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红军长征湘江战役纪念馆时深刻指出,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的壮烈一战,是决定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事件。在湘江战役中,处处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光芒,无数先烈用顽强的斗争和不屈的意志证明: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边遭遇敌人的重围和夹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湘江战役打响前,湘江两岸的湘、桂军阀出于保存地盘、防堵红军等目的,调集军队疯狂进攻红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则对红军后卫部队进行追击。11月28日,湘江战役正式打响后,为掩护中央渡江,数支红军部队坚守阵地、阻击敌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铜墙铁壁,展开了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
在广西灌阳新圩,红五师根据中央“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到四天”的命令,在师长李天佑的率领下,像一颗钢钉牢牢地钉在阵地上。战斗中,桂军的迫击炮、山炮疯狂轰向红军阵地;数架敌机不时俯冲下来肆虐扫射;黑压压的敌人涌向新圩,不间断地轮番冲击。经过第一天的战斗,在左翼的红十四团,“谁也记不清已经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的背后就是湘江,我们这座小山,是全团的前哨战地,我们要坚决守住它,保证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惊心动魄的战斗到第三天,红五师3000余人的部队折损了三分之二,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然而,大家却在“‘保卫党中央’这个铁的意志下团结得更紧,指挥员伤亡了立刻就有人自动代理”,烈士们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撑开了一条西渡湘江的通道。
在广西全州脚山铺,红一军团奉命“坚决打击向(由)全州向南及西南前进之湘敌一路军”。红一军团在此构筑了两道封锁线,并且把指挥部设在阵地前沿,实行近距离指挥作战,显示了全军团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战斗中,敌人“飞机倾泻完炸弹,对面山上敌人的大炮又开始轰击”;“恶毒的敌人使用了燃烧弹,凝固汽油弹溅得满山都是,被炸碎的树木燃烧起来”,红军“只能在火海里激战”。这时,中央连续发来电文,从“十万火急”到“万万火急”,内容都是“全力阻击”“保证时间”。在部队减员严重、敌人蜂拥而至的情况下,坚守的红军渐渐处于万分危急之中。红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为不被俘虏,“要求他的警卫员打他一枪”。警卫员不忍心,“荡平同志夺过警卫员的枪,实现了他绝不当俘虏的誓言”。在敌人发起最猛烈攻击时,正患疟疾的红四团团长耿飚大喊一声:“拿马刀来!”随即,他率队向敌人扑去。一阵厮杀过后,他的“全身完全成了血浆”,血腥味使得他不停地干呕。
在湘江西岸的光华铺一带,红三军团负责布防阻击敌人。大战前,中央明确指出,“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要“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混战中,偷袭的敌人两次攻到离总指挥彭德怀的指挥所不到百米的地方。据守光华铺的红十团为了完成任务、守住阵地,一日之内先后牺牲了沈述清、杜中美两位团长,400多名战士献出生命。12月1日中午,中央纵队全部胜利过江。红三军团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悲壮而又辉煌的一笔。
悲壮的三大阻击战是中央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军封锁而进行的关键部署,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斗中,红军将士令行禁止、严守军纪、浴血奋战,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了中央交给的艰巨任務。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其中牺牲最惨烈的是未能成功渡江、几乎全军覆没的红三十四师。
三大阻击战结束后,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承担起全军后卫的任务。中革军委要求红三十四师提前做好准备,万一不能过江,则返回湘南打游击。对于红三十四师的前途,中共中央也做了最坏的打算。
11月28日起,红三十四师便遭到蒋介石嫡系周浑元部4个师的重重包围。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师广大指战员拼死一搏,抵住了周浑元部的狂攻,成功地掩护红军主力渡江。完成任务后,红三十四师赶到湘江边已是12月2日。这时,所有渡口已被敌人占领。在抢渡湘江无望的情况下,红三十四师不得不执行之前中革军委指示的向湘南游击的预案。师长陈树湘当机立断,率领部队东返,准备转至湖南打游击。在最危急关头,师长陈树湘召集师、团干部,下达最后的命令:毁弃无弹的火炮、枪支,争取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然而,红军“毕竟是孤军作战,又处在白崇禧的统治区,兵力、粮食、弹药都得不到补充,既无兄弟部队配合,又没有群众支援”。在敌军的疯狂“追剿”下,红三十四师转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遭受失败。
