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课营造一种“静”界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525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感觉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太闹腾了,太过喧嚣。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热闹并不都是坏事,至少说明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投入有热情,但有时候课堂上的热闹可能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以表象的热闹掩盖内在的空虚。很多时候,课堂上的“静”不仅不是死水一潭,反而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时候,语文教学需要“闹中取静”,需要营造一种“静”界。
  静心默读是一种“静”界
  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从古至今,“书声琅琅”一直是语文课的标志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的诵读,并且在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诵读。有些文本,很多时候静下心来默读可能更为有效。例如,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是他思想和认识的一次飞跃,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诵读,尤其不适合集体诵读。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进行一次心灵的搜索和生命的诘问,才能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追求“书声琅琅”,有时候课堂表象上的“静”,恰恰是学生内在的“动”。
  耐心倾听是一种“静”界
  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教与学的全部内涵。教育心理学家曾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过专门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说占30%,读占16%,写占9%,而听却占45%。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在各种交往中,人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听,而听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千万不可把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耐心倾听狭隘地理解为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冷落,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由此可见,“倾听”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倾听”,不但要求学生“听”,还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体会、理解和领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耐心倾听教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思索,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他人智慧撞击出新的火花。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耐心倾听。
  潜心涵泳是一种“静”界
  早在宋代,“涵泳”就被视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这里,涵泳实际上是指仔细读书、深入领会。而在我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里,涵泳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涵泳,强调“入乎其内”,是教师放手给学生创设的一种宽松的、个性化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已经被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塞满了,已经被形式各异的讨论塞满了,表象上课堂是活跃了,热闹了,但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收获,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文本,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在熟读静思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层感悟。只有学生潜心涵泳、反复体验并最终内化了的,才是学生真正拥有的。
  用心思考是一种“静”界
  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多了,内容多了,环节多了,手段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留给学生用心思考的时间少了,空间窄了,思维浅了;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已经很少看到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思考的“冷场”状态。
  据载,浙江名师张祖庆在执教《詹天佑》时,就敢于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让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可能需要胆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因为这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终止、学习状态的静止,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庞杂的内容、琐碎的分析、纷繁的手段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静心思考,学生的思维是无以走向深刻的。
  课堂教学氛围绝不简单地表现为课堂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断的表象,更多的是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深层次方面的内容。因此,真正的教学氛围,需要看表象的背后。有时候,语文课堂上的“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氛围,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
  推荐理由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很是热闹、喧嚣,教学氛围看似良好,学生看似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结果学生收获寥寥。原因何在?博主认为,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让学生思考的“静”,没有静心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其他文献
今年五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7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0f China),介绍中国各地美食,引发了新一轮的“美食争霸”。根据互动百科网站统计,在五月份的网络热词中,“舌尖上的中国”一词“热度”居于首位。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热播也催生了一个新的流行语“舌尖上的××”。  (1)“舌尖上的高考”忙得家长冒汗(edqq com/a/20120604/000234)  (2)网友实拍“舌尖上
他们从诗的国度走来,衣袂飘飘。  他们带着历史的深邃与辽远,用或豪迈或温婉,或轻灵或厚重,或清淡或浓丽的笔触,书写了一章又一章特立独行的诗篇,唱响了一阕又一阕此起彼伏的天籁。  在他们的笔下,有驰骋疆场的恢宏,有月夜徘徊的静谧,有泛舟湖畔的闲适,有攀登山岳的奋勇。他们为春花秋月的灿烂举杯畅饮,亦为残荷落日的凄冷叹息踟蹰。宏图大志的昂扬,白首失意的悲叹,仕途坎坷的落寞,报国无门的悲愤,爱情逝去的遗恨
汉字是记录、传播中华文化的载体,其本身也是中华文化之一种。汉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能读会认几千个汉字,理想的状态是让儿童获得较为全面的汉字认知,即在积累一定数量汉字的同时,养成汉字思维,积淀与汉字相关的中华文化,能够运用汉字进行契合其身心需要的阅读与写作,继而促进认知、情感的全面发展。下面将从汉字认知的视角谈谈识字教材(不含写字)编写的相关问题。  一、汉字认知视角下的教材状况  我们认为汉字认知的
书名:语文德育渗透艺术  作者:白金声  出版单位:中国林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  ISBN:9787503824050  定价:12元  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始终摆在中学教育工作的首位,德育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而心理教育是以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语文德育渗透艺术》一书是作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学生语文德育培养体系,旨在使德育内容贴近学
书名:嬗变中的网络语言  作者:楚艳芳  出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20348423  定价:77.80元  随着即时通讯软件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讯息逐渐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正潜移默化地被互联网形塑着,也衍生出了一种特殊语境下的网络语言亚文化。一方面,“互联网 语言”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都是以秋为背景的抒情名作。面对同样的秋色秋声,两位生于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气质的诗人,感受有何异同?诗人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与个人经历、个体生命价值追求怎样融合,才形成了独特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又是通过什么传递给读者的?  这则教学设计即以意象作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采桑子·重阳》和杜甫的《登高》《九日五首·其一》,分析诗歌意象的独特性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肩负着国家意志的落实,也承载着太多的期待,面临着很多的挑战。现奉上写作教材编写中的思考以及努力构建的写作教学体例特征及方式、写作教材使用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教材编写面临的挑战  2012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现名为教材局)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组织了50人参加义务教育语文教材编写,25人参与初中语文教材编写,其中20人负责
书名:跨文化视角下的英美文学发展研究  作者:白文霞,张小燕  出版单位:中国纺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18031627  定价:62元  由于科技的腾飞、交通的便利以及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自古以来从未停止过的不同民族、国家以及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愈加频繁与深入。文学,作为不同文化的重要载体及表现形式,对它的解读与理解也越来越呼唤着与时俱进的跨文化视角。英美文学作为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民族精神的积淀,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的养料。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复兴有了新的曙光。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必须要保证文化繁荣昌盛,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而且包含着对事物是非曲直的评价标准,这些道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
从大量的课堂观察看,作文教学指导课一般有三个“缺少”:一是缺少教师提炼整合的精致优美的范文;二是缺少学生对范文的研读感受;三是缺少教师的精要讲析。  作文指导教学资源,主要是“范文”“范式”方面的资源。作文课一定要有合理数量的范文,没有范文的作文指导课是务虚的课。这样的课往往只是让学生说一说,悟一悟,谈谈对生活的感受,然后让学生作文。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只是“激趣”,教学的目的只是让学生“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