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赞群的角色转换在1996年。这一年他正式出任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医疗院长。其实,目前我国的大医院当家人又何尝不多是“双刃剑”。偏他,在职业方面过于专一。以至于终于该谈及学科、业务的时候,只能连连摇头,“惭愧,惭愧”。
事实上,伍赞群是我国知识分子中比较幸运的一茬人——1959 年,在一场文化灾难之后,跨进北京医科大学的校门;1965年,又在一场文化浩劫之前完整地通读了临床医学专业。没有任何耽误和缺损的痕迹、一拨国家十分珍惜的宝贝。随即,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骨干中坚。之后,“春天的故事”加快了与国际对接的步伐,世事又把他们送到海外。于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医院,一所世界著名的医学学府为伍赞群这些“只是近黄昏”的老大学生们,平添了云蒸霞蔚。
伍赞群原本属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医生。几十年宝刀不老。尽管至今仍坚持出每周教授门诊,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却在最后的当口,在一个医生最顶峰的时候,他疏远了手术刀。因为这时北医三院(以下均用简称)这艘国内重型的医疗航母,开始正面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激流暗礁。之后的这段时间,曾经和伍赞群在一起的同僚们,不断在刀下创造出精彩和绚丽。但是,这些也曾经属于他的梦,却离他渐渐远去。
这就是伍赞群,他不认为自己具有既能这样,又能那样,所谓“双管齐下”的能力。他明白必须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才会有收获”。于是他将大部分心血投入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其实,他的心态出奇得年轻,居然有很大的成分是好奇——看看医院能不能出现“CEO”(企业首席执行官)?而这种医疗领域的“总裁”又是不是往日的“手术刀们”能干的?
5年,事实帮了他的忙。
赞群观点之一———“抓住核心指标,管理会舒服得多。”
1998年,卫生部在新加坡主办MBA培训班,伍赞群伍赞群观点之二———“怕医生多拿钱,不行!”
突然开窍。这表现在他很快找到了医院管理的突破口——“平均住院日”。就像一个企业,你究竟把什么作为管理的重心?你的保持高效增长的操作点选在哪里?伍赞群认为,这是医院经济改革的“牛鼻子”。
“平均住院日”是一个在传统医疗管理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陈货。但是,如同自然万物一样,任何东西的价值定论都在不断发现中。就像在“地大物博”的年代,树算什么,草更是易被铲除的东西。但事过境迁,树和草没有变,只是人们的认识从幼稚走向成熟。即便如此,在重视绿化的今天,又有谁敢说对树和草的全部意义的理解到此为止?
同样,把“平均住院日”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近年,伍赞群的业绩几乎反映在“平均住院日”以及连带的数码符号上。1997年北医三院的“平均住院日”是21天;2001年为13.6天。为此,他们在同等医院的排序上,从第十位跃居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
正是紧紧围绕这个指标,曾经被严重低估的各种价值层层显现:当平均住院日“21天”时,医院全年的住院人次为1.4126万;而“13.6天”时,医院收住人次达到2.2406万。医院每年的手术病人也相应从6377例发展到10804例。“该多收多少病人?”又“弥合了多少供需的缺口?”从市场的角度看,它是积极的,盘活了存量医疗资源。
而当医院的床位有效使用率达到将近96%时,管理者们企盼的医疗收入,毫不客气地扶摇而上。2001年与1997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这不是一般医疗机构羞于提及的吃设备、吃药房的收入,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效率的增值。实际上,这是在当前医疗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从管理的角度,顽强地挖掘着人力资源的潜能。
医院收入增加了,同时病人就医方便了。老百姓因为治疗时间缩短,可以少掏好多钱。仅此而已?要知道,医院的核心是“质量”。对此,记者对“平均住院日”在质量控制方面所能表现出的操作性提出质疑。
质疑,恰恰击中了伍赞群。“缩短,哪儿那么容易?”“质量不行,时间能缩得短么?”就好比阑尾手术,刀上利利索索,半个小时完了,接下来没有感染,两三天出院;甲状腺瘤,因为改进了术后的操作,埋根橡皮条,仅24小时便能取出引条缝合伤口,术后第4天早晨就出院了。内科疾病也同样,因为诊断清楚,用药准确及时,7~8天就可以走人……反之,如果术后出现并发症,感染了;如果诊断不明,延误病情,那就很难想象该是怎样的时间概念。
事实上,“平均住院日”就是尽量把病人入院后的时间水分挤压干净。而挤压的力度取决于技术高低、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现在,医院手术前的时间也已经从10天、8天、6天,压缩到了现在平均3~5天。病人收进来,检查、化验同步进行。第2天各项结果一起出来,接着集体会诊,讨论治疗方案,很快便能上手术台。那么“平均住院日”还会对医院的发展起什么作用?至少有迹象表明,它可能会改变医院长期以来科室各自为阵的格局。集团化的作战思路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的热点。
伍赞群观点之二——“怕医生多拿钱,不行!”
