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象,辞海是这样解释的:表象的一种。即由记忆表象或现有知觉形象改造而成的想像性表象。文藝创作过程中意象亦称“审美意象”是想像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生发,而在作者头脑中形成了形象显现。“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总的来说,意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多用于诗歌创作,但出现在小说中也并非罕见,这些意象多半是有深刻内涵的。
《星期天的鱼》是一篇非常简单的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相互缠绕的人物关系。它看似简单得有些肤浅,故事梗概大致是一对夫妻闹别扭,但在老婆意外死亡之后“我”才幡然醒悟甘当做“家属”。可以说这样的小说老套,能感动读者,却难有出彩之处。好在小说中颇含韵味的两个意象——星期天、鱼——给小说增色不少。
星期天在古英文中的意思sun's day(属于太阳的日子)。它是以古罗马人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的,象征着光明和美好。对基督徒而言,星期日是“安息日”、“复活日”,因为耶稣复活的日子是在星期日。基督教徒在星期天通过做礼拜来感受快乐、安静和友爱。现在,星期天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定休假日。在星期天里,人们不用工作,可以放松心情,感受闲暇时光,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以说,星期天是现代人一周中最幸福美好的一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星期天象征都是轻松,快乐和幸福的。小说《星期天的鱼》里,这个周末却不太愉快。老婆因为“我”在一个下雨的星期天宁愿出门钓鱼,也不愿意呆在家陪她而十分生气。“我”则因为妻子“进步”后太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憋了一肚子气,执意要出门钓鱼。这期间“我”的好友老黄也牵扯了进来。这样的一个星期天完全违背了它本身蕴含的轻松愉快之意。作者的描写与意象本身的意义背道而驰,具有反讽的意味。
夫妻之间发生龃龉也许就如同牙齿会磕到嘴唇一样,尽管有时很嘴唇很痛,但不至于把牙齿给全拔了。所以在小说中,妻子最后还是冒雨去找丈夫,夫妻二人在海边的帐篷里同朋友老黄吃吃喝喝、插科打诨的闲聊着。回来之后,夫妻俩商量着中午吃哪几条钓上来的鱼,矛盾在不知不解中就淡化了。小说中的夫妻俩人又回到了“星期天”这个轻松愉快的语境中来了:“我”在家心甘情愿的杀鱼做鱼,即使上午拌了嘴,其实“也怪有趣的”。星期天的上午夫妻虽然闹着别扭,但彼此对对方是有爱的。不然老婆怎会冒着大雨步行去找“我”,而“我”对老婆的关心则体现一些小细节中:如让老婆扛比较轻的渔具、给老婆做鱼甚至因为窗外下雨而高兴(下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作为市长的老婆肯定会开心)。虽然“我”嘴上不承认,还说老婆“小样儿”,但这种嘴硬心软的行为却也让夫妻之间增添不少乐趣,读者也会觉得轻松而会心一笑。作者的叙述是传统的,开始的争执似乎是推翻了“星期天”的特定内涵,实际上这只是作者的虚晃一枪,最终还是回到了轻松愉快,夫妻关系也得到了修复,就如同耶稣在星期天复活。一场有些赌气的雨中垂钓,喜剧性的转换成“大团圆”结局。这才是作者的意图,也是意象“星期天”的背后的深意。
小说写到这里,若就此搁笔,也就落入世俗的窠臼了。好在“鱼”的出现,为小说的构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闻一多先生在《说鱼﹒探源》中指出,鱼即是配偶的意思。闻一多从民俗、民谣和古诗中,考释鱼的隐语,指出古诗和民歌中,打鱼、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而在古代,有些部落甚至将鱼作为图腾来崇拜,寓意着旺盛的生殖能力。人们对鱼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看做是原始先祖遗留在后代心里的集体无意识。总的来说,“鱼”在小说中代表的是夫妻的两性关系。
从妻子阻拦“钓鱼”、寻找钓鱼的“我”、一起商量做鱼吃,到最后鱼变质坏掉以及“我”戒掉钓鱼的爱好,封存了渔具,“鱼”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开始妻子认为“我”借用钓鱼逃避她,“鱼”成为隔离夫妻的一个道具。妻子和“我”一起钓鱼,主动求好,与“钓鱼”的隐喻有不谋而合之处。当准备吃鱼时,“我”好妻子的关系已经缓和了,“我”甚至还认为吃完鱼,晚上与老婆还会增加一项“节目”。最后老婆罹难,做好的鱼变质了,而我也不再钓鱼。 “我”回忆着“最最美好的时光”是和老婆在帐篷里钓鱼。生命已经不复存在,男女关系自然也就崩溃解除了。“鱼”从我的生活消失了。
