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乾:珍视曾国藩带给当下的“正能量”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hl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Q:问/本刊记者戚尔达
  A:答/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林乾
  2013年4月,中央国家机关工委评选“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唐浩明所著《曾国藩》一书名列其中。这是榜单中唯一一本以晚清官员为中心的传记文学作品。与此同时,清史名家、中国政法大学林乾教授出版新著《正能量@曾国藩:一个做大事不做大官的典范》更引发了当代人对曾国藩这尊“封建社会最后的精神偶像”的关注。
  一百多年来,曾国藩的所言所行深深影响了包括许多领导人在内的几代国人,其中魅力在何处?对他的持续关注显示当下怎样的精神需求?他的思想和作为对当代人有些什么启迪?本刊就这些议题专访林乾教授,听他详解曾国藩这位历史人物能为当下带来哪些“正能量”。
  回望世界历史,任何人物都只能在现实提供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历史提供给曾国藩的舞台,毕竟是老大而颟顸的晚清
  Q:您是研究曾国藩的专家,近年来多有这方面的著述。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可以说,他成为了大官,也同时是一个做大事的人,恰如毛泽东同志所评价的,他是“办事兼传教之人”。请问在做大官和办大事之间,曾国藩是如何权衡取舍的?
  A:“办事兼传教之人”这一评价,实际是说曾国藩做到了儒家所谓“三不朽”中的两项:立功、立言。
  “不做脑满肠肥之高官”、“不积厚财以留子孙”,这两句话是曾国藩写给家人的誓言,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对他而言,做大官的目的是为了做大事、做他认为的对国家有益的大事。他以儒家的“入世”情怀为依归,不做一名置身事外、只图安逸的看客。在工作上,他总是为自己“加担子”,例如他刚做团练大臣,便抛出一个“四省用兵”的计划,连咸丰皇帝都哭笑不得地挖苦他:“好像天下事,你一人承担。”后来曾国藩发起洋务运动,也是他有担当,不在局外呐喊议论而破世俗文法,以成就大事的体现。
  Q:一直以来,在对曾国藩的研究和评价上也存在很多的争议,有人把他的思想归为“厚黑学”一类。首先您觉得这种理解是“误解”吗?如果是误解的话,那么产生这种误解的根源在哪里?
  A:曾国藩残酷镇压太平天国,他的顶戴花翎是用太平军将士的鲜血换来的,这毋庸回避。但把曾国藩的为官处事之道归结到“厚黑学”一类,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玷污了曾国藩的人格,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理解非常肤浅。
  就像我们读《红楼梦》一样,各有自己的解读,这无可厚非,但无论怎么解读,首先要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就曾国藩一生行事而言,他早年在京城为官,是个典型的“愤青”,或者说是“位卑未敢忘国重”,他说天下最不平的事情,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人,凡事无所作为,只做和事老,弄得天下没有是非,而又老健不死;而那些真正想做事的人,由于位卑身贱,挫折不断,无法施展抱负。因此他经常给皇帝上条陈,而且话说得很直,敢于讲清廷忌讳、别人不敢讲的事,以至于他的父亲给他写信,对他告诫再三。
  如果我们读过道光后期至咸丰初期那段“中衰”历史,就会深刻体会到他是如何竭尽自己所能,试图改变这种沉沦之势,以及为此付出的艰辛探索和努力,认理真切,直道而行。
  Q:将曾国藩置于历史长河之中,该如何评价他的功过?
  A:中国台湾学者庄练在他的《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把曾国藩列为其中“第一人”。曾国藩去世后,他的学生李鸿章写的挽联下联是:威名震九万里,内安外攘,旷世难逢天下才。虽有为老师吹捧之嫌,但也反映了部分事实。至少在他的努力下,清朝稳定了下来,迎来了所谓的“中兴”。
  但我们同样应当认识到,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在内的洋务派,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清朝的颓势,也无力把中国这艘大船开入近代的彼岸。因为,改变一个国家几千年相沿的制度,恐怕是几个人乃至这一阶层都难以完成的。他们进行了尝试,试图走出这个“围城”,但没有走出来。
  因而,我们评价曾国藩,要在“大历史”中看到他的局限,他的迷茫,他的踯躅不前。回望世界历史,任何人物都只能在现实提供的舞台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历史提供给曾国藩的舞台,毕竟是老大而颟顸的晚清。套用梁启超在评价李鸿章时说过的一句话:吾敬其之才,吾悲其之遇。这句话在曾国藩身上,同样也适用。
  Q:曾国藩著作很多,真正读完乃至读懂,并非易事。在您看来,普通读者以哪个切入点走进他的精神世界最为合适?
