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程,数学教学该如何面对预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sv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数学课要不要预习再次成为广大师生争论的焦点。一类观点认为数学课不需要预习,甚至不能预习。因为数学新教材大幅度降低了逻辑推理方面的难度,预习将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本已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知道了知识发生的过程,知道了解题方法,失去了探索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的机会,失去了课堂学习的兴趣与新奇感,对数学课堂学习的效果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类观点认为数学课需要预习,因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加大,学生思维能力及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与组织,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展。
  
  一、数学新教材与传统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区别及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传统数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如下三步:
  (一)知识的提出。通常是给出定义的内涵或外延,或提出某个结论,缺少了与学生生活联系的情境创设;
  (二)知识的证明。通常是对给出的知识进行解释与说明,使学生清楚知识的发生过程,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训练,
  (三)知识的应用。在学生理解了知识的发生过程后,运用相关知识进行计算、证明等,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强化,加强了知识的理解。
  这样的几个环节给学生的自学提供了一定程度上的方便,学生只要认真看书,认真钻研例题、习题,基本上就能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能解决较简单的数学问题。但这样的呈现方式往往忽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而传统的教学中又是以解决数学问题为终极目标的,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反而得不到应有的提高,导致高分低能的现象层出不穷,应该说这与基础教育的全民化是不相符的。
  数学新教材特别关注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关注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抛弃了许多繁难的知识点及其应用,强化了“适应未来生活所必需的”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新教材往往是通过如下几步呈现:
  (一)情境创设与实验操作。通过创设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现出生活数学的观念。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
  (二)思考与交流。通过上一环节的体验,思考事物的内在联系,交流自己的心得,抽取出所要学生的知识。
  (三)应用与探索。这一环节通常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通过适当的训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对知识向纵深进行拓展,通常会将一些重要知识点暂缓呈现,让学生自己探索。
  这样的几个环节给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一定的舞台,让学生经历观察与探究,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但由于第(3)步往往留下一些悬疑,给学生的预习带来不小的困惑。同时,由于教材对许多知识的呈现没有过多的阐述,学生预习时很可能是浅尝即止,导致思维的深度与广度都不够。
  
  二、数学新教材要不要预习
  
  对这点,笔者的观点是肯定的,新教材要预习。
  预习,即课前自学。是学习新知识的起始环节。一般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做到初步理解,为上课做好知识上的准备的过程。
  课前预习有以下几点好处:
  (一)预习可以提前消灭听课中的“拦路虎”
  通过预习,必然会有部分内容弄不懂。为什么看不懂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掌握好有关的旧知识,也可以说没有掌握好新课的预备知识。预习就象“火力侦察”,可以发现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迅速补上这部分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绊脚石”。这样,在学习和理解新知识时就会很顺利。有的学生之所以听讲效果差,有一条原因,就是没有准备好听课前所必需的旧知识,从而给听课带来了各种困难,很难做到当堂理解。结果上课时间被白白浪费。而预习,就可以避免这种被动局面的出现。譬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册)《5.3展开与折叠》一课:难点是学生自己动手将正方体展开,并得到各种平面展开图,如果课前没有预习,课堂上学生对十一种展开的理解将比较困难,对课堂效率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按要求进行预习了,自己动手进行展开后,对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就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课堂上再作其他方式的展开就比较顺利,同时对其余同学的展开图也就能迅速的加以理解。
  (二)预习可以提高听讲水平
  一般说来,预习不可能把新教材全都理解了,总会遗留下一些不懂的问题,盼着上课时解决。这样听讲日的明确,态度积极,注意力也容易集中,听讲效果好。比那些老师讲什么听什么、主观上没有思想准备、没有重点、没有具体目标的学生,要主动得多。当老师讲到预习时已经理解的部分时,就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要看老师如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教师或同学的思路进行比较,看教师或同学高明在什么地方,不足在什么地方,还有哪些理解不够的地方,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见,预习后上课不是没事干,而是听有重点,看有“门道”,学有目标,重在思考。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譬如,《从三个方向看》一课的难点有两处,一是为什么要从三个方向看?二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观察一个规则几何体时,并不一定是正好看到该几何体的正面、左面及上面,这给学生画三视图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这也是笔者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有了预习,并产生了以上的疑问,教学中在突破以上的难点时,学生的理解就会加深,听讲的水平能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预习可以提高笔记水平
  由于预习时看过课本,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及教师板书。书上有没有,心里一清二楚。凡是书上有的,上课可以不记或少记,也可以留下空白待课后记。上课时,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这样做,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有的同学课前不预习,不知教师板书的内容书上有没有,从头抄到底,顾不上听课,更来不及思考,失去了许多宝贵时间。后来翻翻书,原来许多内容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抄。这种盲目性的听课,大大影响了听课的效果。
  