回过头看这篇小说。这对夫妻,老婆是一市之长,位高权重,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是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求进步”,丢到人堆里就马上认不出的普通人。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男人绝大多数是家里的顶梁柱,掌握着绝对主动的经济地位和决定权。而“我”和老婆因为这种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发生了错位,感情上不可避免的产生裂隙。生活本就是安乐与争吵的结合体,争吵遮蔽了夫妻间相互关爱的感情,老婆的突然罹难才让“我”看见生活的本来面目,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这一刻,感情的间隙被一一的弥合。
《星期天的鱼》简单明了,叙事干净不拖沓,但读完却又余味回绕。作者的叙述看似随意,实则蕴意深刻。“星期天”和“鱼”成为耐人寻味的象征。或者我们需要在周末时刻,携着爱人,带着好友,轻松的钓钓鱼开开玩笑,还原一下生活的原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星期天的鱼》是一篇非常简单的小说。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相互缠绕的人物关系。它看似简单得有些肤浅,故事梗概大致是一对夫妻闹别扭,但在老婆意外死亡之后“我”才幡然醒悟甘当做“家属”。可以说这样的小说老套,能感动读者,却难有出彩之处。好在小说中颇含韵味的两个意象——星期天、鱼——给小说增色不少。
星期天在古英文中的意思sun's day(属于太阳的日子)。它是以古罗马人信仰的神的名字来命名的,象征着光明和美好。对基督徒而言,星期日是“安息日”、“复活日”,因为耶稣复活的日子是在星期日。基督教徒在星期天通过做礼拜来感受快乐、安静和友爱。现在,星期天是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定休假日。在星期天里,人们不用工作,可以放松心情,感受闲暇时光,干自己想干的事情。可以说,星期天是现代人一周中最幸福美好的一天。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星期天象征都是轻松,快乐和幸福的。小说《星期天的鱼》里,这个周末却不太愉快。老婆因为“我”在一个下雨的星期天宁愿出门钓鱼,也不愿意呆在家陪她而十分生气。“我”则因为妻子“进步”后太忙而无暇顾及家庭憋了一肚子气,执意要出门钓鱼。这期间“我”的好友老黄也牵扯了进来。这样的一个星期天完全违背了它本身蕴含的轻松愉快之意。作者的描写与意象本身的意义背道而驰,具有反讽的意味。
夫妻之间发生龃龉也许就如同牙齿会磕到嘴唇一样,尽管有时很嘴唇很痛,但不至于把牙齿给全拔了。所以在小说中,妻子最后还是冒雨去找丈夫,夫妻二人在海边的帐篷里同朋友老黄吃吃喝喝、插科打诨的闲聊着。回来之后,夫妻俩商量着中午吃哪几条钓上来的鱼,矛盾在不知不解中就淡化了。小说中的夫妻俩人又回到了“星期天”这个轻松愉快的语境中来了:“我”在家心甘情愿的杀鱼做鱼,即使上午拌了嘴,其实“也怪有趣的”。星期天的上午夫妻虽然闹着别扭,但彼此对对方是有爱的。不然老婆怎会冒着大雨步行去找“我”,而“我”对老婆的关心则体现一些小细节中:如让老婆扛比较轻的渔具、给老婆做鱼甚至因为窗外下雨而高兴(下春雨对农作物有好处,作为市长的老婆肯定会开心)。虽然“我”嘴上不承认,还说老婆“小样儿”,但这种嘴硬心软的行为却也让夫妻之间增添不少乐趣,读者也会觉得轻松而会心一笑。作者的叙述是传统的,开始的争执似乎是推翻了“星期天”的特定内涵,实际上这只是作者的虚晃一枪,最终还是回到了轻松愉快,夫妻关系也得到了修复,就如同耶稣在星期天复活。一场有些赌气的雨中垂钓,喜剧性的转换成“大团圆”结局。这才是作者的意图,也是意象“星期天”的背后的深意。
小说写到这里,若就此搁笔,也就落入世俗的窠臼了。好在“鱼”的出现,为小说的构思注入了新鲜的血液。闻一多先生在《说鱼﹒探源》中指出,鱼即是配偶的意思。闻一多从民俗、民谣和古诗中,考释鱼的隐语,指出古诗和民歌中,打鱼、钓鱼隐指求偶;烹鱼、吃鱼喻合欢或结配。而在古代,有些部落甚至将鱼作为图腾来崇拜,寓意着旺盛的生殖能力。人们对鱼的认识和理解可以看做是原始先祖遗留在后代心里的集体无意识。总的来说,“鱼”在小说中代表的是夫妻的两性关系。
从妻子阻拦“钓鱼”、寻找钓鱼的“我”、一起商量做鱼吃,到最后鱼变质坏掉以及“我”戒掉钓鱼的爱好,封存了渔具,“鱼”贯穿于整个小说之中。开始妻子认为“我”借用钓鱼逃避她,“鱼”成为隔离夫妻的一个道具。妻子和“我”一起钓鱼,主动求好,与“钓鱼”的隐喻有不谋而合之处。当准备吃鱼时,“我”好妻子的关系已经缓和了,“我”甚至还认为吃完鱼,晚上与老婆还会增加一项“节目”。最后老婆罹难,做好的鱼变质了,而我也不再钓鱼。 “我”回忆着“最最美好的时光”是和老婆在帐篷里钓鱼。生命已经不复存在,男女关系自然也就崩溃解除了。“鱼”从我的生活消失了。
回过头看这篇小说。这对夫妻,老婆是一市之长,位高权重,一举一动都受到各方面的关注;“我”是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不求进步”,丢到人堆里就马上认不出的普通人。中国的传统家庭中,男人绝大多数是家里的顶梁柱,掌握着绝对主动的经济地位和决定权。而“我”和老婆因为这种传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发生了错位,感情上不可避免的产生裂隙。生活本就是安乐与争吵的结合体,争吵遮蔽了夫妻间相互关爱的感情,老婆的突然罹难才让“我”看见生活的本来面目,看见自己真实的内心。这一刻,感情的间隙被一一的弥合。
《星期天的鱼》简单明了,叙事干净不拖沓,但读完却又余味回绕。作者的叙述看似随意,实则蕴意深刻。“星期天”和“鱼”成为耐人寻味的象征。或者我们需要在周末时刻,携着爱人,带着好友,轻松的钓钓鱼开开玩笑,还原一下生活的原貌。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