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ace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在课堂中实现劳动教育渗透,关系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想观的树立与确定。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根据课程性质,探寻劳动价值;再现劳动情景,激发学生思考;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乐趣;促进家校联合,培养劳动习惯。
  [关键词] 小学道德与法治;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是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劳动理念、走向美丽人生的重要途径。在小学阶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劳动教育渗透,让小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良好的劳动精神,帮助学生在劳动中成长、学习与进步。
  一、根据课程性质,探寻劳动价值
  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侧重于传授劳动方法以及技能,忽略了劳动价值的探究与认可、劳动习惯的形成与建立、劳动情感的激发和体验等更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事实上,如果教师将劳动教育错误地定义为传授劳动方法、提高劳动能力,那这和一般的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区别。因此,教师需要从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征出发,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劳动的价值及意义。
  例如,在教学《走近我们的老师》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认可教师的劳动价值”。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教师的劳动形式以及内容,探寻教师劳动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心得,而学生也相继补充了很多内容。比如,针对教学环节,不论学生是否认真听讲,教师都需要站在讲台前为学生授课,整个过程将持续整整45分钟;再比如,每一次备课,教师都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搜集资源、设计教学环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参与学校的教研会议、周期性的课程培训以及课程辅导,对个别学生还需要进行家访和沟通。通过分享和互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教师这一职业的责任感以及其背后巨大的劳动价值,而这远比一般意义上的说教有价值得多。
  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性,也为了更好地实施劳动教育,教师应当从课程特征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探寻劳动的重要价值。在这样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明白劳动的重要性。
  二、再现劳动情景,激发学生思考
  情景可以触碰学生的心弦,使学生产生情绪的碰撞。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若想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创造和生活相关的情景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小学生在观察、识记以及处理信息时更倾向于运用形象思维,这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核心的教学内容,通过表演、故事、实验、制作以及游戏等相对趣味化的活动类型,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重现生活化的场景,激发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生活化的情景中感知、体验与学习。这样才能熏陶学生的情感,同时促进其品德发展。
  例如,在教学《父母多爱我》时,在上课导入环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生动展示了父母一天工作与生活的视频和音频,那温馨动人的画面、那温暖人心的细节,都深深地触动着学生心中的柔软心弦,学生对父母无私的爱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学生对视频内容产生深刻的情感认知以后,教师顺理成章启发学生思考:为人子女,应当为父母做些什么呢?这样的话题引发了学生的讨论欲望,学生七嘴八舌地分享着自己的观点。比如,有的学生说,“应当好好学习,用实际行动回馈父母。”有的学生表示,“父母每天下班很辛苦,我们应当主动承担一些家务活,为父母分忧解劳。”还有一些学生认为,“我们可以为爸爸妈妈按按肩膀、捶捶腿,让他们舒服一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应当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体谅其劳动的艰辛,以实际行动回馈父母,为父母分忧解劳。由此可见,通过真实生动的情景,展现学生的劳动意识显著增强,劳动教育也收获了很好的效果。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为了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还需要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为学生重现劳动场景,激发学生对劳动场景的情感体验与思想认知,让学生形成劳动的意识,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实践活动,体验劳动乐趣
  直接经验是一切认知的源头。实践对个体认知而言无疑是极为关键的,尤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是采取灌输式教学模式,只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不适,并不能带给学生思考和领悟。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渗透劳动教育,教师不妨在课堂中组织一系列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劳动的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意义,而这样的教学才更加深刻、更具成效。
  如《这些事我来做》一课教学,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责任意识,使学生具备家庭奉献的精神。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进步,再加上优生优育的理念影响,导致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经历多少挫折,而且家长也给孩子尽可能创造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导致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对父母的体谅,更没有多少家庭责任感。为了改变这一趋势,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家务擂台赛”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展示在做家务方面的特长以及技能。比如,教师在擂台赛中专门设计了“叠被子”“扫地”“整理桌子”等比赛项目,同时给学生计时,看看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得好,就可以获得“家务小能手”的荣誉称号。通过这样的方式,既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快乐。
  教师在渗透劳动教育时,一定要从实践的层面出发,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劳动价值,感悟劳动意义,形成劳动认知与习惯,这样才能践行劳动教育。
  四、促进家校联合,培养劳动习惯
