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视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探索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特约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
  
  ●主持人简历:瞿林东,安徽肥东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中国史学的理论遗产》、《中国简明史学史》、《中国史学通论》、六卷本《中国史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卷、《中国历史文化散论》、《20世纪中国史学散论》以及《史学导论》(合著)、《范晔评传》(合著)等书,主编《历史·现实·人生系列》(七种)、《20世纪中国史学研究系列》(七种)、《中华大典·历史典·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分典》、《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分析》、《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年刊)、《20世纪二十四史研究·综论》。撰有《略论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特点》、《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史学观》、《历史学的理论成就与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发展》等论文、评论200余篇。
  ●主持人话语:史学批评是史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史学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研究对象是关于史家、史著、史学思潮与流派、史学与社会的关系、史学发展趋势等各种史学现象的评论。在中国史学上,史学批评出现甚早,如孔子评论董狐,《左传》和孟子评论《春秋》即是。史学批评的形式很丰富,有篇中之评,有书序,有专篇、专文,有书信,有专书如刘知幾《史通》、章学诚《文史通义》、牛运震《读史纠谬》,而以“纠谬”、“纂误”、“考异”、“商榷”、“志疑”等名书实则多含批评意蕴者,则甚多。可见史学批评作为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固无疑义。至于史学批评的作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看。从内部看,它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而尤其对史学的理论发展最为重要。司马迁对《春秋》的批评而阐明了继《春秋》之志,于是《史记》作焉;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批评而“断代为史”,班固由此写出了第一部朝代史,成为古代“正史”的先河;刘知幾对前史的批评,建构了历史编纂的理论体系;章学诚对以往史学的理论性批评,把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推向它的高峰,等等。可见史学批评是史学发展的内在动因之一。从外部看,史学批评是联系、沟通史学与社会的纽带或桥梁。这也可从两方面考察:一是史学通过史学批评获得新的推动力而产生新的撰述;二是社会借助史学批评使更多的公众了解了史学的价值。当然,史学批评的这些作用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作用相互之间都有直接间接的联系,不应作绝对的看待。关于中国史学批评的研究,从当代史学工作者自觉的程度判断,只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究其深层原因,是大多数史学工作者所关注的是对客观历史作宏观或微观的研究,而对于自身所从事的学科本身即史学则少有关注。这是近百年来史学研究落后于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近年来,上述情况已有所改变,但时日尚短,积累不多,希望年年有所进展,汇涓涓细流以成江河。这里刊登的三篇论文,是从不同的侧面讨论有关中国史学上的史学批评问题。《略论古代史家史学批评的辩证方法》以唐宋元明史家之史学批评思想中的辩证因素为考察对象,揭示中国古代史家在史学批评方法上的积极成果。文中提出的五个“怎样看待”,都是史学批评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在史学史上曾出现过争论和辩难,也曾出现过一些片面的和绝对化的看法。但是中国史学批评史表明:正确的或比较正确的看法,大多是在争论和辩难中提出来的,从而促进了理论的发展。该文一方面梳理、阐述问题,一方面则对古代史家之朴素的辩证思想、宽阔的胸怀和气量十分钦敬,并从中受到教益。《明代学者论历史撰述中的“心术”与“公议”》,提出了史学批评涉及的两个重要概念或术语。“心术”主要指史家自身在品质上的邪正,“公议”主要是指史家之记述与议论是否经得起社会公众的检验与认可,这里存在主观判断与客观认同的关系。不论是作史之难,还是评史之难,这确是关键所在。清代章学诚是论“心术”的名家,该文把关于“心术”的讨论上推至元、明时期,对研究“心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乾嘉时期史学家论史书叙事之美》从史书叙事的视角,探讨了史学批评领域的思想成就和有关论点。所论“情事如绘”、“情景如生”,都是主体、客体相结合产生的叙事效果,文章落脚到“情贵于正”,这就同“心术”与“公议”有联系了。至于说重视“炼字炼句之工”,这就涉及史家的基本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程度。总之,这三篇论文,不仅有学理上的参考之用,也对当前的史学批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起初,很喜欢;渐渐地,烦腻、厌恶;现在呢,直想除之而后快。  我指的是猴子。  住宅后面,是蓊蓊郁郁的丛林。那一片深深浅浅的绿,带着一股肆意妄为的任性,由屋子的这一端,一直纵横到云深不知处。  丛林,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喧闹的,是不断曳着残声过别枝的蝉,一声一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宛如美丽的抛物线。猴子呢,在树与树之间、叶与叶之间,上上下下地飞蹿;树和叶,因此而有了喋喋不休的絮聒。  偶尔一两只
