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媒体、自媒体的发展,媒体对受众注意力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境下,央视《新闻周刊》栏目在激烈的受众注意力资源竞争中精准定位,打造出一期期优质有影响力的电视节目内容,为同质化泛滥的新闻市场提供了借鉴。文章试图从传媒经济学中影响力经济角度出发,对《新闻周刊》栏目进行解读,分析成功的内在原因,为当下电视新闻节目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影响力经济;《新闻周刊》;注意力
一、从影响力角度解读《新闻周刊》的竞争优势
在2002年,喻国明教授系统阐述了传媒经济影响力本质,他认为影响力经济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1]影响力是新闻媒介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在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条件下,抢夺受众注意力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新闻栏目,成为节目成功的关键。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挑战不仅来自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还包括新媒体、自媒体、以及移动客户端所涵盖的新闻节目,打造品牌影响力,成为每个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新闻周刊》作为每周六固定播出的新闻杂志类品牌节目,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信息管家”的角色定位
信息冗余的时代,新闻节目的角色已经不能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者,而要做受众的“信息管家”。“新型的新闻工作者不再决定公众需要知道什么——这是古典的把关人角色。他或她应该帮助受众从信息中理出头绪。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解释或分析。相反这种新型工作者(或者意义赋予者)必须核实信息的可靠性,然后加以整理,使它能被人迅速有效地理解。”[2]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为受众梳理对过去一周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以及热点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成为受众的“信息管家”,为受众筛选出一周国内最重要、最令人关注的新闻内容,使受众以闲聊的姿态切入到新闻主题,观看以“资讯+评论”方式所解读的新闻事件。
本栏目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对《新闻周刊》有一个很形象化的描述“新闻胶囊”,并且特别强调“胶囊”的药效——易服用且多营养。“新闻周刊并不纠缠于每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他要做的是选择和评价,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浓缩成一粒胶囊,每周六的晚上,用45分钟的事件,为观众梳理、浓缩七天的新闻”。[3]“新闻胶囊”不仅易于服用并且含有多重营养,为观众补足这一周最值得关注、不容错过的新闻信息。
(二)精准定位最具社会行动力的精英
社会学家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精英层”,社会精英人群有着极大的社会资源和行动能力。《新闻周刊》的发展目标就是希望成为“精英层”节目,或者“准精英层”节目,受众应该是精英层或者准备成为希望成为精英的群体。[4]
调查数据显示,新闻周刊的受众群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个是20岁上下的学生群体,另一个是40以上的退休和准退休的人群。谁选择了最具社会行动力的人群,谁就占据了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20岁上下和40以上都是社会中最具活力、行动力的群体,在社会中通过他们可以形成以一当十的社会影响力。
这两个受众群体对《新闻周刊》有着很高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新闻周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这批忠诚受众开办的。《新闻周刊》更像是为他们个性订制的传播产品,新闻周刊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能为他的精准受众提供最需要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这也是其他新闻节目所欠缺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白岩松独特新闻解读方式
新闻周刊由六个子栏目构成,主持人白岩松的评论串联,是衔接板块栏目的重要元素。作为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传播意见性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传媒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视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他有能力告诉人们考虑事情和问题的思路。如果把《新闻周刊》看是做一个坐标系,七天的新闻就像是放置于坐标系上的点,白岩松的评论就像是点与点之间的线,通过新闻事件的连接,让受众理清事物的发展脉络,看清一个事件处于一周什么位置,给受众清晰的思考角度,使受众对新闻事件产生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信息资讯过剩、信息共享时代,独家新闻的概念已被颠覆,谁能在共享新闻中找到独家视角、独家表达、独家深度,谁就是独家新闻赢家。《新聞周刊》一直都遵循着,别人说过的话不再重复的原则。同样的新闻内容,可以借用别人的话语做台阶,但是要向更深层次挖掘,而白岩松充当的角色就是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人”。白岩松犀利、深刻的“语言场”,以及对新闻事件独特的解读视角、思想深度都成为了《新闻周刊》区别于其他新闻栏目的重要元素。观众在接受新闻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白岩松意见性的新闻解读内容。
二、电视新闻栏目如何打造自身影响力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赵凯认为“传媒是一种经营影响力的产业”,要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从《新闻周刊》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给我们几点思考。
实现新闻聚焦,为受众做“信息减法”。转变媒体角色,要从传统的信息把关人角色切换成服务受众的“信息管家”,站在受众角度,实现信息采集和过滤整合,最重要的是为信息做减法,得到最可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讯。
精准定位受众群,提高受众行为情感忠诚度。往往最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媒体不是受众最多的媒体,而是拥有最多社会行动力受众的媒体。用媒体最专业的角度聚焦新闻和知识,解决精准受众群对信息最高层的需求,使观看节目本身成为受众的情感需求。