  想要真正提高劳动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效果,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并实现全面发展,教师不能只是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即时表现,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众所周知,劳动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以往的教学中,虽然教师同样渗透劳动教育理念,但收效甚微。这是因为,一切劳动教育只是在课堂实施,并未在学生生活中贯彻到底。因此,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教师应当促进家校联合,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
  精神。
  例如,在教学《我的家庭贡献与责任》时,本课的知识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为家庭做贡献的途径,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家庭做貢献。经调查,大多数学生在家中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基本不参与任何劳动活动,自然也就不可能形成良好持久的劳动习惯。鉴于此,教师应组织父母来校听课,使家长意识到溺爱对孩子成长的坏处、懂得利用劳动培养学生心智,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劳动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可向家长要求,每日拍摄学生参与劳动的小视频,看看谁在家表现最好、最懂事、最喜欢劳动,并在班级中公开表扬,同时评选班级的劳动之星。在教师的努力下,家庭成为学生建立劳动习惯的重要场所,在家校合力影响下,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有了真正的优化。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属于独生子女,因此家长难免溺爱纵容,恨不得将一切家务劳动“包圆”,导致他们回到家不是学习就是玩,根本没有参与劳动的机会。因此,教师有必要扭转家长的错误认知,家校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他文献
[摘要] 在小学高年级班级卫生管理中,教师是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养成的引领者。本文聚焦小学班级卫生管理存在的问题,从主题教育实践、自主卫生管理、班本课程实施、家务劳动融合四个维度提供策略分析,以最终实现小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和个人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班级卫生管理方式;卫生习惯养成;个人素质;家务劳动  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最基本的条件是学会生活。因此,独立生存的技能、参与学习的行为和健康生
[摘要] 生活中的性骚扰是各式各样的,有语言上的、神情上的、行为上的等等,它们都对当事人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作为老师,在遇到自己的学生遭遇性骚扰时,首先要做的是让学生信任你,主动倾诉,老师则要认真倾听,适当拥抱,消除一部分不安感;其次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建议学生与心理老师沟通,降低该事件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创伤;最后,由点及面,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做到有效沟通,减少人际冲突的发生。  [关键词
[摘要] 在信息化环境下,教师借助多元化、信息化家校合作方式,在校内校外融合、线上线下融合中,探索出一条家校合作新道路。借助学校微信订阅号,呈现学校最新动态,帮助家长了解学校大事件;依托博客平台,展示孩子日常成长点滴,引导家长欣赏孩子微进步;构建虚拟学习社区,相伴美妙学习场域,实现终身融合育人。  [关键词] 信息化;家校合作;融合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
阅读和写作是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内化,日常教学应善于捕捉文本的“诗意点”“生长点”,借助适当的言语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立德立言,指向“德言同构
[摘要] 当前课程改革要求关注儿童的生活经验,而家庭是儿童生活、成长、交往的重要环境。围绕核心素养,我们充分挖掘家庭课程资源,从学科教学、传统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资源梳理、分类、整合,再通过有逻辑的系统架构和开发,研制出符合儿童发展的“三阶”家庭课程群,旨在推动儿童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对话、交往,帮助儿童掌握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必要技能,主动参与家庭生活,建立起基本的生活价值观念,助力儿童“完整生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高职院校人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有机衔接,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中存在以下问题:就业服务工作效率较低,需求响应不及时;就
[摘要] 党史学习教育主题班会,教师要立足儿童立场,确定“童化”目标,实现党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引领;选择“童化”资源,使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核心内容;创设“童化”情境,激发儿童党史学习教育的兴趣;凸显“童化”实践,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活动体悟。借此,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引领学生道德成长。  [关键词] “童化”视野;党史学习教育;“红船少年”  党史离小学生生活较远,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共鸣,
[摘要] 当下,对主题意义的探究多适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实践,即教师以主题意义为切入点,围绕文本主题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動,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本文基于主题意义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结合相关的教学实例,具体介绍教学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主题意义;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一、实施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主题意义探究的意义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应建立在英语课程内容的基础之上,并涵盖六大
生物学教学涉及理论掌握、实验操作,每一环都与客观事实、真理紧紧相扣,所以在教学中贯彻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很好地帮助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以“能量之源—光与
[摘要] 小学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老师先让他们冷静下来,再搭建与学生交流的桥梁,引导学生在冲突情景中积极寻找背后的成长智慧,提高学生与同伴和谐相处的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本文从学生的实际案例出发,阐述解决学生冲突的方法。  [关键词] 握手言和;冲突;情绪;和谐相处  小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由于思维不成熟所带来的观点和行为的片面性、情绪管理能力不强、缺乏对冲突的认识以及缺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