  A:我觉得最能走进曾国藩内心世界的,或者说我们最能接近、触摸并感受他的,是他的《家书》《日记》等著作中留给我们的那些做人的道理。这也是曾国藩为近百年来无数大人物钦敬的由来。
  《家书》《日记》写的是日常之事,而“倾诉对象”或是最亲近的家人,或是他自己,但在这些日常纪事中,处处充满对自己(包括家人)的警醒、批评、检讨,早年日记天天鞭打自己的灵魂,出来练兵打仗特别是手握重权后,处处检讨自己如何使用自己的权力,如何对待利益。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人生十论》中把自己后来所有的成就归结为读曾国藩的家书,说这是十余年来指导他读书做人的书。我以为,要深刻了解、体味曾国藩的“外王事业”,就要从曾国藩的“内圣功夫”入手,因此我建议从《家书》《日记》开始走进他的精神世界,这是他励志、修为、完善自我的真实记录。
  作为一个传统时代的高官,曾国藩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一生清廉,同时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等等,对我们今天而言,仍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
  Q:唐浩明先生所著《曾国藩》一书名列“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中,颇令人关注,也吸引人们更加关注曾国藩这一人物。我们知道他被近代以来的许多名人包括领导人奉为为人处事的榜样,请问曾国藩的精神魅力突出表现在哪些方面?在当前,这位百多年前的“古人”身上有哪些正能量值得我们了解并汲取?
  A:王阳明“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名言,值得我们今天每一个人去思考。人无完人,事实上,我们内心都有“贼”,即不好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去破除,去抑制,而读书是陶冶人、净化人的最好途径。   改革开放前,我们过度强调“阶级斗争”,历史学尤其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因此,镇压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就成了最“反动”的人。其实,只要我们读过他在出山时发布的《讨粤匪檄》就会清楚,他要维护的既有“法统”,又有“道统”,即几千年以儒家为核心所积淀的纲常名教。著名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的名著《近代中国史纲》把曾国藩称为“为卫护道统名教而战,为传统文化而战”。2006年全国曾国藩学术研讨会上,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同志在致辞中,亦评价曾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这份坚守,我想是他的精神魅力中最突出的表现。
  谈到曾国藩身上的“正能量”,我以为用他自己无数次讲过、也是这样做的八个字,最能概况,就是“拼命报国,侧身修行”。前四个字“拼命报国”,代表他对待工作、对待国家的一种情怀和做法,后四个字“侧身修行”代表无时无刻不在完善自己。
  Q:当下,各级党政机关都在开展“落实八项规定,加强作风建设”的教育实践活动。曾国藩是一个特别节俭而又节制的人,其内圣修行,勤俭生活亦名闻古今。请问,这位近代官员的所言所行对今天的领导干部有着什么样的启示和引导?
  A:一个民族有它历经几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这是上天之赐,应该倍加珍惜。“勤俭”、“耐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曾国藩把自汉代以来形成的“清、慎、勤”为核心的官箴文化,具体化、实践化,他总结自己一生成就,用了两句话: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意思是说,勤要向大禹学习,三过家门而不入;俭要向墨子学习,主张节用,反对铺张。这就是曾国藩所说的“拼命报国”;“老庄之静虚”,讲的就是“侧身修行”,为人低调,不张扬、不粉饰,不成为众人的靶子,而要“美成在久”。
  曾国藩提出个人修为的“八德”,即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说前四字是要求自己做得到,后四字是与人交往、管理他人时要做得到,并说:一个人能做到勤、谦二字,大字在其中,就会走得更高、更远。
  他还把勤、谦二字与如何使用权力,如何对待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说:思勤、谦二字之道,精力虽只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八分。要求自己“每日临睡之时,默数本日劳心者几件,劳力者几件,则知宣勤王事之处无多,更竭诚以图之”。
  我觉得,曾国藩作为一个传统时代的高官,他能够严格约束自己和家人,一生清廉,身后没有给子孙留余财,同时慎重对待手中的权力,勤勉国事等等,对我们今天而言,仍是难能可贵的“正能量”。历史让我们懂得:哪怕在既往历史中充满黑暗和险滩,也仍然会看到光明和前途。希望大家多读一点历史
  Q:现在正处转型时代,很多学者在提倡“儒学复兴、重读国学”。我们今天重新关注了解曾国藩是否也顺应了这一当下文化趋势?
