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浪潮的冲击和我国进入21世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现行基础课程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中的需求,不能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学生。也就是说,学校的培养与未来社会的需求存在着一定差距,教育与社会发展不能同步。因此,国家推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政府指令性课程改革。新课程的改革是教育界的一次革命。它的实施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1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我就以语文这门学科为例,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来比较一下:
1.1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2在课程理念方面,大纲没有专门的阐述,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这样四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几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1.3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它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一致。三个维度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2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的更深层次的转变,重塑教师的形象。
2.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只注重个别人的发展向重视全面的人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转化为学生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定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2.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教师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没有一个教育家是坐在研究室成为教育家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与验证才成为教育家的。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好动的主人。
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点:
3.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
3.2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
3.3学生是独立的人。这是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无疑解决了一些课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新课程改革也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上,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一谈到课程改革,我们不能认为新课程都是好的,而旧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否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就会失败。其次,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当然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第三,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人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人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一起新生。
新课程改革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它为我们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社会呼唤教育改革,教育改革呼唤课程改革,而如今的新课程改革正是在这改革浪潮中应运而生的,它能够不断地推动教改的深入,使我国的教育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对于新课程的理解,我想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谈一下:
1 新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比较
本次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下面,我就以语文这门学科为例,分别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来比较一下:
1.1在课程性质方面。教学大纲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则是这样阐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标准的阐述显然要比大纲的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它摆脱了长期以来关于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地位,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1.2在课程理念方面,大纲没有专门的阐述,而在新课程标准中论述了这样四点: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这几方面讲,新课程标准在原有的基础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它致力于课程内容的革新,强调课程的现代性和创新性,强调从本课程的特点出发实施语文教育,致力于教学方式的革新,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1.3课程目标方面,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而新课程标准则明确提出了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总目标分十个方面,渗透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比大纲观念更新、内容更明确。它是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与阶段目标不只是“知识、能力”的一致。三个维度要求具体地、有层次地体现在各个阶段目标中。
2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要以课程改革为载体来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深刻的,全方位的,是前所未有的。这一切呼唤着教师在教学的地位与作用的更深层次的转变,重塑教师的形象。
2.1实现传授者角色转化。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在新课程中要改变过去片面强调知识传授的方式,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只注重个别人的发展向重视全面的人转变,由重“教”向重“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2.2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转化为学生的促进者,这是教师角色的一个本质转变,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帮助学生选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并共同探讨如何达到所制定的目标;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互相交流,与学生分享体验与感受.与学生一起探讨、研究,不断修正提高自己。
2.3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研究者。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最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探索和改进。教师有亲自实践的经验,力图经过自己的研究与努力.并通过与同事的合作,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没有一个教育家是坐在研究室成为教育家的,而是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探索与验证才成为教育家的。
教师要实现转化,超越提升自己。“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学习的替代者变成学习的引导者,把学生从学习的牢笼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好动的主人。
3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点:
3.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学习规律、掌握规律,在实践中应用规律。其次,学生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愿望,只要教师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成功。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耐心、有信心,持之以恒地深入研究学生,找到适合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再次,要认识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会有反复,也会有迷惘,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引导学生走出困惑。因此,可以说,学生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的教师手中,教师应该感到肩上的责任。
3.2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完整的人,他不是学习的机器。他有思想、有感情,我们应该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生活,解放他们的时间、空间和大脑,让他们自由的发展。其次。教师要认识差异,因材施教。学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差异的表现又反映在不同的方面。教师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寻找方法和途径转化差异。
3.3学生是独立的人。这是指:首先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具有主观能力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让学生真正领会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告知现成的结论。
新课程改革无疑解决了一些课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但新课程改革也不是解决一切教育问题的良药。我们要辩证地认识新课程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上,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一谈到课程改革,我们不能认为新课程都是好的,而旧课程就都是不好的。我们既要看到旧课程的不足,也要看到旧课程的优点。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新课程改革是在旧课程基础上调整和改进的,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新课程是旧课程的继承和发展。否则,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改革就会失败。其次,要辩证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新课程改革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这当然是正确的,是好的。但如果我们因此而否定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则从根本上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和辩证法。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是离不开教师的培养和塑造的,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主导性地位是不能动摇的。
第三,要辩证地认识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的关系。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都是人的重要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了人的发现性学习,重视对知识的探究和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等,这无疑是重要的。但如果我们只要发现性学习,不要接受性学习.忽视教师对知识的系统讲授,忽视学生对全面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其结果就会在培养了人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学生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新课程的改革任重道远。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改善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学生及其家长、教师等。换言之,课程改革实质上就是改造我们自身。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积极地从新课程中寻找“自我”,寻找新课程对“自我”的意义,并主动地把“自我”融人到新课程之中,敢于承担责任,善于解决问题。使新课程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才能在课程改革中一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