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力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智慧和意识能动性的最高表现,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创造力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而数学课是培养学生创造力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解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6加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口算6+5这道题吗?谁想的方法多?
同学们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思考,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其中6+5的算法有如下几种:
(1)因为5+6=11,所以6+5=11;(2)因为11-5=6,所以6+5=11;
(3)因为11-6=5,所以6+5=11;(4)因为6+6=12,所以6+5=11;
(5)因为6+4+l=ll,所以6+5=11;
(6)因为5+5=10,2个6比2个5多2,所以6+6=l2,6+5=11……
教师及时小结、指导:“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做减想加,有的用数的组成和分解,有的通过比较找规律,还有的用凑十法,比如把5分成4和1,4和6凑成10,或者把6分成1和5,2个5凑成10。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力不断得到开发。
二、以激励评价为动因,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鼓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如在教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出示这样三组题: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或=并说出根据。
(1)■()■(2)■()■(3)■()■
第(1)组同分母分数和第(2)组同分子分数学生容易比较,对第(3)组许多同学要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之后教师问:“谁有不同意见?”一位同学举手说“我用■与这两个数比较,■
还不够■,■超过■,所以■(<)■”。答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对上述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确认了这种解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具有独创性,当即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要敢于大胆想象,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三、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积极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往往就不能得到较好发展,即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儿童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发展创新能力,训练思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二是创造性想象训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由此,教师应提供材料,使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以揉合和变幻,创造出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巧妙解法。
总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学校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期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数学的载体,而设计一个好问题则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催化剂。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疑才能激起学生的积极的思维,再通过解疑,解决问题等环节,使学生实现掌握知识,开发智力和形成良好思维习惯的目标。
例如,在教学《6加几》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口算6+5这道题吗?谁想的方法多?
同学们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思考,争先恐后举手发言。其中6+5的算法有如下几种:
(1)因为5+6=11,所以6+5=11;(2)因为11-5=6,所以6+5=11;
(3)因为11-6=5,所以6+5=11;(4)因为6+6=12,所以6+5=11;
(5)因为6+4+l=ll,所以6+5=11;
(6)因为5+5=10,2个6比2个5多2,所以6+6=l2,6+5=11……
教师及时小结、指导:“同学们想出这么多的方法。有的做减想加,有的用数的组成和分解,有的通过比较找规律,还有的用凑十法,比如把5分成4和1,4和6凑成10,或者把6分成1和5,2个5凑成10。这两种方法,哪一种更合理?”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力不断得到开发。
二、以激励评价为动因,激发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对孩子们具有神奇的鼓励作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特别是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征,也就是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激励评价的手段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造。如在教比较分数大小的教学中,出示这样三组题: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或=并说出根据。
(1)■()■(2)■()■(3)■()■
第(1)组同分母分数和第(2)组同分子分数学生容易比较,对第(3)组许多同学要用通分的方法。比较之后教师问:“谁有不同意见?”一位同学举手说“我用■与这两个数比较,■
还不够■,■超过■,所以■(<)■”。答后,老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们一致认为这种思路是正确的。然后老师又引导学生对上述的解题思路进行了分析,确认了这种解法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也具有独创性,当即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要敢于大胆想象,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现。
三、以学生动手操作为基础,积极训练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往往就不能得到较好发展,即动手操作是最易于激发儿童思维和想象的一种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一旦被激发,学生的思维就会有创新火花闪现。教师恰当地利用这种状态,可以诱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同时,在教学中,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思维为重点发展创新能力,训练思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散思维训练。在教学中要采用灵活多样的发散思维训练,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之目的。二是创造性想象训练。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创造性思维离不开想象。由此,教师应提供材料,使学生把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加以揉合和变幻,创造出新奇的与众不同的巧妙解法。
总之,大量的研究成果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是缺少打开这座神秘宫殿的钥匙。学校教育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期适应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