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构建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它有着深刻的哲学基础,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可以转变师生的观念、改进教和学的方法,使教学过程以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研究为基础,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习惯。它旨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摆在首位。
[关键词]双向互动 研究性学习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10-01
一、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双向有机结合,主要指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挥其主体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应用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方面是“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强调的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它强调“发现学习”。第二方面是“双向互动”,强调的是在整个教与学中存在“师动、生动、人际互动(师生联动、生生联动)、人与环境的互动”。“师动”——教师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发现学习”。“人际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指学生参与互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使学生成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双向互动中,教与学互相促进,达到以“教”促动“学”,以“学”促进“教”的目的。
二、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理论是哲学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获取全方位的发展。
(二)教育发展理论和现代课程教学理论是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所以它必须应时而发展。中国社会生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和多态化要求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一切,而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是应时代发展和挑战而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认知结构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基础
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遵循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运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发展。由此,研究性学习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实施
(一)启动阶段——师动与生动
教师通过“启动阶段”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包括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师生进入“教、学、研”的准备活动。在此阶段,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合作参与者。学生是决策者、项目实施者。
(二)联动阶段——人际互动
联动阶段是启动阶段的延伸。通过该阶段中的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建构发现意识、质疑意识、探究意识和协作意识。
教师是指导者、合作参与者、倾听与对话者、组织协调者、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情感体验的培育者。学生仍是活动主体,是实施者、自我监控者、倾诉者、合作者、信息获取者、情感体验者。学生要牢记并忠实履行自己是学习研究者的职责。按照设计目标与方案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件事。使自己获得自主学习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获得自动思维的能力。
(三)能动阶段——人与实践环境互动
教师是指导者、倾听与对话者、组织协调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成果的分享者。教师现在所要做的是:与学生共同分享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以扶助学完其实践创新活动。
师生在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任务型角色转换,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对师生的要求。师生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开拓思维,更新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从教和学的理念、教和学的内容、教和学的方式、行为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寻求最优化的应对策略,这是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的必然途径。
而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参照以下具体措施:1.学习者意愿确定研究课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构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驱力。2.帮助学习者设计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发现”意识。3.启迪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发散型的求异思维。4.通过小组任务与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能力。5.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汇报结论,共享成果。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7.通过强化知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发明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励.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应对[J].历史研究,2003(3):49-52.
[2]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51-5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关键词]双向互动 研究性学习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210-01
一、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双向有机结合,主要指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自我学习生活中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发挥其主体性,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获取知识、体验知识、应用知识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其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讨:第一方面是“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是最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强调的是学习活动中的创新,它强调“发现学习”。第二方面是“双向互动”,强调的是在整个教与学中存在“师动、生动、人际互动(师生联动、生生联动)、人与环境的互动”。“师动”——教师主动钻研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和手段;“生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发现学习”。“人际互动、人与环境的互动”——指学生参与互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在教师的指导和协助下使学生成为创造活动的主体,培养其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双向互动中,教与学互相促进,达到以“教”促动“学”,以“学”促进“教”的目的。
二、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实践理论是哲学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旨在鼓励学生的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而使学生得以在实践中获取全方位的发展。
(二)教育发展理论和现代课程教学理论是教育学基础
教育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并推动社会发展的人,所以它必须应时而发展。中国社会生活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和多态化要求人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一切,而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是应时代发展和挑战而生的一种教育模式。
(三)认知结构理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基础
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遵循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法和奥苏贝尔认知同化学习理论。认知结构理论强调运用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发展。由此,研究性学习提出了由学生“自主选题、自己探索、自由创造”的原则,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三、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教学实施
(一)启动阶段——师动与生动
教师通过“启动阶段”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包括师生双方情感的调动以及师生进入“教、学、研”的准备活动。在此阶段,教师是指导者、促进者、合作参与者。学生是决策者、项目实施者。
(二)联动阶段——人际互动
联动阶段是启动阶段的延伸。通过该阶段中的课堂内外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建构发现意识、质疑意识、探究意识和协作意识。
教师是指导者、合作参与者、倾听与对话者、组织协调者、知识和信息的提供者、情感体验的培育者。学生仍是活动主体,是实施者、自我监控者、倾诉者、合作者、信息获取者、情感体验者。学生要牢记并忠实履行自己是学习研究者的职责。按照设计目标与方案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做好每件事。使自己获得自主学习研究的习惯和能力,获得自动思维的能力。
(三)能动阶段——人与实践环境互动
教师是指导者、倾听与对话者、组织协调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成果的分享者。教师现在所要做的是:与学生共同分享研究成果;进一步开发教学、研究资源,为他们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以扶助学完其实践创新活动。
师生在双向互动研究性学习模式下的任务型角色转换,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和学习化社会对师生的要求。师生必须顺应时代需求,开拓思维,更新理念,以研究性学习为契机,从教和学的理念、教和学的内容、教和学的方式、行为等方面挑战自我,改变自我和完善自我,以寻求最优化的应对策略,这是全面提高师生素质的必然途径。
而针对具体的课题进行方案设计时应参照以下具体措施:1.学习者意愿确定研究课题,进一步激发学习研究兴趣和求知欲,构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内驱力。2.帮助学习者设计研究方案,培养学生“发现”意识。3.启迪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发散型的求异思维。4.通过小组任务与分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协作”能力。5.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汇报结论,共享成果。6.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7.通过强化知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发明创新。
【参考文献】
[1]梁励.论研究性学习模式下历史教师角色意识的策略应对[J].历史研究,2003(3):49-52.
[2]刘艳.从现代教学观看高校教材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5(9):51-54.
[3]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