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分析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植骨融合术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4年9月 — 2016年10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56例寰枢椎不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5例,女21例; 年龄9~59岁[(50.3±3.2)岁]。26例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移植术(复合体组),30例行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联合髂骨植骨术(髂骨组)。术前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部疼痛和颈部活动受限,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片、颈椎三维CT检查评估并分析寰枢椎复位、移植骨骨融合及内固定情况。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融合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寰齿前间隙(ADI)和轴性症状评分,同时观察并发症情况。
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24~30个月,平均27.4个月。复合体组和髂骨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2.21±0.25)h和(2.72±0.26)h (P<0.01),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27.3±45.4)ml和(277.7±43.4)ml (P<0.05),骨融合时间分别为(6.9±0.5)个月和(8.1±1.8)个月(P>0.05)。复合体组术前VAS为(5.45±0.69)分,术后1个月为(2.64±0.51)分,12个月为(0.91±0.70)分,24个月为(0.45±0.16)分;髂骨组分别为术前(5.18±0.75)分,术后1个月(2.45±0.52)分,术后12个月(1.27±0.19)分,术后24个月(0.41±0.18)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体组术前JOA评分为(10.82±0.35)分,术后1个月为(12.73±0.65)分,术后12个月为(15.18±0.61)分,术后24个月为(15.64±0.15)分;髂骨组分别为术前(10.73±1.19)分,术后1个月(13.01±0.63)分,术后12个月(14.73±0.91)分,术后24个月(15.55±0.51)分,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合体组ADI术前为(2.28±0.59)mm,术后1个月为(1.83±0.56)mm,术后12个月为(1.71±0.56)mm,术后24个月为(1.59±0.67)mm;髂骨组分别为术前(2.23±0.60)mm,术后1个月(1.80±0.18)mm,术后12个月(1.67±0.69)mm,术后24个月(1.62±0.53)mm,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两组间各时相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轴性症状评估:复合体组优23例,良3例;髂骨组优21例,良9例(P>0.05)。术后均未出现因置钉所导致的脊髓神经损伤。髂骨组1例患者出现切口渗血,经换药后愈合,其余患者无切口感染渗液。
结论寰枢椎后路钉棒内固定联合枢椎棘突肌肉血管复合体植骨和取自体髂骨植骨治疗寰枢椎不稳均可以获得满意临床疗效,但复合体植骨融合术手术时间更短和术中出血量更少,是一种可行的代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