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清末,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近代工商业、兴办实业教育蔚然成风。各省都在推进教育近代化转型,尤其关注技术人才的培养。20世纪初,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建立,开启了近代广东工业教育的先河。本文在搜罗政府公报、原始档案和报章杂志的基础上,概述了20世纪初全国工业教育概况,梳理了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从建立到停办的历史脉络,分析了这一时期广东工业教育的得与失,旨在为教育界学者和研究者提供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方面的历史资料。
关键词: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龙裔禧;工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044-03
清末,谋求实业发展、振兴工业、扭转贸易长期入超,成为工商业发展的主导。《考工记》有言:“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人们对工业之认知“仅一手一足之烈,一艺一技之微,竭终身之岁月,以获毫毛之生产者”;工业教育一说更是无从谈起,“我国高尚工业教育之无有无论矣,即普通个人之工业亦惟听其私相授受,无人从而致意焉,其稍优者或且私焉,不传视为秘术”[1]。反观欧美各国之工业发达者,工业教育莫不发达,此二者如影随形。社会的发展,基于实业的发展,实业要发展,则有赖于人才,人才的养成,则在乎教育。故“现当振兴实学之际,工业学堂尤为要图”[2]。一时间,介绍欧美工业教育近况、职工教育特点之风盛行,改建工业学堂亦迫在眉睫,各界人士顺势而为。
一、二十世纪初全国工业教育概况
二十世纪初,全国各界发力于工业教育。近代工业教育自上而下,各省无不建设实业学校,以造就实业人才为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工艺局在北京朝阳观旧址设立初等工业学堂,招收120名学生,按程度分为四班,教授工业预科及外国语,为学生将来升入本科做准备。是年三月,上海方言馆归并制造局,改为工业学堂,兼习外国文字。七月,学务处联同商部、户部筹议设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整顿工业,并立初、中等工业学堂招募贫民子弟学习工艺,摆脱一无所能、窘于生计之现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筹建,是为近代广东工业教育的发轫之作。本文搜罗政府公报、原始档案和报章杂志,梳理近代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发展脉络,揭示这一时期广东工业教育的得与失[3]。
二、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建立
1905年,商务部奏设高等实业学堂,专为研究高等工业。次年夏,岑春煊督粤时期,派学务处委员陈涛赴日本专门调查工业情形,并拟定仿照日本高等工业学堂章程,成立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简称粤高工)[4]。学堂以“研究学术技艺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兴工艺为成效”,由陈涛担任学堂监督。学堂位于旧广东巡抚署,该处原拟建陆军学堂,停工后转为开办工业学堂所用,由冯嘉锡负责学堂改造工程。学堂聘请日本教习三人,总教习为高津鍫三郎,物理化学教习为梅村次修,图画教习为松里政登;中国教员二人,为英文算学教习盛槐臣和蔡作葵[5]。
最初,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根据学科设定,所招收学生必须拥有中学文化程度,不然无法入学。但考虑到当时各属中学堂开办的时间并不长久,尚缺乏足够的毕业合格生源。所以,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旋即遵循《奏定学堂章程》,分为两个等级,本科和预科[6]。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先开办预科,给学生补习中等普通各学科知识,以巩固基础,毕业后方可为升入高等工业本科做预备。入中等工业学堂者,必已习高等小学,方授工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使其将来实能从事工业,以各地方人工制造各种器物,日有進步为成效。预科二年毕业,名额初定为二百名[7]。入学方式分为两种:其一,令省内地方官员动员辖区内所属中学堂、高等小学堂选送成绩出色且有意从事实业学习的考生十名;其二,如果有现不在学籍但有意向者,也可以经过资格审查后自行投考。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同时也招收广西的学生,由广西学务处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选拔送考。因名为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故学堂规定,非两广学生每月需要缴纳学费银2元,两广学生则不收费[8]。
学堂在预科之上设本科,仍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本科分为十科,而后有普通六科目。不能偏设十科者,择合于本地方情形,酌设若干科。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以机械、应用化学、窑业、土木等四科为本科专业[9]。学堂的管制很严,学生们大都有实业救国的思想意识。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按照预定计划共招收预科生220名,其中,广东占150名,广西占50名,外省附学占20名。学堂分高级、寻常两部,编为5班。其中,高级部2班,每班人数仅二三十人,计划于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毕业,升入本科,对接机械和采矿冶金科[10]。寻常部为3班,每班人数大约在三四十人,计划于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毕业,对接本科化工、织染和土木专业。为保证学堂的教学质量,学堂监管严格,每月或间月设立临时考试1次,每半年有学期考试1次,每年有学年考试1次。面对所有毕业班的学生,学堂会将学生的履历册、功课分数册、请假旷课册、各科讲义教科书、学生笔记成绩汇总,提前呈送提学使司,再行毕业考试,由学堂核定毕业成绩,学部分等级给予奖励和执照。不合格者不得参与升学考试[11]。
