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儿童专注力”仿佛成为早教领域和亲子市场一个新兴的话题。各种专业不专业的培训班、思维训练课和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我也体会过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在意。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了风险、感受到了趋势、明白了要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时,或许可以先把“花钱与上课”的优先级降一降,不去想那么多“我要给孩子些什么”,而是先把思考的对象集中到自己身上,想一想:“为了孩子,我还需要改变些什么?”
其实你可以做的,有以下七点。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安安静静地玩玩具,感觉孩子可爱得很,就特别想过去夸一夸、抱一抱、亲一亲,甚至突然来了兴致,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和孩子一起玩了起来。而这些关心很多时候都不怎么能受到孩子的待见。这么一来,家长觉得委屈,孩子也觉得被干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正在沉浸地看书,却突然遭到打断,那其实是需要再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回到之前沉浸体验的状态中的。突如其来的关爱不是什么好习惯,那其实更接近一种干扰,会打断孩子的专注进程,进而殃及他专注力的发展。
专注力这种技能对孩子来说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
帮孩子找到保持专注的内在动机,是家长为孩子专注力培养提供的绝佳助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为自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感到苦恼,他们在找到我咨询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给孩子贴上某种疾病的标签:“老师,我们家孩子做事不认真,集中不了注意力,你说他会不会有多动症?会不会是注意力缺陷障碍?会不会是自闭症?”
我的反应通常也比较直白:“您家孩子做所有的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吗?”
而家长往往也会道出实情:“不是的啊!他看动画片看两个小时都不动地方!”于是我就会顺势说出我的看法:“那您家孩子看来并不是注意力有问题啊,而是注意力集中的地方不符合您的期待吧!”
孩子喜欢接触游戏、玩具和兴趣爱好,倘若他对这个东西的喜欢是发自肺腑的,那这种内在动机最能帮他维持专注。所以,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跟目的行为之间的内在动机。
“你认真点儿!”这句口头约束恐怕很难对孩子的专注力产生影响。每每强调“专注”的时候,家长都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坐得住”。实际上,“坐得住”并不是专注力的本质,它不意味着专注,它只意味着枯燥、忍耐和被动的坚持。
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专注不仅来自忍耐,更来自热爱。达·芬奇为什么不去当木匠,而王献之为什么不去扭秧歌呢?因为他们不喜欢。恰恰是先有了感情基础,一个人才愿意为了热爱的东西多多忍耐。专注的过程可能是枯燥与痛苦的,但这不是专注的本质体验,当下的枯燥是为了心中更大的热忱。
在孩子心中,他可能会这样评估专注的必要性:“让我专注?前提条件是我的专注一定得有个结果吧?如果我再努力也得不到这个结果,我为啥还要浪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呢?”自信是专注的重要条件,孩子只有认为自己努力了能够得到,才会有努力、专注去做这件事的欲望。
或许良好的内在动机以及对自我保持认可是维持专注的共性特征,但家长依然要允许孩子采用更多不同的专注手段。专注有很多种,老老实实地看书当然算专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也是专注,全情投入地玩游戏时,感受到紧张甚至愤怒,其实也算专注。可是很多家长所认为的专注,就是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好好学习。专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事情,更要让他选择自己青睐的形式。
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最早对这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蔡加尼克效应指的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期待做到一个完结点,事情没干完就被打断,人会非常不爽。
我们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也要给他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把积木搭成一个城堡,打完两把游戏,看书看完一章,妈妈给讲三个故事……这都算是一个目标完结点。一旦知道了终点在哪里,而且知道自己“使把劲儿就到了”,谁都不喜欢被打断,所以我们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蔡加尼克效应让孩子实现专注。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来说,运动最容易让他们进入专注状态,这是人的本能。运动的专注门槛很低,人在运动时心率加快、肌肉收张,在生理上就会分泌出很多与专注有关的神经递质,心理上也会进入心流状态。对孩子来说,不管是骑大马、骑大牛,还是在家里按一定的规律跑跑跳跳,其实都是运动投入的一种表现。
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去当制订运动规则的人,这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尊重。所以当你的孩子在家里拉着大家扮演小火车的时候,只要有安全保障,他想让谁当第几节车厢都可以,他想跑哪段路线也都可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能发挥自己主动性的角色和位置,专注力也会因此得到训练,并在未来进一步嫁接到其他方面的能力上。
除了运动,阅读也很能激发孩子的专注。给孩子读故事,我们可以主动设立一些行为完结点,比如:“我们今天一共讲三个故事,好不好?”让孩子知道专注的终点在哪里,即“讲完三个故事”,它就在那里等着我,现在只要好好去听,我慢慢地就可以达到行为完结的终点。对孩子来说,自主阅读也是一样,不管是章、节、本、册,阅读总可以找到一个节点。让孩子知道,坐在这里,读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到达那个设定的终点。这种感受可以培养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良好习惯,专注力也就随之而来了。所以说,我们在前文提到过的亲子共读实在非常重要,不管是大人给孩子读书,还是孩子和大人各自看各自的,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专注是一种主动采用的技能,不是一种被动的素质,尊重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专注力训练提供助力。
我也体会过家长对孩子专注力的在意。但是当我们意识到了风险、感受到了趋势、明白了要培养孩子专注力的重要性时,或许可以先把“花钱与上课”的优先级降一降,不去想那么多“我要给孩子些什么”,而是先把思考的对象集中到自己身上,想一想:“为了孩子,我还需要改变些什么?”
