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正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一旦掌握了预习方法,就等于自己搭建起新旧知识的桥梁,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从而更深层次地获取数学学习技能。预习无疑是先学后教的一个良好载体。
关键词:指导;自主;学习;培养;预习;能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
一、 正确的预习观
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看,上课时能有效地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还是有值得提倡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新的预习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新的预习观实际上是让学生做好听课的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 预习的目的
1. 对于本课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2. 复习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联系。3. 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的知识点、学生认知的盲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注意。4. 了解课后的习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做个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 预习的方法
1. 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 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生活常识方面,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让学生尝试练习,自己在課堂上提出问题。例如预习《身份证编码》时,学生搜集了身份证前两个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等等,还有学生提出了验证码如何计算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对基本的常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就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要浓得多。同时通过预习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就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4. 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发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作了铺垫。
5. 巧妙设计导学提纲突破重点、难点。如: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几种思考方法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例如预习《质数和合数》时,设计了如下几条导学提纲:①找出1~20各数的因数,并按书上表中的要求分类,填在书上。②自学P23内容,你能说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吗?③在P24的表中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涂上颜色。④观察你找出的质数,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6.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教师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的特有资源,它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钟玉兰,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版石中心小学。
关键词:指导;自主;学习;培养;预习;能力
《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与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立足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而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
一、 正确的预习观
传统的预习观就是课前能把课堂上将要学习的教材看看,上课时能有效地听老师讲课。这种传统的预习观虽说有很多的缺点,但也还是有值得提倡的地方,至少它能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新的预习观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布置预习任务,是对课堂教学的准备。例如:查看家里的水电记录;去超市购物时研究商品的折扣;计算银行的利率等等。这可以说是新课程理念支配下的预习观。它是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预习的,有着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而这些体验和感受能使课堂上的交流更充分、更深刻。它还能使数学和日常生活联系的更紧密,让学生不会只局限于教材。这样的预习不仅完成了预习的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新的预习观实际上是让学生做好听课的思想上、心理上和知识上的准备。
二、 预习的目的
1. 对于本课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2. 复习巩固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有机联系。3. 找出本课的重点、难点和易混的知识点、学生认知的盲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注意。4. 了解课后的习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可做个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
三、 预习的方法
1. 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要求学生首先通读学习内容,从整体上了解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划一划、圈一圈、摆一摆甚至剪一剪,为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准备。例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学生就画、圈了以下内容:长方体有6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也叫立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有12条棱,长度都相等;有8个顶点。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 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可以让学生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3. 生活常识方面,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信息,让学生尝试练习,自己在課堂上提出问题。例如预习《身份证编码》时,学生搜集了身份证前两个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第3、4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所在的城市;第5、6位上的两个数字表示户籍所在的县(区)等等,还有学生提出了验证码如何计算的问题。学生通过预习对基本的常识就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也就产生了问题,带着问题学生学习起来的兴趣要浓得多。同时通过预习老师也能发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教学的目的更加明确,就做到真正的有的放矢。
4. 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例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课前预习使学生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这个结论,这就给学生推导公式的形成提供了时间前提。在课堂上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来验证这个公式,从而透彻地理解公式的形成过程。从表面上看,好像为了一个公式的推导花费了一节课的时间。但实际上,学生在充分活动的过程中提高了实践能力,形成了应用意识,发现了数学发现的乐趣,增进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对学生学习下面的知识作了铺垫。
5. 巧妙设计导学提纲突破重点、难点。如:除了教材中介绍的几种思考方法外,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例如预习《质数和合数》时,设计了如下几条导学提纲:①找出1~20各数的因数,并按书上表中的要求分类,填在书上。②自学P23内容,你能说说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吗?③在P24的表中找出100以内的质数,并涂上颜色。④观察你找出的质数,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举例说明。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对自己不懂的内容都做了标记。听课时,就会主动地、有重点地听课;教师在审阅学生的预习作业后发现学生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教学时也会有针对性地施教,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
6. 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有几点值得注意:首先是教师的预习要求或预习题目的设计是否明确、是否有可操作性;其次要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预习方法,甚至可以让学生在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后,自己设计预习问题。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已适应时代的需要。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不是简单地学教材,而是把教材作为“引子”,作为“材料”,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必要的取舍与加工。所以,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和背景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的特有资源,它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新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钟玉兰,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版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