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半自动手枪“第一”: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来源 :轻兵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t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设计者是捷克设计师卡尔·克伦卡。卡尔·克伦卡与乔治·罗斯合作,在奥地利维也纳创办了一家弹药生产公司,取名为罗斯公司。1900年,克伦卡研制出一款面向民用市场的手枪,并以罗斯公司的名称命名为罗斯斯太尔手枪。1905年,克伦卡在罗斯斯太尔手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开发出军用版本,并于1907年被奥匈帝国骑兵部队采用,制式名称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
  由于罗斯公司只是一家弹药生产商,没有生产枪械的能力,因此奥匈帝国政府购买了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的生产权,并责令位于奥地利斯太尔市的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和位于匈牙利布达佩斯市的FEG兵工厂生产该枪。其中,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于1908年开始生产,到1913年停产,共生产了约6万支;FEG兵工厂于1911年开始生产,1914年停产,共生产了约3万9千支。两家公司总共生产了约9万9千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为了对两公司的产品加以区分,奥斯特瑞彻斯特兵工厂生产的手枪,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K”的标记;而EFG公司产品的主要零部件上刻有字母“R”的标记。最终,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从奥斯特瑞彻斯特公司接收了59334支该枪,从FEG公司接收了38213支,剩余1 000多支手枪在民用市场出售。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8ram口径,发射专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全枪长232mm,枪管长128mm,全枪高159mm,全枪质量1,02kg,弹匣容弹量10发。该枪有两款型号:第一型带有一个稍大的扳机护圈;第二型的扳机护圈相比于第一型的较小,且套筒座右侧设置了一个螺钉。
  独特的结构设计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采用枪管短后坐式自动方式,枪管回转式闭锁方式。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与现代手枪内部结构大不相同,其没有类似于现代手枪的套筒设置,而是设有容纳核心部件的机匣结构。
  其枪管后部套接有枪机,枪机非常长,延伸至机匣后方一段尺寸,并在枪机尾部设有枪机尾盖。当枪机、枪管复进到位时,位于枪管中部的闭锁突笋将二者闭锁在一起。击针设在枪机后部,可在枪机内前后滑动,击针待击时,击针尾端向后突出于枪机尾盖。枪机前端下方有一突出部,当通过枪机尾盖后拉枪机或枪机后坐时,通过该突出部压缩复进簧,储存能量。
  其机匣结构也比较特别。机匣左侧后方设有机匣侧板,机匣侧板呈“T”形,一直延伸至握把底部。握把护板螺钉将握把护板、机匣侧板及弹匣固定在一起。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枪管内刻有4条右旋膛线,采用片状准星,V形缺口式照门。
  握把护板为木质,其上刻有极细的斜条纹,握把护板用螺钉固定在握把上。握把底部带有一个金属环,用于绑缚枪绳。该枪并未采用手枪中常见的可拆卸式弹匣,而是采用固定式弹匣,设置在握把内。弹匣呈斜长方形设计,倾斜的角度与握把的角度相同。弹匣底端中间下方设有一个圆管形延长部,内装托弹簧。由于弹匣为固定式,需使用弹夹从机匣上方的抛壳窗处装弹。克伦卡专门为该枪设计了一个特殊的10发弹夹,一次即可将弹匣装满。该枪的装弹方法与毛瑟步枪类似,先将枪机拉至后方,并按下位于机匣左侧后部上方的正方形枪机锁定钮,将枪机固定在后方,然后将弹夹卡在抛壳窗后方的弹夹导槽上,并用力将枪弹压入弹匣,再抽出弹夹即可。
  另外,该枪机匣左侧中部还设有一个退弹钮,用于退出弹匣内的枪弹。退弹时,为防止枪弹弹出发生意外,先用一只手手掌罩住抛壳窗,另一只手向下按压退弹钮,枪弹便自弹匣中向上弹出并落入罩住抛壳窗那只手的手掌中。
  该枪击发过程如下:后拉枪机并松开,枪机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位置;扣动扳机,击发枪弹。枪弹发射后,枪管和枪机一起后坐很短的距离,枪管旋转开锁,枪机继续后坐,压缩复进簧,并抽出弹壳、抛壳。枪机后坐到位后,在复进簧力作用下复进,推弹入膛,同时击针处于待击状态。扣动扳机,进入下一个射击循环。专门设计的枪弹和手枪套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的8×18ram罗斯斯太尔手枪弹是专门为该枪设计的。该弹为中心发火式枪弹,无突缘圆柱形弹壳,弹壳长18.7mm。弹头为尖顶式,采用铅弹心,白铜被甲,弹头质量7.2g。该弹初速320m/s,有效射程75m。
  奥匈帝国骑兵部队为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用了专用的手枪套。该手枪套采用三角形设计,手枪套采用缝合连接,并用铆钉进行加强。手枪套盖与手枪套利用球形铆钉进行锁定,防止手枪意外掉出。手枪套后部设有一个小袋,可用于盛放装满枪弹的弹夹。
