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湘西民歌深刻反映出湘西社会的整体风貌。它是湘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湘西人民用来抒发感情的最朴素、最直接的吟唱形式,闪耀着湘西人民艺术才智的光芒。但湘西民歌却鲜为世界所了解。即使有少部分走出的湘西的民歌,但在翻译中存在很多问题。本文立足于湘西特色文化,以中西方共同的文化为背景,调查了湘西民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案例讲解探讨其英译策略方法。
关键词:湘西民歌;英译问题;英译方法
湘西民歌是湖南的武陵至雪峰山脉以西地区口口相传的歌曲,同一地区有不同民族的歌曲、同一民族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2006年,湘西地区的民间音乐桑植民歌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湘西民歌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但只是湘西地区的部分民歌被认可并非该地区的绝大部分民歌。湘西民歌中的语言文字及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整体风貌,所以它成为了该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之一。而湘西民歌又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善用赘词、叠词、拟声词等特点给译者造成了很多麻烦,并且在英译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本文首先探讨湘西民歌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翻译方法上通过案例讲解方式对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湘西民歌的对外推广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湘西民歌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词汇的文化缺失
1.疊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叠词的运用在音律上让民歌有朗朗上口起到押韵的效果。在语言文字上用重复的字丰富民歌文字运用的多样性。在民歌整体表现上有烘托意境、表达人物情感等多重作用。叠词属于汉语文字体系,它在英语体系中很难找到对称的词汇,这让译者无法准确把握叠词的运用语境而无法翻译出湘西民歌特有的韵味。
例如:《又惊又喜又心慌》的译文是:
月亮弯弯亮堂堂 The moon bends and shines
半山坡上等情郎 Waiting my brother on the half-hill
风吹竹叶皮皮动 Winds blows the leaves
又惊又喜又心慌 I feel suprised, glad and feard
原词中的“弯弯”、“亮堂堂”、“皮皮动”在译文可以看出“弯弯”对应”bend”,“亮堂堂”对应”shine”,而“皮皮动”在译文中缺失。民歌中的“亮堂堂”既指月亮散发着柔和的月光而且还指夜晚月光照耀下世界的清晰度。而译文中的”shine”在英文中的主语常常是阳光,且”shine”散发的光是强烈的光,它不同于月亮散发的柔和的月光,在译文中的意境全无。由此可见译文中只是追求民歌意义表达并未对湘西民歌的使用技巧及其恰当的意境做出探究。
2.衬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大多是生活在湘西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所做。在民歌中常常用“哟”、喔”、“嘞”、“呀”等语气衬词。它在语言运用的形式上起到装饰和美化曲调,扩充歌腔的曲式结构的作用,使歌曲起伏跌宕,跳跃多变 [1]。同时,它的运用也展现了湘西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衬词在民歌的开头、中间、结尾等地处处可见,运用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有不同。而很多译者并不能理解湘西民歌衬词的具体运用常常采用不翻的策略。
例如:张家界民歌《棒棒捶在岩板上》
女:唱山歌哟 sing a mountain song
女:哟誒
男:哟誒
以女歌唱家用“唱山歌哟”来开头“哟”字拖音很长,因为它是比较响亮缠绵的元音,它的开头给整首歌曲带来一种旋律悠扬和意境清新的美感。而后男女歌唱家用“哟誒”、 “哟誒”在高山流水间亲密互动,来表达对彼此的倾慕。但在译文中只是将“唱山歌哟”译为”sing a mountain song”,而将后面男女主人翁之间的“哟誒”的对唱直接略去不译。这样完全丧失了衬词的表达效果,未展湘西男女运用对唱情歌方式表达爱慕的风俗习惯。
3.拟声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做,它们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它常用各种拟声词来生动描绘生产生活中的活动、动物、植物等等事物。湘西民歌中的拟声词是属于湘西文化体系的拟声词,与英语体系下的拟声词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译者常常无法在两者之间寻求到平衡。
例如:汉语版的《叭台叭台卡普他》
叭台叭台卡普他 bada bada is a loom
