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月经周期不仅影响女性的情绪状态,还会影响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卵泡期女性更偏好男性化和对称性的男性面孔,黄体期女性则更偏好表面健康和具有面孔自我相似性的男性面孔。
【关键词】:月经周期;男性;面孔偏好
1引言
月经周期是发生在女性子宫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由雌激素和黄体酮(孕激素)这两种卵巢激素主导其变化。女性前后两次月经第一天所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生理周期为28天。根据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的变化,可以将一个生理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以正常女性平均28天的生理周期为例)。月经期(1-6天)又称卵泡早期,此阶段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均较低;卵泡期(7-14天)又称卵泡晚期,此阶段黄体酮水平仍较低,雌激素水平则逐渐升高,并在排卵日达到最高;排卵之后进入黄体期(15-28天),黄体期黄体酮水平逐渐上升,在黄体中期(18-24天)达到峰值,雌激素则在黄体期逐渐下降,黄体中期回升到次峰值,中期之后雌激素和黄体酮均持续下降,为下次月经来潮做好准备[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隨着月经周期变化的激素水平影响着女性的心境、认知、社会知觉和行为。其中的一些研究表明,月经周期影响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这种偏好与面孔本身的特征有关,但这一偏好却较少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这种面孔偏好是指被试在所呈现的带有不同程度某种特征的多个面孔中有自己更喜欢的面孔。与男性面孔偏好有关的面孔特征有:男性面孔的性别二态性,对称性,表面健康和自我相似性[2]。本研究旨在从面孔特征角度对前人关于月经周期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 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女性对男性面孔特征的偏好
面孔的特征由许多变量构成,如面孔性别二态性、对称性、平均化、皮肤颜色等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3]。以往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女性会对其中一些特征的男性面孔表现出不同的偏好。
2.1男性面孔的性别二态性
性别二态性,即男性化(masculine)和女性化(femininity),它们是在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面孔特征[3]。以往研究显示女性对某些男性化特质的偏好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4]。具体表现为:卵泡期女性(未服用避孕药物且月经周期规律)比黄体期女性更偏好男性化面孔、男性化声音、强势行为、男性化体型和男性化男性的气味等。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性认为男性的男性化特质比女性化特质在抵抗传染病方面具有更大的遗传免疫力[5]。
Penton-voak及其同事(1999)在研究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女性对男性化特质的偏好基础上,还引入了关系背景这一自变量。实验中的关系背景是指被试与所选择面孔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6]。其中,短期关系是指让被试挑选一个可以吸引自己与之产生短期关系的面孔,如一夜情;长期关系则是让被试挑选可以吸引自己与之建立长期关系的面孔,如结婚并建立家庭[4]。研究者让高怀孕风险(卵泡期)和低怀孕风险(黄体期)女性从经电脑处理过的5张面孔中选出最有吸引力的面孔来作为自己“长期关系”或“短期关系”的对象。结果发现,在“短期关系”中卵泡期女性偏好更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而“长期关系”则无此表现,使用口服避孕药物的女性对男性面孔偏好也没有变化[6]。
一些研究验证并进一步扩展了Penton-voak及其同事(1999)的实验。Little & Jones(2012)的研究为其中的一项验证研究。该研究得出,女性随着月经周期变化的对男性面孔男性化的偏好受到关系背景(relationship context)的调节,即当女性在选择面孔作为其“短期关系”对象时,卵泡期选择更男性化的男性面孔,“长期关系”无此表现[4]。另一项扩展研究为 Little等(2008)从真实男性面孔中挑选最男性化和最女性化的男性面孔(共10对)作为实验材料,让被试从这些最男女性和最女化的配对面孔中挑选自认为最有吸引力的面孔。结果发现,对有伴侣的女性而言,在高怀孕风险期(6-14天)比低怀孕风险期(0-5天和15-28天)更偏好男性化男性面孔;无伴侣的女性则没有差异[2]。这篇研究将实验材料扩展为真是面孔,并引入被试是否有伴侣这一变量。此外,Little& Jones(2012)进一步指出,以往一部分没有得到女性月经周期影响女性对男性化男性面孔偏好的研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考虑关系背景这一变量。
2.2男性面孔的对称性
对称性是指一张脸一半与另一半的相似程度,是面孔吸引力的重要因素[7]。因此,研究者们同样关心月经周期是否会影响女性对对称性男性面孔的偏好。Gangestad 和 Thornhill(1998)研究发现,卵泡期女性更偏好面孔对称的男性穿过的T恤的气味,但其他月经周期阶段和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并无此差异[8]。可是,Gangestad 和 Thornhill(1998)关注的是气味,而非直接关注面孔。Little等(2007)采用二者迫选范式让被试从12对仅有对称性程度不一样的同一张面孔中选择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男女面孔均有),结果发现卵泡期女性比黄体期女性更偏好对称的面孔[9]。研究者又将关系背景纳入实验中探索女性对15对男性面孔对称性偏好的周期性变化,发现只有对 “短期关系”进行选择时,卵泡期女性才显示出对对称性面孔的偏好[9],此结果与上文中提到的,卵泡期女性在“短期关系”中选择更男性化男性面孔的结果相一致。