曾经在美国,也是MBA的课堂里。第一节课,老师提出一个非常质朴的概念——“付出应该和得到一致。”简直是“大白话”。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本意,不就是要“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即使在我们这个MBA相当初级阶段的国家里,有谁会对类似的话题费解?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欣赏理论。伍赞群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听仙乐,茅塞顿开。关键是他悟出蕴于最简单中的深奥——怎么理解付出?付出又该怎么量化?尤其是医疗服务这样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怎么能体现治疗与收入一致?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胆量让两者一致?
很显然,伍赞群第一步已经把握住了医院管理的核心指标。事实上,“平均住院日”缩短的程度,正是医务人员劳动付出的程度。时间的量化同时反映的是“付出”的量化。找到了可供操作的依据,自然便有了实现“付出与得到一致”的可能。
“我们的平均住院日能缩短得那么快,我们的门诊量能排到北京市第一。凭什么?都是凭的这个东西”。他的“东西”更大的成分是指领导者的观念——你必须敢于让医生多拿钱。
伍赞群掌管着医院的收入支配权。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体会特别深刻:说白了,如果按照硬指标兑现收入,一部分有能力的医务人员钞票会滚滚流进来。敢不敢?你“一致”了,别人就干;“不一致”,就消极;“如果再扭曲”,人家就会造假弄虚,甚至搞出些歪门邪道来。其弊端是,假如丧失了游戏规则,那么再出色的裁判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管理的意义又在哪里?
伍赞群这几年干的就是这个——鼓励医生多挣钱。平均住院日缩短了,奖金随之跟上去,完全按不同天数的层次奖。让专业精深、技术娴熟又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理直气壮地拿钱。床位周转加快,病人随之增加,于是有能力的人又有了钱路,超出定额部分之后,25%提成拿走,典型的“锦上添花”政策。除此而外,凡是周六、周日加班干的,收入提成30%~35%兑现。假如一个加班做3例心梗导管手术,按照这样的奖励,劳动所得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么一来,谁不愿意干?“付出与得到一致,其实很简单”。
伍赞群不仅在内部大兴经济杠杆作用,还鼓励有能耐的人出去赚外面的钱。各地有邀请,四处做手术,这有什么不好?说明你有两下子。他认为,“技术开放”可以最有效的实现“付出与得到一致”。医院一批技术骨干“满天飞”,于是“飞”出汽车,“飞”出别墅。
事实上,这也是打造医院品牌最好的机会。这样的人越多越好。所到之处别人问及“哪儿的大夫?”——“北医三院的”,医院的名气不就出去了?名气一大,自然水涨船高,各路人才都愿意挤到你的码头来。医院骨科去年招收进修医生15个名额,而全国报名的却有130多人。显然,到这里回一下炉,今后的从业履历都要光彩得多。品牌是有效应的。伍赞群推崇“不要怕个人出名”。想想看,多少中国人,不是先知道“飞利浦”,而后才知道荷兰的么?