  三、数学新教材如何预习
  
  鉴于数学新教材的特点,预习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较好。
  那么应该怎样预习呢?
  (一)要妥善安排时问。最好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的新课,这样印象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二)要明确任务。预习总的任务是要先感知教材,初步处理加工,为新课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具体任务一般有:
  (1)巩固复习旧概念,查清理解新概念,查不清、理解不透的记下来。
  (2)初步理解新课的这部分基本内容是什么?思路如何?在原有知识结构上向前跨进了多远?
  (3)找出书中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
  (4)把本课后面的练习尝试性地做一做,不会做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问。
  (三)要看、做、思结合。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 笔勾划出书上重要的内容,需要查的就查一查,需要想的就想一想,需要记的就记。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做做本课后的练习题。思,指看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做好预习工作,还要注意几个问题。
  但是,通常学生是不容易做到以上几点的。为了保证预习的效果,对学生的预习进行恰当的指导与引导,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课时预习导引,使学生的预习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通过预习导引提出恰当的、有指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譬如:苏科版八下9.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第一课时,教材从操作入手,画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观察反比例函数y=6/x有哪些特征?猜想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在什么象限?画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思考这两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入双曲线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的预习导引:(1)能用两点法画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吗?为什么?
  (2)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与一次函数的图象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称为双曲线?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以与坐标轴相交吗?为什么?
  (4)为什么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在第一、三象限,而不是二、四象限?
  (5)请你完成课本练习。
  通过以上的预习导引,引导学生思考了反比例函数的几个重要特征,对反比例函数的基本知识也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后续学习作了比较恰当的铺垫。学生的预习不是简单的看一遍课本,知道了一两个知识点,而是了解了基本知识基础上的思考,为课堂学习扫清了基本障碍,作出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需要强调的是,预习导引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及新课内容的难易度来制定。基础好且内容简单的课,要求可以高点,基础不好,内容又较为复杂,要求可以低点。不能把预习作为新课的前置,对学生的预习提出太高的要求。要将预习定位在扫清基本障碍,疏通知识脉络的层面上。
  