然而,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女性对对称性男性面孔的偏好受月经周期影响。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这些研究分类女性月经期阶段的方法不一致或没有考虑关系背景。如,Koehler等(2006)的研究将被试分为高低怀孕风险期两组(其中低风险组为月经期,高风险组为卵泡期),让被试对24对高低对称性男性面孔进行偏好选择,但没有发现高低怀孕风险组之间的差异[10]。然而,一些研究者们认为黄体酮水平对女性面孔偏好的周期性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但Koehler等(2006)的研究中分组的被试都属于黄体酮水平低的阶段,这很可能导致是导致他们的研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的原因。除此之外,关系背景这一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已在上文中有所解释,值得之后的研究注意。 2.3男性面孔的表面健康
面孔表面健康是指面孔看起来的健康程度,与面部皮肤纹理和颜色有关[3]。很多研究发现面部皮肤健康水平与面孔吸引力显著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一定程度上是对面孔健康程度的评价。Jones等人(2005)将提高或降低表面健康程度的合成面孔作为实验刺激,以正常月经周期女性、怀孕女性和使用口服避孕药物女性为被试,发现正常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女性比卵泡期女性更偏好看起来健康的男性面孔,怀孕女性比没有怀孕女性更偏好表面健康男性,使用避孕药物女性比正常生理周期女性更偏好表明健康男性,并且正常生理周期女性在“短期关系”选择中黄体期比卵泡期更偏好表面健康男性[11]。该研究认为,黄体期、孕期和服用避孕药物都会引起黄体酮水平的升高,所以研究结果表明,对表面健康男性面孔的偏好与女性个体自身的黄体酮水平有关。总之,以往研究者认为对表面健康面孔的偏好并非男性化面孔偏好的副产品,而是有与之不同的机制。
2.4男性面孔的自我相似性
面孔自我相似性是指面孔与自己相似的程度,也是親属关系的潜在线索。这种线索既标志着增加来自亲属的直接好处,也蕴含着近亲交配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DeBruine等(2005)发现自我相似性会增强同性别面孔的吸引力,异性面孔则不会[1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相似性会增强异性面孔的吸引力。不管怎样,面孔的自我相似性确实会影响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那么,这个面孔特征是否也受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呢?
DeBruine等(2005)将正常月经周期被试分为卵泡期(6-14天)和黄体期(17-27天)来测试女性对自我相似男女面孔的偏好,结果发现黄体期女性对具有自我相似性的面孔有更大的偏好,并推测女性对面孔自我相似性的偏好与其黄体酮水平呈正相关,而非雌激素水平[12]。同时,该研究显示黄体期女性对具有自我相似性女性面孔的偏好大于男性面孔,这可能因为随着月经周期变化的面孔自我相似性偏好源自寻求亲属支持的动机而不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虽然该研究并未直接得出黄体期对自我相似异性面孔的偏好大于卵泡期,但研究者认为各类型自我相似面孔之间的显著高相关可以反映出黄体期女性对自我相似的男女面孔均有偏好。目前,面孔自我相似性和月经周期相关的研究还较少,过去研究结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3不足与展望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确实受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该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首先,就研究结果而言,虽然有许多支持月经周期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研究,但也有不少研究没有发现月经周期的影响。Wood等(2014)对58篇关于女性择偶偏好与月经周期的文章进行元分析发现,高怀孕风险女性并没有在“短期关系”背景下表现出对高基因质量男性(高睾丸素、男性化或对称性男性)的普遍偏好[13]。这可能是因为女性面孔偏好的周期性变化效应很微弱,不能总是被研究者观察到;也可能因为研究者们大多使用传统的进化心理学观点,却较少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在更严谨的实验操作下控制更多可能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其他因素。
其次,就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而言,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探索。可以采用更加生态化的实验材料(如真实面孔)或更加先进的研究以期(如ERP、fMRI等)。最后,对女性生理周期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揭示生理周期对女性的影响,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丹妮, 张佳悦, 李先春. 面孔性别辨认中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13, 45(2): 161-168.
