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作为学习和生活的工具被人们普遍使用,计算机学科逐渐被淡化,就业空间缩小,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面对严峻挑战。针对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实验室建设滞后、实习基地类型及数量少、教师科研环境落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在校生学习兴趣低下,毕业生就业疲软等问题,提出解决思路。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 计算机就业 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52-02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IT企业发展举步维艰,IT研究机构凤毛麟角,当地高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及就业现状如何,为此笔者于2011年10月至12月对当地高校计算机学科在校生的学习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评价做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设及当地近二百名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五十多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以及十多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90.5%的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所学习的专业内容枯燥、抽象,实验课程内容不够丰富,项目实践活动少,专业实习基地欠缺等;86.7%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内容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即使是大学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感到实践能力弱、实战经验匮乏等;83.9%的用人企业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78.9%的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抽象思维能力及触类旁通能力不及数学专业毕业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竞争优势不大等。
1 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1 课程设置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人才需求的挑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每年新生毛入学率都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招生量的增加给高校提出了新的难题:毕业生如何就业。对于西部地区来说,IT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当地高校计算机学科如何抢占有限的就业市场、甚至扩大就业范围呢。
受就业问题的驱使,越来越多的认证培训在大学校园应运而生,各种迎合市场需要的“快餐”式学习班挑战着“陈旧”的大学课堂。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何去何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为先导,还是以满足市场对计算机新技术需求为先导,如何处理好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总是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课程太陈旧,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安排也不合理,又不知道企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总是觉得自己开设的课程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基础课起到了知识面拓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作用;专业基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专业课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公共课程和素质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而设立的教育方式。要满足社会需求,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既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同时也觉得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做到既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又让学生掌握一项就业技能。经过一些高校的实践,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量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在低年级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在大学三四年级将学生放入企业,完成后继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但对于先天条件本来不足的西部地区来说,如何开展大学与企业的携手实现产学结合。如何进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过去西部高校的做法都是参照重点院校制定课程体系,现在应该如何结合西部自身的情况且确保不淡化学科特点开展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学科学习目标,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些都对西部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1.2 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挑战
和数理科学不同的是,计算机源于人类的创造,计算机不具有自然属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从基本的数制到复杂的数据抽象表达,从逻辑结构到系统组成,从芯片到网络,知识构成极为庞杂。[2]
在大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出现了“狭义工具论”[3]的倾向,以迎合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但这种认识对计算机的教育非常有害,这样会使学生对计算学科的认识淡化,无助于计算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掌握。美国著名计算机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前主编Peter Denning教授,2003年11月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了《伟大的计算原理》(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一文[4],文中介绍道,面对程序设计语言中繁杂的语法规则,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35%~50%的学生辍学;另外,不少学生还通过抄袭或者是作弊的方式来完成课程。许多学生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计算原理的相互影响以及问题有效解决的思维方式。
当计算机学科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逃学率及退学率增加之时;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计算机学科等同于计算机编程,认为计算机学科只有一个狭窄的就业范围之时;当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已经研究完成,剩下的只是工程问题之时;当我们行动起来去,准备改变计算机学科的社会形象之时;当计算机教学面对有限的课时与迅猛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踌躇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之时,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的思想就是一个引导着计算机教育学家、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宏大愿景。[5]“计算思维”的思想无疑为日益被淡化的计算机学科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但对于科研环境落后、科研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的西部高校来说,如何将“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学科教学之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 专业实践如何应对经费不足的挑战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数学等理论性学科,技术应用能力是这个学科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一些高校计算机学科的做法是将课程按学时一分为二:前半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完成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考核;后半段为“项目实践”阶段,主要是学生自建课题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制作、结题、答辩。这一做法无疑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是也对课程实验环境、专业实习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实验室建设方面看,严重的实验室经费不足使得目前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建立的课程实验室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VFP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等,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原理、组装维修、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实验室很多学校仍处于空缺状态。正因为这样,很多课程只能进行理论讲解,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挫伤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于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一些高校提出建立虚拟实验室,来应对物理设备占用资金大、更新慢、使用受空间、时间限制等问题。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这也给西部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科研条件差、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研发符合自身需求的虚拟实验室。
从专业实习基地方面看,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当地IT企业及IT研究机构数量少、业务量有限,无法为高校计算机学科提供专业的实习场所,而学校有限的实习经费又阻碍了将学生送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专业实习的设想。因此,目前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能开展专业实习的基地类型仅有:计算机硬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硬件维修、多媒体制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等。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更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当地高校希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尽职尽责,渴望自己培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纳,但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无疑任重而道远。
2 对当前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面临的挑战的思考
2.1 树立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信心,加快计算机教学改革
催生大学计算机系的IBM公司早已开始“鼓吹”:不用过多久,今天的计算机系将“消失”,并被服务科学(Services Science))系取而代之。[6]这让原本发展堪忧的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变得雪上加霜。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明确了“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这让我们找到了些许信心。希望以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结合我国西部地区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计算机学科教学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
2.2 加强校际合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要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内涵,这些是与教师的科研水平密不可分的。而西部地区高校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条件的支撑等方面都阻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拓展。如果能有科研水平较高的院校的帮扶,开展校际间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实验设备共享、教学交流等合作,切实拉动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
2.3 促进产学合作,改善实习就业现状
要改变当前西部地区计算机学科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欠缺,触类旁通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查缺补漏,自觉完善,积累经验,确立专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为此,西部高校可以在本地或东部发达城市寻找多家IT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伙伴关系。
2.4 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如果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不加强专业学习,不跟踪计算机发展前沿,不及时掌握计算机新技术,这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是致命的。知识陈旧、科研水平低下,学生不认可,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如果学校能从政策上切实激励教师到科研水平高的国内外院校进行学习:一是经费保证;二是签订责任状;三是制度落实。这无疑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9):5-9.