树立观点也可以成为新闻的意识。评论依附于新闻的现状需要改变 ,评论可以独立作为新闻单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元素。有时候,《新闻周刊》中的新闻本身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是独具特色的评论观点可能会成为第二天的新闻头条。
注释:
[1] 引自《文化学词典》第725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蒂尔:《新闻的十大原则:北京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9页
[3] 邹煜、马力、夏中南:《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4] 张晓洁、王婕.《新闻周刊》制片人张巍:打造“精英层”栏目[J/OL].http://www.epsalon.com/html/History/2009/0411/928
【关键词】:影响力经济;《新闻周刊》;注意力
一、从影响力角度解读《新闻周刊》的竞争优势
在2002年,喻国明教授系统阐述了传媒经济影响力本质,他认为影响力经济就是它作为资讯传播渠道而对其受众的社会认知、社会判断、社会决策和社会行为所打上的属于自己的那种“渠道烙印”。[1]影响力是新闻媒介存在价值的重要体现方式,在受众注意力资源稀缺条件下,抢夺受众注意力资源,打造有影响力的新闻栏目,成为节目成功的关键。
目前电视新闻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挑战不仅来自传统电视媒体的新闻节目,还包括新媒体、自媒体、以及移动客户端所涵盖的新闻节目,打造品牌影响力,成为每个电视新闻节目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新闻周刊》作为每周六固定播出的新闻杂志类品牌节目,有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
(一)“信息管家”的角色定位
信息冗余的时代,新闻节目的角色已经不能是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者,而要做受众的“信息管家”。“新型的新闻工作者不再决定公众需要知道什么——这是古典的把关人角色。他或她应该帮助受众从信息中理出头绪。这并不意味着只是简单地在新闻报道中加入解释或分析。相反这种新型工作者(或者意义赋予者)必须核实信息的可靠性,然后加以整理,使它能被人迅速有效地理解。”[2]
新闻周刊作为一档周播电视新闻杂志节目,为受众梳理对过去一周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以及热点人物进行梳理和分析,成为受众的“信息管家”,为受众筛选出一周国内最重要、最令人关注的新闻内容,使受众以闲聊的姿态切入到新闻主题,观看以“资讯+评论”方式所解读的新闻事件。
本栏目的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对《新闻周刊》有一个很形象化的描述“新闻胶囊”,并且特别强调“胶囊”的药效——易服用且多营养。“新闻周刊并不纠缠于每天发生的具体事件,他要做的是选择和评价,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浓缩成一粒胶囊,每周六的晚上,用45分钟的事件,为观众梳理、浓缩七天的新闻”。[3]“新闻胶囊”不仅易于服用并且含有多重营养,为观众补足这一周最值得关注、不容错过的新闻信息。
(二)精准定位最具社会行动力的精英
社会学家指出,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精英层”,社会精英人群有着极大的社会资源和行动能力。《新闻周刊》的发展目标就是希望成为“精英层”节目,或者“准精英层”节目,受众应该是精英层或者准备成为希望成为精英的群体。[4]
调查数据显示,新闻周刊的受众群主要集中在两个群体,一个是20岁上下的学生群体,另一个是40以上的退休和准退休的人群。谁选择了最具社会行动力的人群,谁就占据了最重要的市场制高点。20岁上下和40以上都是社会中最具活力、行动力的群体,在社会中通过他们可以形成以一当十的社会影响力。
这两个受众群体对《新闻周刊》有着很高的行为忠诚度和情感忠诚度,《新闻周刊》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这批忠诚受众开办的。《新闻周刊》更像是为他们个性订制的传播产品,新闻周刊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是能为他的精准受众提供最需要的信息支持、知识支持和智慧支持,这也是其他新闻节目所欠缺和值得反思的地方。
(三)白岩松独特新闻解读方式
新闻周刊由六个子栏目构成,主持人白岩松的评论串联,是衔接板块栏目的重要元素。作为电视新闻杂志栏目,传播意见性信息显得尤为重要。英国格拉斯哥大学传媒集团的一项调查显示,电视并不能左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但是他有能力告诉人们考虑事情和问题的思路。如果把《新闻周刊》看是做一个坐标系,七天的新闻就像是放置于坐标系上的点,白岩松的评论就像是点与点之间的线,通过新闻事件的连接,让受众理清事物的发展脉络,看清一个事件处于一周什么位置,给受众清晰的思考角度,使受众对新闻事件产生自己的判断标准。
在信息资讯过剩、信息共享时代,独家新闻的概念已被颠覆,谁能在共享新闻中找到独家视角、独家表达、独家深度,谁就是独家新闻赢家。《新聞周刊》一直都遵循着,别人说过的话不再重复的原则。同样的新闻内容,可以借用别人的话语做台阶,但是要向更深层次挖掘,而白岩松充当的角色就是新闻信息的“深度挖掘人”。白岩松犀利、深刻的“语言场”,以及对新闻事件独特的解读视角、思想深度都成为了《新闻周刊》区别于其他新闻栏目的重要元素。观众在接受新闻本身信息的同时,也在接受着白岩松意见性的新闻解读内容。
二、电视新闻栏目如何打造自身影响力
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社长赵凯认为“传媒是一种经营影响力的产业”,要成为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从《新闻周刊》的成功案例中可以给我们几点思考。
实现新闻聚焦,为受众做“信息减法”。转变媒体角色,要从传统的信息把关人角色切换成服务受众的“信息管家”,站在受众角度,实现信息采集和过滤整合,最重要的是为信息做减法,得到最可读、最有价值的信息资讯。
精准定位受众群,提高受众行为情感忠诚度。往往最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媒体不是受众最多的媒体,而是拥有最多社会行动力受众的媒体。用媒体最专业的角度聚焦新闻和知识,解决精准受众群对信息最高层的需求,使观看节目本身成为受众的情感需求。
树立观点也可以成为新闻的意识。评论依附于新闻的现状需要改变 ,评论可以独立作为新闻单元,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元素。有时候,《新闻周刊》中的新闻本身没有多大的影响力,但是独具特色的评论观点可能会成为第二天的新闻头条。
注释:
[1] 引自《文化学词典》第725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2] 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蒂尔:《新闻的十大原则:北京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19页
[3] 邹煜、马力、夏中南:《追寻新闻的深度:白岩松与〈新闻周刊〉》,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2页
[4] 张晓洁、王婕.《新闻周刊》制片人张巍:打造“精英层”栏目[J/OL].http://www.epsalon.com/html/History/2009/04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