  四、课堂教学如何与预习相适应
  
  在学生有了预习的基础上,课堂教学如何与之相适应?这里要从师生可能出现的几种心态出发进行思考:
  (一)学生觉得自已已经会了。学生预习时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认识浮浅,只知道一些表面的东西,不能将知识前后联系。但学生会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知识,课堂上会不太认真听讲。
  (二)教师觉得学生应该掌握了。因为新教材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加强了数学的生活应用,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对课本给出的知识应该能轻松地加以记忆。教师就有可能轻视了基础知识的加强,有可能出现偏颇。
  (三)教师觉得学生掌握不了。教师也有可能担心学生的能力低,无法掌握课本知识,从而出现学生已经预习但教师却视而不见的现象。
  为了克服以上现象对课堂教学的负面作用,在学生预习后,教师要相应的改变教学策略,不能照本宣科,原封不动的使用课本提供的素材。教师必须站在学生发展的高度,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从学科的总体目标拟定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再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灵活的选用教法,设计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过程。在教材处理上做到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灵活多变的处理教材,让教材为师生服务,不要成为教材的奴隶。因此教师更应深入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巧妙的将教材的知识思路转化成学生易于接纳的教学思路,并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合适的空间。在教学时随时根据学生的预习调整自己的预设,用动态生成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预习,那么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教学一定能够在课堂上和谐共存。
  预习后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必要加以改革。笔者认为,预习后的教师课堂教学模式应大体上分以下几步:
  预习检测。
  这也是加强学生预习意识的重要手段。为了引导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有必要通
  过这种检测的手段强行人轨。预习检测的内容要注意以下几点:
  1、简单。即学生预习一定可以掌握的内容。譬如,前面提到的反比例函数的预习检测,就不宜问学生为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只能问学生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什么图形。
  2、省时。即检测要短快,不能消耗太多的时间,要为后面的研究留下时间。譬如,反比例函数的预习检测就不能让学生去画图象。
  3、诊断。要能通过检测测量出学生预习的效果,了解学生的思维症结所在。譬如,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课教学时,预习检测就不宜将分式方程的形式夹杂进来,因为这样学生基本上都会犯错误,失去了进行检测的原意。
  4、铺垫。预习检测的题目的设置要为下面的课堂研讨作出铺垫,使进一步的学习顺理成章。
  做到以上几点,预习检测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教学工作作出铺垫了,教师要通过预习检测迅速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作出判断,及时进行教学调整。
  (二)点拔提高。
  这一阶段的教学对教师课前的准备要求是特别高的。因为学生有了预习,如果简单的按照新课的方式穿新鞋走老路,学生会十分的乏味。教师课前应该对学生可能产生疑问的点有所预计,要预估到学生可能出错的点,要针对学生学习的特点,设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疑问。具体说来,有如下几点:
  1、多提为什么,“逼”学生寻根问底。学生预习往往是浅层次的,教师要通过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譬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仅于两个不同的分支。教师可以设问:为什么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会分成两部分,而不象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这个问题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是双曲线”这个现象引向本质——反比例函数的自变量取值不能为0。
  2、挖掘教材,寻找思维能力的训练点。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许多结论不是直接呈现,而是留给读者自己探究。教师要重视这些点的寻找与利用,更要努力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点,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譬如,反比例函数y=6/x的图象是两个分支,分别位于第一、三象限,但为什么它们位于一、三象限,而不是二或四象限呢?学生在预习时,往往只是从形上看出这个结论,而不知道道理何在。设置这样的问胚可以引导学生从形的观察转而对数的分析:因为y=6/x中的k值为正,所以x、y同号,所描的点只能在一、三象限。这样的分析不仅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函数图象产生的根源,从而对y=6/x的图象为什么位于二、四象限也有了最深刻的理解,学生今后对不同的函数的图象都可能会用这样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
  3、返朴归真,努力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预习时,对教材中的需要通过操作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以及较为复杂的推理,学生都可能不太实在的去经历探究的过程,导致教材自身设置的一些较好的问题情境都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使学生经历这些过程,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使新课程的理念得到充分的体现。譬如,新教材在很多课时的一开始都设置了“数学实验室”、“操作”这类环节,教师要尽量带领学生动 手试一试、做一做,让学生体验一下知识的发生过程。
  4、一题多解,加强发散性训练。对课本上提出的一些解法,要引导学生加以分析,思考能否得到更多的方法,能否得到更好的方法。这方面尤其是几何知识的学习更为突出,教材里的一些说理题、证明题,学生预习后往往会形成思维定势,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问,引导学生学会变式,学会自己进行变式,使课本的教学例题、习题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巩固练习。
  本环节是新课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一堂课的目标达成的重要保障。练习题要精选,要确保一课时的知识都得到有效的训练。训练题既要有诊断功能,又要有强化功能。学生在预习时已经肯定掌握的东西坚决不要再重复训练,要抓住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进行训练有。
  加强基础训练。练习题要以这类型的题为主,通过训练确保目标达成。
  关注数学方法。一节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什么数学思想,巩固练习中就一定要加以体现,这样学生的数学思想意识就会逐渐地得到强化。
  发现问题所在。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不断巡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分析与讲解。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要视学生的学力情况设置,要因校而宜、因班而宜。主要任务是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常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1、不补充知识点。不能认为拓展延伸就是将一些课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点补充给学生。这样的误解通常在一些老教师身上反而体现得较多,因为老教师往往都使用过老教材,许多的知识点都成了“食之无味,弃之有味”的鸡肋,老教师们觉得多教一些给学生不是坏事,结果就人为地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使本可以用来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的时间白白地浪费了,有的甚至导致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2、注重知识点的整合。譬如,学习了三角形相似的条件(3)后,在拓展延伸阶段对三角形的相似的条件进行回顾,并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进行类比,就将知识系统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就完整了。