另外,世界的距离正在变小,现在,殖民经济、掠夺经济已经尘埃落定,取而代之的是“双赢”甚至“多赢”战略。因此,那些还坚持关门闭户,生怕资源外流的人,可能必须经历剪辫子的痛苦。明摆着,“技术开放”可以加快医院和医院间的交流与合作。山外有山,谁都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当然,技术开放直接受益的是外地的病人。足不出市县,依然可以享受到北京大医院高水平的服务。这又该省去多少奔波往返的费用,抢回多少弥足珍贵的生存可能。
伍赞群观点之二———“要让年轻人站在房顶上放风筝。”
北医三院,北京地区13所综合医院之一。背依北京大学这块金子招牌,具有教学、科研、医疗一体的优势背景。医院在整体水平不俗的基础之上,鼎立着若干品牌科室——
运动医学是1958年源于国家的需要设立的。这里是最早,也是惟一。被中国国家运动员们称为“康复、修整的安全港湾”。早年有著名教授曲绵域。历来关节手术以手法精细、创伤小著称。
骨科堪称中华医学“老字号”。党耕町这样著名的医学泰斗(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仍在该科应诊。至今,他们的技术水平依然保持着顶峰的位置。“脊髓肿瘤手术”是公认的国际水准;“环枢椎高难手术”,治疗效果与安全系数在国内当属权威。
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在这所医院的妇产科,自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几乎被他们锁定。2001年成功760例,今年可望达到1000例。
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曾经说过:不要忽略名医效应。名医可以带起一个科室,甚至可以带起一所医院。这与武赞群的人才战略所见略同。只是后者的行动更加猛烈。在人才的搜罗上,北医三院近乎疯狂。“没有人,调进来”;“没有的科室,开创”。去年以前,医院泌尿外科技术力量不强,尚不能开展肾移植手术。因为引进了马璐林,肾移植手术一下从“0”做到118例,位居北京市第三。医院的心外科此前也是空白,因为引进了美国回来的专家杨碧波,一年的心脏手术做到百例以上。
看看今天北医三院的人才底库,科室一级几乎是清一色的博士生。而且年龄之少可以看出他们用人的不拘一格。粗粗看过来:血液科克晓燕,美国博士生;危重医学王谊冰,美国回来的博士生;妇产科乔杰,博士生;眼科马志中、王薇,博士生;皮肤科李邻峰,博士生;神经内科樊东升,日本博士生……据称,骨科可以称之为“海归”一族,20多个博士生竟都有国外留学背景。
那么,为什么北医三院能够从海外,从国内同行界,把人才收拢在怀?他们争夺的筹码是什么?
其实,并非高深莫测。伍赞群在与外人谈话中,“我们的主任”、“我们的医生”几乎挂在嘴边,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流露。从这位院长的神态上,你会明显地觉得他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他并不认为院长必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他认定“后生可畏”。有了这样的平常心态,他一看到人才自然是眼睛发亮。
当然,伍赞群自信“北医三院的码头好”。我们有教学、科研、临床完整的体系结构;我们有宽松的政策;我们有相对开拓的观念和逐步规范的管理……而恰恰这些,正与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不谋而合。“我非常了解他们,并不只是为了一个‘钱’字。如果这样,他们回国干吗?”据他的探测,年轻人的职业需求大致有三:
一是这个地方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恰恰我能提供”:这里有巨大的可供折腾的空间,绝不会让你荒废。泌尿外科刚建立时25张床,干起来之后,床不够用,再增加1倍。短短1年的工夫,队伍起来了;骨科名气大,病源多,60张床位不够,上135张。总之,“谁做得好,就给谁加人,加床,加设备”。为能人创造使劲儿的地方。
二是在这里能得到培养重视。“这是我们的强项”:北医三院既可以讲学,又有学术气氛,还有上千张床位。而国外,你留学生很难有搞临床的机会,当然做教授的可能也非常渺茫,多数是被关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
三是有事业发展的机会。伍赞群回顾,北医三院真正快速发展,得益于把大门敞开,全方位的开放。一批批送出去,一拨拨请进来。专家与专家切磋,科室与科室协作。自此,水平直线上升。
伍赞群的政策好像是专门为人才度身定做的。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如果说,我们中国人才在国外不容易被重视,好比蹲在桌子底下放风筝。那么,到我北医三院来绝对是让他站在房顶上放风筝。”
伍赞群不否认,自己骨子里有经商的成分。他出生于广东梅州市,一个华侨家乡。从小耳濡目染而天然自成。还在少年时他就懂得,与人合作要给人赚钱,甚至舍得让人拿“大头”。如果你总想拿“大头”,谁和你合作?道理就这么简单。
伍赞群简历 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1991年至1992年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修。1992年5月任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副院长,主管医院的改革工作。伍赞群多年来从事耳鼻喉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攻研究方向为头颈部外科及颞骨显微外科,尤其专长于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及头颈咽喉肿瘤疾病的诊断治疗。参加编写的著作有《耳鼻咽喉科诊断学》、《耳鼻咽喉科治疗学》,参加译校了《解剖学病案分析》,已发表“听骨链重建术”、“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等论文。中华医学会全国变态反应学会委员。
事实上,伍赞群是我国知识分子中比较幸运的一茬人——1959 年,在一场文化灾难之后,跨进北京医科大学的校门;1965年,又在一场文化浩劫之前完整地通读了临床医学专业。没有任何耽误和缺损的痕迹、一拨国家十分珍惜的宝贝。随即,踩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鼓点,他们顺理成章地成为骨干中坚。之后,“春天的故事”加快了与国际对接的步伐,世事又把他们送到海外。于是,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卡洛林斯卡医院,一所世界著名的医学学府为伍赞群这些“只是近黄昏”的老大学生们,平添了云蒸霞蔚。
伍赞群原本属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业的医生。几十年宝刀不老。尽管至今仍坚持出每周教授门诊,但是,不可否认,一个完整的职业生涯却在最后的当口,在一个医生最顶峰的时候,他疏远了手术刀。因为这时北医三院(以下均用简称)这艘国内重型的医疗航母,开始正面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激流暗礁。之后的这段时间,曾经和伍赞群在一起的同僚们,不断在刀下创造出精彩和绚丽。但是,这些也曾经属于他的梦,却离他渐渐远去。
这就是伍赞群,他不认为自己具有既能这样,又能那样,所谓“双管齐下”的能力。他明白必须学会放弃,“懂得放弃才会有收获”。于是他将大部分心血投入攻读“MBA”(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其实,他的心态出奇得年轻,居然有很大的成分是好奇——看看医院能不能出现“CEO”(企业首席执行官)?而这种医疗领域的“总裁”又是不是往日的“手术刀们”能干的?
