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农村人口比例大,加之经济、风俗、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使农村小学教学成为教育工作中相对薄弱的环节。而思想品德是小学教育中的基础,对小学生今后的道德情操、人生观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从事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程30余年,有成功的喜悦,有失败的烦恼。如何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呢?通过实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说教才会信服,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小学生是天真的、可爱的,农村的小学生还多一种乡土气息。那么,教师和他们如何建立深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
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們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得到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真实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大爷赶集卖鸡,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骗取了老人仅有的200百元钱。我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笔者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孩子没有游戏,便没有完整快乐的童年。利用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一、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的前提,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教师的说教才会信服,教学活动组织起来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小学生是天真的、可爱的,农村的小学生还多一种乡土气息。那么,教师和他们如何建立深厚的感情,融洽的氛围呢?
第一,平时多与学生接近,别嫌弃孩子的“乡土味”,谈谈乡间的趣闻乐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下课后,到学生当中去和他们一起谈天说地,和他們一块玩一些有意义的游戏活动等。第二,以身作则,以理服人。教师的言行就是学生的表率,中肯的说理才能使人心悦诚服。第三,多一点关爱。特别是对现在农村的留守学生、特殊学生(如残疾孩子),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得到帮助和关爱。老师的爱犹春风化雨,会让学生心里希望的小草“长起来、绿起来”。第四,多些微笑。如果课堂上多带些微笑,对学生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课堂上必然会出现积极举手发言,争抢回答问题的局面。课堂上就会形成思维活跃,学生乐学的氛围,学生也会感受到乐中求学、学中有乐的滋味。在这样课堂上,学生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个人的长处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学生的胆量也会逐渐大起来,有利于促进师生关系健康和谐的发展。
师生平等、自然的对话,积极的、平等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在这种融洽鲜活的关系的背景下,学生乐于接受、信任、喜爱老师,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选取贴近生活的教学素材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内容越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越感兴趣,道德观念越易被学生认同、接受。要做到不脱离课标,又不拘泥教材。
第一,搜集身边真实的故事,及时生成教学资源。例如,我乡一位老大爷赶集卖鸡,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伙骗子骗取了老人仅有的200百元钱。我就这项真实、及时生成的教学材料让学生讨论。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发表了看法,大家在讨论中指责那伙骗子,同情老人,还想出了一些防骗的办法。有的写了作文,有的写短诗,还有的编短剧。学生对这些学习材料很感兴趣,事后他们也成为了各种德育素材搜集者,把搜集的材料交大家交流。这就是鲜活的品德教学。第二,与社会时事相结合,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理,让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就5.12地震而言,这项材料所包含的德育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有着丰富的学习资源挖掘空间。如民族团结、顾全大局、克服困难、坚持强面对、富有爱心等,这个话题是当今社会生活的焦点,学生谈兴高涨,各抒己见,时而悲伤,时而激昂,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心境,所彰显出来的德育魅力是另人惊叹的。第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看作一种资源。笔者曾经在教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走进大自然”时,就根椐季节的特点将教材教学时间作了调整。以“春季”作为教学内容,在开花品种最多的时候,安排了“大家动手做”的活动,全班学生一起做一棵“万花树”。学生们对此项活动很感兴趣,在家长或监护人的陪同下走进了春意盎然的农村大自然。这项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了许多植物花卉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品质和动手能力。第四,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生活搬进课堂。自制课件,精选光碟,激发兴趣,培养情感,升华认识。例如,在三年级下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读懂爸爸妈妈的心”中,笔者增加了“家庭因我而美丽”的教学内容。教学前就带着摄像机到了几个学生家里,经允许拍摄了学生家庭生活的小片断--帮助做饭、割草、喂猪、喂鸡养兔……并且采访了学生及家长,把这些音像处理制成片段,然后在多媒体上放映,学生感到真实、亲切,教学效果很好。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
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已经不适应教育的发展。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笔者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明理激情导行模式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问题讨论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
孩子没有游戏,便没有完整快乐的童年。利用游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孩子学习兴趣。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