,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
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掌握其核心思想,恰如其分地执行在课堂教学中
新课程标准中,以化学学科知识为载体,以科学探究为研究方法,以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目的,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针对新课程标准,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来体现呢?笔者认为,贯彻和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是人,而不是教材,人是课堂教学中最活跃的因素,课堂教学中应通过下面的方式来体现。
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重视实验探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本身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再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如“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这样更有利于启发学生心智,激活思维,调动学生探知未知领域的信念;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求学作风和敬业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材中科学思维方法很多,要求教师挖掘教材,把握内涵。
案例1 “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通过学生阅读选学内容,追随科学家的研究足迹,感受研究历程和钻研科学的精神。
案例2 “水的组成”的研究通过实验探究搭台,科学分析推理唱戏,悟出物质组成测定方法和化学式的推导方法。
案例3 “人们怎样知道金刚石的组成?”通过阅读科学家的研究历程和数据处理方法,领悟科学探究的严谨和严密,道出做人做事要一丝不苟。
通过现实条件下可行的实验探究和不可行的实验探究,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为人的终身学习创造条件。
课堂教学中重视科学探究与课外有机结合课堂只有45分钟,容量有限,课外空间更大。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布置一些社会调查,探究日常生產、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探究的方法,广泛联系社会实际、乡土风情,积极推动探究活动的深入开展。如布置学生课后上网查阅“美国密西西比河的治理过程”,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突出科学、技术、社会的观念,体现学科的应用价值。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增强学生对科学、自然和社会的热爱课堂中教师的语言语气、对事物的态度、质疑的方式、诱导方法、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要为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创造和谐的教学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是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积极投入探究活动,感受探究过程,学会探究方法,而核心内容的实现还要靠课堂教学的内外环境的支持。为此,教学中要注意以下2个问题。
作为教师,要广学博才,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执行者,担负着收集整理教学素材,设计规划科学形式,查阅资料等工作。教师可以通过电视、网络、书籍、报纸、杂志等多种渠道收集教学信息,提供教学依据。教师应想好课题切入的自然性,为能否激起学生参与兴趣作充分考虑,防止课堂活跃而无法驾驭,丧失主导作用;要让学生思维活而不乱,自主地主动参与,感受到探究活动的乐趣。
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可以培养的,教师在选择课题时,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认知水平,置疑诱导时,尽可能地从学生已获知识层面或生活常识中出发,循循善诱地让学生主动向未知领域探究。教师应通过语言、眼神、表情评价学生的行为,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启迪思维。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意识地留下遗憾,让学生课后探究,培养学生成为真正的探究者。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