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对阅读的目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第三条目指出:“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里着重强调的是个性化阅读。阅读的个体千差万别,阅读的体验必然有所不同。倡导个性化阅读,首先是对个体的尊重,其次指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感觉、体验和理解。作为阅读的主体,学生有着个性气质、生活经验、心境、情趣的差异,所以阅读一定要读出个性,读出自我。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就要激情导趣,促进学生感受体验,激活学生的相似积累,同时拓展学生的思维,搭建探究的平台,使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人,使其个性得以张扬,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个性化阅读教学,体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具有个性色彩的独到见解、独特感悟,并以此为重点展开教学,课堂教学始终是围绕着学生展开的。这样,教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这种以学生为主,充分尊重学生,展示学生个性,顺应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则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个性化阅读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阅读探索的求知过程又培养学生孜孜不倦、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阅读中的真知灼见的提出,更培养了学生勇于质疑、敢于挑战、不畏权威、有主见、有创新精神的品格。而课堂上学生的问题、见解提出后组织交流方式的采用,则让学生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虚心听取他人意见,形成热烈探讨的民主意识,又学会了博采众长,全面地看待问题,既有主见,又有宽容之心。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既民主又集中,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使学生既有主见、有思想、有创新精神,又懂得尊重他人,虚以待人,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文明的传承者,其主导地位不可动摇,合理的引导更有利于学生品味文本,揣摩语言,触类旁通,从文本的表面走向深入,从而真正领悟、分享人文精神的浸染。然而,语文教学的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人,不是抽象的思辨对象,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语文教学中的以人为本, 不是哲学范畴中人
本主义的片面说教,而是必须深入分析教学对象的身心实际。学生的语文能力、言语交往能力,是随着身心的成长、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而不断发展的。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参与者的个性,了解其心理特征、思想情感、语境背景,努力激发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性的阅读,并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语文教学在一种民主、平等的交流活动中,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对人文精神的领略。特别对于学生那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感悟,更应加以呵护和引导。
由于长期以来都由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接受学习。上课认真听讲,考试得个高分,这就是好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敢在课堂上质疑问难,不敢讨论发言,怕犯错误,怕被同学笑话。这就必须打破这种僵局,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可以出错、不怕出错的地方。学习的发展就是基于出错、改错、提高,再出错、再改错、再提高的循环提升。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课堂是展示特长、发展个性的地方,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展示才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都是很重要的发展个体,学生可以向教师提问,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可以不同意教师的意见并进一步质疑。课堂就是学习知识,发展才能的地方。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将学生置于有意义的情境中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或者向他们提出恰当的探究任务,必须为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提供支持,必须组织有效的表达和交流以帮助学生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加深认识,达到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使个性化阅读在一种民主、和谐、亲切的课堂中有效地进行。
我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这一课时,学生们沉浸在李乐薇独特的心灵境界中,细细品味文中那美妙的比喻带给读者的美感。其中有一个学生找到“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句,刚说这一比喻很美,前面一个学生却脱口而出:“这比喻一点也不美。”此言一出,学生们哄堂大笑。我仔细一看,该学生眉梢上刚好有一颗较醒目的痣,也许这颗痣常使他苦恼。我意识到这个学生对此肯定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便及时请他阐述理由。他说:“痣本身就是身体的多余部分,何况长在眉梢,更是将长相破坏了,美从何来?”一个持不同意见的学生站起来说道:“这个比喻很美,这个句子描写的是山与小屋的关系。山岳秀美,如美女的眉毛,小屋则似眉梢上的痣,‘一点’说明痣很小,而且若隐若现,这颗痣不但不会破坏长相的和谐、柔美,反而可以突显其独特韵味,增添小屋别致的魅力。更何况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只要人有内涵,长相的不足无法遮挡他生命的精彩,再说瑕不掩瑜,不是还有‘美人痣’‘伟人痣’的说法吗?”话一结束,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我再顺势引导:“怎样的比喻才是恰当的呢?”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比喻要具有美感,喻体的选择必须恰当,能准确地体现本体的特征,语言的表达也必须准确、得体。”讲到这,那个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也在点头。这一教学片段,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但通过学生自我体验,交流探讨,远比我独自讲解效果显著。
阅读是一种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学习方式,要通过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表现欲,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研究。
要使学生阅读中富有个性特征的独到见解得以展现、鲜明的观点得以呈现,相应的温故知新或拓展引导,也是很重要的。
通过与阅读文本相应的学过作品的回顾,可让学生在对知识的温习梳理与对照中,为新感知内容提供一个评判的参照,比较其中的异同点,会达到更深的感悟,进而有自己的发现。
在教学《西湖的雪景》这篇散文时,在创设自然美表情达意的大背景,学生走进个性色彩浓烈的自然美的情境后,采用温习回顾《荷塘月色》中荷塘里的月色一段,让学生体会描写的自然之景与表达的内心之情的关系。这样,学生顿时会领悟到刚刚自己想象描绘的自然美景实际也是自己内心情感的折射,心灵就会感悟、震撼,此时再去阅读陶渊明对自然美的描绘,感受与领悟当然是发自内心深处而有个性特色了。
接着,再用同样写到月光、莲叶景物的王维的《山居秋暝》作拓展,学生在探究中就会明白作者用自然美中的月、松、竹、莲等景物来表达对高尚节操的追求,自然美景下人的和谐生活是作者用来表达对美的社会生活的向往的。这时学生不但从内心体验到了自然美,感受到了自然美蕴含的丰富内涵,而且还从中学会了借自然美表情达意的方法。这样,《西湖的雪景》相应的阅读,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用怎样的方法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当然会站在更高处、更前沿处体会在心了。
教师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堂充满快乐和信念,学生就会把阅读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总之,个性化阅读教学必须突出学生阅读的个性,符合学生阅读的特点规律,同时,个性化阅读教学也应体现教师教学的个性化。唯有教师多样化、个性化的教学,才会有更广泛的适应性,模式发展才会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