  A:文化是一种力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她如同中华大地一样,滋养我们华夏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儒、墨、道、法,都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可以把它归入国学范畴。也可以说,这是我们的内源文化。中国文化还具有异常强的包容性,因此佛教传人中国,也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份子。这些文化尽管功效不同,旨趣各异,但都是滋润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养分。曾国藩早年崇尚申、韩(法家),中年熏熏然如大儒,晚年尤好老庄。文化的力量在曾国藩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也是我们寻找精神家园的过程。一位作家曾说,灵魂和肉体,总有一个要落地。我们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国人的腰包已不再囊中羞涩,国家整体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我们又有一些惆怅,或者有些许不安,原因固然很多,但与我们过分的功利主义,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缺失,有很大关系。我们过分强调“人欲”,忽略或者漠视我们的精神家园。从这种意义上说,我非常支持也更愿意为“国学热”做一点事情。
  有人提出,“国学”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今天没有太多价值,其实这是功利主义的国学观。实际上,国学更多是“道”,需要我们去体味,去况味,去咀嚼,而不能把它简单化、格式化。过去我们无法理解“半部论语治天下”,实际上,只有把文化真正浸润自己的骨髓时,它才能成为自己的血脉,才能受益无穷。
  Q:历经数年,官修《清史》即将面世,这无疑是文化领域的一件大事。作为国家清史编撰委员会典志组的专家,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当代官修正史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A:国家清史工程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重大文化工程,展现了当代中国人对历史传承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中国历来有“以史为鉴”的传统。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号召全党同志多读点党史、国史、军史。
  我以为,历史是一个发展过程,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历史,要承认包括清朝特别是近代历史在内的中国史,也是现代中国的一部分。要准确把握、理解中国的国情,就应明白,不仅那些看似遥远实则触手可及的文化因素会深深影响我们,而且,逝去的历史(事件)也会成为大历史发展链条中的一环。研读历史,教会我们去理性地判断,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历史也让我们懂得:哪怕在既往历史中充满黑暗和险滩,也仍然会看到光明和前途。这是我多年来读史的体会,希望即将面世的官修《清史》能为大家认识过去、提升自我带来点帮助。
  恩格斯曾说,苦难的历史让人变得坚强。我们中华民族在近百年间,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回望这段历史,我们就会倍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更加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要在我们手中去实现。一个人总是渺小的,当一个人融入这个时代的梦想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时,他就会变得有意义,变得高大。毕竟,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希望大家多读一点历史。
其他文献
青春是什么?青春是寻找,这是我的一个认识。在青春时光里,你们去寻找让自己强大的力量,你们去寻找自我的价值、理想,去寻找自由,去寻找真善美。你们在青春的这段时间里所寻找到的东西会指引你们走向未来。你们的未来是什么样,很关键的是青春这段时间里你们找到的目标是什么。  穿着皮裤进文楼村采访,我所见的,跟我所听到的完全不一样  2004年,我是负责卫生条线报道的记者,去河南上蔡县文楼村采访。文楼村里很多村