[2]Jones B C, DeBruine L M, Perrett D I, et al. Effects of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face preferenc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8, 37(1): 78-84.
[3]李鸥, 陈红.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03): 472-479.
[4] Little A C, Jones B C. Variation in facial masculinity and symmetry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is moderated by relationship context[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2, 37(7): 999-1008.
[5]Fink B, Penton-Voak I.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1(5): 154-158.
[6]Penton-Voak I S, Perrett D I, Castles D L, et al.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J]. Nature, 1999, 399(6738): 741-742.
[7] Jones B C, DeBruine L M, Perrett D I, et al. Effects of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face preferenc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8, 37(1): 78-84.
[8] Gangestad S W, Thornhill R. Human oestru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275(1638): 991-1000. [9] Little A C, Jones B C, Burriss R P. Preferences for masculinity in male bodi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J].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07, 51(5): 633-639.
[10] Koehler N, Rhodes G, Simmons L W, et al. Do cyclic changes in women's face preferences target cues to long-term health?[J]. Social Cognition, 2006, 24(5): 641-656.
[11] Jones B C, Perrett D I, Little A C, et al. Menstrual cycle, pregnancy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lter attraction to apparent health in fac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272(1561): 347-354.
[12]DeBruine L M, Jones B C, Perrett D I. Women's attractiveness judgments of self-resembling fac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J].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05, 47(4): 379-383.
[13]Wood W, Kressel L, Joshi P D, et al. Meta-analysis of menstrual cycle effects on women’s mate preferences[J]. Emotion Review, 2014, 6(3): 229-249.
作者簡介:宋美静,女,1988.06,四川遂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员。
【关键词】:月经周期;男性;面孔偏好
1引言
月经周期是发生在女性子宫和卵巢的周期性变化,由雌激素和黄体酮(孕激素)这两种卵巢激素主导其变化。女性前后两次月经第一天所间隔的时间为一个月经周期,平均生理周期为28天。根据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的变化,可以将一个生理周期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以正常女性平均28天的生理周期为例)。月经期(1-6天)又称卵泡早期,此阶段雌激素和黄体酮水平均较低;卵泡期(7-14天)又称卵泡晚期,此阶段黄体酮水平仍较低,雌激素水平则逐渐升高,并在排卵日达到最高;排卵之后进入黄体期(15-28天),黄体期黄体酮水平逐渐上升,在黄体中期(18-24天)达到峰值,雌激素则在黄体期逐渐下降,黄体中期回升到次峰值,中期之后雌激素和黄体酮均持续下降,为下次月经来潮做好准备[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隨着月经周期变化的激素水平影响着女性的心境、认知、社会知觉和行为。其中的一些研究表明,月经周期影响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这种偏好与面孔本身的特征有关,但这一偏好却较少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这种面孔偏好是指被试在所呈现的带有不同程度某种特征的多个面孔中有自己更喜欢的面孔。与男性面孔偏好有关的面孔特征有:男性面孔的性别二态性,对称性,表面健康和自我相似性[2]。本研究旨在从面孔特征角度对前人关于月经周期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研究进行综述,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的研究结果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2 不同月经周期阶段女性对男性面孔特征的偏好