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my boy is digging the earth
汉语保留了土家语的“叭台叭台”的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译文为了模拟它的发音用了”bada bada”但这只是很好的模仿湘西语言体系下的织布机的发音,而在英文体系下存在有织布机对应的拟声词。译者过于追求湘西地区的发音效
4.数量词英译不当
中外很多民族的歌曲都会运用很多数量词来表达本民族的特色,湘西民歌也不例外。湘西民歌的数量词的运用并不仅仅一层不变而是在适应配词、押韵以及在恰当的语境下而运用。
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
郎去当兵姐在家 I am going to join the army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If I am not back in three or five years
你个花儿别处栽 please do not wait for me and find another man 该歌曲中的“三五两年不得来”还有另外一版本叫做“三年两载不得来”。该首民歌的意思是男主人公要去当兵,生死未卜,有很多年不会回来,男主人劝心上人不要在家苦等他。在湘西民歌中的很多数词并不是确切的指代,而是一种泛指,这里是“多年”的意思,而译文中却将其简单的直译,并未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但是对于数词的英译应该结合它本身的运用语境而不是为了追求深层而刻意为之。
5.地方特有词汇英译不当
湘西民歌是湘西地区的劳动人民颂其食、歌其事、扬其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处处体现着湘西地区地域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湘西民歌包含了很多该地区的方言、俗语以及民族语言,这对民歌的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译文中经常出现译者对湘西民歌的漏译、错译、误译的现象。
例如:《小背篓》
它的标题在译文是”little rucksack”,这个词汇在西方是指远足或登山者的背包,它的文化运用背景和湘西地区的截然不同,译者不能为了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而刻意牵强。
二、湘西民歌的英译解决策略
湘西民歌中方言词、民族词汇、叠词、衬词的运用,生动地突出了地方歌曲风格特色。但湘西地区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方世界有许多的区别,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过,湘西民歌作为一种翻译的新领域未尝不是给翻译界带来的自我能力提高的机会。以下是几种翻译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一)、忠实民歌本意
1.直译法
尽可能的寻找湘西文化与英语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还原湘西民歌的原貌。例如:《四季花儿开》“春/夏/秋/冬季花儿开”可直译为”Flowers bloom in the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样不会造成文化误解,可以直译。
2.音译/音译+注解
湘西民歌中会出现很多的方言、民族词汇以及本地区的人名、地名。这些在英译中是一大障碍,不过它们有些并不对理解民歌有干扰可以直接采取音译。若音译后会造成误解则可采用音译+注解的方法,便于外国友人理解。例如《家乡有条猛洞河》中,它围绕猛洞河而写的歌曲,它可直接译为”Mengdong river”,通过译文已经知道了这条河的名字,无需展开。
3.意译
意译在无法通过直译表达歌曲意味的前提下,基于歌曲的大意进行灵活性翻译的一种方法。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三五两年”表达的是“多年”,则在译文中就可直接译为” If I am not back many years”这样便于理解。
4.创译
创译是在中西文化的背景差异前提下,为了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译文进行创造性发挥。例如《小背篓》的标题是”little rucksack”。在湘西地区妇女背孩子用的是小竹背篓,而对于外国友人来说难以理解,则可创译为”bamboo-basket”,在其后加注解。这样既保留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取得了中西文化的一种平衡。
(二)、重视歌曲的音律节奏,保留歌曲原有风貌
1.追求汉英两体系下音律的相似性。例如:《情歌不离姐面前》中,
麻风的个细雨,咕噜噜 括啦啦 罗罗罗,不离呀天啦
麻雀的个不离,咕噜噜 括啦啦 罗罗罗,屋檐罗边哟
It is drizzling,lululu,lululu,lululu drizzling all the way
Sparrpw is flying, lululu,lululu,lululu flying around eave
这里”lu”和“罗”有相似的发音即可采用,“啦”的发音可以和英文中”la”的发音相对应。这样可译为” lululu,lalala,lululu”,增加拟声的多样性。
2.结合语境,适当模译,取得意义与意境的相对统一。
例如:《叭台叭台卡普他》
叭台叭台卡普他 bada bada is a loom
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my boy is digging the earth