宣统元年(1909年)冬,高级部两班按预定计划顺利完成学业。
三、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停办
1910年正月,同盟会依靠新军在广州城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虽失败,但影响巨大,尤其是广州清廷官员纷纷萌生退意[12]。原用于扩充发展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专款也被挪作他用,尚在办学的寻常部3班也堪维持日常经费,更遑论筹备本科。学堂监督陈涛也应时辞去职务,王迈常接任[9]。
宣统三年(1911),因经济困难,学堂迫不得已先办机械、应用化学两科。2月28日正式开学,经升学考试,将预科毕业学生与外来报考学生分别录取,其中,机械科58名,应用化学87名。时任校长购置图书仪器共值十一万元,陆续运到。然未及装置,即遇广州黄花岗起义。学生各自星散,学堂暂行停办。总督张鸣岐担忧旧抚署位置逼近督署,如若学生在学堂内制造危险物品,会危及督署,遂建议将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另辟相当地点建筑校舍,暂迁该校于广雅书局内,预备继续开办。同年十月,武昌起义起,粤高工遂陷于不生不死之地[10]。 虽时局多艰,但对广东工业教育的探讨与尝试,有识之士未曾中断。孙中山注重民生主义的发展,而“维持民生,尤以工业教育要图,裕民强国,何一不由工业教育哉”[5]。
1911年,广东教育司司长钟荣光提议重新开办粤高工,并改名为广东高等工业学校,初步估计需要开办费二十万元。该项提议被核计院长以其要求过奢为由驳回[13]。在试图恢复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努力中,各界人士皆认识到工业教育于国、于民、于社会的重要性,再启实业教育之心未息。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且关注广东工业发展的龙裔禧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14]。
1912年,广东省的财政危机稍释缓解,趁此良机,龙裔禧联合新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金曾澄,为恢复工校而提请广东省议会公议。然而各项手续方准备完毕时,即遇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复古思潮大肆泛滥,对近代工业教育打击甚重。复兴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遂无声息[8]。
1916年,朱庆澜出任广东省省长,重视教育,故龙裔禧等人又积极筹措,重提复兴之事。龙裔禧于1916年上书教育部,请求早日恢复该校。在上教育部书中,龙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尽数重开工业学堂之重要:一来在经费短绌的情況下,尽早恢复,能合理利用原有的图书仪器;二来有助于改善工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三能助力于治理粤盗,节省日益无穷之兵费。朱庆澜也力促恢复高工,一面委派数人赴菲律宾考察工业教育,一面筹集经费以备恢复之用。但是年7月,复高工一事又无奈作罢[15]。
1918年寒假,龙裔禧入京谒见教育部总长范源濂,他提出的复兴粤高工计划书获得了肯定,并转咨广东省尽早办成。但不久,恢复之事又遭搁浅[14]。
学堂自开办到停办持续不过三年,是为清末广东开办的5所高专学堂中存续时间最短的一所。此后十余年间,不乏建议规复者,然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复办之路一波三折,前置之图书仪器皆散失殆尽,复办无望。
四、结语
在全国大行实业教育以图补救国家财政的当口,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应时而生,以造就实业人才为第一要务。在两年多的办学中,学堂为近代广东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实业人才。虽在国内政局动荡之大环境下,多有工业学校与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相似,命运多舛,停办者十之八九。
广东作为最先开通的省埠,近代工业之盛也位居全国先列,但在创办工业教育上却显不足。早期没有投放充足的教育经费,以重视在校生的实验训练,兴技术之所长;后主持教育者鲜有既拥有经济学识又兼备办事能力者,故而无法有效解决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棘手问题,致使在因战事停办之后,无继复之可能。
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以研究学术技艺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兴工艺为成效”。开办之始,先设预科。预科分为高等班(3年毕业)及寻常班(4年毕业)两级,俟预科学生毕业后,才开设本科。本科决定开办机器、应用化学及土木工学3科。学堂考试计有临时考试(每月或间月一次)、学期考试(每半年一次)、学年考试(每年一次)及毕业考试(预科毕业考试时呈请提学使司会同学务官、教育会人员暨本堂人员监考;本科毕业考试规定要呈请提学使司转详督抚宪督同咨议局议长、暨教育总会会长及副会长等监考)4种。毕业考试先期由学堂将学生履历册、功课分数册、请假旷课册、各科讲义教科书、学生笔记成绩汇具齐全……。学生毕业考试之后,除由本学堂发给分数等第文凭外,呈由提学使司按照毕业分数等第,咨明学部给予奖励。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经验,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各项制度很严格,有功课考验规则、讲堂规则、操场规则、自学室规则、寝室规则、行礼规则等,对当今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斯铭. 发刊词[J]. 工学(广州),1924(01):1-6.
