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感觉现在有些语文课堂太闹腾了,太过喧嚣。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热闹并不都是坏事,至少说明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投入有热情,但有时候课堂上的热闹可能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以表象的热闹掩盖内在的空虚。很多时候,课堂上的“静”不仅不是死水一潭,反而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时候,语文教学需要“闹中取静”,需要营造一种“静”界。
静心默读是一种“静”界
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从古至今,“书声琅琅”一直是语文课的标志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的诵读,并且在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诵读。有些文本,很多时候静下心来默读可能更为有效。例如,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是他思想和认识的一次飞跃,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诵读,尤其不适合集体诵读。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进行一次心灵的搜索和生命的诘问,才能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追求“书声琅琅”,有时候课堂表象上的“静”,恰恰是学生内在的“动”。
耐心倾听是一种“静”界
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教与学的全部内涵。教育心理学家曾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过专门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说占30%,读占16%,写占9%,而听却占45%。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在各种交往中,人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听,而听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千万不可把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耐心倾听狭隘地理解为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冷落,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由此可见,“倾听”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倾听”,不但要求学生“听”,还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体会、理解和领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耐心倾听教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思索,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他人智慧撞击出新的火花。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耐心倾听。
潜心涵泳是一种“静”界
早在宋代,“涵泳”就被视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这里,涵泳实际上是指仔细读书、深入领会。而在我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里,涵泳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涵泳,强调“入乎其内”,是教师放手给学生创设的一种宽松的、个性化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已经被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塞满了,已经被形式各异的讨论塞满了,表象上课堂是活跃了,热闹了,但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收获,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文本,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在熟读静思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层感悟。只有学生潜心涵泳、反复体验并最终内化了的,才是学生真正拥有的。
用心思考是一种“静”界
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多了,内容多了,环节多了,手段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留给学生用心思考的时间少了,空间窄了,思维浅了;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已经很少看到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思考的“冷场”状态。
据载,浙江名师张祖庆在执教《詹天佑》时,就敢于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让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可能需要胆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因为这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终止、学习状态的静止,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庞杂的内容、琐碎的分析、纷繁的手段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静心思考,学生的思维是无以走向深刻的。
课堂教学氛围绝不简单地表现为课堂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断的表象,更多的是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深层次方面的内容。因此,真正的教学氛围,需要看表象的背后。有时候,语文课堂上的“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氛围,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
推荐理由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很是热闹、喧嚣,教学氛围看似良好,学生看似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结果学生收获寥寥。原因何在?博主认为,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让学生思考的“静”,没有静心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当然,课堂教学中的热闹并不都是坏事,至少说明了学生的参与度高,投入有热情,但有时候课堂上的热闹可能仅仅是一种表象。我们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以表象的热闹掩盖内在的空虚。很多时候,课堂上的“静”不仅不是死水一潭,反而是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状态,更是一种弥足珍贵的语文学习习惯。
有时候,语文教学需要“闹中取静”,需要营造一种“静”界。
静心默读是一种“静”界
反复诵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途径,从古至今,“书声琅琅”一直是语文课的标志之一。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十分重视文本的诵读,并且在方法、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适合诵读。有些文本,很多时候静下心来默读可能更为有效。例如,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我与地坛》,是他十五年来摇着轮椅在地坛思索的结果,是他思想和认识的一次飞跃,文章中饱含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对亲情的讴歌,朴实的文字间洋溢着作者心灵深处的回响。这样的文章,并不适合诵读,尤其不适合集体诵读。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学会感恩,学会坚强,学会正视;也只有静心默读,我们才能进行一次心灵的搜索和生命的诘问,才能加深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语文课堂不能一味追求“书声琅琅”,有时候课堂表象上的“静”,恰恰是学生内在的“动”。
耐心倾听是一种“静”界
听、说、读、写,构成了语文教与学的全部内涵。教育心理学家曾对人的一系列交往活动进行过专门研究,结果发现,在人们的各种交往方式中,说占30%,读占16%,写占9%,而听却占45%。这一组数据告诉我们,在各种交往中,人们几乎有一半的时间是在听,而听也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千万不可把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耐心倾听狭隘地理解为教师对知识的灌输,是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冷落,尽管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由此可见,“倾听”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语文学习的一种能力。课堂教学中的“倾听”,不但要求学生“听”,还要求学生对所听内容体会、理解和领悟。
学生只有在课堂上耐心倾听教师的讲解,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地思索,才能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与他人智慧撞击出新的火花。在大力提倡让课堂活跃起来的今天,在鼓励学生敢说会说、在放手让学生合作讨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一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耐心倾听。
潜心涵泳是一种“静”界
早在宋代,“涵泳”就被视为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敛身正坐,缓视微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与朱熹齐名的陆九渊在《读书》诗里也写道:“读书切忌在匆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在这里,涵泳实际上是指仔细读书、深入领会。而在我国母语教学的传统经验里,涵泳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项重要的教学方式。涵泳,强调“入乎其内”,是教师放手给学生创设的一种宽松的、个性化的阅读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文本“核心对话”的深入,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深刻,有利于语文本体学习任务的回归。
如今的语文课堂上,已经被一个接一个的问题塞满了,已经被形式各异的讨论塞满了,表象上课堂是活跃了,热闹了,但这热闹的背后,学生究竟有多少实际的收获,可能还是个未知数。
语文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文本,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接近文本,在熟读静思中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和深层感悟。只有学生潜心涵泳、反复体验并最终内化了的,才是学生真正拥有的。
用心思考是一种“静”界
如今的课堂教学追求的是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于是,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多了,内容多了,环节多了,手段多了,但随之而来的是,留给学生用心思考的时间少了,空间窄了,思维浅了;于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也已经很少看到教师有意识地留出时空,给学生自由支配、自主建构,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期的安静思考的“冷场”状态。
据载,浙江名师张祖庆在执教《詹天佑》时,就敢于拿出一节课的四分之一时间,让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画、边思考。这种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当然,这可能需要胆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教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理解。因为这十分钟的“静”,绝不是教学行为的终止、学习状态的静止,而是学生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语文课堂教学,不能让庞杂的内容、琐碎的分析、纷繁的手段挤占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因为非宁静无以致远,没有静心思考,学生的思维是无以走向深刻的。
课堂教学氛围绝不简单地表现为课堂热热闹闹、笑声掌声不断的表象,更多的是要表现为课堂教学深层次方面的内容。因此,真正的教学氛围,需要看表象的背后。有时候,语文课堂上的“静”不仅是一种教学的氛围,更是一种教学的境界,是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静”界。
推荐理由
当前,有些语文课堂很是热闹、喧嚣,教学氛围看似良好,学生看似积极参与、热情投入,结果学生收获寥寥。原因何在?博主认为,这样的课堂缺少了让学生思考的“静”,没有静心思考,学生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自然无从谈起。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教学氛围,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