英文中没有“叭台叭台”的拟声词,但是却有”click” [2]样的拟声词,译文可以根据使用的意境而将其译为”click-click is a loom”,虽然不是湘西地区特有的发音,但却结合了西方的语言习惯,能让外国友人感受到织布机的声音。
3.采用 “音译”和“意译”,达成音律、意义、意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又惊又喜又心慌》可以译为
月亮弯弯亮堂堂 The moon is curving and clearing
半山坡上等情郎 I waited my lover on the half-hill
风吹竹叶皮皮动 Winds blows the leaves rustling
又惊又喜又心慌 astouned, glad and alarmed
叠词“弯弯”译为”curving”。“ 亮堂堂”译为”clearing”,它采用现在分词的形式,既传达了月光正在缓缓散发出柔和的光,同时也描绘出月光照耀下清澈宁静的世界。“皮皮动”译为”rustling”,它的发音模拟了夜晚竹叶在风吹下沙沙作响的声音。韵律上,两段话里”curving”与”clearing”,” astouned, glad and alarmed”构成头尾押韵。整首歌里”clearing”与”rustling”隔段押韵,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夜景图。
三、总结
湘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承载着丰厚的少数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湘西民歌近年来作为湘西文化的载体逐渐被外界所了解。湘西民歌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要充分了解湘西本地区的文化,寻找湘西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点,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翻译,防止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黄满芳.论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 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10(2):266-267.
[2] 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4):70-71.
[3] 安尔山. 湘西民歌中的音乐重复原则[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3(3):122-133.
[4]张淑萍.从湘西民歌看衬词在音乐中的表现性[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
[5]李長英,湘西民歌外在形式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6]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7]GoldblattH. WhyI Hate Arthur Waley ? Translating Chinese in a Post-Victorian Era[J]. Translation Quarterly, 1999(13, 14):33-48.
关键词:湘西民歌;英译问题;英译方法
湘西民歌是湖南的武陵至雪峰山脉以西地区口口相传的歌曲,同一地区有不同民族的歌曲、同一民族有不同演唱形式的歌曲。2006年,湘西地区的民间音乐桑植民歌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后,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湘西民歌不仅是湘西地区的文化标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瑰丽的奇葩。但只是湘西地区的部分民歌被认可并非该地区的绝大部分民歌。湘西民歌中的语言文字及其独特的演唱风格深刻反映了湘西地区人民生产生活的整体风貌,所以它成为了该地区对外宣传的重要元素之一。而湘西民歌又因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背景以及善用赘词、叠词、拟声词等特点给译者造成了很多麻烦,并且在英译过程中出现很多错误。本文首先探讨湘西民歌在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翻译方法上通过案例讲解方式对出现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湘西民歌的对外推广奉献一点微薄之力。
一、湘西民歌英译中存在的问题
(一)英译词汇的文化缺失
1.疊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叠词的运用在音律上让民歌有朗朗上口起到押韵的效果。在语言文字上用重复的字丰富民歌文字运用的多样性。在民歌整体表现上有烘托意境、表达人物情感等多重作用。叠词属于汉语文字体系,它在英语体系中很难找到对称的词汇,这让译者无法准确把握叠词的运用语境而无法翻译出湘西民歌特有的韵味。
例如:《又惊又喜又心慌》的译文是:
月亮弯弯亮堂堂 The moon bends and shines
半山坡上等情郎 Waiting my brother on the half-hill
风吹竹叶皮皮动 Winds blows the leaves
又惊又喜又心慌 I feel suprised, glad and feard
