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不仅要搞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因而德育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首要课题,引导和培养孩子学会关爱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表现。对于教师来说幼儿的关爱教育该如何培养呢?
一、在言传身教中引导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并不假,教师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幼儿期孩子的分析能力还没有独立形成,模仿能力特别强。孩子时常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
记得班里曾经有位孩子喜欢抢夺别人的玩具,随心所欲。大家并不喜欢他,渐渐的演变成大家集体疏远他,我相对应的做出了一些调整,有意识地在大伙面前抱抱他、亲亲他,引导他与大家和睦相处,他的个性也随之一点点的改变,愿意与大家一起友好相处。实践证明幼儿期的孩子都是从感知事物和现象的知觉作用下表现出直接的,外露的情感,而成人的态度与评价往往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便要求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为人师表。
二、在家园同步中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她是不会明白的。”这正突显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的重要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世界里最亲信的人,有着“先入为主”的先天优势,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知、正念以及正能量。如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有些家长觉得吃了亏,愤怒地告诉孩子一些消极的方式,孩子便会行走在错误的世界观的道路上行走。其实孩子需要学习更好的应对技巧和方法,而这些方法需要引导孩子多探讨、多协商、多尝试才能达到一定的成果,逐渐形成孩子们自己良好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因而我们只有在家园同步中主动把握孩子情感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做好幼儿关爱教育的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集体活动中培养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情感。”主题活动有着较强的目标性。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学会团结互助,可以采用故事、音乐、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在自我认知的同时感知世界里,主动思考中提升心智,积极探索中培养能力。角色游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上思考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还有一些主题活动,如《我是出色的运动员》让孩子感受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感受爸爸妈妈日常繁忙的工作,学会心疼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国庆活动之——伟大的祖国》在仪式教育中萌发爱国之情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所有的活动都必须以孩子为主体,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四、在随机教育中巩固
《纲要》中指出:“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用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点滴培养中巩固教育成效。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感情是具有沖动性和不稳定性的,而随机教育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渗透性,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回想一次一位小女孩不小心碰倒了自己的好朋友,女孩扶起了好朋友,作为老师的我看到这一景象自然心里自然乐开花,夸赞她做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至此以后,小女孩每次当有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把别人扶起来并虚寒问暖的,仔细的处理问题,不仅仅会主动的帮助别人,还会升华到主动关心别人,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幼儿经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教育,循循善诱地矫正孩子的行为举止,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态度。
五、在环境熏陶中推动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环境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于完善,从改善环境做起。学习环境注重开发智力;生活环境注重激发童心;舆论环境注重健康向上;影视环境注重教育意义;娱乐环境注重情趣倾向;网络环境注重引导疏导。以校园环境为例,校园环境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必须让孩子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架起与同伴、老师之间信任的桥梁,如主题墙的布置有《爱劳动》《我是环保小卫士》《我给妈妈来帮忙》等,但校园环境只是环境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改善环境任务艰巨,需要社会、家庭、校园共同努力,改善我们的环境向上向好,坚信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六、在社区活动中升华
孩子的成长家庭或学校里的关爱显然因熟悉的节奏和规律而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必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向社区才能体验生活、开拓眼界、增强感受,让孩子“睁眼看世界”,完成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我们应当适时组织一些与社区的联谊活动,如:环保伴我行、亲近大自然、走进消防员叔叔的工作室、快乐农场之行、我为福利院送爱心等等,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价值感,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让关爱教育的“种子”深深扎根于社区活动的“沃土”,关爱教育才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2013年儿童节,习主席在看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小朋友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习大大把德放在全面发展的首要地位,是对历史的正确总结,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力傳承,关爱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表现,必须“从娃娃抓起”,而孩子的心灵还处于形成阶段,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并持之以行的长期工作,正如爱迪生所说的“教育志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让关爱从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成长起来,做好“人之初”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在言传身教中引导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工作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并不假,教师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幼儿期孩子的分析能力还没有独立形成,模仿能力特别强。孩子时常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模仿对象。