  该枪还配有一款特制的木托,可像毛瑟手枪使用的手枪套那样组装在手枪握把的后方,作为枪托使用。
  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配发后就一直在奥匈帝国陆军骑兵部队中使用,奥匈帝国解体后也分别在奥地利和匈牙利骑兵部队中使用。二战时期,该枪又被编入纳粹德国国防军的奥地利士兵和匈牙利士兵中继续使用。该枪还曾在其他国家的军队中使用过,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接收了17000支枪械,其中包括200多支M1907罗斯斯太尔手枪。此外,南斯拉夫、意大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也曾在二战中少量使用过该枪。
  编辑/王晓西
其他文献
坦克虽然被誉为钢铁巨兽,但其容易被步兵利用死角击毁。二战期间的苏德库尔斯克坦克大战中,德军的早期型“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虽然可以凭借Pak43/2L71型88mm自行反坦克炮击毁几乎所有型号的苏军装甲车辆,但由于没有装备反步兵用的机枪,却被奋勇进攻的苏联步兵部队炸毁、烧毁了多辆。而后期的“费迪南”虽然安装有机枪,但由于安装位置不合适,德国坦克兵只能将MG34坦克机枪伸进炮管中向苏军瞄准射击。由此可见
该枪是斯太尔公司专供瑞士市场而开发的一款战术侦察步枪,故称为“瑞士型”。该枪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机匣顶部设有皮卡汀尼导轨,护手和枪托采用一体式设计,护手两侧的护板可向下展开成两脚架。该枪全枪长与标准型战术侦察步枪相同,为1030mm,枪管长508mm,采用了比标准型更粗的重型枪管,枪管口部设有螺纹,可安装枪口制退器或消声器。全枪质量(包括瞄准镜、枪背带和5发空弹匣)为3.3 kg。
1 QLZ87式35mm自动榴弹发射器重型状态,其身管架设在三脚架上,两脚架向前折叠到身管下方。    2 机械瞄具由设在身管左侧的准星、表尺组成,可对600m内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光学瞄准镜也安装在身管左侧,放大倍率3倍,可对1200m内的目标进行瞄准射击。      3 装定机械瞄具的射距时,需向前拉动表尺锁芯,表尺可上下移动到“1~6”刻线位置,分别表示射距装定在100m~600m。  装定
其他武器:70分    《集结号》中有两个段落出现了地雷。第一次是在开头的街镇巷战中,敌军在主要街道及其附近预先埋设人工操控的地雷,当九连被诱进雷场后,敌指挥官命令按下起爆器,给予一排严重杀伤。这种利用简单电路串连爆炸物制成的简易可操控地雷在实战中的确是很常见的,只要地点选择得当,就能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它与通常的诡雷相比,杀伤力更强大,而且不需要刻意伪装。第二次出现地雷是在谷子地跟随赵连长穿插至
据悉,DRS公司与美国陆军研究发展和工程司令部(RDECOM)采办中心签订了一份价值1.2亿美元的合同,为后者提供低功耗非制冷热成像武器瞄具Ⅱ过渡系统(TWS Ⅱ Bidge)。  TWS Ⅱ Bridge中的轻型/中型/重型武器瞄具均采用民用L-91型AA电池供电,并使用先进的非制冷热成像传感器,能够帮助士兵透过黑暗、烟尘和恶劣天气,观察那些用肉眼无法看到的战场情况。这些瞄具质量轻、可靠性高、用
南美洲是经受战火最少的大陆,更为可贵的是,该地区的所有国家还共同签署了《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又称《特拉特洛尔科条约》,从而使南美洲成了死核区。  巴西作为南美洲的大国,无论国土面积还是人口数量,都是该洲之最。同时,巴西又是海岸线很长的沿海国家,因此它完全有理由组建自己的海军陆战队。虽然其海军陆战队的名气不如巴西国家足球队那样享誉世界,但在南美洲也是首屈一指的两栖雄兵。    在世界军事舞台上
美国海军特种作战司令部选定的M60/Mk437.62mm通用机枪由于可靠性不佳而少有人问津,如今新式Mk487.62mm轻机枪正取而代之。Mk48并非全新的轻机枪,其“前辈”是享誉全球的FN公司“米尼米”轻机枪(即美军的M249轻机枪),但“前辈”毕竟老矣。继M249之后推出了Mk46轻机枪,Mk48则是在Mk46基础上诞生。目前,Mk48已经交付海豹突击队,在全球反恐战争中大显身手……    出
American-180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冲锋枪。它发射0.22英寸LR口径的边缘发火式枪弹,因此威力和射程都极小,但射速却极高。设计此枪的目的本来是希望高射速和高命中率能弥补威力弱的缺点,但事实表明这只是一厢情愿而已。    生产权几度易主    1960年代初期,美国枪械设计师理查德·卡素所构思出来的一种超大容量小口径步枪,这种枪装填一次弹药就可以持续射击很长时间。基于此,他又设计出了一种名为
1 枪口消焰器采用两级膨胀室结构,除具有消焰作用外,还可起纠正弹着点冷热偏差的作用。准星座前部设有用于确定准星左右移动量的刻度线(因该枪在做某试验时将准星及其护圈丢失,故安装准星位置处留有试验铝块)  2 该枪采用弧形表尺、缺口式照门,表尺最大射程800m,表尺上的每一短刻线与相邻长刻线的间隔表示射程间隔50m  3 枪身铭文特写。圆圈内的“396”为生产厂代号,“74式”为该枪型号,“06001
对于地面无人平台,我们通常所见的无非是履带式车辆或轮式车辆,这种行进方式的车辆具有结构简单的特点,但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较低。还有一种处于试验阶段的行进方式,即利用多关节机械腿交替摆动行进,其对复杂地形的适应能力较强,但结构复杂。那么,能否将这几种驱动方式结合在一起,取其优长?“混沌”超机动无人平台就是这一奇思妙想的产物——    目前,全球无人作战平台研究已进入爆炸性增长阶段。就层出不穷的地面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