原词中的“弯弯”、“亮堂堂”、“皮皮动”在译文可以看出“弯弯”对应”bend”,“亮堂堂”对应”shine”,而“皮皮动”在译文中缺失。民歌中的“亮堂堂”既指月亮散发着柔和的月光而且还指夜晚月光照耀下世界的清晰度。而译文中的”shine”在英文中的主语常常是阳光,且”shine”散发的光是强烈的光,它不同于月亮散发的柔和的月光,在译文中的意境全无。由此可见译文中只是追求民歌意义表达并未对湘西民歌的使用技巧及其恰当的意境做出探究。
2.衬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大多是生活在湘西地区的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生活所做。在民歌中常常用“哟”、喔”、“嘞”、“呀”等语气衬词。它在语言运用的形式上起到装饰和美化曲调,扩充歌腔的曲式结构的作用,使歌曲起伏跌宕,跳跃多变 [1]。同时,它的运用也展现了湘西人民热情奔放的性格特征以及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衬词在民歌的开头、中间、结尾等地处处可见,运用的位置不同表达的效果也有不同。而很多译者并不能理解湘西民歌衬词的具体运用常常采用不翻的策略。
例如:张家界民歌《棒棒捶在岩板上》
女:唱山歌哟 sing a mountain song
女:哟誒
男:哟誒
以女歌唱家用“唱山歌哟”来开头“哟”字拖音很长,因为它是比较响亮缠绵的元音,它的开头给整首歌曲带来一种旋律悠扬和意境清新的美感。而后男女歌唱家用“哟誒”、 “哟誒”在高山流水间亲密互动,来表达对彼此的倾慕。但在译文中只是将“唱山歌哟”译为”sing a mountain song”,而将后面男女主人翁之间的“哟誒”的对唱直接略去不译。这样完全丧失了衬词的表达效果,未展湘西男女运用对唱情歌方式表达爱慕的风俗习惯。
3.拟声词英译不当现象
湘西民歌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做,它们来源于生活也反映生活。它常用各种拟声词来生动描绘生产生活中的活动、动物、植物等等事物。湘西民歌中的拟声词是属于湘西文化体系的拟声词,与英语体系下的拟声词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译者常常无法在两者之间寻求到平衡。
例如:汉语版的《叭台叭台卡普他》
叭台叭台卡普他 bada bada is a loom
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my boy is digging the earth
汉语保留了土家语的“叭台叭台”的织布机发出的声音,译文为了模拟它的发音用了”bada bada”但这只是很好的模仿湘西语言体系下的织布机的发音,而在英文体系下存在有织布机对应的拟声词。译者过于追求湘西地区的发音效
4.数量词英译不当
中外很多民族的歌曲都会运用很多数量词来表达本民族的特色,湘西民歌也不例外。湘西民歌的数量词的运用并不仅仅一层不变而是在适应配词、押韵以及在恰当的语境下而运用。
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
郎去当兵姐在家 I am going to join the army
我三五两年不得来 If I am not back in three or five years
你个花儿别处栽 please do not wait for me and find another man 该歌曲中的“三五两年不得来”还有另外一版本叫做“三年两载不得来”。该首民歌的意思是男主人公要去当兵,生死未卜,有很多年不会回来,男主人劝心上人不要在家苦等他。在湘西民歌中的很多数词并不是确切的指代,而是一种泛指,这里是“多年”的意思,而译文中却将其简单的直译,并未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但是对于数词的英译应该结合它本身的运用语境而不是为了追求深层而刻意为之。
5.地方特有词汇英译不当
湘西民歌是湘西地区的劳动人民颂其食、歌其事、扬其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处处体现着湘西地区地域特征及其民俗文化。湘西民歌包含了很多该地区的方言、俗语以及民族语言,这对民歌的英译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译文中经常出现译者对湘西民歌的漏译、错译、误译的现象。
例如:《小背篓》
它的标题在译文是”little rucksack”,这个词汇在西方是指远足或登山者的背包,它的文化运用背景和湘西地区的截然不同,译者不能为了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而刻意牵强。
二、湘西民歌的英译解决策略
湘西民歌中方言词、民族词汇、叠词、衬词的运用,生动地突出了地方歌曲风格特色。但湘西地区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让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与西方世界有许多的区别,这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不过,湘西民歌作为一种翻译的新领域未尝不是给翻译界带来的自我能力提高的机会。以下是几种翻译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混合使用。
(一)、忠实民歌本意
1.直译法
尽可能的寻找湘西文化与英语文化对等的翻译方法,还原湘西民歌的原貌。例如:《四季花儿开》“春/夏/秋/冬季花儿开”可直译为”Flowers bloom in the 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这样不会造成文化误解,可以直译。