  以上四个环节,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的变化而调整。但总体上来说,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思想。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与时间,给学生动手的机会与时间,为学生创造思考的机会,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重视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总之,预习是学习的第一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必由之路。必须强调的是,任何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仅靠学生自身往往是做不到的,需要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作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扶放结合,加强对学生预习的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要与预习紧密联系起来,充分整合。确保预习与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学生学习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峦著,《新世纪,教学要有跨越式的发展》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3]奥托·彼德斯著,《教育模式更新几其对师资培训的意义》
其他文献
摘要 笔者基于多年教学经验,借本文讨论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的要素分为二个部分:(1)初始状态:对问题做出给定条件或事先描述的状态;(2)目标状态:确定所要希望达到的状态。  关键词 研究型 学习 初始状态 目标状态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取得知识和应用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着
[摘要]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问题,本文首先从课件制作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的利用,然后介绍了通过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介绍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后指出,运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引言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改变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用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0)06-0143-01  摘要: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通过实践,可使学生直接体验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小学数学的新课标将先前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改为"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重点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探索过程,而不是一个简单地用现成的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实践能力 培养方法  新的
[摘要]随着小班化教学的推行,英语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利用小班化教学的优势,共同进步。  [关键词]小班化 优势 合作学习 学困生 共同进步    随着教育新政的实施,小班化的教学在逐步推进。在小班中学生实践的机会可以达到多次,任何一位学生都不会成为盲点。中国学生是在缺乏语言环境下学习英语的,课堂上的实践是很重要的。而小班化的推行则弥补了这个不足。老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使学生几
【摘 要】本文分析了“暂时”和“一时”在语义和句法方面的特点,并对二者进行了对比。指出了“暂时,t和“一时”可互换两个条件。  【关键词】暂时 一时 短暂性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暂时”的释义是“短时间之内”,对“一时”的释义有4个义项,其中一个是“短时间,暂时”。也就是说词典往往是用“暂时”来注释“一时”。汉语教材中对这两个词的解释也大多参照词典的注释。的确,二者有时可以互换。    1、
【摘 要】德育始终是学校工作的重心,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难点。要克服这一难题,可以通过学生亲身体验的感恩教育、班会、思想品德课和活动课等形式,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使学生产生共鸣、形成道德认知,最后达到知行统一,这可能是打造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体验德育 和谐校园    学校德育问题至今仍是一个学校教育中的头等大事,也是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多年来,专家和教师围绕德育问题的“实效性”等问题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曾经和谐的校园旋律却发出了刺耳的噪音:不断低龄的校园暴力,越发低俗的课间交流,愈加荒唐的行为习惯……静下心来,您是否有同感?今天匪夷所思的现象究竟是哪个环节导致的呢?学生眼里,见到老师打招呼,看到纸屑捡起来,参加集会不喧哗……凡此种种都是些繁文缛节。因为“恶小”所以“为之”。我们的老师也似乎依然信奉着“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三尺讲台上努力耕耘,期盼着金榜题名者皆为自家桃李。忽视了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特点,在语文课堂上已被演绎得淋漓尽致,有的甚至成为“史家之绝唱”,而要在语文教学中张扬“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精品,尚需语文界同仁寻求更多的新渠道。  人文精神,应该是一种全面的关怀,尤其应该对人的价值取向、潜能开发、灵魂塑造、身心愉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进行关怀与探索,而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体现这种关怀,我以为,
【摘要】《乡愁》这首诗主要通过四个意象的描绘来表达诗人恋母、恋妻、哭娘、思国的复杂感情。本教学设计运用新课程理念,采用阅读讨论式教学法,抓住关键问题和重点词语分析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把阅读权真正还给了学生。  【关键词】《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赏析诗中的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所承载的诗人不同的思念之情;  2、体会“一枚…
2009年12月8日是我感动而又欣慰的一天,根据教研组的安排,今天是我讲公开课的日子。伴着清晨的第一遍铃声,语文组的各位教师相继进入九年级四班,简单的师生问候后,开始了公开课的教学。  “话说战国时期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灭诸侯国。出小诱饵钓大鱼的欺骗手段是秦王朝灭诸侯国的小伎俩。在秦惠文王时就派张仪人楚,以六百里之地许给楚怀王,条件是让楚与齐断交,结果傻头傻脑的怀王上当,导致自灭。秦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