[2] 佚名. 工业教育谈[J]. 江苏(东京),1903(01):69-76.
[3] 李敦化. 两广工业学堂[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4] 纪闻. 中国部:广东:抚署改造工业学堂[N]. 广益丛报,1906,114:9.
[5] 孟森编. 城镇乡地方自治事宜详解[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09.
[6] 龙裔禧. 关于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之记载[J]. 广东省教育会杂志,1921(02):122-126.
[7] 李敦化. 两广工业学堂[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8] 龙裔禧. 咨广东巡按使抄送龙裔禧禀请恢复广东工业专门学校[J]. 教育公报,1914(06).
[9] 文牍. 两江总督札上海道改广方言馆为工业学堂文[J]. 教育杂志(天津),1905(06):10-11.
[10] 奏议. 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J]. 教育杂志(天津),1905(12):2.
[11] 长手岛精一. 商务通议:论日本之职工教育[N]. 湖北商务报,1903(13):12.
[12] 长手岛精一. 学艺丛录:欧罗巴大陆之工业教育[N]. 湖北学报,1903(19):212.
[13] 龙裔禧. 咨广东巡按使抄送龙裔禧禀请恢复广东工业专门学校[N]. 教育公报,1921(20):162-164.
[14] 李敦化. 督院张准学部咨核覆高等工业学堂机械应用化学两科学生分别查覆退学并饬嗣后续聘专科教员随时呈报各缘由行东提学司转行遵办文[N]. 两广官报,1911(20):62-64.
[15] 奏议. 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N]. 教育公报,1915(12):125-126.
(荐稿人:於梅舫,中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关键词: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龙裔禧;工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9-0044-03
清末,谋求实业发展、振兴工业、扭转贸易长期入超,成为工商业发展的主导。《考工记》有言:“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人们对工业之认知“仅一手一足之烈,一艺一技之微,竭终身之岁月,以获毫毛之生产者”;工业教育一说更是无从谈起,“我国高尚工业教育之无有无论矣,即普通个人之工业亦惟听其私相授受,无人从而致意焉,其稍优者或且私焉,不传视为秘术”[1]。反观欧美各国之工业发达者,工业教育莫不发达,此二者如影随形。社会的发展,基于实业的发展,实业要发展,则有赖于人才,人才的养成,则在乎教育。故“现当振兴实学之际,工业学堂尤为要图”[2]。一时间,介绍欧美工业教育近况、职工教育特点之风盛行,改建工业学堂亦迫在眉睫,各界人士顺势而为。
一、二十世纪初全国工业教育概况
二十世纪初,全国各界发力于工业教育。近代工业教育自上而下,各省无不建设实业学校,以造就实业人才为务。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工艺局在北京朝阳观旧址设立初等工业学堂,招收120名学生,按程度分为四班,教授工业预科及外国语,为学生将来升入本科做准备。是年三月,上海方言馆归并制造局,改为工业学堂,兼习外国文字。七月,学务处联同商部、户部筹议设京师高等实业学堂整顿工业,并立初、中等工业学堂招募贫民子弟学习工艺,摆脱一无所能、窘于生计之现状。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筹建,是为近代广东工业教育的发轫之作。本文搜罗政府公报、原始档案和报章杂志,梳理近代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发展脉络,揭示这一时期广东工业教育的得与失[3]。
二、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建立
1905年,商务部奏设高等实业学堂,专为研究高等工业。次年夏,岑春煊督粤时期,派学务处委员陈涛赴日本专门调查工业情形,并拟定仿照日本高等工业学堂章程,成立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简称粤高工)[4]。学堂以“研究学术技艺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兴工艺为成效”,由陈涛担任学堂监督。学堂位于旧广东巡抚署,该处原拟建陆军学堂,停工后转为开办工业学堂所用,由冯嘉锡负责学堂改造工程。学堂聘请日本教习三人,总教习为高津鍫三郎,物理化学教习为梅村次修,图画教习为松里政登;中国教员二人,为英文算学教习盛槐臣和蔡作葵[5]。