5年,事实帮了他的忙。
赞群观点之一———“抓住核心指标,管理会舒服得多。”
1998年,卫生部在新加坡主办MBA培训班,伍赞群伍赞群观点之二———“怕医生多拿钱,不行!”
突然开窍。这表现在他很快找到了医院管理的突破口——“平均住院日”。就像一个企业,你究竟把什么作为管理的重心?你的保持高效增长的操作点选在哪里?伍赞群认为,这是医院经济改革的“牛鼻子”。
“平均住院日”是一个在传统医疗管理中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陈货。但是,如同自然万物一样,任何东西的价值定论都在不断发现中。就像在“地大物博”的年代,树算什么,草更是易被铲除的东西。但事过境迁,树和草没有变,只是人们的认识从幼稚走向成熟。即便如此,在重视绿化的今天,又有谁敢说对树和草的全部意义的理解到此为止?
同样,把“平均住院日”放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味道完全不一样了。
近年,伍赞群的业绩几乎反映在“平均住院日”以及连带的数码符号上。1997年北医三院的“平均住院日”是21天;2001年为13.6天。为此,他们在同等医院的排序上,从第十位跃居第二。仅次于北京协和医院。
正是紧紧围绕这个指标,曾经被严重低估的各种价值层层显现:当平均住院日“21天”时,医院全年的住院人次为1.4126万;而“13.6天”时,医院收住人次达到2.2406万。医院每年的手术病人也相应从6377例发展到10804例。“该多收多少病人?”又“弥合了多少供需的缺口?”从市场的角度看,它是积极的,盘活了存量医疗资源。
而当医院的床位有效使用率达到将近96%时,管理者们企盼的医疗收入,毫不客气地扶摇而上。2001年与1997年相比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这不是一般医疗机构羞于提及的吃设备、吃药房的收入,而是实实在在的劳动效率的增值。实际上,这是在当前医疗技术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情况下,从管理的角度,顽强地挖掘着人力资源的潜能。
医院收入增加了,同时病人就医方便了。老百姓因为治疗时间缩短,可以少掏好多钱。仅此而已?要知道,医院的核心是“质量”。对此,记者对“平均住院日”在质量控制方面所能表现出的操作性提出质疑。
质疑,恰恰击中了伍赞群。“缩短,哪儿那么容易?”“质量不行,时间能缩得短么?”就好比阑尾手术,刀上利利索索,半个小时完了,接下来没有感染,两三天出院;甲状腺瘤,因为改进了术后的操作,埋根橡皮条,仅24小时便能取出引条缝合伤口,术后第4天早晨就出院了。内科疾病也同样,因为诊断清楚,用药准确及时,7~8天就可以走人……反之,如果术后出现并发症,感染了;如果诊断不明,延误病情,那就很难想象该是怎样的时间概念。
事实上,“平均住院日”就是尽量把病人入院后的时间水分挤压干净。而挤压的力度取决于技术高低、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现在,医院手术前的时间也已经从10天、8天、6天,压缩到了现在平均3~5天。病人收进来,检查、化验同步进行。第2天各项结果一起出来,接着集体会诊,讨论治疗方案,很快便能上手术台。那么“平均住院日”还会对医院的发展起什么作用?至少有迹象表明,它可能会改变医院长期以来科室各自为阵的格局。集团化的作战思路可能会成为新一轮的热点。
伍赞群观点之二——“怕医生多拿钱,不行!”