面孔的特征由许多变量构成,如面孔性别二态性、对称性、平均化、皮肤颜色等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3]。以往研究发现,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女性会对其中一些特征的男性面孔表现出不同的偏好。
2.1男性面孔的性别二态性
性别二态性,即男性化(masculine)和女性化(femininity),它们是在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发育后逐渐形成的一种面孔特征[3]。以往研究显示女性对某些男性化特质的偏好会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4]。具体表现为:卵泡期女性(未服用避孕药物且月经周期规律)比黄体期女性更偏好男性化面孔、男性化声音、强势行为、男性化体型和男性化男性的气味等。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性认为男性的男性化特质比女性化特质在抵抗传染病方面具有更大的遗传免疫力[5]。
Penton-voak及其同事(1999)在研究月经周期不同阶段的女性对男性化特质的偏好基础上,还引入了关系背景这一自变量。实验中的关系背景是指被试与所选择面孔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6]。其中,短期关系是指让被试挑选一个可以吸引自己与之产生短期关系的面孔,如一夜情;长期关系则是让被试挑选可以吸引自己与之建立长期关系的面孔,如结婚并建立家庭[4]。研究者让高怀孕风险(卵泡期)和低怀孕风险(黄体期)女性从经电脑处理过的5张面孔中选出最有吸引力的面孔来作为自己“长期关系”或“短期关系”的对象。结果发现,在“短期关系”中卵泡期女性偏好更男性化的男性面孔,而“长期关系”则无此表现,使用口服避孕药物的女性对男性面孔偏好也没有变化[6]。
一些研究验证并进一步扩展了Penton-voak及其同事(1999)的实验。Little & Jones(2012)的研究为其中的一项验证研究。该研究得出,女性随着月经周期变化的对男性面孔男性化的偏好受到关系背景(relationship context)的调节,即当女性在选择面孔作为其“短期关系”对象时,卵泡期选择更男性化的男性面孔,“长期关系”无此表现[4]。另一项扩展研究为 Little等(2008)从真实男性面孔中挑选最男性化和最女性化的男性面孔(共10对)作为实验材料,让被试从这些最男女性和最女化的配对面孔中挑选自认为最有吸引力的面孔。结果发现,对有伴侣的女性而言,在高怀孕风险期(6-14天)比低怀孕风险期(0-5天和15-28天)更偏好男性化男性面孔;无伴侣的女性则没有差异[2]。这篇研究将实验材料扩展为真是面孔,并引入被试是否有伴侣这一变量。此外,Little& Jones(2012)进一步指出,以往一部分没有得到女性月经周期影响女性对男性化男性面孔偏好的研究,很可能是因为没有考虑关系背景这一变量。
2.2男性面孔的对称性
对称性是指一张脸一半与另一半的相似程度,是面孔吸引力的重要因素[7]。因此,研究者们同样关心月经周期是否会影响女性对对称性男性面孔的偏好。Gangestad 和 Thornhill(1998)研究发现,卵泡期女性更偏好面孔对称的男性穿过的T恤的气味,但其他月经周期阶段和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并无此差异[8]。可是,Gangestad 和 Thornhill(1998)关注的是气味,而非直接关注面孔。Little等(2007)采用二者迫选范式让被试从12对仅有对称性程度不一样的同一张面孔中选择更有吸引力的面孔(男女面孔均有),结果发现卵泡期女性比黄体期女性更偏好对称的面孔[9]。研究者又将关系背景纳入实验中探索女性对15对男性面孔对称性偏好的周期性变化,发现只有对 “短期关系”进行选择时,卵泡期女性才显示出对对称性面孔的偏好[9],此结果与上文中提到的,卵泡期女性在“短期关系”中选择更男性化男性面孔的结果相一致。
然而,有的研究并没有发现女性对对称性男性面孔的偏好受月经周期影响。研究者认为可能是这些研究分类女性月经期阶段的方法不一致或没有考虑关系背景。如,Koehler等(2006)的研究将被试分为高低怀孕风险期两组(其中低风险组为月经期,高风险组为卵泡期),让被试对24对高低对称性男性面孔进行偏好选择,但没有发现高低怀孕风险组之间的差异[10]。然而,一些研究者们认为黄体酮水平对女性面孔偏好的周期性变化起着重要作用,但Koehler等(2006)的研究中分组的被试都属于黄体酮水平低的阶段,这很可能导致是导致他们的研究没有出现预期结果的原因。除此之外,关系背景这一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已在上文中有所解释,值得之后的研究注意。 2.3男性面孔的表面健康
面孔表面健康是指面孔看起来的健康程度,与面部皮肤纹理和颜色有关[3]。很多研究发现面部皮肤健康水平与面孔吸引力显著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对面孔吸引力的评价一定程度上是对面孔健康程度的评价。Jones等人(2005)将提高或降低表面健康程度的合成面孔作为实验刺激,以正常月经周期女性、怀孕女性和使用口服避孕药物女性为被试,发现正常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女性比卵泡期女性更偏好看起来健康的男性面孔,怀孕女性比没有怀孕女性更偏好表面健康男性,使用避孕药物女性比正常生理周期女性更偏好表明健康男性,并且正常生理周期女性在“短期关系”选择中黄体期比卵泡期更偏好表面健康男性[11]。该研究认为,黄体期、孕期和服用避孕药物都会引起黄体酮水平的升高,所以研究结果表明,对表面健康男性面孔的偏好与女性个体自身的黄体酮水平有关。总之,以往研究者认为对表面健康面孔的偏好并非男性化面孔偏好的副产品,而是有与之不同的机制。
2.4男性面孔的自我相似性
面孔自我相似性是指面孔与自己相似的程度,也是親属关系的潜在线索。这种线索既标志着增加来自亲属的直接好处,也蕴含着近亲交配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DeBruine等(2005)发现自我相似性会增强同性别面孔的吸引力,异性面孔则不会[12],但也有研究者认为自我相似性会增强异性面孔的吸引力。不管怎样,面孔的自我相似性确实会影响人们对面孔吸引力的知觉,那么,这个面孔特征是否也受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呢?
