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设计者是捷克设计师卡尔·克伦卡。卡尔·克伦卡与乔治·罗斯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一家弹药生产公司,取名为罗斯公司。1900年,克伦卡研制出一款面向民用市场的手枪,并以罗斯公司的名称命名为罗斯斯太尔手枪。1905年,克伦卡在罗斯斯太尔手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军用版本,并于1907年被奥匈帝国骑兵部队采用,制式名称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由于罗斯公司只是一家弹药生产商,没有生产枪械的能力,因此奥匈帝国政府购买了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生产权,并责令位于奥地利斯太尔市的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和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FEG兵工厂生产该枪。其中,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于1908年开始生产,到1913年停产,共生产了约6万支;FEG兵工厂于1911年开始生产,1914年停产,共生产了约3万9千支。两家公司总共生产了约9万9千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为了对两公司的产品加以区分,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生产的手枪,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K”的标记;而EFG公司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R”的标记。最终,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从奥斯特瑞彻斯特公司接收了59334支该枪,从FEG公司接收了38213支,剩余1 000多支手枪在民用市场出售。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8ram口径,发射专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全枪长232mm,枪管长128mm,全枪高159mm,全枪质量1,02kg,弹匣容弹量10发。该枪有两款型号:第一型带有一个稍大的扳机护圈;第二型的扳机护圈相比于第一型的较小,且套筒座右侧设置了一个螺钉。
独特的结构设计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方式。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与现代手枪内部结构大不相同,其没有类似于现代手枪的套筒设置,而是设有容纳核心部件的机匣结构。
其枪管后部套接有枪机,枪机非常长,延伸至机匣后方一段尺寸,并在枪机尾部设有枪机尾盖。当枪机、枪管复进到位时,位于枪管中部的闭锁突笋将二者闭锁在一起。击针设在枪机后部,可在枪机内前后滑动,击针待击时,击针尾端向后突出于枪机尾盖。枪机前端下方有一突出部,当通过枪机尾盖后拉枪机或枪机后坐时,通过该突出部压缩复进簧,储存能量。
其机匣结构也比较特别。机匣左侧后方设有机匣侧板,机匣侧板呈“T”形,一直延伸至握把底部。握把护板螺钉将握把护板、机匣侧板及弹匣固定在一起。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枪管内刻有4条右旋膛线,采用片状准星,V形缺口式照门。
握把护板为木质,其上刻有极细的斜条纹,握把护板用螺钉固定在握把上。握把底部带有一个金属环,用于绑缚枪绳。该枪并未采用手枪中常见的可拆卸式弹匣,而是采用固定式弹匣,设置在握把内。弹匣呈斜长方形设计,倾斜的角度与握把的角度相同。弹匣底端中间下方设有一个圆管形延长部,内装托弹簧。由于弹匣为固定式,需使用弹夹从机匣上方的抛壳窗处装弹。克伦卡专门为该枪设计了一个特殊的10发弹夹,一次即可将弹匣装满。该枪的装弹方法与毛瑟步枪类似,先将枪机拉至后方,并按下位于机匣左侧后部上方的正方形枪机锁定钮,将枪机固定在后方,然后将弹夹卡在抛壳窗后方的弹夹导槽上,并用力将枪弹压入弹匣,再抽出弹夹即可。
另外,该枪机匣左侧中部还设有一个退弹钮,用于退出弹匣内的枪弹。退弹时,为防止枪弹弹出发生意外,先用一只手手掌罩住抛壳窗,另一只手向下按压退弹钮,枪弹便自弹匣中向上弹出并落入罩住抛壳窗那只手的手掌中。
该枪击发过程如下:后拉枪机并松开,枪机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位置;扣动扳机,击发枪弹。枪弹发射后,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很短的距离,枪管旋转开锁,枪机继续后坐,压缩复进簧,并抽出弹壳、抛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状态。扣动扳机,进入下一个射击循环。专门设计的枪弹和手枪套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是专门为该枪设计的。该弹为中心发火式枪弹,无突缘圆柱形弹壳,弹壳长18.7mm。弹头为尖顶式,采用铅弹心,白铜被甲,弹头质量7.2g。该弹初速320m/s,有效射程75m。
奥匈帝国骑兵部队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了专用的手枪套。该手枪套采用三角形设计,手枪套采用缝合连接,并用铆钉进行加强。手枪套盖与手枪套利用球形铆钉进行锁定,防止手枪意外掉出。手枪套后部设有一个小袋,可用于盛放装满枪弹的弹夹。
该枪还配有一款特制的木托,可像毛瑟手枪使用的手枪套那样组装在手枪握把的后方,作为枪托使用。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发后就一直在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中使用,奥匈帝国解体后也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骑兵部队中使用。二战时期,该枪又被编入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奥地利士兵和匈牙利士兵中继续使用。该枪还曾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使用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接收了17000支枪械,其中包括200多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此外,南斯拉夫、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曾在二战中少量使用过该枪。
