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龙:突围新山水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_fly2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审美的场所,也让我们超然于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一山一世界,一水一追寻”,在与山水的对话间,我感知了自然之美,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新山水”中突围,展现山水摄影的新格局。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我有了一些体会。
  打破二元思维,寻找更为诗意的表达。我希望在山水摄影创作中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把写实的光影美和写意的诗情美结合起来,表达独特的审美意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是抽象的,却是实实在在能够感知的形象;照相机很机械,但人的思维是能够跳脱出那些具象而与古人产生心灵的交流的。我用心感受自然界带给我的灵感,用独特构图和水墨影调表达含蓄、隽永的山水意境,以期在影像中获得一种自由、简朴的、超逸的意境,通过作品与古人取得心灵上的对话。
  不拘形格,展现中华山水气派。我崇尚巨嶂山水,力求在作品中展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之势。在拍摄《山水诗行》的时候,我就将这一理念注入到作品的呈现上,用宽广的画幅来展现巨嶂山水伟岸、辽阔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种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投射到作品呈现形式上的探索。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观者眼前时,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都会放得很清楚。我想现场观看作品的人都会被画面意境所震撼。
  不忘初心,挖掘现实题材。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风光摄影创作,拍摄了无数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喜欢的影像。随着拍摄的深入,找寻山水创作核心的愿望变得越来强烈、迫切。我时常在反思,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边呼吁保护环境,一边又在不断地破坏环境?为什么人们对于身边之物非常珍惜,与己无关的就异常冷漠?我想做一有益的探索,来引起一种共情,唤起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所以我又尝试用新的方式表现环保题材的可能性。我将世界各国海洋中难以降解的、长满了海洋生物的塑料垃圾捡回来,在摄影棚中对这些塑料垃圾郑重其事地布光,像拍摄肖像照一样,用大画幅为它们照相。这个过程,也像一个反讽,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讽。当初人们随意扔掉这些塑料垃圾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又会被人类吃进肚子里?吃进肚子里的海鲜中会不会残留着无法降解的塑料微粒子?人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初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通过这种漫不经心的丢弃和郑重其事的影像对照,通过塑料垃圾和海洋生物生长在一起的荒谬的异质感,试图挖掘工业文明与自然相悖的一种属性,带给人们对环境、自身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随着个人阅历的积淀,我的作品不断向纵深延伸。无论是表现江南空濛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孤寂禅意的《寻道自然》,还是恢弘磅礴的《山水诗行》;无论是幻相空灵的《海色三千》,还是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冬雪》《曾经沧海》,都是我内心丰富的表达。它们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技法不过是一种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界万千生命的热爱才是所有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希望通过作品引起人们的探究、思考,究竟人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我也想通过各系列影像的积累、搭建,逐渐形成我的一个自然超逸、丰富圆满的山水世界。在山水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溯。




  评委评语:
  叶文龙擅长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他的作品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也能书写一己之性情,取山水气韵以作画,借草木精华以写诗,于空灵飘渺中寄托情感,在抽象蹈虚间映照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在继承画意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探求,于追寻当代观念中绽放的思考,使我们对他未来的创作之路有着足够的期待。
