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观察力入手提高盲生的写作水平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hui5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文是盲校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以状物,必须要有特定的客观事物,作文才有物可言。盲生由于视力障碍,活动范围狭窄、感性知识少,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是片面的、局部的,很难形成完整的概念。但只要我们善于引导,让盲生掌握写作规律,就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无物可言之难。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指导盲童写作。
  我们知道写作应具备的能力至少有4个方面: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其中,观察力至关重要。作家唐韬说过:“我觉得伟大的作家并没有什么当作家的秘诀,他们和普通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如果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他们比较注意人,经常留心人的活动,观察人们精神世界的秘密。”
  在观察活动中,视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过,观察是个很复杂的感知过程,不仅包括用眼看,还包括用耳听、用鼻嗅、用舌尝、用手摸、用脚踩、用身体感受等。通过大脑把得到的一切材料综合起来,才叫观察。作文训练实际上就是教会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真切感受的表达出来。因此,盲生可以利用残余视力和耳、鼻、口、手等其他感官进行观察。
  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是一位既聋又盲的双重残疾人。她认为:“孩子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生理缺陷而可以与众不同,他们是能够学习,能够工作,并能得到幸福的。”而她自身的经历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我们要做的是扬其长,培养盲生的综合观察能力。
  一、用耳听
  听是重要的观察手段。在古诗《春晓》中,作者对从夜间到黎明院中的情况,就充分使用了听觉进行观察。听觉敏锐的盲生,很容易就能举出生活中听到的例子:小狗“汪汪”地叫着,大风“呼呼”地刮着,在家、在学校听脚步声就能辨别出是谁在走动等。他们甚至能感受到一些极细微的声音,这都是写作的素材。
  二、用鼻嗅
  认识物体,除抓住其形、色、声等特征外,还应借助其独特的气味加以分辨。如散文《雨》中这样描述:“云散了,雨住了,太阳照亮了大地。我推开窗子,一股泥土的清香迎面扑来。空气像滤过似的,格外清新……”
  有学生以此为例,联系生活进行观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中午一进教室就闻到一股方便面味儿和冲泡奶茶的味儿,还夹杂着汗味儿等。这种混合的气味真难闻!”
  三、用舌尝
  美食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其中的味就靠舌来尝。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中写道:“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当场就有同学模仿介绍家乡的特产:“栗子是我家乡的特产,糖炒栗子是我的最爱,也深受各个年龄段人的喜爱,因为它吃起来面面的、软软的,细腻光滑,有种红薯和香蕉结合的感觉,营养又特别丰富。”
  四、用手摸
  “以手代目”是盲童认知的主要方式。孩子们在春游中也会“用手观察”:“湖边的柳枝垂下来,枝条上冒出一个个小小的、尖尖的、嫩嫩的芽。” “垂下来、小小的、尖尖的、嫩嫩的”,这些体会都出自一双双灵巧的手。这样多感官相互配合,孩子们总能敏锐地收集到大量丰富的写作素材。
  观察所得需要进行巩固,所以要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并时常引导他们留心周围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需要日积月累,不同年级、不同起点的学生进度也不同。
  有计划、分层次、按顺序地引导盲生凭借其他感官功能敏锐之长,感知客观世界,了解事物特征,是培养盲生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其写作水平的重要保证。我相信,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五彩缤纷的世界对盲生将不再陌生。他们也会同正常人一样,在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
  (本栏责编 莫 荻)
其他文献
一个强调“法要容情”.一个强调“法不容情”,王君、李迪两位老师虽然言之凿凿、旁征博引,但论述的观点未免有些偏激,列举的论证材料也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因为各执一词又不能跳出
静和然从三年级就是同班同学,直到六年级毕业。静是女生中的佼佼者,然是男生中的领军者。静和然的数学都特别好,前两名几乎总是被他们包揽。由于静和然的出类拔萃,常被老师们昵称为“金童玉女”。  随着孩子们不断长大,到了五年级的时候,开始有学生传言静和然“好了”,这使得静和然的交往变得很不自然,彼此刻意疏远。但这反而成了“此地无银三百两”,如此,静和然的交往开始显得尴尬。  为了不让两个孩子背负不该有的心
很幸运,我能从事教育这份充满爱的事业,并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开始加入班主任队伍,至今正好十个年头。  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我一路蹒跚,一步一个脚印。路上的故事,或许有些青涩与稚嫩,而一路上的风景,却总是让我难以忘怀……  从初为人师时遭到质疑到工作第三年所带班级被评为“无锡市优秀学生集体”;从因教学成绩不理想而由教两个班变成教一个班,到工作第五年被评为无锡市首批“行知式”青年教师,我一直在摸索中前行。
试验研究了加压浸出氧压渣工艺,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各因素对浸出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浸出压力1.0MPa,液固比6∶1,硫酸浓度150g/L,浸出温度110℃,反应时间3h,试验
主要对江西铜业集团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吸收塔浓酸泵的大修工艺进行了探讨,对原大修工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提高了检修设备的工作效率及大修后设备运行的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