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事情闹大了才能解决?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ltiz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农村青年,现在重庆一家公司打工。最近一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对信访工作讨论得很热烈,勾起了我对自己一段信访经历的回忆。4年前,我从部队退伍回乡,当了一个最小的“官”——社长。我的家乡地处三峡库区,虽然是山区,但资源丰富,地上有果树,地下有煤炭。然而,正是那给我们带来不少收入的煤炭使我和全社的村民与信访结下了“不解之缘”。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一个私人老板到我社开了个煤矿,无节制地疯狂开采,可把我们村民害苦了。1999年上半年,有两户村民的房屋地下被挖空引起墙体裂缝。村民找煤矿老板,老板不认账;找乡领导,乡领导说观察一段时间再说。当年9月,使用了几十年的沟渠多处出现垮塌,蓄满水的山坪塘也干了个底朝天。村民们忍无可忍,一起找到煤矿老板交涉,老板说,把这些责任推到他头上,没得科学依据。于是我们又到乡上反映,但接待我们的副乡长像是和煤矿老板串了“口供”一样,也要我们拿出科学依据来。为了这个“科学依据”,我几次到县上找煤管局,请他们到现场看看,他们都说抽不出人来,今天不是这个开会去了,明天就是那个出差去了。一个办事员被我找得不耐烦了,板着脸说:“全县这么大,我们局又不是专门为你们社设的!”有村民怂恿我说:“现在要想解决问题,就是要把事情闹大;事情闹大了,领导才重视;领导重视了,问题才能得到解决。你把我们全社的人带到县里去闹,保证县上马上就会派人来。”
  但我再三考虑,没同意。我毕竟是个共产党员,带着100多号人到县上去闹,肯定不对头。但问题又不能一直摆起不解决,于是,我们以全社社员的名义,给县上有关领导和煤管局、信访办等部门写信。我们没再找乡领导,因为大家对乡领导已不再信任了,认为他们经常和煤矿老板一起吃吃喝喝,“穿的是一条裤子”。
  没想到,信发出去后,像石头扔进大海一样,一个多月没一点音讯。我又跑到煤管局去问,煤管局一个领导模样的人说:“你们给县领导写信,不就是要县领导给你们解决问题吗?还找我们做什么?你们去找信访办吧。”在信访办,我看到了县领导在我们信上的批示:“请信访办协调解决。”信访办主任说他已与煤管局联系过几次,而煤管局说工作忙,要等一等,信访办没有“硬火”(我们那里的土话,意思是过硬的权力或本事),只能慢慢协调。他说,如果领导把话说硬点,他们就好办些。
  信访办热情的态度让我有火发不出,我理解他们的苦衷,想为群众办事的部门手中没有“硬火”,有“硬火”的人又不愿给群众办事。这样,又等了一个多月,还是没任何消息。我的思想陷入极度的矛盾之中:带村民去县里上访,明显不对头;按照“规矩”反映情况,问题又得不到解决。眼看春播就要到了,塘里无水,生产怎么办?况且还有几户村民的住房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啊。在纪律和群众利益之间,我只能顾一头了。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被迫成了“群访”的领头人。
  2000年春节前,我带着社里80多位村民到县政府上访,想请县长听听我们的汇报。没想到还真管用,接待我们的分管副县长要求我们派5个代表到会议室开会,信访办、煤管局和我们乡里的领导都到了会场。听完我的汇报,副县长当即拍板说,5天内由煤管局拿出勘查结果,如果确实因挖煤给群众造成了损失,由乡政府在10天内负责协调处理好。他同时还批评我不该拉这么多群众到县里来上访。我虽然有些委屈,但想到只要能解决问题,也没必要申辩什么了。
  后来的事情就顺利多了。虽然比县领导要求的时间晚了10多天,但问题总算解决了,村民们讨回了公道,得到了应得的经济补偿。当然,我也因此受到了乡党委的处理,挨了个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对这个处分,我没什么想不通,处分我一个,帮了全社人,值得!我想不通的是,那些迫使我成为“领头闹事者”的当权者却毫发无损,我不知道他们还会制造出多少“群访”事件。
  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不想给领导找麻烦,更不想和政府作对。俗话说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让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只有把小事闹成大事,领导才会重视,事情才能解决?我真想大声地提醒某些公仆:老百姓折腾不起,我们的国家也折腾不起啊!