2.音译/音译+注解
湘西民歌中会出现很多的方言、民族词汇以及本地区的人名、地名。这些在英译中是一大障碍,不过它们有些并不对理解民歌有干扰可以直接采取音译。若音译后会造成误解则可采用音译+注解的方法,便于外国友人理解。例如《家乡有条猛洞河》中,它围绕猛洞河而写的歌曲,它可直接译为”Mengdong river”,通过译文已经知道了这条河的名字,无需展开。
3.意译
意译在无法通过直译表达歌曲意味的前提下,基于歌曲的大意进行灵活性翻译的一种方法。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三五两年”表达的是“多年”,则在译文中就可直接译为” If I am not back many years”这样便于理解。
4.创译
创译是在中西文化的背景差异前提下,为了便于外国友人理解,译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对译文进行创造性发挥。例如《小背篓》的标题是”little rucksack”。在湘西地区妇女背孩子用的是小竹背篓,而对于外国友人来说难以理解,则可创译为”bamboo-basket”,在其后加注解。这样既保留了湘西地区的文化特色,也取得了中西文化的一种平衡。
(二)、重视歌曲的音律节奏,保留歌曲原有风貌
1.追求汉英两体系下音律的相似性。例如:《情歌不离姐面前》中,
麻风的个细雨,咕噜噜 括啦啦 罗罗罗,不离呀天啦
麻雀的个不离,咕噜噜 括啦啦 罗罗罗,屋檐罗边哟
It is drizzling,lululu,lululu,lululu drizzling all the way
Sparrpw is flying, lululu,lululu,lululu flying around eave
这里”lu”和“罗”有相似的发音即可采用,“啦”的发音可以和英文中”la”的发音相对应。这样可译为” lululu,lalala,lululu”,增加拟声的多样性。
2.结合语境,适当模译,取得意义与意境的相对统一。
例如:《叭台叭台卡普他》
叭台叭台卡普他 bada bada is a loom
郎在你后园把土挖 my boy is digging the earth
英文中没有“叭台叭台”的拟声词,但是却有”click” [2]样的拟声词,译文可以根据使用的意境而将其译为”click-click is a loom”,虽然不是湘西地区特有的发音,但却结合了西方的语言习惯,能让外国友人感受到织布机的声音。
3.采用 “音译”和“意译”,达成音律、意义、意境的和谐统一。
例如:《又惊又喜又心慌》可以译为
月亮弯弯亮堂堂 The moon is curving and clearing
半山坡上等情郎 I waited my lover on the half-hill
风吹竹叶皮皮动 Winds blows the leaves rustling
又惊又喜又心慌 astouned, glad and alarmed
叠词“弯弯”译为”curving”。“ 亮堂堂”译为”clearing”,它采用现在分词的形式,既传达了月光正在缓缓散发出柔和的光,同时也描绘出月光照耀下清澈宁静的世界。“皮皮动”译为”rustling”,它的发音模拟了夜晚竹叶在风吹下沙沙作响的声音。韵律上,两段话里”curving”与”clearing”,” astouned, glad and alarmed”构成头尾押韵。整首歌里”clearing”与”rustling”隔段押韵,营造出一种动静结合的夜景图。
三、总结
湘西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承载着丰厚的少数民族及地方特色文化。湘西民歌近年来作为湘西文化的载体逐渐被外界所了解。湘西民歌在对外推广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不应该回避,而是要充分了解湘西本地区的文化,寻找湘西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平衡点,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对其进行合理的翻译,防止生搬硬套。
参考文献:
[1]黄满芳.论湘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声乐 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中国音乐,2010(2):266-267.
[2] 缑斌.论民歌翻译的学科定位、历史现状及其策略[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28(4):70-71.
[3] 安尔山. 湘西民歌中的音乐重复原则[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13(3):122-133.
[4]张淑萍.从湘西民歌看衬词在音乐中的表现性[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
[5]李長英,湘西民歌外在形式初探[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5).
[6]Toury, Gideon. Descriptive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Beyond [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7]GoldblattH. WhyI Hate Arthur Waley ? Translating Chinese in a Post-Victorian Era[J]. Translation Quarterly, 1999(13, 14):3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