其实你可以做的,有以下七点。
第一,适当控制一下自己的真情流露。
总会有这样的时候:家长看到孩子安安静静地玩玩具,感觉孩子可爱得很,就特别想过去夸一夸、抱一抱、亲一亲,甚至突然来了兴致,连个招呼也不打,就和孩子一起玩了起来。而这些关心很多时候都不怎么能受到孩子的待见。这么一来,家长觉得委屈,孩子也觉得被干扰了。
其实每个人都有类似的感受,如果你正在沉浸地看书,却突然遭到打断,那其实是需要再花很长时间才能重新回到之前沉浸体验的状态中的。突如其来的关爱不是什么好习惯,那其实更接近一种干扰,会打断孩子的专注进程,进而殃及他专注力的发展。
专注力这种技能对孩子来说并非生而有之,而是需要锻炼和培养的。
第二,培养专注力的核心原则,是帮助孩子找到保持专注的内在动机。
帮孩子找到保持专注的内在动机,是家长为孩子专注力培养提供的绝佳助力。
有些家长可能会为自家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而感到苦恼,他们在找到我咨询的时候,甚至会自己给孩子贴上某种疾病的标签:“老师,我们家孩子做事不认真,集中不了注意力,你说他会不会有多动症?会不会是注意力缺陷障碍?会不会是自闭症?”
我的反应通常也比较直白:“您家孩子做所有的事都不能集中注意力吗?”
而家长往往也会道出实情:“不是的啊!他看动画片看两个小时都不动地方!”于是我就会顺势说出我的看法:“那您家孩子看来并不是注意力有问题啊,而是注意力集中的地方不符合您的期待吧!”
孩子喜欢接触游戏、玩具和兴趣爱好,倘若他对这个东西的喜欢是发自肺腑的,那这种内在动机最能帮他维持专注。所以,想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家长一定要找到孩子跟目的行为之间的内在动机。
第三,想实现高效的投入,就要先培养感情,再討论专注。
“你认真点儿!”这句口头约束恐怕很难对孩子的专注力产生影响。每每强调“专注”的时候,家长都特别喜欢用一个词:“坐得住”。实际上,“坐得住”并不是专注力的本质,它不意味着专注,它只意味着枯燥、忍耐和被动的坚持。
但实际上,对孩子来说,专注不仅来自忍耐,更来自热爱。达·芬奇为什么不去当木匠,而王献之为什么不去扭秧歌呢?因为他们不喜欢。恰恰是先有了感情基础,一个人才愿意为了热爱的东西多多忍耐。专注的过程可能是枯燥与痛苦的,但这不是专注的本质体验,当下的枯燥是为了心中更大的热忱。
第四,家长还有必要培养孩子对自我能力的信任。
在孩子心中,他可能会这样评估专注的必要性:“让我专注?前提条件是我的专注一定得有个结果吧?如果我再努力也得不到这个结果,我为啥还要浪费这个时间和精力呢?”自信是专注的重要条件,孩子只有认为自己努力了能够得到,才会有努力、专注去做这件事的欲望。
第五,家长要允许孩子采用更多不同的专注手段。
或许良好的内在动机以及对自我保持认可是维持专注的共性特征,但家长依然要允许孩子采用更多不同的专注手段。专注有很多种,老老实实地看书当然算专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也是专注,全情投入地玩游戏时,感受到紧张甚至愤怒,其实也算专注。可是很多家长所认为的专注,就是安安静静坐在那里好好学习。专注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我们可以让孩子选择他喜欢做的事情,更要让他选择自己青睐的形式。
第六,家长也可以利用蔡加尼克效应来促进孩子保持专注。
心理学家布卢马·蔡加尼克最早对这种心理效应进行了系统化研究。蔡加尼克效应指的是:人在做事情的时候,总是期待做到一个完结点,事情没干完就被打断,人会非常不爽。
我们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时,也要给他设定一个目标,比如把积木搭成一个城堡,打完两把游戏,看书看完一章,妈妈给讲三个故事……这都算是一个目标完结点。一旦知道了终点在哪里,而且知道自己“使把劲儿就到了”,谁都不喜欢被打断,所以我们也可以有效地利用蔡加尼克效应让孩子实现专注。
第七,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运动和阅读都是非常不错的切入点。
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来说,运动最容易让他们进入专注状态,这是人的本能。运动的专注门槛很低,人在运动时心率加快、肌肉收张,在生理上就会分泌出很多与专注有关的神经递质,心理上也会进入心流状态。对孩子来说,不管是骑大马、骑大牛,还是在家里按一定的规律跑跑跳跳,其实都是运动投入的一种表现。
我们有必要让孩子去当制订运动规则的人,这是对他个人能力的一种尊重。所以当你的孩子在家里拉着大家扮演小火车的时候,只要有安全保障,他想让谁当第几节车厢都可以,他想跑哪段路线也都可以。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找到能发挥自己主动性的角色和位置,专注力也会因此得到训练,并在未来进一步嫁接到其他方面的能力上。
除了运动,阅读也很能激发孩子的专注。给孩子读故事,我们可以主动设立一些行为完结点,比如:“我们今天一共讲三个故事,好不好?”让孩子知道专注的终点在哪里,即“讲完三个故事”,它就在那里等着我,现在只要好好去听,我慢慢地就可以达到行为完结的终点。对孩子来说,自主阅读也是一样,不管是章、节、本、册,阅读总可以找到一个节点。让孩子知道,坐在这里,读下去,随着时间的流逝,就会到达那个设定的终点。这种感受可以培养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的良好习惯,专注力也就随之而来了。所以说,我们在前文提到过的亲子共读实在非常重要,不管是大人给孩子读书,还是孩子和大人各自看各自的,对孩子专注力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专注是一种主动采用的技能,不是一种被动的素质,尊重这一点,才能更好地为孩子的专注力训练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