战斗中,红一〇〇团打退敌人轮番进攻后,只剩30多人。团长韩伟下令分散突围,自己则带领5名战士掩护。弹尽粮绝后,韩伟不愿做俘虏,便带着大家从灌阳、兴安交界处的一座山上跳了下去。幸运的是,由于树木草丛阻挡,韩伟大难不死。之后,他又摆脱反动民团追捕,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革命队伍之中。
12月11日,陈树湘率领最后幸存的战士们渡河时,遭到反动民团伏击。战斗中,陈树湘不幸中弹,腹部受了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命令警卫员补上一枪。警卫员含泪为其包扎好伤口后,抬着他继续突围。12月16日,陈树湘命令师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仅存的百余人上山躲避,自己则不幸落入敌手。
敌人见抓住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了狂”,便用担架抬着失血过多、昏迷不醒的陈树湘,准备向蒋介石邀功请赏。12月18日上午,陈树湘在半路上突然醒来。他誓不做敌人的俘虏,于是乘敌不备,猛然撕开绷带,将手伸进腹部伤口处,扯出自己的肠子,用尽平生最后的力气绞断。陈树湘壮烈牺牲时,年仅2 9 岁。烈士牺牲后,凶残的敌人惨无人道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烈士老家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
红三十四师仅存的百余人部队,在参谋长王光道的率领下,突围至湘南,在道县、江华、蓝山一带展开游击战,队伍曾发展至300余人。然而,1935年冬,游击队不幸被敌人包围,战至全军覆没,成为红三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最后的绝唱。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三大阻击战中,新圩阻击战损失2000余人,脚山铺阻击战损失3000余人,光华铺阻击战损失1000余人。承担后卫任务的部队中,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红十八团全军覆没。整个湘江战役中,有3万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湘江,为革命献出生命。为此,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中,无论战斗如何激烈险恶,无论敌人如何凶狠残暴,红军将士始终视死如归、向死而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次次吹响了奋勇向前、争取胜利的集结号、冲锋号。最终,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谋划的封锁线,在炮火中逐渐找到了走向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在烈火中逐渐淬炼出一支能征善战、信念坚定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
在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彰显铁的纪律
1934年11月,中央红军在连续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在湘江边遭遇敌人的重围和夹击,付出了极大的牺牲。湘江战役打响前,湘江两岸的湘、桂军阀出于保存地盘、防堵红军等目的,调集军队疯狂进攻红军。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则对红军后卫部队进行追击。11月28日,湘江战役正式打响后,为掩护中央渡江,数支红军部队坚守阵地、阻击敌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铜墙铁壁,展开了新圩、脚山铺、光华铺三大阻击战。
在广西灌阳新圩,红五师根据中央“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三天到四天”的命令,在师长李天佑的率领下,像一颗钢钉牢牢地钉在阵地上。战斗中,桂军的迫击炮、山炮疯狂轰向红军阵地;数架敌机不时俯冲下来肆虐扫射;黑压压的敌人涌向新圩,不间断地轮番冲击。经过第一天的战斗,在左翼的红十四团,“谁也记不清已经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战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我们的背后就是湘江,我们这座小山,是全团的前哨战地,我们要坚决守住它,保证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惊心动魄的战斗到第三天,红五师3000余人的部队折损了三分之二,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然而,大家却在“‘保卫党中央’这个铁的意志下团结得更紧,指挥员伤亡了立刻就有人自动代理”,烈士们用生命为后续部队撑开了一条西渡湘江的通道。