[2]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1-18.
[3]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4] Peter J.Denning.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11).
[5] 周以真.计算思维[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7:111-116.
[6] 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7:117-124.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 计算机就业 计算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152-02
对于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IT企业发展举步维艰,IT研究机构凤毛麟角,当地高校的计算机学科教育及就业现状如何,为此笔者于2011年10月至12月对当地高校计算机学科在校生的学习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人才评价做了问卷调查。
此次调查设及当地近二百名计算机专业在校学生、五十多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以及十多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90.5%的在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认为所学习的专业内容枯燥、抽象,实验课程内容不够丰富,项目实践活动少,专业实习基地欠缺等;86.7%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认为大学所学内容与市场人才需求存在脱节,即使是大学开设了相应的课程,也感到实践能力弱、实战经验匮乏等;83.9%的用人企业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78.9%的用人单位认为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抽象思维能力及触类旁通能力不及数学专业毕业生,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竞争优势不大等。
1 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1.1 课程设置如何应对变幻莫测的人才需求的挑战
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开始,每年新生毛入学率都以2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招生量的增加给高校提出了新的难题:毕业生如何就业。对于西部地区来说,IT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当地高校计算机学科如何抢占有限的就业市场、甚至扩大就业范围呢。
受就业问题的驱使,越来越多的认证培训在大学校园应运而生,各种迎合市场需要的“快餐”式学习班挑战着“陈旧”的大学课堂。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何去何从,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是以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为先导,还是以满足市场对计算机新技术需求为先导,如何处理好学生、学校、企业三者的关系。
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总是认为学校的课程安排不合理:有些课程太陈旧,而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比例安排也不合理,又不知道企业的真正需求是什么。从学校的角度考虑,总是觉得自己开设的课程充分地考虑了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基础课起到了知识面拓展、打下扎实基础的作用;专业基础课可以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分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专业课可以使学生灵活应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公共课程和素质课程是为了保证学生身心健康而设立的教育方式。要满足社会需求,不只是单一的知识结构,而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从企业的角度考虑,既认为学校的课程设置有问题,同时也觉得学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1]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如何做到既让学生打好学科基础,又让学生掌握一项就业技能。经过一些高校的实践,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一些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和学分量集中在大学一二年级,在低年级完成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在大学三四年级将学生放入企业,完成后继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但对于先天条件本来不足的西部地区来说,如何开展大学与企业的携手实现产学结合。如何进行计算机学科课程设置?过去西部高校的做法都是参照重点院校制定课程体系,现在应该如何结合西部自身的情况且确保不淡化学科特点开展课程设置,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能完成学科学习目标,又能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这些都对西部高校提出了新的挑战。
1.2 如何将“计算思维”融入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的挑战
和数理科学不同的是,计算机源于人类的创造,计算机不具有自然属性。因此,其教学内容从基本的数制到复杂的数据抽象表达,从逻辑结构到系统组成,从芯片到网络,知识构成极为庞杂。[2]
在大学计算机学科教学内容的组织中出现了“狭义工具论”[3]的倾向,以迎合就业市场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但这种认识对计算机的教育非常有害,这样会使学生对计算学科的认识淡化,无助于计算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思想与方法的掌握。美国著名计算机杂志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前主编Peter Denning教授,2003年11月在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上发表了《伟大的计算原理》(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一文[4],文中介绍道,面对程序设计语言中繁杂的语法规则,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35%~50%的学生辍学;另外,不少学生还通过抄袭或者是作弊的方式来完成课程。许多学生从来都没有体验过计算的愉悦——计算原理的相互影响以及问题有效解决的思维方式。