曾经在美国,也是MBA的课堂里。第一节课,老师提出一个非常质朴的概念——“付出应该和得到一致。”简直是“大白话”。因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初本意,不就是要“打破大锅饭”,“多劳多得”。即使在我们这个MBA相当初级阶段的国家里,有谁会对类似的话题费解?但毕竟不是所有的人都会欣赏理论。伍赞群对这句话的理解,如听仙乐,茅塞顿开。关键是他悟出蕴于最简单中的深奥——怎么理解付出?付出又该怎么量化?尤其是医疗服务这样高知识、高技术含量的复杂劳动,怎么能体现治疗与收入一致?更重要的是,有没有胆量让两者一致?
很显然,伍赞群第一步已经把握住了医院管理的核心指标。事实上,“平均住院日”缩短的程度,正是医务人员劳动付出的程度。时间的量化同时反映的是“付出”的量化。找到了可供操作的依据,自然便有了实现“付出与得到一致”的可能。
“我们的平均住院日能缩短得那么快,我们的门诊量能排到北京市第一。凭什么?都是凭的这个东西”。他的“东西”更大的成分是指领导者的观念——你必须敢于让医生多拿钱。
伍赞群掌管着医院的收入支配权。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体会特别深刻:说白了,如果按照硬指标兑现收入,一部分有能力的医务人员钞票会滚滚流进来。敢不敢?你“一致”了,别人就干;“不一致”,就消极;“如果再扭曲”,人家就会造假弄虚,甚至搞出些歪门邪道来。其弊端是,假如丧失了游戏规则,那么再出色的裁判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管理的意义又在哪里?
伍赞群这几年干的就是这个——鼓励医生多挣钱。平均住院日缩短了,奖金随之跟上去,完全按不同天数的层次奖。让专业精深、技术娴熟又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理直气壮地拿钱。床位周转加快,病人随之增加,于是有能力的人又有了钱路,超出定额部分之后,25%提成拿走,典型的“锦上添花”政策。除此而外,凡是周六、周日加班干的,收入提成30%~35%兑现。假如一个加班做3例心梗导管手术,按照这样的奖励,劳动所得还是相当可观的……这么一来,谁不愿意干?“付出与得到一致,其实很简单”。
伍赞群不仅在内部大兴经济杠杆作用,还鼓励有能耐的人出去赚外面的钱。各地有邀请,四处做手术,这有什么不好?说明你有两下子。他认为,“技术开放”可以最有效的实现“付出与得到一致”。医院一批技术骨干“满天飞”,于是“飞”出汽车,“飞”出别墅。
事实上,这也是打造医院品牌最好的机会。这样的人越多越好。所到之处别人问及“哪儿的大夫?”——“北医三院的”,医院的名气不就出去了?名气一大,自然水涨船高,各路人才都愿意挤到你的码头来。医院骨科去年招收进修医生15个名额,而全国报名的却有130多人。显然,到这里回一下炉,今后的从业履历都要光彩得多。品牌是有效应的。伍赞群推崇“不要怕个人出名”。想想看,多少中国人,不是先知道“飞利浦”,而后才知道荷兰的么?