最初,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根据学科设定,所招收学生必须拥有中学文化程度,不然无法入学。但考虑到当时各属中学堂开办的时间并不长久,尚缺乏足够的毕业合格生源。所以,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旋即遵循《奏定学堂章程》,分为两个等级,本科和预科[6]。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先开办预科,给学生补习中等普通各学科知识,以巩固基础,毕业后方可为升入高等工业本科做预备。入中等工业学堂者,必已习高等小学,方授工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使其将来实能从事工业,以各地方人工制造各种器物,日有進步为成效。预科二年毕业,名额初定为二百名[7]。入学方式分为两种:其一,令省内地方官员动员辖区内所属中学堂、高等小学堂选送成绩出色且有意从事实业学习的考生十名;其二,如果有现不在学籍但有意向者,也可以经过资格审查后自行投考。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同时也招收广西的学生,由广西学务处在规定时间内将学生选拔送考。因名为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故学堂规定,非两广学生每月需要缴纳学费银2元,两广学生则不收费[8]。
学堂在预科之上设本科,仍根据《奏定学堂章程》,本科分为十科,而后有普通六科目。不能偏设十科者,择合于本地方情形,酌设若干科。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以机械、应用化学、窑业、土木等四科为本科专业[9]。学堂的管制很严,学生们大都有实业救国的思想意识。
光绪三十三年(1907)正月,两广高等工业学堂正式开学,按照预定计划共招收预科生220名,其中,广东占150名,广西占50名,外省附学占20名。学堂分高级、寻常两部,编为5班。其中,高级部2班,每班人数仅二三十人,计划于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毕业,升入本科,对接机械和采矿冶金科[10]。寻常部为3班,每班人数大约在三四十人,计划于宣统二年(1910)十二月毕业,对接本科化工、织染和土木专业。为保证学堂的教学质量,学堂监管严格,每月或间月设立临时考试1次,每半年有学期考试1次,每年有学年考试1次。面对所有毕业班的学生,学堂会将学生的履历册、功课分数册、请假旷课册、各科讲义教科书、学生笔记成绩汇总,提前呈送提学使司,再行毕业考试,由学堂核定毕业成绩,学部分等级给予奖励和执照。不合格者不得参与升学考试[11]。
宣统元年(1909年)冬,高级部两班按预定计划顺利完成学业。
三、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停办
1910年正月,同盟会依靠新军在广州城发动反清武装起义,虽失败,但影响巨大,尤其是广州清廷官员纷纷萌生退意[12]。原用于扩充发展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专款也被挪作他用,尚在办学的寻常部3班也堪维持日常经费,更遑论筹备本科。学堂监督陈涛也应时辞去职务,王迈常接任[9]。
宣统三年(1911),因经济困难,学堂迫不得已先办机械、应用化学两科。2月28日正式开学,经升学考试,将预科毕业学生与外来报考学生分别录取,其中,机械科58名,应用化学87名。时任校长购置图书仪器共值十一万元,陆续运到。然未及装置,即遇广州黄花岗起义。学生各自星散,学堂暂行停办。总督张鸣岐担忧旧抚署位置逼近督署,如若学生在学堂内制造危险物品,会危及督署,遂建议将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另辟相当地点建筑校舍,暂迁该校于广雅书局内,预备继续开办。同年十月,武昌起义起,粤高工遂陷于不生不死之地[10]。 虽时局多艰,但对广东工业教育的探讨与尝试,有识之士未曾中断。孙中山注重民生主义的发展,而“维持民生,尤以工业教育要图,裕民强国,何一不由工业教育哉”[5]。
1911年,广东教育司司长钟荣光提议重新开办粤高工,并改名为广东高等工业学校,初步估计需要开办费二十万元。该项提议被核计院长以其要求过奢为由驳回[13]。在试图恢复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努力中,各界人士皆认识到工业教育于国、于民、于社会的重要性,再启实业教育之心未息。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且关注广东工业发展的龙裔禧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员[14]。
1912年,广东省的财政危机稍释缓解,趁此良机,龙裔禧联合新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金曾澄,为恢复工校而提请广东省议会公议。然而各项手续方准备完毕时,即遇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后,文化教育领域的复古思潮大肆泛滥,对近代工业教育打击甚重。复兴两广高等工业学堂遂无声息[8]。