本期视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探索  特约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  主持人简历:瞿林东,安徽肥东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
摘 要:莱斯认为,控制自然既是自然被人控制的过程,也是人被自然所控制的过程;控制自然既使人获得了自由,也使人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技术本是人用来控制自然的工具,却反而成为控制人的手段。控制自然的这些矛盾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莱斯;控制自然;控制人;科学技术  作者简介:王琰,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庆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摘要:莫言新作《锦衣》《故乡人事》是其创作固有的对传统的创造性发挥,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又融入了莫言个人的创造性。《锦衣》是对传统戏曲美学趣味的亲和,同时又加入了莫言个性的点睛之笔,融入了现代体验。丑角王婆、王豹的充分表演是对传统戏曲的改造。王豹的性格塑造则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承续。王豹的性格具有阿Q性格的一面:卑怯。王豹的革命类似阿Q革命。《故乡人事》是莫言的“笔记体”小说,有传统“笔
山鹰文学社  再次睁开眼时,雪花零零落落  隔夜的灯光随之降下  路仍在加宽,两旁的行道树窃窃私语  雨水掏出剪刀,从树梢到泥土  大地的布匹此起彼伏,落叶潦草几笔  便是潦倒的秋天  醒来,终究是一件艰难的事  但这不可阻挡,就像体重  在床上看天花板掉下馅饼  把远山的虚无化为饥饿  天亮了,路过此处的人们不必沉默  与行道树交换彼此的故事,看伟岸的纯文学  浮在青州河上,像一个旁观者  拎着
0 引言  角色扮演已被证实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改善课堂的整体环境。当角色扮演活动得到有效运用时,可让学习任务变得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不同于面对考试,当学生遇到与其性格完全冲突的新角色时,某种程度上会激发他们表演符合该角色举止的欲望。当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新角色产生出积极作用时,他们就会尝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课程中借助角色扮演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扮演超级英雄来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并操作科学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
只有最熟悉这个城市的人,才懂得如何在这里消磨时间。  我们不是杀时间的生手,除了上学、王作、陪着家人朋友,我们还有很多光阴值得消磨,端看你有没有把握而已。  等女朋友打电话过来的午后,考虑要不要在她说分手之前说分手,可是不能用“谁叫你的脸书一直标成单身”这个理由。因为我们也想继续在脸书上面把自己标示成单身。  还有些一事无成的晚上。天虽然已经黑了,可是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很自由,根本不该担心明天的AB
关键词:自然法;自由权;安全屏障;相互性  作者简介:黄裕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北京 100084)  DOI編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18.06.004   如果说洛克把他的知识论建立在经验(观念)基础上,那么他的政治理论则是建立在其权利原则上。权利问题是洛克政治理论最基础的问题,权利说是其整个政治学说的基础。在他这里,权利既是国家或政府的合法性来源
摘要:员工目标与组织目标能否达成一致是组织实施激励和达成激励效果的关键。激励的目的在于协调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性,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即员工心理绩效目标)。只有员工与组织通过同步互动达成需要契合、能力匹配、情感共鸣进而产生目标共振时,员工才会“想干、能干和愿干”。作者进而提出了组织与员工合作双赢的激励机制,即促进“员工(Employee)目标与组织(Organization)目标共振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