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在“语文味”中提升语文素养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味 语文素养 文本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24-02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深读文本,体悟语文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只关注文本内容,而是开始逐步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表达方法。但从笔者平时的听课和观察看来,当前的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不能抓住课文中富有特色或较为关键的词句进行推敲、揣摩,对言语形式的教学过于随意,还有的教师陷入语文知识教学的误区,对某种表达方式的名称、用法等只是笼统地介绍,浅尝辄止,没有带领学生细究、品析,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使学生尝到语文味。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早就告诫我们:“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寻找课文中言语形式的精确妥帖,关注特殊标点符号的用法、关键词语的意义、富有艺术表现手法的句子以及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聚焦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涵泳吟诵,在对比、辨析、评点中揣摩、理解、积累,在深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意象美,真正品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妥帖,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律·长征》一诗时,带领学生抓住最能体现革命豪情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紧扣“远征难”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铁索寒、千里雪”诸种意象,紧扣“只等闲”理解“走泥丸、暖、喜”等关键词语,学生通过字斟句酌的掂量、咀嚼、玩味,感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潜藏于诗中的强烈情感,更深深地体悟到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课时,待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宕开一笔,引导学生触摸词之精妙,品味寻常语的不寻常。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回味之后,纷纷列举“常记”“惊”“争渡”“沉醉”等字词并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学生对整首词产生独特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李清照心情的一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将全词读成一个字,师生进而共同品赏“醉”字,体悟词人的那份酒醉、陶醉、心醉。最后,全班伴着歌曲《如梦令》,缓缓地齐读全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入手浸润于文本、欣赏其中的语言,读“活”了文本,享受到古典诗词独有的语言魅力,获得了美的熏陶。
  二、想象补白,深化语文味
  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违背汉语文化“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方式,而应“引领学生张开感受的触角,激活想象的细胞,澎湃生命的激情,进入‘意象的河流’”。纵观我们的课堂,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汉语言文本的思维方式,难以逃脱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缰绳;也有不少教师虽然注意到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但却没有从具象思维方式出发,有些想象训练远离文本中心,天马行空,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充分调动,言语能力未能获得有效提升。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象空白进行观察想象、补充想象、联系想象,将文字符号形象化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还要在学生想象的诉求、境界的融通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字的氛围中,对关键的词句产生真切的体会,切切实实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针对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难以理解阿炳生活“坎坷”的实际,巧妙地扣住“坎坷”一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他因为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这一教学片段合理地挖掘了文本中的意象空白,融想象能力培养、语言文字训练于一体,使学生披文入境,身临“坎坷”的意象世界,体验到阿炳的艰难处境。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一课时,首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特写镜头需要通过想象来领会。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放飞想象,有的说看见孩子们的嘴巴咧开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有的说一个男孩的头发像枯草一样干干的,淋过雨后湿漉漉的,就像干旱的小草喝饱了水一样。学生想象孩子们雨中狂欢的镜头后,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让学生继续联想对大人们的特写画面。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大人们都拿着脸盆来接雨,雨打在脸盆上噼里啪啦地响。”“一个个女人拿着碗接水,边接水边说‘快下吧,快下吧!’”两次想象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移情入境,感同身受,不断丰富场景描写的意象空白,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然能咀嚼出语文味。
  三、有效拓展,发掘语文味
  新课改以来,教师日益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举一反三,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走过了头,没有立足文本,甩开了教材,过早过量引入课外资料;有的教师拓展延伸的内容太深太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积累语言,也没能“得法于课内”,难以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就必须摒弃上述无效拓展的做法,追求有效的拓展,在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课内引路与课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在阅读与生活之间铺出道路,让学生会读、善读、乐读。如可以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关键句、训练点、空白处进行拓展,丰实学生的阅读体验,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蕴,达成对文本的多层次的丰富理解;可以将触角延伸到课文之外,围绕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同一对象、同一写法等编制同类文章阅读手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走进“文字与文化的空间、文字与生活的空间、文字与自然的空间”,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体味汉语言文化的生命意趣和精神魅力。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中的“王冕立志学画”一段时,适时补充《儒林外史》一书中的原句——“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这段原文对“无一不像”进行了具体描摹,更形象生动,更通俗易懂。这一拓展阅读,耗时少,没有超越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效弥补了课文的不足,使学生迅速感悟到王冕的画技之高,从内心对少年王冕产生敬佩之情,并且为随后理解王冕的画品、人品及延伸阅读《儒林外史》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教学《江雪》一诗,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钓”是“孤独的垂钓”后,围绕“钓”拓展阅读《小儿垂钓》和《渔歌子》,从中体会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垂钓、渔翁悠闲自得的垂钓,从描写垂钓的不同诗词作品中探究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境界。
  一位文学评论家曾呼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我们要强化语文意识,通过潜心会文、诵读体悟、想象补白、深化情感、有效拓展、挖掘意蕴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语文味”的同时提升语文素养。
  (责编 杨 春)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儿科患者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 277例儿科患者EB病毒4种抗体,区分不同感染阶段,分别从性别、年龄因素进行统计分
大学毕业后如我所愿,我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五六年来的教育教学工作让我深刻地感到,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时一定要保持冷静,要善于观察,根据不同情形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刚刚涉足这个行业就担任起307班的班主任,跟学生相处得还挺融洽的。小运是我们班的宣传委员,性格开朗,爱开玩笑,就是脾气有些急。那是一天下午的第三节课,我班是自习课,因为想了解学生的自习情况,所以我就去看看。
目的对非哺乳期乳腺炎与乳腺癌予以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以此分析常规超声结合弹性成像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非哺乳期乳腺炎患者和乳腺癌
中国西部下一步城市经济改革的突破点在哪里?一个重要的思路是发展社区经济,让民众成为创业的主体.即要在产权多样化、资本社会化、分配公众化、管理法制化上找突破口.其中产
由于我主持了一项有关学习习惯培养的课题,所以我特别关注孩子们的习惯养成。但孩子个体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尊重这种个体差异性,将习惯养成工作当成一项持久的工
曾给宜向志在《论创造性物化劳动的价值增殖功能》的文章中(以下简称曾文)①认为当代科技的迅速发展,生产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劳动价值论用于解释现实情况已经遇到了明显的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耐久性超疏水材料自愈的引发因素及超疏水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对超疏水材料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目的分析临床输血检验中检验不规则抗体的应用效果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输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进行输血前针对所有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
教材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如何充分利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要课题。因此,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