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有着旷世清幽、博大精深的品德;水,有着浩瀚柔婉、与物无争的胸怀;仁者乐山,山可明志,智者乐水,水可清心;山与水,是庄严与灵动的碰撞,是良善与聪慧的凝聚,是静止与流动的交汇。中国的山水文化升华了中国人的生命与灵魂,演绎着自然的雄博与玄冥,传承着天地的神奇与不朽,是我在山水摄影中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审美的场所,也让我们超然于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一山一世界,一水一追寻”,在与山水的对话间,我感知了自然之美,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新山水”中突围,展现山水摄影的新格局。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我有了一些体会。
打破二元思维,寻找更为诗意的表达。我希望在山水摄影创作中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把写实的光影美和写意的诗情美结合起来,表达独特的审美意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是抽象的,却是实实在在能够感知的形象;照相机很机械,但人的思维是能够跳脱出那些具象而与古人产生心灵的交流的。我用心感受自然界带给我的灵感,用独特构图和水墨影调表达含蓄、隽永的山水意境,以期在影像中获得一种自由、简朴的、超逸的意境,通过作品与古人取得心灵上的对话。
不拘形格,展现中华山水气派。我崇尚巨嶂山水,力求在作品中展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之势。在拍摄《山水诗行》的时候,我就将这一理念注入到作品的呈现上,用宽广的画幅来展现巨嶂山水伟岸、辽阔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种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投射到作品呈现形式上的探索。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观者眼前时,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都会放得很清楚。我想现场观看作品的人都会被画面意境所震撼。
不忘初心,挖掘现实题材。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风光摄影创作,拍摄了无数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喜欢的影像。随着拍摄的深入,找寻山水创作核心的愿望变得越来强烈、迫切。我时常在反思,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边呼吁保护环境,一边又在不断地破坏环境?为什么人们对于身边之物非常珍惜,与己无关的就异常冷漠?我想做一有益的探索,来引起一种共情,唤起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所以我又尝试用新的方式表现环保题材的可能性。我将世界各国海洋中难以降解的、长满了海洋生物的塑料垃圾捡回来,在摄影棚中对这些塑料垃圾郑重其事地布光,像拍摄肖像照一样,用大画幅为它们照相。这个过程,也像一个反讽,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讽。当初人们随意扔掉这些塑料垃圾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又会被人类吃进肚子里?吃进肚子里的海鲜中会不会残留着无法降解的塑料微粒子?人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初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通过这种漫不经心的丢弃和郑重其事的影像对照,通过塑料垃圾和海洋生物生长在一起的荒谬的异质感,试图挖掘工业文明与自然相悖的一种属性,带给人们对环境、自身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随着个人阅历的积淀,我的作品不断向纵深延伸。无论是表现江南空濛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孤寂禅意的《寻道自然》,还是恢弘磅礴的《山水诗行》;无论是幻相空灵的《海色三千》,还是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冬雪》《曾经沧海》,都是我内心丰富的表达。它们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技法不过是一种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界万千生命的热爱才是所有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希望通过作品引起人们的探究、思考,究竟人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我也想通过各系列影像的积累、搭建,逐渐形成我的一个自然超逸、丰富圆满的山水世界。在山水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溯。
评委评语:
叶文龙擅长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他的作品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也能书写一己之性情,取山水气韵以作画,借草木精华以写诗,于空灵飘渺中寄托情感,在抽象蹈虚间映照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在继承画意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探求,于追寻当代观念中绽放的思考,使我们对他未来的创作之路有着足够的期待。
叶文龙
197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荣获第22届、25届全国摄影展金奖,24届全国摄影展铜奖,26届全国摄影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
山水风光摄影的核心其实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我看来,自然和人的关系是共生的。自然给人提供了生存的环境和审美的场所,也让我们超然于对世俗、功名利禄的追求。“一山一世界,一水一追寻”,在与山水的对话间,我感知了自然之美,获得超然物外的审美体验,给了我无穷的精神力量。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在“新山水”中突围,展现山水摄影的新格局。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后,我有了一些体会。
打破二元思维,寻找更为诗意的表达。我希望在山水摄影创作中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把写实的光影美和写意的诗情美结合起来,表达独特的审美意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诗句是抽象的,却是实实在在能够感知的形象;照相机很机械,但人的思维是能够跳脱出那些具象而与古人产生心灵的交流的。我用心感受自然界带给我的灵感,用独特构图和水墨影调表达含蓄、隽永的山水意境,以期在影像中获得一种自由、简朴的、超逸的意境,通过作品与古人取得心灵上的对话。
不拘形格,展现中华山水气派。我崇尚巨嶂山水,力求在作品中展现“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远”之势。在拍摄《山水诗行》的时候,我就将这一理念注入到作品的呈现上,用宽广的画幅来展现巨嶂山水伟岸、辽阔的磅礴气势。这是一种将中国文化中的元素投射到作品呈现形式上的探索。当这样的作品呈现在观者眼前时,每一个细节、每一根线条都会放得很清楚。我想现场观看作品的人都会被画面意境所震撼。
不忘初心,挖掘现实题材。多年来,我一直坚持着风光摄影创作,拍摄了无数的山川湖海、日月星辰,也留下了一些令人喜欢的影像。随着拍摄的深入,找寻山水创作核心的愿望变得越来强烈、迫切。我时常在反思,为什么人们总是一边呼吁保护环境,一边又在不断地破坏环境?为什么人们对于身边之物非常珍惜,与己无关的就异常冷漠?我想做一有益的探索,来引起一种共情,唤起人们对自身行为的一种反思,所以我又尝试用新的方式表现环保题材的可能性。我将世界各国海洋中难以降解的、长满了海洋生物的塑料垃圾捡回来,在摄影棚中对这些塑料垃圾郑重其事地布光,像拍摄肖像照一样,用大画幅为它们照相。这个过程,也像一个反讽,是对人类行为的反讽。当初人们随意扔掉这些塑料垃圾时,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又会被人类吃进肚子里?吃进肚子里的海鲜中会不会残留着无法降解的塑料微粒子?人们有没有想过自己当初的行为最终伤害的却是自己……通过这种漫不经心的丢弃和郑重其事的影像对照,通过塑料垃圾和海洋生物生长在一起的荒谬的异质感,试图挖掘工业文明与自然相悖的一种属性,带给人们对环境、自身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种深刻的思考。
随着个人阅历的积淀,我的作品不断向纵深延伸。无论是表现江南空濛山水的《空山新雨后》,孤寂禅意的《寻道自然》,还是恢弘磅礴的《山水诗行》;无论是幻相空灵的《海色三千》,还是充满哲理与诗意的《冬雪》《曾经沧海》,都是我内心丰富的表达。它们是一个整体。所有的技法不过是一种表达—我内心深处对于自然界万千生命的热爱才是所有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我希望通过作品引起人们的探究、思考,究竟人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我也想通过各系列影像的积累、搭建,逐渐形成我的一个自然超逸、丰富圆满的山水世界。在山水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这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溯。
评委评语:
叶文龙擅长于新理念的吸纳与实践,他的作品既能博采众家之所长,也能书写一己之性情,取山水气韵以作画,借草木精华以写诗,于空灵飘渺中寄托情感,在抽象蹈虚间映照现实,体现了丰富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他在继承画意传统基础上所做的探求,于追寻当代观念中绽放的思考,使我们对他未来的创作之路有着足够的期待。
叶文龙
1979年出生,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荣获第22届、25届全国摄影展金奖,24届全国摄影展铜奖,26届全国摄影展评委会推荐佳作奖;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摄影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