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的失职、失察和失策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ZHOU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3月14日由藏独分子制造的拉萨暴乱和5月12日汶川大地震,震动中国,震惊世界。新闻媒体在这两次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效果,发人深思,值得研究。
  
  一、有闻不报是新闻媒体的失职
  
  “3·14”和“5·12”两大突发事件,都是举世瞩目的特大新闻事件,媒体应当关注和介入。但媒体的不同表现却产生了不同效果。“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媒体反应迅速,报道公开,不仅赢得国内各界的高度赞扬,而且也得到国外媒体的认同和好评。中国的老百姓和世界人民大都通过中国媒体的报道,第一时间了解地震灾区的最新情况,特别是党和政府把生命高于一切的人本理念落实于抗震救灾全过程的行动,震撼着中华儿女,牵动了国际友人的心。新闻报道把中央领导的果敢决策、救灾官兵的英雄事迹、成千上万灾区群众的抗震救灾、亿万人民及友好国家和人民捐款捐物的活动,以及千万志愿者的壮举表现得淋漓尽致。相比之下,媒体对“3·14”拉萨暴乱事件的报道就显得反应迟钝,关注不够。暴乱发生当天,中央媒体只发表了简短的文字消息,一天后中央电视台才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50多秒钟的暴乱分子打砸抢烧的镜头。连中国人还搞不清拉萨到底怎么了,那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媒体就乘虚而入,胡编乱造,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后来,由于不少友好国家和媒体采用中国媒体揭露藏独分子打砸抢烧的报道,加上网络媒体不断有中国青年表示对西方媒体不真实报道的愤慨情绪,才使一些外国受众了解真相,恍然大悟。拉萨暴乱本是违法犯罪行为,并非所谓的民族宗教和人权自由问题,媒体应当及时报道,予以揭露,如此会大大减少损失。
  
  二、热点冷报是媒体的失察
  
  热点就是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重大新闻事件。热点是一个时期的新闻高地,你不占领总会有人去占领,你不介入总会有人去介入。在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中国媒体抢占了先机,赢得了主动。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发出抗震救灾的重要指示,温总理第一时间飞赴灾区,迅速组织指挥抢险工作,为生命大营救赢得了宝贵时间。跟随温总理的新华社记者李斌,用手机短信争分夺秒发回消息,同时又利用手提电脑把温总理每时每刻的言行记录下来,传送出去,使全国人民特别是灾区人民从党和政府的关怀中镇定情绪,坚定信心,抗震救灾,重建家园。在救灾安置点,总理对受惊的孩子们说:“不哭,孩子们,要坚强。”他老人家却仰面朝天,泪流不止。共和国的总理扯着沙哑的嗓子安慰灾区的群众,拖着疲惫的身躯奔走在抢险的现场。“再大的困难也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胡总书记喊话时余震不断,可他却稳如泰山,岿然不动,这些来自最前线的热点报道,怎能不让人热泪盈眶呢?还有从灾区一线传出的“废墟中,老师的双臂下保护着生还的学生”、“娃娃嘴里塞着妈妈的奶头,手机未发出的短信是‘如果你活着,妈妈是最爱你的!’”、“担架上托起敬礼的娃娃”等。谁不为这些热点报道而动容!正是这种感人肺腑的热点报道,唤起了中华民族感天动地的抗震救灾的伟大精神。
  与抗震救灾的报道相比,拉萨暴乱事件的报道就没有那么及时而有效。暴徒在拉萨街头横冲直撞,打砸抢烧,人民群众深受其害,社会安定受到严重威胁,这些情况并没有及时报道,予以揭露。这种热点冷报的处理方式让人心生疑虑,胡思乱想。当然,民族、宗教问题是报道敏感的难点,媒体应该严格把关,科学把握,但是像这种分裂国家,完全与人民为敌的,应该把他们的丑恶嘴脸暴露于天下,昭示于世人,这是新闻媒体应有的职责。由此可见,同样是社会乃至世界关注的热点,汶川大地震的报道好像是“热火炉”,及时、准确、感人,拉萨暴乱事件的报道却好像是“冷却塔”,滞后、缺位,传播效果当然相差甚远。
  
