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求学生被动地去学,被动地记忆知识,使学生陷入了机械重复的深渊,其效果必然是事倍功半;而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则倡导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讲求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转变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下是笔者多年教学中对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讨:
1.重视新课“导入”,抓住学生的心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中,巧妙的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常用的导入有故事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导入、问题导入、歌曲小品导入等等。教师用好了导入,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授《美国南北战争》一文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情景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位满脸沧桑的慈祥老人画像(林肯),同时辅以情景说明,“他是一位达到了为人境界而仍能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以至于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马克思的评价)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老人的身份,诱发疑问“他为什么被称为‘伟人’、‘罕有人物’?”“成为殉难者倒下去”又是什么意思?
又如在教授《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歌曲导入的方法,播放凄怆的《松花江上》,学生跟唱,共同感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唱出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行经的愤懑,自然引出本课,让学生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辛酸,让他们胸怀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去努力学习。
2.加强相互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
《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著名作家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所谓“坏孩子”的陈腐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合作,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时注重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弯下腰去诚心诚意地与学生用心进行平等探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解放学生的大脑,真正让教学成为师生双边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教授《电气时代的到来》一文时,我围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 ,引导学生复习《蒸汽时代的到来》的知识结构,得出该课的主要信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开始的国家、开始的领域、开始的标志、结束的时间、结束的国家、结束的标志、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涉及的所有领域);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上述信息为纲来完成本课的信息采集;接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每组4人)来集思广益、插漏补缺;最后是课堂小结,教师展示自己的信息与学生对比、共勉。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也可以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来充实自己。
当然,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學实效性的加强还有很多。如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合作进行知识的记忆,此法可以一举两得,即可以达到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内在的竞争动力,又可以极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避免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检查记忆的环节上;又如教师多向学生面授记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如鼓励差生参与教学互动,帮助差生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教给他们积少成多的道理。
3.科学整合媒体资源,使其服务于教学
有人将教学比作是一门艺术,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我们不只是要做“教书匠”,更要做一个“艺术家”。这就要求教师熟练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整合媒体资源,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南宋朱熹也曾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而科学整合媒体资源,很大程度上便是调动学生的“趣”。能否达到这一目标?笔者选取了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并不是教材、习题等内容的简单转移,也不是片面追求课件的“多”、“全”、“新”,更不是利用现代化进行“课本的再包装”,而应是合理运用、有效整合,目的是使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效,真正做到服务于课堂教学。
4.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将整堂课看作是一部耐看的电影的话,那么课堂结构便是引人入胜的电影情节。课堂结构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传统的教学结构仅局限于生搬硬套教材的体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而笔者则以为,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实行“自学—— 合作——探究——创新”的四环节教学法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环节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意——行的高度统一,知识——能力——觉悟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的分配,优化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
自学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发现问题,解决较易问题。合作环节主要是“组织讨论”,是自学环节的深化、巩固、提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探究环节则是在学习基础上的质疑、深层次探讨。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思考、提问是教学中的必然过程,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型为主动的学习者。创新环节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可行的想象能力。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形势下的创新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应刻意创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与陈规。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地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大胆地放权给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探讨,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地收到实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会不再是梦。
1.重视新课“导入”,抓住学生的心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中,巧妙的导语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与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与结局;如同路标,引领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常用的导入有故事导入、情景导入、图片导入、问题导入、歌曲小品导入等等。教师用好了导入,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投入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我在教授《美国南北战争》一文时,我采用了图片导入、情景导入和问题导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多媒体展示一位满脸沧桑的慈祥老人画像(林肯),同时辅以情景说明,“他是一位达到了为人境界而仍能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以至于只有在他成为殉难者倒下去之后,全世界才发现他是一位英雄。”(马克思的评价)而后教师引导学生猜测老人的身份,诱发疑问“他为什么被称为‘伟人’、‘罕有人物’?”“成为殉难者倒下去”又是什么意思?
又如在教授《难忘九·一八》一课时,我用歌曲导入的方法,播放凄怆的《松花江上》,学生跟唱,共同感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唱出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行经的愤懑,自然引出本课,让学生永远铭记中华民族的屈辱辛酸,让他们胸怀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以复兴中华为己任去努力学习。
2.加强相互合作,让学生充分参与
《国务院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著名作家冰心说,“世界上没有一朵鲜花不美丽,也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在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所谓“坏孩子”的陈腐观念,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教师要鼓励学生人人参与自主合作,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同时注重教学中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更要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教师要放下架子,弯下腰去诚心诚意地与学生用心进行平等探讨,使学生得到应有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无形中解放学生的大脑,真正让教学成为师生双边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如在教授《电气时代的到来》一文时,我围绕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进行了教学设计。
首先 ,引导学生复习《蒸汽时代的到来》的知识结构,得出该课的主要信息(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开始的国家、开始的领域、开始的标志、结束的时间、结束的国家、结束的标志、工业革命的成就与涉及的所有领域);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以上述信息为纲来完成本课的信息采集;接着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每组4人)来集思广益、插漏补缺;最后是课堂小结,教师展示自己的信息与学生对比、共勉。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也可以当老师,也可以通过自学、合作学习来充实自己。
当然,合作学习对课堂教學实效性的加强还有很多。如鼓励学生两人一组合作进行知识的记忆,此法可以一举两得,即可以达到激励作用,激发他们内在的竞争动力,又可以极大限度的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避免将大量的时间浪费在检查记忆的环节上;又如教师多向学生面授记忆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再如鼓励差生参与教学互动,帮助差生发掘自己的闪光点,教给他们积少成多的道理。
3.科学整合媒体资源,使其服务于教学
有人将教学比作是一门艺术,这是再恰当不过的了。作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我们不只是要做“教书匠”,更要做一个“艺术家”。这就要求教师熟练地驾驭课堂,有效地整合媒体资源,尤其是信息技术资源。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南宋朱熹也曾说,“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由此可见,教学中兴趣的重要性。而科学整合媒体资源,很大程度上便是调动学生的“趣”。能否达到这一目标?笔者选取了媒体资源中的课件谈谈自己的看法。笔者认为,课件的制作并不是教材、习题等内容的简单转移,也不是片面追求课件的“多”、“全”、“新”,更不是利用现代化进行“课本的再包装”,而应是合理运用、有效整合,目的是使知识更生动、更形象、更直观、更有效,真正做到服务于课堂教学。
4.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如果将整堂课看作是一部耐看的电影的话,那么课堂结构便是引人入胜的电影情节。课堂结构把握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传统的教学结构仅局限于生搬硬套教材的体系,没有创新、没有突破,而笔者则以为,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实行“自学—— 合作——探究——创新”的四环节教学法能够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四环节教学法”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知——意——行的高度统一,知识——能力——觉悟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准确地把握教学时间的分配,优化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负担。
自学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发现问题,解决较易问题。合作环节主要是“组织讨论”,是自学环节的深化、巩固、提高,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探究环节则是在学习基础上的质疑、深层次探讨。古人曰:“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思考、提问是教学中的必然过程,有利于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型为主动的学习者。创新环节则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可行的想象能力。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形势下的创新就要求教师创设良好地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教师首先应刻意创新,不因循守旧,勇于抛弃说教与陈规。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地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大胆地放权给学生,在教学中不断的总结、探讨,历史教学才能真正地收到实效,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才会不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