另外,世界的距离正在变小,现在,殖民经济、掠夺经济已经尘埃落定,取而代之的是“双赢”甚至“多赢”战略。因此,那些还坚持关门闭户,生怕资源外流的人,可能必须经历剪辫子的痛苦。明摆着,“技术开放”可以加快医院和医院间的交流与合作。山外有山,谁都知道外面的世界更精彩。
当然,技术开放直接受益的是外地的病人。足不出市县,依然可以享受到北京大医院高水平的服务。这又该省去多少奔波往返的费用,抢回多少弥足珍贵的生存可能。
伍赞群观点之二———“要让年轻人站在房顶上放风筝。”
北医三院,北京地区13所综合医院之一。背依北京大学这块金子招牌,具有教学、科研、医疗一体的优势背景。医院在整体水平不俗的基础之上,鼎立着若干品牌科室——
运动医学是1958年源于国家的需要设立的。这里是最早,也是惟一。被中国国家运动员们称为“康复、修整的安全港湾”。早年有著名教授曲绵域。历来关节手术以手法精细、创伤小著称。
骨科堪称中华医学“老字号”。党耕町这样著名的医学泰斗(曾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主任)仍在该科应诊。至今,他们的技术水平依然保持着顶峰的位置。“脊髓肿瘤手术”是公认的国际水准;“环枢椎高难手术”,治疗效果与安全系数在国内当属权威。
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在这所医院的妇产科,自此,这一领域的研究工作几乎被他们锁定。2001年成功760例,今年可望达到1000例。
同仁医院院长韩德民曾经说过:不要忽略名医效应。名医可以带起一个科室,甚至可以带起一所医院。这与武赞群的人才战略所见略同。只是后者的行动更加猛烈。在人才的搜罗上,北医三院近乎疯狂。“没有人,调进来”;“没有的科室,开创”。去年以前,医院泌尿外科技术力量不强,尚不能开展肾移植手术。因为引进了马璐林,肾移植手术一下从“0”做到118例,位居北京市第三。医院的心外科此前也是空白,因为引进了美国回来的专家杨碧波,一年的心脏手术做到百例以上。
看看今天北医三院的人才底库,科室一级几乎是清一色的博士生。而且年龄之少可以看出他们用人的不拘一格。粗粗看过来:血液科克晓燕,美国博士生;危重医学王谊冰,美国回来的博士生;妇产科乔杰,博士生;眼科马志中、王薇,博士生;皮肤科李邻峰,博士生;神经内科樊东升,日本博士生……据称,骨科可以称之为“海归”一族,20多个博士生竟都有国外留学背景。
那么,为什么北医三院能够从海外,从国内同行界,把人才收拢在怀?他们争夺的筹码是什么?
其实,并非高深莫测。伍赞群在与外人谈话中,“我们的主任”、“我们的医生”几乎挂在嘴边,这是一种真实、自然的流露。从这位院长的神态上,你会明显地觉得他少了点什么。那就是,他并不认为院长必须方方面面都比别人强。他认定“后生可畏”。有了这样的平常心态,他一看到人才自然是眼睛发亮。
当然,伍赞群自信“北医三院的码头好”。我们有教学、科研、临床完整的体系结构;我们有宽松的政策;我们有相对开拓的观念和逐步规范的管理……而恰恰这些,正与年轻人的心理需求不谋而合。“我非常了解他们,并不只是为了一个‘钱’字。如果这样,他们回国干吗?”据他的探测,年轻人的职业需求大致有三:
一是这个地方能发挥自己的作用。“恰恰我能提供”:这里有巨大的可供折腾的空间,绝不会让你荒废。泌尿外科刚建立时25张床,干起来之后,床不够用,再增加1倍。短短1年的工夫,队伍起来了;骨科名气大,病源多,60张床位不够,上135张。总之,“谁做得好,就给谁加人,加床,加设备”。为能人创造使劲儿的地方。
二是在这里能得到培养重视。“这是我们的强项”:北医三院既可以讲学,又有学术气氛,还有上千张床位。而国外,你留学生很难有搞临床的机会,当然做教授的可能也非常渺茫,多数是被关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
三是有事业发展的机会。伍赞群回顾,北医三院真正快速发展,得益于把大门敞开,全方位的开放。一批批送出去,一拨拨请进来。专家与专家切磋,科室与科室协作。自此,水平直线上升。
伍赞群的政策好像是专门为人才度身定做的。他有一句话说得很形象:“如果说,我们中国人才在国外不容易被重视,好比蹲在桌子底下放风筝。那么,到我北医三院来绝对是让他站在房顶上放风筝。”
伍赞群不否认,自己骨子里有经商的成分。他出生于广东梅州市,一个华侨家乡。从小耳濡目染而天然自成。还在少年时他就懂得,与人合作要给人赚钱,甚至舍得让人拿“大头”。如果你总想拿“大头”,谁和你合作?道理就这么简单。
伍赞群简历 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学系,历任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讲师、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主任医师。1991年至1992年赴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进修。1992年5月任北京大学第三医学院副院长,主管医院的改革工作。伍赞群多年来从事耳鼻喉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主攻研究方向为头颈部外科及颞骨显微外科,尤其专长于中耳炎、突发性耳聋、过敏性鼻炎及头颈咽喉肿瘤疾病的诊断治疗。参加编写的著作有《耳鼻咽喉科诊断学》、《耳鼻咽喉科治疗学》,参加译校了《解剖学病案分析》,已发表“听骨链重建术”、“蝮蛇抗栓酶治疗突发性耳聋”等论文。中华医学会全国变态反应学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