编辑/王晓西
由于罗斯公司只是一家弹药生产商,没有生产枪械的能力,因此奥匈帝国政府购买了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生产权,并责令位于奥地利斯太尔市的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和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FEG兵工厂生产该枪。其中,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于1908年开始生产,到1913年停产,共生产了约6万支;FEG兵工厂于1911年开始生产,1914年停产,共生产了约3万9千支。两家公司总共生产了约9万9千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为了对两公司的产品加以区分,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生产的手枪,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K”的标记;而EFG公司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R”的标记。最终,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从奥斯特瑞彻斯特公司接收了59334支该枪,从FEG公司接收了38213支,剩余1 000多支手枪在民用市场出售。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8ram口径,发射专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全枪长232mm,枪管长128mm,全枪高159mm,全枪质量1,02kg,弹匣容弹量10发。该枪有两款型号:第一型带有一个稍大的扳机护圈;第二型的扳机护圈相比于第一型的较小,且套筒座右侧设置了一个螺钉。
独特的结构设计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方式。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与现代手枪内部结构大不相同,其没有类似于现代手枪的套筒设置,而是设有容纳核心部件的机匣结构。
其枪管后部套接有枪机,枪机非常长,延伸至机匣后方一段尺寸,并在枪机尾部设有枪机尾盖。当枪机、枪管复进到位时,位于枪管中部的闭锁突笋将二者闭锁在一起。击针设在枪机后部,可在枪机内前后滑动,击针待击时,击针尾端向后突出于枪机尾盖。枪机前端下方有一突出部,当通过枪机尾盖后拉枪机或枪机后坐时,通过该突出部压缩复进簧,储存能量。
其机匣结构也比较特别。机匣左侧后方设有机匣侧板,机匣侧板呈“T”形,一直延伸至握把底部。握把护板螺钉将握把护板、机匣侧板及弹匣固定在一起。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枪管内刻有4条右旋膛线,采用片状准星,V形缺口式照门。
握把护板为木质,其上刻有极细的斜条纹,握把护板用螺钉固定在握把上。握把底部带有一个金属环,用于绑缚枪绳。该枪并未采用手枪中常见的可拆卸式弹匣,而是采用固定式弹匣,设置在握把内。弹匣呈斜长方形设计,倾斜的角度与握把的角度相同。弹匣底端中间下方设有一个圆管形延长部,内装托弹簧。由于弹匣为固定式,需使用弹夹从机匣上方的抛壳窗处装弹。克伦卡专门为该枪设计了一个特殊的10发弹夹,一次即可将弹匣装满。该枪的装弹方法与毛瑟步枪类似,先将枪机拉至后方,并按下位于机匣左侧后部上方的正方形枪机锁定钮,将枪机固定在后方,然后将弹夹卡在抛壳窗后方的弹夹导槽上,并用力将枪弹压入弹匣,再抽出弹夹即可。
另外,该枪机匣左侧中部还设有一个退弹钮,用于退出弹匣内的枪弹。退弹时,为防止枪弹弹出发生意外,先用一只手手掌罩住抛壳窗,另一只手向下按压退弹钮,枪弹便自弹匣中向上弹出并落入罩住抛壳窗那只手的手掌中。
该枪击发过程如下:后拉枪机并松开,枪机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位置;扣动扳机,击发枪弹。枪弹发射后,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很短的距离,枪管旋转开锁,枪机继续后坐,压缩复进簧,并抽出弹壳、抛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状态。扣动扳机,进入下一个射击循环。专门设计的枪弹和手枪套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是专门为该枪设计的。该弹为中心发火式枪弹,无突缘圆柱形弹壳,弹壳长18.7mm。弹头为尖顶式,采用铅弹心,白铜被甲,弹头质量7.2g。该弹初速320m/s,有效射程75m。
奥匈帝国骑兵部队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了专用的手枪套。该手枪套采用三角形设计,手枪套采用缝合连接,并用铆钉进行加强。手枪套盖与手枪套利用球形铆钉进行锁定,防止手枪意外掉出。手枪套后部设有一个小袋,可用于盛放装满枪弹的弹夹。
该枪还配有一款特制的木托,可像毛瑟手枪使用的手枪套那样组装在手枪握把的后方,作为枪托使用。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发后就一直在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中使用,奥匈帝国解体后也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骑兵部队中使用。二战时期,该枪又被编入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奥地利士兵和匈牙利士兵中继续使用。该枪还曾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使用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接收了17000支枪械,其中包括200多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此外,南斯拉夫、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曾在二战中少量使用过该枪。
编辑/王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