当计算机学科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逃学率及退学率增加之时;当越来越多的人将计算机学科等同于计算机编程,认为计算机学科只有一个狭窄的就业范围之时;当许多人认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已经研究完成,剩下的只是工程问题之时;当我们行动起来去,准备改变计算机学科的社会形象之时;当计算机教学面对有限的课时与迅猛更新的计算机新技术踌躇于教学内容的组织之时,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的思想就是一个引导着计算机教育学家、研究者和实践者的宏大愿景。[5]“计算思维”的思想无疑为日益被淡化的计算机学科找到了发展的空间,但对于科研环境落后、科研水平低下、师资力量薄弱的西部高校来说,如何将“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学科教学之中,如何组织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3 专业实践如何应对经费不足的挑战
计算机学科不同于数学等理论性学科,技术应用能力是这个学科一个重要的方面。为此,一些高校计算机学科的做法是将课程按学时一分为二:前半段为“理论学习”阶段,主要完成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及考核;后半段为“项目实践”阶段,主要是学生自建课题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制作、结题、答辩。这一做法无疑对于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可是也对课程实验环境、专业实习基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实验室建设方面看,严重的实验室经费不足使得目前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建立的课程实验室只有:计算机文化基础、VFP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Delphi程序设计等,而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原理、组装维修、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实验室很多学校仍处于空缺状态。正因为这样,很多课程只能进行理论讲解,极大的影响了教学效果,也挫伤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对于实验室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实验室建设的问题,一些高校提出建立虚拟实验室,来应对物理设备占用资金大、更新慢、使用受空间、时间限制等问题。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这也给西部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科研条件差、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自主研发符合自身需求的虚拟实验室。
从专业实习基地方面看,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当地IT企业及IT研究机构数量少、业务量有限,无法为高校计算机学科提供专业的实习场所,而学校有限的实习经费又阻碍了将学生送入经济发达地区开展专业实习的设想。因此,目前西部地区高校计算机学科能开展专业实习的基地类型仅有:计算机硬件销售、软件安装与硬件维修、多媒体制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常用办公软件使用等。我们知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对于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来说更需要高新技术人才来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当地高校希望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尽职尽责,渴望自己培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纳,但如何解决这一供需矛盾,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无疑任重而道远。
2 对当前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面临的挑战的思考
2.1 树立计算机学科发展的信心,加快计算机教学改革
催生大学计算机系的IBM公司早已开始“鼓吹”:不用过多久,今天的计算机系将“消失”,并被服务科学(Services Science))系取而代之。[6]这让原本发展堪忧的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变得雪上加霜。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明确了“把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并由此建设更加完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这让我们找到了些许信心。希望以国际、国内的研究成果作为参考,结合我国西部地区自身的特点,制定出适合本地区计算机学科教学需要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方法。
2.2 加强校际合作,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要将“计算思维”的理念融入到计算机学科教学中,需要教师真正领会“怎么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维”的内涵,这些是与教师的科研水平密不可分的。而西部地区高校在科研经费的投入、科研条件的支撑等方面都阻碍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拓展。如果能有科研水平较高的院校的帮扶,开展校际间教师的科研课题申报立项、实验设备共享、教学交流等合作,切实拉动西部高校计算机学科的教学科研水平。
2.3 促进产学合作,改善实习就业现状
要改变当前西部地区计算机学科学生存在的动手能力差,对计算机新技术的掌握及运用能力欠缺,触类旁通能力弱,缺乏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承受压力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接触工作岗位,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加以运用,查缺补漏,自觉完善,积累经验,确立专业方向,提升学习兴趣。为此,西部高校可以在本地或东部发达城市寻找多家IT企业,建立长期的产学伙伴关系。
2.4 鼓励教师外出学习,改善知识结构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迅猛的,如果不注重知识的更新,不加强专业学习,不跟踪计算机发展前沿,不及时掌握计算机新技术,这对于大学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是致命的。知识陈旧、科研水平低下,学生不认可,最终影响学校的声誉。如果学校能从政策上切实激励教师到科研水平高的国内外院校进行学习:一是经费保证;二是签订责任状;三是制度落实。这无疑可以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
参考文献
[1]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计算机教育,2010(9):5-9.
[2] 李晓明,陈平,张铭,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4(8):11-18.
[3] 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
[4] Peter J.Denning.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46(11).
[5] 周以真.计算思维[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7:111-116.
[6] 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C].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7: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