  三、大事小报是新闻媒体的失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重大突发事件既是对新闻媒体应对能力的考验,又是对媒体宣传策略执行力的锻炼。平时,媒体都是按部就班地编排新闻,一些报纸版面、广播电视节目、网络屏幕都成了程序化的“老八股”和四平八稳的“四季歌”。面对汶川大地震,所有媒体都打破常规,用最强阵容、最佳时间,进行及时准确的报道,真正做到了大事大报,报就报好。
  随着抗震救灾的深入,媒体在不同时期突出不同的重点。从地震严重灾情的报道,到宣传党和政府关于抗震救灾的重大决策;从宣传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伟大行动和精神,到报道灾区人民自力更生,重建家园,媒体始终站在前列,用开放的思维和大量的、真实的报道正确引导舆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说明,大事大报的策略既符合大众心理,也符合新闻报道的规律。
  而对拉萨暴乱事件的报道从时间、内容和规模上说,都显得有些平淡。相反,国外媒体却迅速反应,大肆炒作,一些西方媒体歪曲事实真相,极尽污蔑攻击之能事,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由于信息不畅,一些国家的人民只能道听途说或仅凭猜测。我国媒体的这种大事小报,恰恰给西方反华势力以可乘之机,造成混淆视听的极坏影响。这个教训值得我们反思。
  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历来都考量着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突发事件发生后,存在着很大的影响力,同时又有一定的神秘性。与此同时,群众也产生了强烈的知情欲望,迫切想在第一时间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走向。因此,媒体应当及时、准确、科学地进行报道,把信息传播给社会,把真相告诉人民,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如果媒体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失察、失职、失策,就会导致不可想象的后果。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的:“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这是媒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谨记的。
  (作者单位:濮阳人民广播电台)
  编校:杨彩霞
其他文献
科技报作为我国重要的科普宣传阵地,是不可再生的科普资源,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崛起的报纸。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科技报因受都市类报纸迅速发展、电视媒体大行其道、网络媒体方兴未艾的影响,科技报原有的读者群不断被分化,固有领地逐步缩小,科技报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和制约。  目前,报业已从媒体经营发展到经营媒体的时代。报业的改革创新必须
期刊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实际,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生活,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群众,是社会实践中的群众,是实际生活中的群众。群众是实际生活的主体,是所有实际生活的参与者,是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实际是我们工作的基础,生活是我们工作的源泉,而群众,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人民群众而做的。所以,我们应该抓住群众这个联系三者的核心和纽带,从贴
期刊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地震猝不及防,非常时期媒体如何组织抗震救灾报道让人措手不及。为九个专业广播每天24小时不间断播出提供资源保障的节目资料如何发挥作用,令人深思。  非常时期,广播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大灾面前,广播是灾区人民接受信息最为方便快捷的媒体,是向灾区人民传播党和政府的救灾措施、传递全国和全世界人民爱心关怀的重要渠道。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紧急动员,迅速行动,积极投身于抗震救灾报道,
期刊
包装其实就是一种营销,成功的包装能够提高收视率,从而带动广告收入。新闻节目的包装是一门声、光、电的综合艺术,那么怎样才是成功的包装呢?如何才能达到这个标准呢?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大局出发,小处着手。首先要把整个频道的定位找准。定位找准以后,就可以进行全方位的大包装。比如,国内电视媒体老大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频道包装就非常成功。频道一经推出,就一炮而红。这除了得益于它的央视平台之外,全局包装
期刊
济源市具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多种形式的水景观,涌泉、温泉、溪流、潭瀑、河渠、平湖、灌区等并存。为进一步打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济源市立足水资源丰富的优势,确定了“利用水资源,打造水景观,彰显水文化,谋求水经济”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建设思路,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济源打造成一座风景亮丽的“灵秀”水城。  《河南日报》对济源打造“灵秀”水城这一城市建设重大举措高度关注,记者站站长史颂光对此跟踪采访。作者以“新标题
期刊
国家法在任何社会里都只是整个法律秩序的一个部分,除了由政权强加的法律规则外,过去存在、现在仍然存在着一些并非总体社会的组织权限中产生的“法”。①它们生于民间,存在于人们的感悟之中,②铭刻在人们心里,③作为一种自然秩序维持着民间安定。由于在中国传统语汇里,与“官府”相对的是“民间”,因此,与“国家法”相对将其称为“民间法”。④而在民间法与国家法的“生命”乐章中,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紧密结
期刊
当人们正在纷纷议论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日渐被新兴电子媒体挤压得似乎失去了往日光辉的时候,“5·12”汶川大地震新闻报道,使传统媒体在历史性特大灾难新闻报道中,再次凸显出巨大的生命活力,展现出超强的能量和功效。在手机失去信号、讯息中断、道路不通的瞬间,传统主流媒体重新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于众声喑哑处放送出超强的主旋律——人的生命之音。  传统媒体使我们在第一时间看到了救灾现场,部队官兵、白衣战士
期刊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丁柏铨教授按:  汶川地震给国人带来了空前灾难,也使国人的精神得以净化和升华。其间,新闻传媒发挥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从总体上可以说,各类媒体围绕地震所展开的报道,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地、持续地刊播灾情,所提供的信息立体而透明,诸多新闻人排除艰险与困难在抗震第一线恪尽职守,媒体及其从业者的表现委实可圈可点。新闻人以自己的不朽业绩,给今人以思想启迪,也给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
期刊
2008年5月12日下午2:28,在四川汶川爆发了8级强烈地震,余震至今未绝,而举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救灾重建工作亦在持续进行中。自灾难发生那一刻起,报纸、杂志、通讯社、广播、电视,还有各大门户网站和新闻博客也开始不间断地提供关于地震的新闻报道。  “坚韧顽强的生者”、“自我牺牲的逝者”、“舍身忘我的救者”、“无私奉献的援者”——通过20多天的新闻报道,他们和他们的故事,给了国内外读者、看者、听者最深
期刊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造成近7万人死亡。全国大部分媒体对汶川地震做了大量新闻报道,较之于以前历次的灾害性报道,它完成了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的演变,信息传播呈现出时效快、透明度高和立体传播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新闻管制尺度的适当放宽和策略的转变。新闻管制的进步,带来的是媒体强有力的报道和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演变:从救灾报道到受灾报道    灾害性事件的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