记得班里曾经有位孩子喜欢抢夺别人的玩具,随心所欲。大家并不喜欢他,渐渐的演变成大家集体疏远他,我相对应的做出了一些调整,有意识地在大伙面前抱抱他、亲亲他,引导他与大家和睦相处,他的个性也随之一点点的改变,愿意与大家一起友好相处。实践证明幼儿期的孩子都是从感知事物和现象的知觉作用下表现出直接的,外露的情感,而成人的态度与评价往往影响着孩子,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这便要求教师首先要端正态度,为人师表。
二、在家园同步中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她是不会明白的。”这正突显出家庭教育是培养孩子的良好情感的重要基础。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的世界里最亲信的人,有着“先入为主”的先天优势,因此家长应给予孩子正知、正念以及正能量。如孩子在幼儿园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有些家长觉得吃了亏,愤怒地告诉孩子一些消极的方式,孩子便会行走在错误的世界观的道路上行走。其实孩子需要学习更好的应对技巧和方法,而这些方法需要引导孩子多探讨、多协商、多尝试才能达到一定的成果,逐渐形成孩子们自己良好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因而我们只有在家园同步中主动把握孩子情感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做好幼儿关爱教育的合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在集体活动中培养
《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乐于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与分享,有同情心、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良好情感。”主题活动有着较强的目标性。
在活动中培养孩子学会团结互助,可以采用故事、音乐、游戏、表演等形式。让幼儿在自我认知的同时感知世界里,主动思考中提升心智,积极探索中培养能力。角色游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情感体验就是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的立场与角度上思考学会理解对方的感受。还有一些主题活动,如《我是出色的运动员》让孩子感受运动员的体育精神与集体荣誉感,《爸爸妈妈您辛苦了》感受爸爸妈妈日常繁忙的工作,学会心疼父母,向父母表达自己力所能及的爱,《国庆活动之——伟大的祖国》在仪式教育中萌发爱国之情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所有的活动都必须以孩子为主体,有针对性地根据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加强教育引导,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四、在随机教育中巩固
《纲要》中指出:“幼儿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蕴涵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用心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在点滴培养中巩固教育成效。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感情是具有沖动性和不稳定性的,而随机教育抓住的事例往往具有情境性、直观性和渗透性,容易为幼儿理解和接受,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育方式。回想一次一位小女孩不小心碰倒了自己的好朋友,女孩扶起了好朋友,作为老师的我看到这一景象自然心里自然乐开花,夸赞她做得很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至此以后,小女孩每次当有孩子不小心摔倒的时候,她总是第一个冲上去把别人扶起来并虚寒问暖的,仔细的处理问题,不仅仅会主动的帮助别人,还会升华到主动关心别人,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幼儿经过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细节教育,循循善诱地矫正孩子的行为举止,从而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态度。
五、在环境熏陶中推动
在《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明确要求:“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环境还需要高度重视并加于完善,从改善环境做起。学习环境注重开发智力;生活环境注重激发童心;舆论环境注重健康向上;影视环境注重教育意义;娱乐环境注重情趣倾向;网络环境注重引导疏导。以校园环境为例,校园环境对幼儿教育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创造优美校园环境的同时,我们必须让孩子积极参与、主动作为,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架起与同伴、老师之间信任的桥梁,如主题墙的布置有《爱劳动》《我是环保小卫士》《我给妈妈来帮忙》等,但校园环境只是环境中一个很小的方面,改善环境任务艰巨,需要社会、家庭、校园共同努力,改善我们的环境向上向好,坚信孩子成长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
六、在社区活动中升华
孩子的成长家庭或学校里的关爱显然因熟悉的节奏和规律而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必须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走向社区才能体验生活、开拓眼界、增强感受,让孩子“睁眼看世界”,完成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
我们应当适时组织一些与社区的联谊活动,如:环保伴我行、亲近大自然、走进消防员叔叔的工作室、快乐农场之行、我为福利院送爱心等等,培养孩子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的好习惯,逐步培养孩子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价值感,增强社会适应性,只有让关爱教育的“种子”深深扎根于社区活动的“沃土”,关爱教育才能“生根、发芽,并茁壮成长”。
2013年儿童节,习主席在看望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小朋友时指出:“少年儿童从小就要立志向、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才。”习大大把德放在全面发展的首要地位,是对历史的正确总结,是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有力傳承,关爱教育是德育的重要表现,必须“从娃娃抓起”,而孩子的心灵还处于形成阶段,不能一蹴而就,是一项需要反复抓、抓反复,并持之以行的长期工作,正如爱迪生所说的“教育志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让关爱从幼小的心灵中开始成长起来,做好“人之初”是我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