DeBruine等(2005)将正常月经周期被试分为卵泡期(6-14天)和黄体期(17-27天)来测试女性对自我相似男女面孔的偏好,结果发现黄体期女性对具有自我相似性的面孔有更大的偏好,并推测女性对面孔自我相似性的偏好与其黄体酮水平呈正相关,而非雌激素水平[12]。同时,该研究显示黄体期女性对具有自我相似性女性面孔的偏好大于男性面孔,这可能因为随着月经周期变化的面孔自我相似性偏好源自寻求亲属支持的动机而不是为了防止近亲繁殖。虽然该研究并未直接得出黄体期对自我相似异性面孔的偏好大于卵泡期,但研究者认为各类型自我相似面孔之间的显著高相关可以反映出黄体期女性对自我相似的男女面孔均有偏好。目前,面孔自我相似性和月经周期相关的研究还较少,过去研究结果需要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补充。
3不足与展望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对男性面孔的偏好确实受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同时,该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进一步探索的内容。
首先,就研究结果而言,虽然有许多支持月经周期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研究,但也有不少研究没有发现月经周期的影响。Wood等(2014)对58篇关于女性择偶偏好与月经周期的文章进行元分析发现,高怀孕风险女性并没有在“短期关系”背景下表现出对高基因质量男性(高睾丸素、男性化或对称性男性)的普遍偏好[13]。这可能是因为女性面孔偏好的周期性变化效应很微弱,不能总是被研究者观察到;也可能因为研究者们大多使用传统的进化心理学观点,却较少考虑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未来需要在更严谨的实验操作下控制更多可能影响女性面孔偏好的其他因素。
其次,就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而言,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和探索。可以采用更加生态化的实验材料(如真实面孔)或更加先进的研究以期(如ERP、fMRI等)。最后,对女性生理周期的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揭示生理周期对女性的影响,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徐丹妮, 张佳悦, 李先春. 面孔性别辨认中返回抑制效应的性别差异[J]. 心理学报, 2013, 45(2): 161-168.
[2]Jones B C, DeBruine L M, Perrett D I, et al. Effects of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face preferenc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8, 37(1): 78-84.
[3]李鸥, 陈红. 面孔吸引力的回顾与前瞻[J]. 心理科学进展, 2010, 18(03): 472-479.
[4] Little A C, Jones B C. Variation in facial masculinity and symmetry preferences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 is moderated by relationship context[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2, 37(7): 999-1008.
[5]Fink B, Penton-Voak I.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of facial attractiveness[J].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2, 11(5): 154-158.
[6]Penton-Voak I S, Perrett D I, Castles D L, et al. Menstrual cycle alters face preference[J]. Nature, 1999, 399(6738): 741-742.
[7] Jones B C, DeBruine L M, Perrett D I, et al. Effects of menstrual cycle phase on face preferences[J].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2008, 37(1): 78-84.
[8] Gangestad S W, Thornhill R. Human oestru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8, 275(1638): 991-1000. [9] Little A C, Jones B C, Burriss R P. Preferences for masculinity in male bodi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J].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07, 51(5): 633-639.
[10] Koehler N, Rhodes G, Simmons L W, et al. Do cyclic changes in women's face preferences target cues to long-term health?[J]. Social Cognition, 2006, 24(5): 641-656.
[11] Jones B C, Perrett D I, Little A C, et al. Menstrual cycle, pregnancy and oral contraceptive use alter attraction to apparent health in faces[J].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B: Biological Sciences, 2005, 272(1561): 347-354.
[12]DeBruine L M, Jones B C, Perrett D I. Women's attractiveness judgments of self-resembling faces change across the menstrual cycle[J]. Hormones and Behavior, 2005, 47(4): 379-383.
[13]Wood W, Kressel L, Joshi P D, et al. Meta-analysis of menstrual cycle effects on women’s mate preferences[J]. Emotion Review, 2014, 6(3): 229-249.
作者簡介:宋美静,女,1988.06,四川遂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性别差异,工作单位: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