  叶文龙
  197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荣获第22届、25届全国摄影展金奖,24届全国摄影展铜奖,26届全国摄影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其他文献
我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 “叶健强跑街”。在广州的“地头”还有点“名气”。在生活的地平线上,我用平视的视角,对自己的城市与城市中的人,以一种“一街一巷皆邻里,无富无贪好弟兄”的拍摄方式,把地气、人气融合在一幅幅既简朴平凡又透露出浓浓市井味的画面中。  记得1980年我刚到《羊城晚报》,有幸得到时任老总、著名专栏作家微音的多番指点。有一次采访,微音叫我随行,我们坐的“牛卡”(用来装运生猪和货物的火车
期刊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每当提及摄影之感悟,我总会想起著名诗人艾青写于抗战时期的这首诗。  淳安千岛湖是生养我的地方,如果没有对家乡那份深深的眷恋,恐怕我这40年的摄影之路,就难以坚持。文学家用文字来承载情感,书画家用笔墨泼洒情怀,作为一名摄影家,镜头即是我的眼、我的心、我的情,我对家乡几十年的感受,都被编织在了光影交错的“家乡故事”里。  我出生在浙西山区千岛湖畔
期刊
政治家是我这些年主要的拍摄题材之一。政治家多数时间和场合都沐浴在高光时刻,与文体明星不同的是,他们的高光时刻总是充满着“高大上”,且具有某种独特的神秘色彩,让人望而不及。为政治家拍照,是一项挑战满满的工作。  出于安全等诸多因素,能为政治家拍照的摄影师总是少数。作为能为少数群体拍照的少数摄影师,他们能够顺利出入戒备森严的政治场所,基本靠“刷脸”。如果在这些场合能做到让你的拍摄对象及其他有关人等注意
期刊
人们在谈论环境污染时,常使用“触目惊心”来表达感受,是因为人们通常是通过视觉传播获得的经验,所以,影像一直是环境报道与传播的利器。2014到2018年,我先后发表了大约20多篇涉及环境问题的纪实摄影报道,其中《沙漠之殇》等16篇报道得到了高层批示,促进问题解决。纪实摄影如何介入环境报道和传播,我个人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线索和甄别  线索的丰富性是作出优秀环境报道的基础。  我的線索来源渠道包
期刊
一  10月25日,一个胖嘟嘟的、身穿黑色礼服、面目模糊的男子肖像赢得了艺术界的关注。当天,这幅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埃德蒙德·贝拉米的肖像》在纽约佳士得拍出43.25万美元(约合3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比预期的1万美元高出了几十倍。  这幅画—“如果这是正确的术语”—是由一个来自巴黎的3人团体,使用“生成式对抗网络”(GAN)“创作”的。他们将1.5万幅创作于14至20世纪的肖像画输入“发生器”中
期刊
所谓军事摄影的决定性瞬间,笔者以为,就是在整个军事行动进行时,恰好有一个瞬间,人物、时间、地点等元素各得其所,并同时展现出特定内涵和意义的那一瞬间。那么,要想拍到集思想内涵、新闻价值、形象价值和审美价值于一身的瞬间,军事新闻摄影记者的思维层次、新闻视角、工作态度和摄影技巧缺一不可。  高度的新闻敏锐,是军事新闻摄影决定性瞬间的必要前提  抓拍“决定性瞬间”不是自然主义的有闻必录,也不是浮光掠影、走
期刊
做梦也没有想到,按快门成为了我的职业和饭碗。从1985年开始,一按就持续了30多年。  加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之初,我从前辈们(洪克、铁矛、贺延光)那里继承了两条“铁律”:  一、当众多新闻单位的记者在一起采访拍摄时,要拿回与众不同的、有本报特色的照片。  二、当新闻现场只有你一个人采访拍摄时,要有一张比较“绝”的照片。  其实,30多年的新闻记者职业生涯,就是这两条准则始终支配着我镜头里的取舍和按
期刊
在我决定拍摄黄河并启动这项计划时,反倒觉得面对黄河,图像语言的力量是有限的,怎么拍黄河都无从诠释它的全部。  黄河气宇的深邃、宏大,是地理、人文、历史综合的赋予,这是黄河自带的有别其他江河的独有特质,多数有关黄河影像,犹如身份证“肖像”远不及“本人”鲜活、生动、有趣。拍摄黄河唯光影和构图是尊,就像拍摄身份证只求端正和辨识功能,结果可能只是拍出了那个纯自然的地理的黄河。拍摄者和被拍摄者之间如果建立起
期刊
“你不了解其他的社群。既不关心他们的孩童如何玩耍,也不在乎他们在早餐和夜宵时的谈资。”  —第一位来自非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沃莱·索因卡(Wole Soyinka)  说起非洲,你能想到什么?  著名的非洲博客AFRICA IS A COUNTRY近期发表了一篇叫做《单一封面危险性》1 的文章,作者艾略特·罗斯(Elliot Ross)搜集了几十本有关非洲作品的封面,几乎无一例外地是以橙色日落天
期刊
自2003年创立金平影像工作室以来,我的影像多在于探索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关注一些鲜为人知、正在消失,或正在被这个世界遗忘的一些自然和人文题材。并且每一个题材一拍就是几年才能完成,好像每次都给自己选一个特别难的命题,非得真正把它读懂、参透,才会停下来。  在全球化如海啸般冲击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之时,在庞杂无序的城市化趋势之中,我们来不及思考和定位,就被一波接一波洪流冲向了另一个彼岸。我就是这样在多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