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而小组合作则是合作学习中采用较多的组织形式,特别是在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过程中,这种组织形式已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特征之一。成功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但学到了科学知识,提高了探究能力,而且锻炼了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能力。然而课程上的小组活动也出现一些偏差,使合作学习效果大打折扣。那么,这些偏差出现在什么地方,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呢?
问题一:一味盲从,自得其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少训练,一到科学实验室,就兴奋起来甚至无所适从,学习处于基本无序和盲目的状态。做实验时相互嬉戏、搞笑。
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缺少合作学习的准备及技能训练和品质培养,不懂合作。受个人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缺少合作学习这个集体概念,没有意识到小组学习会对小组每个人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无法建立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
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控制好探究的材料,选择的材料尽可能典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同学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
问题二:“能人”当家,独揽包办
在小组活动中,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赢得较多的参与机会。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的情况,他们非常快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试验操作,而且频频发言。有这样的“能人”独揽包办时,其他学生是完全以被动的状态参与探究过程的。一般来说后者基本都是参与意识不强,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是默默无言地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懒于思考发言,甘当看客,坐享“能人”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优秀学生,课堂变成了他们频频亮相的舞台,其他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原因:教师对试验小组没有进行合理分工。
对策:(1)每一组可分为:观察员、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这样每个人都有事可做。(2)学生的分工定期转换,这样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让学生都能享受集体研究的快乐。
问题三:浪费时间,无效参与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讨论”一下就算是合作探究,让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就是合作学习,有的一节课要分组讨论好几次。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罢了。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主动;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一个问题,好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这种参与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学生谈不上任何发展,这种参与,只不过是无效的参与。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着减少教学环节,把握主要环节,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使学生充分经历试验过程。
问题四:袖手旁观,指导不当
有的教师认为不必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讲台上或教室的一侧耐心地等待,有的教师是象征性的贯穿每一个合作小组,却没有及时了解组内的探究进展、讨论的焦点以及效果。学生往往因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而不得要领。有的小组对试验的目的不明确或对分发的试验器材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做试验,学生没有充分合作,在少数学生有了结果时就匆匆收场。教师似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没有起到主题作用。
对策:教师应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尽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参与、引导、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度过难关,最终享受探究的快乐。
问题一:一味盲从,自得其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缺少训练,一到科学实验室,就兴奋起来甚至无所适从,学习处于基本无序和盲目的状态。做实验时相互嬉戏、搞笑。
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小,缺少合作学习的准备及技能训练和品质培养,不懂合作。受个人学习方式的影响,学生缺少合作学习这个集体概念,没有意识到小组学习会对小组每个人的学习效果产生影响,无法建立与小组荣辱与共的意识。
对策: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控制好探究的材料,选择的材料尽可能典型。教师还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合作前要求小组同学确定学习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
问题二:“能人”当家,独揽包办
在小组活动中,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性格开朗、交际能力较强的学生容易赢得较多的参与机会。在进行合作学习时,经常出现一两个能力强的同学讨论得津津有味的情况,他们非常快地完成了一系列的试验操作,而且频频发言。有这样的“能人”独揽包办时,其他学生是完全以被动的状态参与探究过程的。一般来说后者基本都是参与意识不强,性格内向的学生,他们往往是默默无言地坐在旁边听别人说、看别人做、懒于思考发言,甘当看客,坐享“能人”成果。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优秀学生,课堂变成了他们频频亮相的舞台,其他学生则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原因:教师对试验小组没有进行合理分工。
对策:(1)每一组可分为:观察员、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这样每个人都有事可做。(2)学生的分工定期转换,这样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让学生都能享受集体研究的快乐。
问题三:浪费时间,无效参与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讨论”一下就算是合作探究,让小组讨论一两分钟就是合作学习,有的一节课要分组讨论好几次。在这种表面的合作讨论中,学生的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罢了。
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师生之间的交往,而忽视学生之间的主动;有的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而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对于一个问题,好的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差一点的学生则不会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这种参与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学生谈不上任何发展,这种参与,只不过是无效的参与。
对策:在教学中教师应尝试着减少教学环节,把握主要环节,把课堂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探究,教师巡视有困难的小组,使学生充分经历试验过程。
问题四:袖手旁观,指导不当
有的教师认为不必介入合作学习的进程,上课伊始便布置合作学习任务,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在讲台上或教室的一侧耐心地等待,有的教师是象征性的贯穿每一个合作小组,却没有及时了解组内的探究进展、讨论的焦点以及效果。学生往往因缺少教师必要的指导而不得要领。有的小组对试验的目的不明确或对分发的试验器材无从下手,不知怎样做试验,学生没有充分合作,在少数学生有了结果时就匆匆收场。教师似乎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流程,没有起到主题作用。
对策:教师应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尽管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尽能地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但必要的时候一定要参与、引导、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排忧解难,度过难关,最终享受探究的快乐。