  一个普通村民 于大雨
其他文献
某地纪检干部在节假日期间,手持摄像机,在各大饭店、宾馆等高消费场所,对干部明察暗访,想通过摄像镜头,捕捉党员干部到高消费场所进行公款消费的现行,一时成为干部群众议论的热门话题。  用摄像的方式来防腐,纪检干部可谓用心良苦。然而此举是否能收到实效?笔者以为,摄像防腐,很难起到防止腐败的作用。  要预防各种各样的腐败,光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是不能“烧尽野草”的。要最大限度地禁绝不断催生出的
期刊
主持人语:管理营销学问大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写了“农民”的定义,农民不仅要跑田坎,更要学会跑市场,不仅要懂得种养殖知识,更要懂得市场营销和管理等知识。    去年8月,重庆金厦建材集团董事会召开特别会议。61岁的董事长刘杰提出动议:自己退居二线,让出“第一把交椅”。  “你一辈子不容易呀,几起几落,现在总资产达到了4700万元。在公司越做越大的关键时候,你怎么不干啦?”董事们弄不
期刊
在日本留学期间,我们最想去看的地方不是东京等大都市,而是乡村。   我们在北九州市的折尾公民馆认识的一位志愿者田中和子,让我们实现了和日本农民接触的愿望。田中和子开了一所私塾,6月中旬,她要带学生去乡下插秧,体验农村生活,并邀我们一起去。   约1个小时的路程,我们来到位于宗像市一个叫正助村的小乡村。说是一个村,其实也就五六户人家,从村貌上看,房屋均为木质构架,在1000平方米左右的广场上,停满了
期刊
“这个成本不大,像这幅画,成本就两三毛钱,我卖出去,就要卖40元。”蒋文珍指着一幅画,十分自信地说。  蒋文珍是开县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农民。1999年,她在家乡开的小饭馆因亏损倒闭,当年春节刚过,便只身到北京,想换个环境赚钱。   4年后,这个普通的打工妹不仅在北京拥有了自己的彩泥画店,而且靠卖彩泥画还赚到了50多万元钱。  那时刚到北京,面对大城市的繁华,蒋文珍异常兴奋。比较幸运的是,不到一个月
期刊
山东省莱西市菜农种的菠菜叶片都朝45度角长。为啥?能出口,赚钱多呗。  采用传统技术种出来的菠菜,当地市场价每斤仅三四毛钱,而45度角菠菜,其菜棵、叶长得匀称,叶片肥厚,成品率在80%以上,而且味感好,外商收购价每斤就是1.2元,全都出口到日本、新加坡。  3年前,这里的农民对国际蔬菜市场行情了解甚少,专门从事蔬菜出口经营的绿宇公司的出现,给当地农民带来了福音。  “作为商品,种菜也要像生产工业品
期刊
编者按:现任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曾在我市担任副市长。今年1月,他在“珠江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论坛”上发表题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几点认识》的讲话中,提出了构建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区这一观点,迅即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希望本刊摘编的这篇文章能够给读者以启发,构建沪港渝大三角经济区的设想若真能实现,将会成为我市的又一大历史机遇。  把三个简称带三点水的特大城市——沪、港、渝连接起来,一个更具魅力的大三角就
期刊
约翰·瑞福斯泰克是美国伊州香槟市郊的一个农场主,50岁左右,经营着1800英亩土地,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和玉米,实行轮作,一般是三年玉米一年大豆。  与典型的美国农场相比,约翰的农场并无特别之处。场院有四五亩大小,几棵大树郁郁葱葱,树下停着好几辆大型农机具。一座二层白色小楼,是主人的起居室。小楼旁边是两座仓库,类似城里人的车库,但规模要大得多。我们一行30人,一到农场便被请进其中一座仓库,里面早已摆好
期刊
“一费制”在给家长减轻负担的同时,一些学校特别是区县学校的办学经费空前紧张。乱收费的路被堵死后,办学经费从哪里来?铜梁县的做法是——    从政府办学到政府与社会办学相结合,从政府单一投资到政府与社会合作投资。在铜梁县对教育投资多元化的探索中,涌现出了三匹黑马——    合作办学:铸就初中“航母”    在蓝天白云下,占地320亩的铜梁县巴川中学恰如人们传扬的“航母”,耸立在龙乡的沃土之上。  学
期刊
一眼望去,漫山遍绿。林间,牛羊时隐时现,“哞哞”的牛叫声、“咩咩”的羊叫声传向远方。从2000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到现在,万州区已有近50万亩坡地实施了还林还草,森林覆盖率已达30%。在有效改善库区生态环境的同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    “奶牛王”熊德梅    高峰镇双场村虽然离万州城区较近,但这里坡陡地瘠,一遇大旱,沙坡地里的庄稼便颗粒无收。  2001年初春,退耕还林的春风吹进
期刊
他们的一只脚迈入了城市,另一只脚仍在农村,中间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鸿沟——  坐上回京的长途汽车后,才发现自己上了一辆农民工“专车”。  长途旅行是寂寞的,旅途中陌生人之间的攀谈很容易敞开心扉。我很快就了解到他们是一个在北京某郊县建筑工地打工的群体。问他们为什么不在家乡打工,身边红脸膛汉子的回答简单而充分:“钱少呗!一天要差20多元哩。”他一家三口人,有两亩多地,一年地里的收入也就是2000多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