1916年,朱庆澜出任广东省省长,重视教育,故龙裔禧等人又积极筹措,重提复兴之事。龙裔禧于1916年上书教育部,请求早日恢复该校。在上教育部书中,龙言辞恳切,针砭时弊,尽数重开工业学堂之重要:一来在经费短绌的情況下,尽早恢复,能合理利用原有的图书仪器;二来有助于改善工业人才紧缺的现状;三能助力于治理粤盗,节省日益无穷之兵费。朱庆澜也力促恢复高工,一面委派数人赴菲律宾考察工业教育,一面筹集经费以备恢复之用。但是年7月,复高工一事又无奈作罢[15]。
1918年寒假,龙裔禧入京谒见教育部总长范源濂,他提出的复兴粤高工计划书获得了肯定,并转咨广东省尽早办成。但不久,恢复之事又遭搁浅[14]。
学堂自开办到停办持续不过三年,是为清末广东开办的5所高专学堂中存续时间最短的一所。此后十余年间,不乏建议规复者,然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复办之路一波三折,前置之图书仪器皆散失殆尽,复办无望。
四、结语
在全国大行实业教育以图补救国家财政的当口,两广高等工业学堂应时而生,以造就实业人才为第一要务。在两年多的办学中,学堂为近代广东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实业人才。虽在国内政局动荡之大环境下,多有工业学校与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相似,命运多舛,停办者十之八九。
广东作为最先开通的省埠,近代工业之盛也位居全国先列,但在创办工业教育上却显不足。早期没有投放充足的教育经费,以重视在校生的实验训练,兴技术之所长;后主持教育者鲜有既拥有经济学识又兼备办事能力者,故而无法有效解决实际办学过程中的棘手问题,致使在因战事停办之后,无继复之可能。
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以研究学术技艺为宗旨,以制造精良,振兴工艺为成效”。开办之始,先设预科。预科分为高等班(3年毕业)及寻常班(4年毕业)两级,俟预科学生毕业后,才开设本科。本科决定开办机器、应用化学及土木工学3科。学堂考试计有临时考试(每月或间月一次)、学期考试(每半年一次)、学年考试(每年一次)及毕业考试(预科毕业考试时呈请提学使司会同学务官、教育会人员暨本堂人员监考;本科毕业考试规定要呈请提学使司转详督抚宪督同咨议局议长、暨教育总会会长及副会长等监考)4种。毕业考试先期由学堂将学生履历册、功课分数册、请假旷课册、各科讲义教科书、学生笔记成绩汇具齐全……。学生毕业考试之后,除由本学堂发给分数等第文凭外,呈由提学使司按照毕业分数等第,咨明学部给予奖励。历史在前进,时代在发展,两广高等工业学堂的一些管理制度和经验,比如在学生管理方面各项制度很严格,有功课考验规则、讲堂规则、操场规则、自学室规则、寝室规则、行礼规则等,对当今教育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周斯铭. 发刊词[J]. 工学(广州),1924(01):1-6.
[2] 佚名. 工业教育谈[J]. 江苏(东京),1903(01):69-76.
[3] 李敦化. 两广工业学堂[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4] 纪闻. 中国部:广东:抚署改造工业学堂[N]. 广益丛报,1906,114:9.
[5] 孟森编. 城镇乡地方自治事宜详解[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09.
[6] 龙裔禧. 关于两广高等工业学堂之记载[J]. 广东省教育会杂志,1921(02):122-126.
[7] 李敦化. 两广工业学堂[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8] 龙裔禧. 咨广东巡按使抄送龙裔禧禀请恢复广东工业专门学校[J]. 教育公报,1914(06).
[9] 文牍. 两江总督札上海道改广方言馆为工业学堂文[J]. 教育杂志(天津),1905(06):10-11.
[10] 奏议. 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J]. 教育杂志(天津),1905(12):2.
[11] 长手岛精一. 商务通议:论日本之职工教育[N]. 湖北商务报,1903(13):12.
[12] 长手岛精一. 学艺丛录:欧罗巴大陆之工业教育[N]. 湖北学报,1903(19):212.
[13] 龙裔禧. 咨广东巡按使抄送龙裔禧禀请恢复广东工业专门学校[N]. 教育公报,1921(20):162-164.
[14] 李敦化. 督院张准学部咨核覆高等工业学堂机械应用化学两科学生分别查覆退学并饬嗣后续聘专科教员随时呈报各缘由行东提学司转行遵办文[N]. 两广官报,1911(20):62-64.
[15] 奏议. 商部奏遵旨筹议添设艺徒及中等工业学堂并酌拟办法折[N]. 教育公报,1915(12):125-126.
(荐稿人:於梅舫,中山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