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招远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山东 招远 265400)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也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给学生带来安定、轻松、温馨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师教学活动是他们成就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能从学生那里得到良好反馈的教师,往往感到工作有很大的乐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使教师心情舒畅,对工作的焦虑感下降,心理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并不断发展、健全和完善自己。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着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以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重新定位。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以生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然而,由于学生思想水平、学识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又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才能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 以生为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纯洁、毫无社会经验的、可爱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情感的投入和交流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欧文)”,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施以师情,还要施以亲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多实施“母爱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形式。做到在物质上,严格落实国家的收费政策,不乱收费;落实救助贫困学生的政策,重视学生的饮食卫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教师应该象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充分展示高尚的师爱。
“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宽容、理解、善待学生,才能耐心倾听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大度,不要过于苛刻;要善于发现、鼓励学生的长处,适当回避其短处,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成绩的提高,又注重学生心理品质、情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法纪观念的养成与提升等;“以生为亲”教师才能更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失意时给学生以安慰,高兴时给学生以鼓励;“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处处与学生在一起,与之一起忧,一起乐;“以生为亲”学生也会更信任老师,更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
3. 以生为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多少教师的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观念的树立,要通过诸多环节的操作才能体现出来。应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平等性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平等性原则,教学才不会偏离全体学生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和学生一起讨论、、排疑解难。而且只有“以生为友”教师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后,必将获得学生丰厚的回报。
4. 以生为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部分生活也是学生,不愿拜小孩子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生接受新信息、新资讯的速度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将是师生的互教互学。打破教师讲的都是对的、书上说的都是真理的思维定势;打破那种通常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做法;打破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依赖心理倾向严重的现象十分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眼界已越来越开阔,互联网更让学生如鱼得水。各种新名词、新现象层出不穷,有的知识教师也不能回答。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是搪塞过去呢,还是胡说一通?作为教师不能再认为自己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老师,从学生身上学习自己没接触过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不懂得不应该隐瞒,要积极向学生请教。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师生思想交流甚至有时是激烈交锋的场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讨论中师生、生生之间迸发的知识火花,将会被教师充分吸收利用,而且教师和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双方都以对方为师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此氛围中,受其影响,潜移默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与传统教育不同方法,也是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方法 ,只有真正做到 “以生为本”、“以生为亲”、“以生为友”、“以生为师”,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愿望。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也将是学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
作为校园文化核心的师生关系,对师生双方的影响巨大。对学生而言,和谐的师生关系会使他们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亲其师而信其道,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给学生带来安定、轻松、温馨的氛围和环境,有利于他们个性的发展,能使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可以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增强记忆,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对教师而言,教师教学活动是他们成就和情绪体验的重要来源。实践证明,能从学生那里得到良好反馈的教师,往往感到工作有很大的乐趣。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能使教师心情舒畅,对工作的焦虑感下降,心理在这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获得巨大的满足,并不断发展、健全和完善自己。因此,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必须着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 以生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动传授与被动接受的关系,教师是教育的主体。这种关系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处于绝对权威的地位,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对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重新定位。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他们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体验,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各种便利,允许他们各抒己见,创造一种开放、宽容的课堂气氛,充分发挥每位同学的主体性。以生为本还体现在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学生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然而,由于学生思想水平、学识基础、个性特征和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又必须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发现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才能有极大的提高,从而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2. 以生为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是社会分工中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因为他的职业对象是人,而且是一群纯洁、毫无社会经验的、可爱的学生。因此作为教师除了专业知识之外,情感的投入和交流也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儿童的温和态度,甚至比他们的学问和修养更为重要(欧文)”,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施以师情,还要施以亲情,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真正做到“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多实施“母爱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等教育形式。做到在物质上,严格落实国家的收费政策,不乱收费;落实救助贫困学生的政策,重视学生的饮食卫生、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教师应该象母亲对待孩子一样热爱学生、关心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亲人,充分展示高尚的师爱。
“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宽容、理解、善待学生,才能耐心倾听学生教师对学生要宽容大度,不要过于苛刻;要善于发现、鼓励学生的长处,适当回避其短处,既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成绩的提高,又注重学生心理品质、情感、道德素养、理想信念、法纪观念的养成与提升等;“以生为亲”教师才能更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失意时给学生以安慰,高兴时给学生以鼓励;“以生为亲”教师才能处处与学生在一起,与之一起忧,一起乐;“以生为亲”学生也会更信任老师,更愿意与老师交流沟通。
3. 以生为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学校常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年轻教师,尤其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也愿意向他们诉说,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原因就是他们还没有多少教师的架子,学生愿意把他们当作自己的朋友,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胸怀。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观念的树立,要通过诸多环节的操作才能体现出来。应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平等性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指导教学的基本原则。只有坚持平等性原则,教学才不会偏离全体学生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自始至终参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并在学习中和学生同甘共苦,和学生一起讨论、、排疑解难。而且只有“以生为友”教师在教育中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教师要做学生的朋友,就必须改变传统思想,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身边,走到学生中间,信任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当教师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后,必将获得学生丰厚的回报。
4. 以生为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部分生活也是学生,不愿拜小孩子做先生的人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学生接受新信息、新资讯的速度和数量也会越来越快,越来越多,教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人类智慧的发展规律。新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而将是师生的互教互学。打破教师讲的都是对的、书上说的都是真理的思维定势;打破那种通常不鼓励学生提出与教师或书本不同看法,甚至反对和压制学生提出不同见解的做法;打破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依赖心理倾向严重的现象十分重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眼界已越来越开阔,互联网更让学生如鱼得水。各种新名词、新现象层出不穷,有的知识教师也不能回答。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怎么办呢?是搪塞过去呢,还是胡说一通?作为教师不能再认为自己的知识绝对比学生丰富,“弟子未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老师,从学生身上学习自己没接触过的知识。一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不懂得不应该隐瞒,要积极向学生请教。从而达到互相交流、互相学习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一讲到底,而是师生思想交流甚至有时是激烈交锋的场所。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知识传播者,而是以一个平等的对话者姿态与学生共同探讨,在讨论中师生、生生之间迸发的知识火花,将会被教师充分吸收利用,而且教师和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从而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认识成果。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双方都以对方为师都能获得成长与发展。
总之,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构建一种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身在此氛围中,受其影响,潜移默化,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是与传统教育不同方法,也是传统教育不可替代的方法 ,只有真正做到 “以生为本”、“以生为亲”、“以生为友”、“以生为师”,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