在广西全州脚山铺,红一军团奉命“坚决打击向(由)全州向南及西南前进之湘敌一路军”。红一军团在此构筑了两道封锁线,并且把指挥部设在阵地前沿,实行近距离指挥作战,显示了全军团与阵地共存亡的坚定决心。战斗中,敌人“飞机倾泻完炸弹,对面山上敌人的大炮又开始轰击”;“恶毒的敌人使用了燃烧弹,凝固汽油弹溅得满山都是,被炸碎的树木燃烧起来”,红军“只能在火海里激战”。这时,中央连续发来电文,从“十万火急”到“万万火急”,内容都是“全力阻击”“保证时间”。在部队减员严重、敌人蜂拥而至的情况下,坚守的红军渐渐处于万分危急之中。红五团政委易荡平身负重伤,为不被俘虏,“要求他的警卫员打他一枪”。警卫员不忍心,“荡平同志夺过警卫员的枪,实现了他绝不当俘虏的誓言”。在敌人发起最猛烈攻击时,正患疟疾的红四团团长耿飚大喊一声:“拿马刀来!”随即,他率队向敌人扑去。一阵厮杀过后,他的“全身完全成了血浆”,血腥味使得他不停地干呕。
在湘江西岸的光华铺一带,红三军团负责布防阻击敌人。大战前,中央明确指出,“我们不为胜利者即为战败者”,要“保证我野战军全部突过封锁线”。混战中,偷袭的敌人两次攻到离总指挥彭德怀的指挥所不到百米的地方。据守光华铺的红十团为了完成任务、守住阵地,一日之内先后牺牲了沈述清、杜中美两位团长,400多名战士献出生命。12月1日中午,中央纵队全部胜利过江。红三军团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为保卫党中央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历史的丰碑上刻下悲壮而又辉煌的一笔。
悲壮的三大阻击战是中央红军为突破国民党军封锁而进行的关键部署,为党中央和中央红军突破湘江作出了突出贡献。战斗中,红军将士令行禁止、严守军纪、浴血奋战,不惜一切代价,完成了中央交给的艰巨任務。
视死如归、向死而生,用生命彰显对党忠诚
湘江战役是长征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伤亡最大的一场战役,其中牺牲最惨烈的是未能成功渡江、几乎全军覆没的红三十四师。
三大阻击战结束后,为了掩护红军主力,陈树湘率领的红三十四师承担起全军后卫的任务。中革军委要求红三十四师提前做好准备,万一不能过江,则返回湘南打游击。对于红三十四师的前途,中共中央也做了最坏的打算。
11月28日起,红三十四师便遭到蒋介石嫡系周浑元部4个师的重重包围。在严峻的形势下,全师广大指战员拼死一搏,抵住了周浑元部的狂攻,成功地掩护红军主力渡江。完成任务后,红三十四师赶到湘江边已是12月2日。这时,所有渡口已被敌人占领。在抢渡湘江无望的情况下,红三十四师不得不执行之前中革军委指示的向湘南游击的预案。师长陈树湘当机立断,率领部队东返,准备转至湖南打游击。在最危急关头,师长陈树湘召集师、团干部,下达最后的命令:毁弃无弹的火炮、枪支,争取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然而,红军“毕竟是孤军作战,又处在白崇禧的统治区,兵力、粮食、弹药都得不到补充,既无兄弟部队配合,又没有群众支援”。在敌军的疯狂“追剿”下,红三十四师转战数日,终因寡不敌众,遭受失败。
战斗中,红一〇〇团打退敌人轮番进攻后,只剩30多人。团长韩伟下令分散突围,自己则带领5名战士掩护。弹尽粮绝后,韩伟不愿做俘虏,便带着大家从灌阳、兴安交界处的一座山上跳了下去。幸运的是,由于树木草丛阻挡,韩伟大难不死。之后,他又摆脱反动民团追捕,历尽艰辛终于回到革命队伍之中。
12月11日,陈树湘率领最后幸存的战士们渡河时,遭到反动民团伏击。战斗中,陈树湘不幸中弹,腹部受了重伤,肠子流了出来。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命令警卫员补上一枪。警卫员含泪为其包扎好伤口后,抬着他继续突围。12月16日,陈树湘命令师参谋长王光道率领仅存的百余人上山躲避,自己则不幸落入敌手。
敌人见抓住一名红军师长,“高兴得发了狂”,便用担架抬着失血过多、昏迷不醒的陈树湘,准备向蒋介石邀功请赏。12月18日上午,陈树湘在半路上突然醒来。他誓不做敌人的俘虏,于是乘敌不备,猛然撕开绷带,将手伸进腹部伤口处,扯出自己的肠子,用尽平生最后的力气绞断。陈树湘壮烈牺牲时,年仅2 9 岁。烈士牺牲后,凶残的敌人惨无人道地将他的头颅割下,悬挂在烈士老家长沙小吴门的城墙上。
红三十四师仅存的百余人部队,在参谋长王光道的率领下,突围至湘南,在道县、江华、蓝山一带展开游击战,队伍曾发展至300余人。然而,1935年冬,游击队不幸被敌人包围,战至全军覆没,成为红三十四师这支英雄部队最后的绝唱。
一往无前,永远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念
渡过湘江后,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人员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在三大阻击战中,新圩阻击战损失2000余人,脚山铺阻击战损失3000余人,光华铺阻击战损失1000余人。承担后卫任务的部队中,红三十四师全军覆没,红十八团全军覆没。整个湘江战役中,有3万余名红军指战员血染湘江,为革命献出生命。为此,当地老百姓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中,无论战斗如何激烈险恶,无论敌人如何凶狠残暴,红军将士始终视死如归、向死而生,表现出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他们勇于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次次吹响了奋勇向前、争取胜利的集结号、冲锋号。最终,中央红军突破了蒋介石精心谋划的封锁线,在炮火中逐渐找到了走向革命胜利的新道路,在烈火中逐渐淬炼出一支能征善战、信念坚定的革命力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星火燎原的宝贵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