期刊
在所谓“不正之风”刮得最厉害、是非难分、真假难辨的时候,我也曾几次疑惑地问自己:理想究竟在什么地方?它是不是已经被狂风巨浪吹打得无踪无影?我仿佛看见支流压倒了主流,它气势汹汹地滚滚向前。然而,即使在这个时候,我也没有理由灰心绝望,因为理想明明还在我前面闪光。  我在二十年代写作生活的初期就说过:“把个人的生命连系在群体的生命上面,在人类繁荣的时候,我们只看见生命的连续,哪里还有个人的灭亡?”在三十
期刊
与其说“知识改变命运”,莫如说“知识改变我们对命运的态度”  今天和同学分享的不是心灵鸡汤。何况作为一个长辈,我本人是非常反对“伪励志”的,片面地灌输所谓的成功学,用指标来衡量所谓的成功。伪励志是青春期的毒药,我们要拒绝服毒。青年人当然要奋斗,但作为一个老师,片面鼓动出人头地,夸大所谓的“成功”,起码是不负责任的。  我大学毕业30年了,我的感受是绝大部分人都是平常人。按照世俗的指标,我们都不是金
期刊
越来越频繁的灾害气候警示人类:地球这个我们共同的家园已经不堪重负。如果我们不愿做出改变,我们怀念和向往的大自然将永远离开我们,而它更为严厉的惩罚将很快降临到我们头上。  发展的最终追求是为了幸福,为了发展而牺牲环境绝非幸福。每个人都怀有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心愿,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别再贪婪、欲壑难填,别再让孩子们在夜晚哭泣,紧紧地把握真实而质朴的幸福,寻回记忆深处的那株墙角小草。  本期“经典”特选
期刊
北平地价房价虽低得喜人,但买房需缴纳的税费却比今天高  民国时,北京(即当时的北平)房价不高。不但跟现在比不高,跟当时的其他大城市如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比起来也不高。这是因为北京没有赶上好机遇:清朝末年划通商口岸,上海赶上了,它没赶上;后来又划租界,天津赶上了,它没赶上;再后来迁都,南京赶上了,它没赶上;再后来军阀割据,个别军阀治理有方,把掌控下的地盘收拾得花团锦簇,经济迅速发展,交通迅速改善,
期刊
我们并非为发展而生存,  而是为了追求幸福来到这个地球  我们一直都在谈论可持续发展和消除世界贫困问题。我们的真意何在?  是要效仿富裕国家的发展和消费模式吗?我不禁要问,如果每个印度家庭拥有和每个德国家庭一样数量的汽车,这个星球将会怎样?还能剩多少氧气供我们呼吸?换个说法提问,这个地球有足够的资源,供70亿-80亿人像现今西方富裕社会那样奢侈的消费吗?这可能吗?还是我们应该换个话题展开讨论呢? 
期刊
大家好!我是珊文·铃木,我代表儿童环境组织来此演讲。  我们是一个由十几岁孩子组成的小群体,我们想改变些什么。我们自己挣钱支持我们旅行5000英里来到这里,只为告诉你们成年人,你们必须改变你们的生活方式。  我虽然害怕,  但我敢于告诉世界我真实的感受  今天我来到这里,我背后没有任何经纪人,我们为我们的未来而战。失去未来不像落选和股市浮动那么简单,我来到这里是为了将来所有的世代而演讲。我演讲是为
期刊
在一个“小时代”里,每一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个郭敬明。问题只是“他”有多大,“他”在你内心当中是处于主流还是处于边缘的位置  什么叫大时代?鲁迅先生曾经讲过:所谓大时代,就是一个不是死就是生的时代。我读大学的1980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大时代,不仅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人的。1980年代的时候人们不是没有梦想,而是个人和家、国、天下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无法撕裂。但是我们知道今天进入了一个所谓的“小
期刊
你的20多岁是极简单,却极具变化的时期之一。你20多岁的时光决定了你的事业、爱情、幸福甚至整个世界  记得见我第一位心理咨询顾客时,我才20多岁。当时我是Berkeley临床心理学在读博士生。我的第一位顾客是名叫Alex的女性,26岁。第一次见面Alex跟我说她想谈谈男生的问题。Alex不断地讲有趣的事情,而我只能简单地点头认同她所说的,很自然地就陷入了附和的状态。Alex说:“30岁是一个新的2
期刊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了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  蕾切尔·卡逊用一部名为《寂静的春天》的科普著作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明灯  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